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生物农药发展历程及应用展望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者从生物体中提取的物质制成的制剂[1],具有选择性高、对环境污染小、不易产生抗药性、可利用资源多等特点[2],20世纪80年代以前被广泛用于农林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防治。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农药逐渐成为农林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其在减少作物损失、保障粮食安全、抑制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和蔓延、改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化学农药的滥用、误用等不当使用行为带来的环境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生物多样性丧失、害虫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
基于绿色发展的需求,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到2020年通过提高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的绿色防控手段及统防统治等措施,实现化学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新时期,重提发展生物农药,对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降低化学农药负面影响、改善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生物农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以期对解决生物农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农药的发展历史1.1生物农药的定义生物农药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物农药定义为源于自然界的、可以以类似于常规化学农药的方式配制和应用的、通常用于短期有害生物控制的物质,如微生物、植物源物质、化学信息素[3]。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生物农药定义为从天然材料(如动物、植物、细菌和某些矿物质等)中提取的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转基因植物农药(Plant-Incorporated-Protectants ,PIPs )[4]。
根据2019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733号建议的答复》的阐释,我国的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收稿日期:2022-02-24作者简介:袁杨(1993—),女,云南普洱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
除草剂的未来趋势

除草剂的未来趋势
1. 研发更安全、环保的除草剂:未来除草剂研发的趋势是更加注重环保和安全。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天然植物提取物、微生物等替代物质,以取代当前使用的化学农药。
这种新型除草剂对环境和人类的伤害更小,而且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2. 开发更具选择性的除草剂:传统除草剂的缺点是缺乏选择性,会破坏除杂草以外的一些植物,影响甚至损害农作物的生长。
未来的除草剂将越来越具有选择性,只针对指定杂草起作用,不会影响到其他植物,更加符合生态平衡。
3. 多功能除草剂: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的除草剂将变得更加多功能。
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除草,还可以抗病、抗旱、抗虫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整体生长质量。
4. 使用精细化农业技术:未来的农业将会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化。
除草剂的使用也将会更加智能化,使用远程控制技术、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定向喷洒、精准施药,从而达到更高的杂草防治效果。
总的来说,未来除草剂的发展方向是绿色安全、选择性强、多功能化、智能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追求。
除草剂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改进

除草剂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改进近年来,全球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要求也随之提高。
其中,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被广泛认可,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必需品。
本文将从除草剂的背景和特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现状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除草剂的背景和特性除草剂又叫杀草剂,是一种用于控制杂草的化学物质。
其最初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得到普及和推广。
现在,全球市场上常见的除草剂多是以制草剂草胺和莠去津为主要成分的草甘膦类杀草剂,它们能够有效地杀灭多种草本杂草,更加适合于大规模农场使用。
除草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剧毒。
由于除草剂是一种化学物质,过度使用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2. 环境保护。
除草剂可以取代传统的人工除草,不但可以减轻人工劳动成本,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 对作物影响小。
除草剂可以针对特定的杂草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减少对作物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现状对于除草剂的应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规定。
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除草剂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并且逐渐呈现出大规模化的趋势。
而在我国,除草剂的应用还较为落后,但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市场对商品质量的要求,除草剂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
除草剂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葡萄、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生产。
事实上,除草剂的使用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农业生产链。
在农业生产中,目前主要使用的除草剂有草甘膦、苯甲酸、偏酰胺等。
然而,除草剂的使用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包括使用量过多、种类单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等。
