除草剂的施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PPO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进展

PPO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进展

表1 三氟苯嘧啶制剂在中国的登记情况国外登记方面,美国杜邦公司于2017年在美国获得了三氟苯嘧啶的进口许可,商品名为Pyraxalt®(10%三氟苯嘧啶SC)。

三氟苯嘧啶于2018年在越南获得登记,商品名为Pexena®(106 g/L 三氟苯嘧啶SC),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同年,10%三氟苯嘧啶SC 在印度的9(3)类制剂登记也获得批准。

三氟苯嘧啶在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家的登记正在进行中。

7 小结作为第一个商业化的介离子嘧啶酮类杀虫剂,三氟苯嘧啶以其新颖的作用机理和对同翅目害虫的高防效、长持效性,对哺乳动物和有益生物的无影响或低毒性,对水稻等作物安全的突出特点而被高度关注。

三氟苯嘧啶能够有效防控对现有药剂产生抗性的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同时可控制由稻飞虱传播的多种病毒病害,用于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通过其与不同或相似作用机理的杀虫剂复配,可以扩大杀虫谱,发挥协同防除效果,减缓抗性风险。

由于目前三氟苯嘧啶还处于专利保护初期,其深度开发和研究应用有待进行。

随着三氟苯嘧啶在多国登记的陆续获批和应用推广的不断深入,其市场潜力巨大。

PPO 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进展杂草危害越来越严重,目前为止防除杂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施用化学除草剂,过多地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是创制新型除草剂品种的主要靶标之一,占市场比例相对较大。

由于PPO 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叶绿素,对哺乳动物毒性低,因而该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作用特点,是开发新型除草剂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在综述PPO 抑制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介绍PPO 抑制剂的抗性现状及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PPO 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中都含有原卟啉原氧化酶,它在分子氧的条件下,催化原卟啉原IX 生成原卟啉IX,原卟啉原氧化酶是四吡咯生物合成中的最后一个普通酶,主要合成亚铁血红素和叶绿素。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土壤与环境 2002, 11(4): 405~408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ses@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刘爱菊(1976-),女,硕士,讲师,从事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研究工作。

*通讯联系人,E-mail: ETI@收稿日期:2002-04-10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刘爱菊,朱鲁生*,王 军,孙瑞莲,林爱军山东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摘要:叙述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及其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问题;阿特拉津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中的降解代谢过程。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阿特拉津的残留分析方法、环境毒理学和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阿特拉津;降解代谢;残留分析;环境毒理;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1X (2002)04-0405-04阿特拉津是在1952年由Geigy 化学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除草剂,1958年申请瑞士专利,1959年投入商业生产。

由于该除草剂具有优良的杀草功效,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阿特拉津在国内外杂草防除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实践的深化,特别是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阿特拉津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阿特拉津的性质、特征、应用概况、在环境中的运动规律、残留分析、环境毒理和生物降解等方面进行评述。

1 阿特拉津的结构及理化性质阿特拉津,又名莠去津(Atrazine ),化学名称为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嗪。

化学结构式如图1所示。

纯品为无色结晶,熔点173~175 ℃,20 ℃时蒸气压为4.0×10-5 Pa ,25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3 μg ⋅ml -1,正戊烷中为360 μg ⋅ml -1,二乙醚中为2000 μg ⋅ml -1,醋酸乙酯中为28000 μg ⋅ml -1,甲醇中为18000 μg ⋅ml -1,氯仿中为52000 μg ⋅ml -1。

异噁唑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综述

异噁唑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综述

异噁唑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综述异恶唑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含N,O 的五元杂环化合物,易与化合物形成氢键,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子,也是生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的重要结构单元。

在医药方面,主要的药理活性有止痛、消炎、抗痨、抗惊厥、抗菌、兴奋神经等用途;在农药领域,主要具有杀虫、灭菌、除草等生物活性。

下面就其在农业除草方面的应用作简单评述。

如图 1 中是已经商业化的农药,其中恶霉灵(hymexazol)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土壤消毒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高效、低毒、无公害优点,能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灭病菌及促进植物生长,对人、畜、鱼、鸟类均有较好的安全性。

异恶隆(Isouron)属脲类选择性除草剂,是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主要用于非耕地、草坪、旱田、林地等,如马唐、狗尾草、雀稗、白茅、蓼、艾蒿等杂草的防治。

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是由罗纳- 普朗克公司1992 年发现开发的芽前或芽后早期的砜类除草剂,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在植株和土壤中能快速代谢,通过打开异恶唑环形成二酮腈而发挥除草作用,主要用于玉米和甘蔗田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铲除[1]. 异恶草胺(Benzamizole)属酰胺类除草剂,是细胞分裂抑制剂,主要用于禾谷类作物、蚕豆、豌豆、树木、葡萄和草坪中阔叶杂草的防治。

在除草剂的研发中,近年来报道的具有除草活性的异恶唑结构主要是异恶唑啉类似物,对其研究集中于苯联异恶唑啉类化合物、含(亚)砜结构的异恶唑啉类化合物、具磺酰脲结构的异恶唑啉类化合物、异恶唑啉苄醚类化合物 4 类结构。

1995 年,Gerber[2]等合成了系列含肟醚结构的5 - 胺甲酰基异恶唑衍生物。

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化合物 1 在苗后施用药剂量为100,50 mg/m2时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决明子(Semen cassi-ae)、水苦荬(Veronicaundulata)等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效;当药剂用量为100 mg/m2时对芒种草、决明子的防效达100%,对反枝苋的活性也超过95%;当浓度下降为50 mg/m2时也具有90% 的除草活性(图2) .1996 年,阮朗[3]报道了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具有光合作用抑制活性的新颖异恶唑类似2a- 2d (如图2)的合成方法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2024年甲磺草胺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甲磺草胺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甲磺草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甲磺草胺是一种有效的除草剂,具有广谱杀草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甲磺草胺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了解其市场规模、主要应用领域、竞争态势等方面的情况。

市场规模与趋势甲磺草胺作为一种重要的除草剂,在全球范围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甲磺草胺市场规模已超过XX亿美元,并且预计将在未来数年内以X%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

主要应用领域甲磺草胺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主要用于对多种杂草的防治工作。

具体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玉米田:甲磺草胺可以有效杀除一些常见的玉米田杂草,如黄皮苋、稗草等,提高玉米产量。

2.大豆田:甲磺草胺对大豆田中的杂草也有很好的除草效果,如莠去津、茅草等。

3.蔬菜园:甲磺草胺可以控制蔬菜园中一些常见的杂草,如马兰、猪殃殃等,提高蔬菜产量。

除了农业领域,甲磺草胺在园艺、林业等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市场竞争态势甲磺草胺市场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目前,国内外有多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甲磺草胺产品。

其中,主要的市场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1.公司A: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农药生产商之一,其甲磺草胺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广泛,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公司B:作为国内知名农药企业,该公司在国内甲磺草胺市场上也具备一定的份额,通过技术革新和品牌推广来提升竞争力。

3.公司C:该公司作为新兴企业,其甲磺草胺产品在市场上正逐渐获得认可,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针对竞争态势,甲磺草胺生产企业需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

影响因素分析甲磺草胺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1.农业政策: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有不同的政策规定,这会对甲磺草胺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关注,这对甲磺草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对甲磺草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除草剂草铵膦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除草剂草铵膦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除草剂草铵膦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除草剂草铵膦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广泛应用于农田、果园、草坪等地,能够有效控
制杂草的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除草剂的残留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草铵膦在农作物生长
季节后期,尤其是丰收季节,往往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因此对草铵膦的残留量进行准确
检测,对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除草剂草铵膦残留量检
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残留量检测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液相色谱仪对样品
中的草铵膦进行分离和定量。

首先将样品提取并经过净化处理,然后使用适当的色谱柱进
行分离,最后通过色谱检测器对草铵膦进行定量分析。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草铵膦残留量的检测中。

三、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进行草铵膦残留量检测的方法。


方法通常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准确地进行草铵膦残留量的检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针对除草剂草铵膦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
适的方法进行应用。

对这些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将
对农产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保障起到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所述的研究进展能够为相关领域
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如 美 国 及 澳 大 利 亚 就 有 从 欧 洲 及 亚 洲 侵 入 的 杂 草
采集 、 分离 和筛选 植 物病原微 生物 , 扩展 到 包 括活 体产 品制剂 的开 发 、 释 放 生物 的 生态 学 和 流 行 所 病 学 研究 以及 在组 织 学 、 生物 化 学 和 遗 传 学 水 平 上植 物病 原 间 的互 相影 响和 候选 微 生物 除 草剂 基 因操作 等方 面 的研 究 _ 。 l J
S N e ,Z U W i HANG e ,W U ,S Li Di UN u —e J nd
( hna gAg i l r U S ey n rc t e wr au S ey n 10 6 ) hn a g 1 1 1
Ab t a t Th a e e i h r g es o e e r h a d p r p c ie n mir ba e bcd s i h r .Fie s r c e p p r r ve ws t e p o r s f rs a c n es e tv s o co ilh r i e n t e wo l i d v c mme c l c o il h r iie n o r p t n ilmir b a h r iie n ld n u g ,r i b c e i , vr s n o r i r ba e bcd a d f u o e t c o i l e bcd s i cu i g f n i h z a t r a mi s a o a i ,a d u a t o c tsa e i to u e ,a d p o p c r u g s e o u u es u i fmir ba e b c e n Chn . c i my e e r r d c d n rs e ta es g e td f rf t r t de o c o ilh r ii s i i a n n s d Ke wo d Mir b a h r ii e W e d ; ilg c lc n r l P o rs n r e r h y rs c o il e b cd ; e B oo ia o to ; r g es i e a c s