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改进除草剂的应用。
三、未来的改进方向除草剂的改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发新型除草剂。
科技日新月异,目前的除草剂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因此,制草剂的生产厂家需要开发出更加高效、环保、低毒的新型除草剂,以适应不同作物、不同生产场景的需求。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

农药的发展简史及我国农药发展情况一、农药的发展简史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
农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然而,现代农药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1. 第一代农药:有机磷农药20世纪初,人们开始合成有机磷化合物,例如磷酸二乙酯(代表作为马拉硫磷)和磷酸二甲酯(代表作为乐果),作为农药使用。
有机磷农药具有杀虫、杀菌和除草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2. 第二代农药:氯化有机农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氯化有机农药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代表性的氯化有机农药有滴滴涕(代表作为敌百虫)和敌敌畏。
这些农药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虫作用,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和毒性问题。
3. 第三代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0世纪70年代以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开始发展。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作用,并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
代表性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氟虫腈和氟虫腈。
4. 第四代农药:生物农药近年来,生物农药成为农药发展的热点。
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等自然资源制备的农药,具有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特点。
生物农药的代表性产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和茉莉酮等。
二、我国农药发展情况我国农药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引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农药主要依靠进口。
我国引进了多种农药技术和产品,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的需求。
2. 自主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加大农药自主创新力度。
通过科研机构和农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我国成功研发了一批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产品。
3. 发展成就我国农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我国农药产品涵盖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个类别,能够满足不同农作物的防治需求。
4. 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也面临着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024年草甘膦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草甘膦市场发展现状草甘膦是一种广泛用于农田除草的非选择性除草剂,由于其高效、广谱、长效的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药之一。
本文将介绍草甘膦市场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国内外市场规模、主要应用领域、市场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草甘膦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自2016年至今,全球草甘膦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约5%,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其中,亚洲地区是全球最大的草甘膦市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XX%。
其次是北美和欧洲市场,分别占据XX%和XX%的份额。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对高效除草剂的需求增加。
主要应用领域草甘膦主要应用于农田除草、园林绿化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杂草防治。
在农田除草领域,草甘膦广谱、长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的首选除草剂。
该药剂有效控制杂草对农作物的竞争,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园林绿化和城市公共设施维护方面,草甘膦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保持景观的整洁和美观。
市场竞争格局全球草甘膦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企业包括全球农化巨头拜耳、巴斯夫、杜邦和农科华英等。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市场渠道,通过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等方式加强竞争力。
此外,国内一些农药企业也在草甘膦市场上崭露头角。
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绿色、高效、低毒的农药需求将持续增加。
草甘膦作为一种广谱、长效的除草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草甘膦市场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企业将加大对草甘膦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环境友好性。
2. 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企业将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3. 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发展:针对一些对环境有毒性的农药,草甘膦可以作为一种更为环境友好的替代品,未来有望得到更多应用。