咪唑啉酮与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种质创新

咪唑啉酮与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种质创新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研究背景咪唑啉酮和草甘膦的应用水稻生产的需求杂草抗药性的增强1研究意义23通过研究咪唑啉酮与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种质创新,可以寻找新的除草剂,有助于控制杂草,提高水稻产量。

探索新的除草剂通过研究咪唑啉酮与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种质创新,可以增强水稻的抗药性,延长除草剂的使用寿命。

增强水稻抗药性通过研究咪唑啉酮与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种质创新,可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水稻生产效率01咪唑啉酮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克隆咪唑啉酮抗性水稻研究进展抗性机制与安全性评估抗性水稻品种的培育与推广03抗性机制与安全性评估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研究进展01草甘膦除草剂的作用机制02草甘膦除草剂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克隆抗性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未来研究方向水稻抗性种质创新研究现状01实验材料选用水稻品种为了进行抗性研究,选用具有咪唑啉酮与草甘膦抗性的水稻品种。

咪唑啉酮与草甘膦作为除草剂,用于实验处理。

实验方法030201实验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的水稻种子,对照组为未处理的正常水稻种子。

重复试验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多次重复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每组实验数据,包括水稻种子的发芽率、生长情况等,分析抗性水稻品种的遗传特性。

01咪唑啉酮抗性水稻鉴定结果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鉴定结果抗性种质资源筛选抗性基因鉴定抗性机制分析抗性种质创新策略抗性基因转移技术抗性水稻品种选育抗性水稻推广与应用水稻抗性种质创新讨论与分析01研究结论咪唑啉酮与草甘膦除草剂抗性水稻种质创新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创制了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抗性水稻种质资源。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定位和克隆了与咪唑啉酮和草甘膦除草剂抗性相关的关键基因,为抗性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草甘膦抗性综述

草甘膦抗性综述

一、全球草甘膦抗性现状及面临的其他问题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慢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主要抑制植物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从而导致植物死亡。

由于草甘膦优异的杀草活性、广泛的杀草谱、较低的土壤残留、较长的控草时间,加上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其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除草剂品种。

然而由于长时间大量单一连续使用草甘膦,杂草的抗性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到目前已经公布了有31种100多个生物的杂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表1)。

我国分别于2006年、2011年报道了小飞蓬、牛筋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尤其是牛筋草已经在我国南方免耕种植区、种植园成为优势杂草和恶性杂草,其抗性蔓延日趋严重,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表1 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杂草种类(截至2014年10月8日)另外,不同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有差异(表2),有一些杂草对草甘膦的耐药能力较强,单一使用草甘膦不能有效防除,这些杂草包括通泉草、鸭跖草、黄鹌菜、马齿苋、鼠曲草、铁苋菜、田旋花、苣荬菜,等等,对这些杂草的防除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2 登记剂量下草甘膦对不同杂草的效果二、我国灭生性除草剂抗性现状截止目前,我国学者共报道了7个生物型6种杂草对百草枯或草甘膦产生抗性,详见表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牛筋草已经演化出对草甘膦和百草枯两种作用机制的抗药性,已发展至多抗性阶段。

表3 我国杂草对草甘膦、百草枯抗性现状(截至2014年10月8日)三、我国灭生性除草剂抗性演化趋势总体来讲,我国灭生性除草剂抗性发展将呈现两个显著特点:(1)杂草抗性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发生速度越来越快,抗性杂草种类越来越多,同一种类杂草抗性越来也多样化;(2)多抗性、非靶标抗性杂草将是抗性发展的主要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除草剂的施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姓 名: 李萍 学 院: 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环境科学 班 级: 112班 学 号: 14232217