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行业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1.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农药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稳定增长,市场规模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2. 技术进步提升农药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药的种类和效果也在不断改进。
新型农药的开发使得农药对害虫和杂草的杀灭效果更明显,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许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和监管,追求更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无农药农业的发展也在迅速推进。
二、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1. 绿色农药的广泛应用: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无毒副作用的农药,其主要成分是天然材料。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趋势日益明显。
绿色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侵害,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小,符合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追求。
2. 制约农药行业发展的挑战:农药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害虫和病原体的抗药性问题。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一些害虫和病原体对农药产生了抵抗力,降低了农药的效果。
其次,农药使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人们对农药残留和生态破坏的担忧日益增加,对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生物农药的发展潜力: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和昆虫等生物因子进行虫害、病害防治的农药。
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生物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近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广泛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农药行业的新热点。
尤其是生物制剂,如生物菌剂、生物杀虫剂、生物除草剂等,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草剂-地乐胺向日葵

除草剂-地乐胺向日葵2023-11-11•除草剂概述•地乐胺概述•地乐胺在向日葵上的应用•地乐胺的毒性与安全使用•地乐胺的研发与未来发展目录01除草剂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除草剂是一种用于控制杂草生长的农药,能够杀死或抑制杂草的生长。
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成分,除草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选择性除草剂、非选择性除草剂、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处理剂等。
全球市场全球除草剂市场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主要受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推动。
中国市场中国除草剂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监管不力等。
除草剂的市场现状1除草剂的发展趋势23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对除草剂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高效、低用量的除草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效性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除草剂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低毒、环保的除草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低毒环保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季节的除草需求,开发多元化的除草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02地乐胺概述地乐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主要由杂环和有机胺组成。
化学结构杂环有机胺地乐胺的杂环部分包括嘧啶和哌嗪,是地乐胺发挥除草作用的关键结构。
地乐胺的有机胺部分是一种有机胺化合物,有助于提高其在植物体内的渗透性和传导性。
03地乐胺的化学结构0201地乐胺的除草机理抑制光合作用地乐胺通过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无法制造足够的能量而死亡。
破坏细胞膜地乐胺还能破坏植物细胞膜的结构,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从而加速植物的死亡。
干扰植物生长调节地乐胺还能干扰植物正常的生长调节过程,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010302地乐胺的生理效应抑制种子萌发地乐胺可以抑制杂草种子的萌发过程,从而减少杂草的数量。
抑制根系生长地乐胺可以抑制杂草根系的生长,使杂草无法吸取足够的养分而死亡。
抑制茎叶生长地乐胺可以抑制杂草茎叶的生长,使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03地乐胺在向日葵上的应用向日葵田中的杂草种类繁多,包括一年生、多年生杂草,如狗尾草、马唐、藜等。
除草剂产品登记现状评价及未来展望

除草剂厂家产品登记现状评价及未来展望通过在除草剂行业的推广和销售工作中深入到基层农户和农资店中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农户最大的要求就是安全性高,效果好,什么草都能治,尽量少返工,其次才是便宜。
经销商的最大要求是利润,当然产品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之下,效果没有差别,经销商那就会推利润高的产品。
例如,近两年广西甘蔗田除草剂市场甲灭敌草隆WP的利润逐年降低,效果逐年下降,抗性恶性杂草层出不断。
部分地区农户为了防治恶性杂草,农户除草剂用药亩成本的忍受力已经被大大提高,由最初的2-2.5元/桶水提高到10-13元甚至更高,由此说明农户最大的要求不是便宜而是效果。
同时经销商也在不断的寻找新配方,新特点的除草剂。
因此常规除草剂市场会逐渐减少,谁能够了解农户、经销商的这些需求,了解当地的草向,尤其是恶性杂草的发展趋势,谁就掌握了未来除草剂市场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也就能获得最大利润。
国内很多大厂只是销量大,不代表利润高,国内农药企业普遍大而不强,但是有些相对较小的厂家由于一个或是几个拳头产品,却能获得很高的利润,做出很多大单品。
像威远的蓝瑞;青岛金尔的农母;利尔的屠霸(70%草甘·三氯吡SP)、封阔(200g/L氯氟吡氧乙酸EC);四川国光的草坪园林植保;好收成的银收成系列;浙江天丰的野老系列产品以及卫生杀虫剂;科赛久久红系列;江苏安邦电化的飞电(25%吡呀酮WP);浙江永农百速盾;广西易多收蔗草灭;江苏激素研究所的氯吡嘧磺隆等等。
这些就是他们的拳头产品,利润产品也是大单品。
这就是小厂家能够长久生存的根本原因。
未来公司不再是挖掘产品的卖点,而是满足农户的需求点,能给农户解决什么问题,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据AGROW在最新出版的报告《Agrow最新非专利农药(2012年版)》中揭晓了未来五年内(2012-2016)专利到期的农药原药,其中除草剂共11个。
具体为:双环磺草酮、二甲吩草胺、四唑酰草胺、甲酰氨基嘧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异噁唑草酮、甲基二磺隆、环氧嘧磺隆、噁嗪草酮、嘧啶肟草醚、三氟啶磺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草防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杂草防除是将杂草堆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有害性减低到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杂草防除的方法很多。
近万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着治理杂草的各种途径、技术和方法。
从最开始的手工除草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机械除草是人类物理性防治杂草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有机除草剂的合成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对杂草的防治进入了新纪元。
随着某些选择性除草剂(如2,4-D,MCPA)的发现和推广成功,大面积、快速而有效的治理多种杂草已成为现实,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目前,人类杂草防除的方式大体包括物理防治、农业治草、化学防治、生态治草、杂草检疫等。
下面就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做详细阐述。
化学防治早在19世纪末期,在欧洲防治葡萄霜酶病时,发现硫酸铜能防治麦田一些十字花科杂草而不伤害作物,这就开始了人类化学除草的历史。
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和地乐酚的发现,使除草剂进入了有机化合物阶段;1942年,2,4-D以及随后的2甲4氯与2,4,5-D的发现,开辟了杂草防治的新纪元[1]。
随诊现代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和生物化学与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进展,除草剂的发展日新月异。
安全、广谱、高效和选择性强的除草剂不断出现。
一般地说, 虽然除草剂给增产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并为现代农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亦日趋严重, 如对人类的毒害及环境污染问题。
由此促进了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经改良的新产品使用安全, 目前已取代了许多旧产品, 但随着生物工程及种子技术的发展, 科学工作者正在探索追求更完美的新产品。
世界十大种子公司之一的工− 2 种子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既经营种子又研制经营化学药品的母公司中的一家, 正在着手研制既有效除草又考虑环境安全的新型除草剂[2]。
由于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大大推动了草甘膦、草铵膦等非选择性除草剂的发展。
抗草甘膦性状已经在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棉花和油菜作物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草甘膦+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和杂草防治模式使得人类在杂草防治历史上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农业效率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很大提高。
然而在这种模式给人类带来极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它会带来什么?这种模式会是得除草剂市场以草甘膦为主导,草铵膦为次的单一化格局将进一步加剧。
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少数几种除草剂品种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极易导致抗药性杂草的产生,一旦杂草产生抗药性,人类经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以化学除草剂为主体的现代杂草控制技术体系将趋于崩溃瓦解,人类可能又要回到用手工除草的原始农业状态[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不利于杂草生长的生物天敌,像昆虫、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线虫、食草动物或其他高等植物来控制杂草的发生、生长蔓延和危害的杂草防除方法。
它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产生要害、经济效益高等优点[4]。
生物防除的方式主要包括以虫治草、以病原微生物治草、动物治草和生物除草剂等[4]。
生物除草剂是利用自然界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各自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开发的除草剂。
狭义上讲, 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除草剂。
广义上说, 还包括按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或类似衍生结构人工合成的除草剂, 包括植物源除草剂、动物源除草剂、微生物源除草剂。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微生物源除草剂[5]。
微生物防治在理论上主要依据生物地理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原理, 在阐明了天敌一寄主一环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 对目标杂草进行调节控制[6]。
生物除草剂可以增强控制杂草的作用, 主要是源于病原微生物的植物病理作用, 通过多种病原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在效应, 使用多种物理一生物化学作用机理, 维持病原体的传染性防卫素供应、木质素和酚类的形成以及自由基的产生[7]。
人们利用生物除草剂安全、有效、无污染的新方法、新途径防除杂草, 最终达到制造生物除草剂新品种的目的。
美国微生物学家在生物除草的研究中发现,细菌能获取植物根部毛孔涌出的有机物,从植物根部提取的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具有明显的生物除草潜能。
绒毛叶草是危害大豆和玉米的主要杂草,科学家们采用了两个假单胞菌种和泥炭土混合,施在撒有绒毛叶草种子的l m2 的田间,半月后,出草率比未施细菌的低35% ~40%。
可见这种方法除草效果明显。
另外,还可利用微生物致病的专一性特点来防除杂草。
我国近年来在云南发现了一种可防除旱地恶性杂草马塘的黑粉菌[8]-[9]。
这种病菌在禾本科作物上不发病,而在杂草马塘上的发病率高达95%,这一发现,开拓了杂草防治的新方向。
生物除草剂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经过人工批量生产而获得大量生物接种体;二是淹没式应用,以达到迅速感染,并在较短时间里杀灭杂草[5]。
传统化学除草剂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雾滴漂移是除草剂大面积使用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外,环境条件不良时,除草剂也可能对生长不良的作物引起药害。