成 绩: 指导教师: 朱新萍 职称: 副教授

2015年1月8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除草剂的施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李萍 指导老师:朱新萍 摘要:着眼全球农药市场,除草剂发展越来越快,市场需求逐年增加。除草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田除草效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除草剂的发展现状、除草剂的类型、使用情况与存在问题,综述了除草剂的研究进展,探讨未来除草剂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除草剂进一步开发与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除草剂;施用现状;研究进展; Herbicide application status quo and Progress Author:Li Ping Instructor: Zhu Xinping Abstract: The focus of global pesticide market, herbicide development faster and faster, increasing market demand every year. Herbicide application great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eed, has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erbicide, the type of herbicide usage and problems, recent progress herbicides discuss future trends and prospect of herbicide applicat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erbicide and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Key words: herbicide; application status quo; Research; 除草剂是全球研究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类农用化学品,其使用量逐年增加,在农药各产品中所占比例呈现加大趋势。除草剂应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棉花、油料及蔬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进入 21 世纪后,人口、粮食、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突出问题。1950 年人均耕地面积约0.23hm2,而到2030年将降至0.08hm2,人类只有将现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才能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农田草害是导致作物减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导致全球农业损失约950亿美元。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损失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农田草害面积约7880万hm2[1],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亿元人民币,当今,除草剂的使用,不仅大大减少了杂草引起的经济损失,而且提高了除草效率,节省人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为栽培方式的改变创造了条件[2]。因此,除草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除草剂的发展现状、除草剂的类型、使用情况与存在问题、作用机制及除草剂的研究进展,为除草剂进一步开发与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1除草剂的发展概况 1.1除草剂发展的现状 全球农药市场持续增加全球除草剂市场需求持续增加,除草剂 1960 年销售额占全球份额的 20%,根据英国 Phillips McDougall 咨询公司的统计,2010 年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为 441.95 亿美元,其中除草剂为175.29 亿美元,占39.66%[2],为第一大类农药,国际市场对除草剂的需求量增加迅速。近几年来,我国除草剂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远远高于杀虫剂和杀菌剂,目前产量已占农药总产量的1/3[3]。我国农药市场需求量也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销售额达27亿美元;我国农药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长,从2004年的5.8%增长到2009 年的8%。我国除草剂应用从1956 年使用2,4-滴防除稻、麦田杂草开始,尤其20余年来,除草剂品种不断发展,我国除草剂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2010 年间,我国除草剂生产的年增长率分别达17.7%、24.8%、29.0%、40.1%、18.3%和 31.4%,全国除草剂生产量在农药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28.6%上升到2010年的45.0%。全国农业推广服务中心预计2013年,杀虫剂需求减少,预计需求 12.08 万吨,比上年减5.18%;杀菌剂需求进一步增加,预计需求8.471万吨,同比增加6.64%;除草剂需求大幅度上升,预计需求11.42 万吨,比上年增加16.32%。未来几年,全国化学除草面积可能会增加0.31亿hm2[4],除草剂市场潜力巨大。

1.2除草剂的使用情况 中国农药市场先后有近百个除草剂产品,使用面积前20位的产品占到全国农田化学除草总面积75%左右,磺酰脲类、苯氧羧酸类、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是市场的主流品种。磺酰脲类除草剂以苄嘧磺隆、甲磺隆的制剂最多;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主要有2,4-D 、2甲4氯等;三嗪类除草剂主要有莠去津、扑草净、西草净制剂;酰胺类除草剂包括乙草胺[5]、丁草胺等。其中,甲磺隆、莠去津、绿磺隆、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和豆磺隆是长残效除草剂占到除草总面积的15%左右。 1.2.1水稻 主要使用的除草剂品种有丁草胺、二氯喹啉酸、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和甲磺隆等。其中丁草胺的使用面积占到水稻播种面积25% ,二氯喹啉酸、吡嘧磺隆均占到10%左右。丁草胺对鱼类和两栖类等水生生物毒性大,二氯喹啉酸杀草谱上存在缺欠,连续使用会造成千金子等杂草猖獗,同时能对阔叶作物造成明显伤害。根据杀草谱及安全性,待开发品种有四唑嘧磺隆,醚磺隆以及四唑酰草胺[6]。 1.2.2小麦 主要使用的除草剂品种有2,4-D和苯磺隆,处理面积分别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0%和25%左右。2,4-D漂移后易对周围的阔叶类作物造成的药害,苯磺隆连续施用易形成抗性杂草,残留物对后茬作物有明显影响[7]。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苯磺隆及其他短残留性磺酰脲除草剂品种仍将是麦类作物主要除草剂品种[6]。