更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杂草抗药性问题。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至少有30个以上的国家,至少已有100 种以上杂草对化学结构不同的多种类型除草剂产生了抗性,现已发现50 多种以上杂草产生了抗性生物型,其中以抗三氮苯除草剂的杂草种类最多,其他较多的是ALS抑制剂和光合作用抑制剂等。
杂草的抗性增加了杂草的防治难度,增加了防治成本。
生产实际中,单一除草剂品种的大量应用势必促进杂草抗药性的发展。
突出表现是抗性形成速度加快,范围更广。
早期应用的除草剂品种从开始应用到杂草产生抗性约需10年以上,而最近则仅用4~5年便产生抗性。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多抗性与交互抗性增多[10]-[11]。
杂草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农田杂草群落组成逐步演替,使得原来危害较小或在群落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杂草迅速演替为优势杂草[5]。
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及污染除草剂的残毒造成土壤及农产品严重污染,不仅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而且引起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使微生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据波兰科学家研究证明:使用化学除草剂后,每克土壤上减少细菌达78 万个,放线菌8 万多个,真菌4 万左右,从而使土壤成分贫瘠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而造成减产。
化学除草剂在应用中,除植物吸收少量药剂外,大部分进入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
除草剂的挥发使用挥发性除草剂,如果操作不当极易挥发,致使附近对污染敏感的作物及树木受害,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分解产物的毒性某些除草剂本身对人畜无毒,但分解产物却具有毒性。
如酰胺类除草剂中的疏草灭在土壤中水解成3–氯–4–甲基苯胺,进而转变为3, 3, 4–三氯–4–甲基偶氮苯,这种偶氮苯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
以使用杀草丹导致水稻矮化为例,由于水稻田使用杀草丹时,在还原条件下脱氯而产生脱氯杀草丹,对水稻生育产生严重抑制作用。
由于除草剂(如有些磺酰脲类)不易被土壤降解、施用后不同程度地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后茬敏感作物受到药害。
除草剂研究和应用发展方向除草剂混合应用每种除草剂都有一定的杀草谱,为扩大杀草谱,提高防除杂草效果,可将2种以上的除草剂混和使用,混用不仅可以扩大防治谱,还可减少除草剂的药量,从而减少污染,也可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延缓杂草产生抗药性。
如美国杜邦公司将旱田除草剂甲磺隆与水田除草剂等苄嘧混用,防治稻田杂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如果除草剂混用不合理非但起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产生药害,事倍功半。
因此,除草剂混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即混用后不影响药效,毒性不增大,不会产生药害。
所以,为保证混用效果,在开发出一种新型除草剂后,最好推出其相应的复配制剂和助剂。
除草剂助剂的研究助剂尽管一般没有除草活性,但可以显著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助剂可以影响除草剂的喷施过程中在靶标植物上吸附、滞留、吸收和传导,以及最终到达作用靶标的除草剂有效成分的量,一些助剂公司专门开发增渗、抗雨水冲刷、抗漂移等各种用途的助剂品种。
高效除草剂和解毒剂的开发应用针对除草剂对人、动物的危害及环境污染问题,今后应加强高效除草剂和解毒剂的开发利用。
高效除草剂用量低,对哺乳动物低毒,环境相容性好。
此类除草剂主要是通过触杀作用来防治杂草,在土壤中即失去活性,不会对后茬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第一个乙酸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氯磺隆,它的超效除草活性、极低的毒性、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受到世界各大农药公司的重视,纷纷投入巨资开发新的(ALS)抑制剂[11]。
高效除草剂是非常理想的产品,但是开发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在除草剂新品种开发有一定难度的今天,解毒剂可拓宽除草剂的使用范围,解毒剂的开发已成为一个新的领域。
解毒剂可增强植物对除草剂残毒的代谢,解除或降低除草剂对作物的毒害,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培育抗除草剂植物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抗除草剂残毒的作物。
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抗草甘磷的植物有油菜、大豆;抗磺草灵的有番茄;抗草胺磷的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棉花。
这些抗除草剂作物掀开了除草剂应用的新篇章[12]。
利用化感作用抑制杂草化感作用[5],即一种植物能够通过向土壤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影响另一种植物生长。
自然条件下, 根系分泌、茎叶淋溶和挥发、枯枝落叶分解等是植物向环境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可利用化感作用,通过轮作、间作的方法,有效抑制杂草。
如高粱能抑制大须芒草、垂穗草等杂草生长,大葱可抑制地下竹节草的生长。
如果能利用植物本身的抗草、除草特性,培育出抗草、除草作物,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且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益。
生物除草剂除草剂的开发应用生物除草剂比化学除草剂具有更加优越的特性,高效、无残毒,对人体、动物、环境无害。
现在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等已研究出一些真菌除草剂,有些国家己广泛应用于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杂草防除,效果很好。
美国使用植物真菌炭疽病原研制的真菌除草剂用于水稻和大豆田间防治大麻。
大麻是广泛传播的农作物杂草之一,化学除草剂很难防治,而真菌除草剂完全能够消除其危害,施入7 d后大麻植株就开始死亡。
这充分表明真菌除草剂的除草能力是相当强的[6]-[7]。
真菌除草剂可制成粉剂、微粒剂、乳剂或悬浮剂等,使用时与淡水一起施入土壤,真菌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开始发芽,释放出孢子,孢子很容易侵入杂草根部组织,真菌孢子发育使植株迅速死亡。
应用生物技术除草经济安全,效果持久,且不污染环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近年来化学除草剂应用后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除草剂的开发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方便、高效低毒、对环境无污染已成为除草剂今后发展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