1.2.3大豆 主要使用的除草剂品种有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精恶唑禾草灵和豆磺隆,施用量均占大豆播种面积的15%左右。绝大部分为长残效除草剂,在作物连作和轮作农田中极易造成后茬作物药害,减产甚至绝收。今后值得开发的品种有氟噻乙草酯、氯氟苯醚、环氧嘧磺隆等[6]。 1.2.4玉米 主要使用的除草剂品种有莠去津、百草枯和乙草胺等。其中莠去津的处理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15%左右对后茬作物危害显著,对地下水污染严重,连续使用耐药杂草增加迅速。值得考虑并生产的品种有硝磺酮、烟嘧磺隆、砜嘧磺隆、氟嘧磺隆、氟噻乙草酯等[6]。

2除草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2.1除草剂的分类 除草剂可以从施药对象、使用范围、杀草性质、作用方式及化学结构等不同 角度进行分类。 除草剂按施药对象分为土壤处理剂和芽叶处理剂。前者是通过杂草的根、芽鞘或胚轴等部位进入植株体内发生毒杀作用,即以土壤处理法施用的除草剂;后者是利用杂草茎叶吸收和传导来消灭杂草,即以喷洒方式将药剂施于杂草茎叶的除草剂,也称苗后处理剂。按在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施药,除草剂可分为苗前和苗后二种。根据除草剂的杀草性质,又可分为灭生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前者对所有植物都有杀伤作用,施用后不分作物和杂草统统杀光;后者能杀死杂草而不伤作物,或是杀死某些杂草而对另一些杂草无效,或是对某些作物安全而对另一些作物有伤害,目前使用的除草剂大多数属于这类。但是,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选择性是受对象、剂量、时间、方法等条件影响的。根据除草剂的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触杀性和内吸性除草剂,前者药剂喷施后,只能杀死直接接触到药剂的杂草部位;后者可被植株体内所有部位吸收,从而破坏杂草内部结构和生理平衡,使之枯死。除草剂按化学结构分,可分为苯氧乙酸类、取代脉类、均三氮苯类、磺酰脲类、二苯醚类、二硝基苯胺类和酞胺类等[8]。 2.2除草剂在施用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由于作物与杂草都属于高等植物,除草剂必须具有特殊的选择性,才能安全而有效地在农田使用,同时也需要了解杂草与作物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消解过程,从而使除草剂破坏有害植物体内的代谢系统和直接破坏植物体细胞,最终起到杀草作用[9]。 2.2.1除草剂的选择性 除草剂对某种特定植物体的作用较其它植物更强时,把这种现象称为除草剂对这些植物的选择作用。除草剂的选择性是其本身具备的,也有些除草剂本身不具有选择性,但可通过恰当的使用方式达到安全有效地除草目的。除草剂的选择性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1)位差选择 位差选择性是指利用作物与杂草根系分布深浅不同产生相应的选择作用。除草剂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的阶段施药,利用药剂仅固着在表土层而不向深层淋溶的特性,杀死或抑制表土层中杂草种子的萌芽,作物种子由覆土层保护,可正常生长;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位差,杀死表层浅根杂草,而无害于深根作物;在作物生育期,利用作物的空间分布,采用定向喷雾法,使对作物有毒害作用的除草剂不直接接触作物,从而避免和减轻对作物的毒害[10]。 (2)时差选择 时差选择性是指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时间的不同产生的选择作用。如百草枯或草甘麟,可在作物播种移栽前杀死己萌发杂草,而它们接触土壤后迅速钝化而失去活性,从而对播种和移栽无害[11]。 (3)形态选择 除草剂能利用杂草和作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来达到保护作物而杀死杂草的目的。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形态上彼此有很大的差异,用除草剂喷雾,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对药物敏感。单子叶植物叶面积小,表层角质层和蜡质层较厚,表面积较小,药液易于滚落,叶片吸收药液量较少;双子叶植物叶面积大,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较薄,药液易于在叶子上沉积,叶片吸收药液量较大[12]。 (4)生理选择 植物茎叶或根系的差异产生的对除草剂吸收与运输的差异和使得除草剂获 得选择性。若除草剂易被植物吸收与传导,则植物常表现敏感。如施用豆科威,黄瓜根系易于吸收,而南瓜根系难以从根部吸收,故南瓜耐药力强,若采用南瓜砧嫁接黄瓜,则黄瓜也表现耐药。2,4-D类除草剂在双子叶植物体内的输导速度与程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许多双子叶植物对2,4-D类除草剂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