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作文之西方文明史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明史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哲学的故事》
主要内容:
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等。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生动地介绍了他们生
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经历,并依据哲学家的性格及生活
遭遇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
典型观点:由于本书记述了多个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主要思想。我现在就简单谈谈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即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的变化
无常的不真实世界,理念世界高于并且先于现实世界.这样,普遍的概念就变成了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具体事物就成了不真实的理念的摹
本和影子。激烈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
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
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
评论体会:(1)哲学教给我们的正是思考的方式,不偏颇而又开
放包容。如果多元的社会使我们开始懂得质疑,那么,哲学需要我
们去观察,“哲学的目的就是要从多样性中看出统一性”,而这些,
需要真正的智者胸怀。每章后面都有对该章介绍的哲学家的客观评价,包括优点和历史突破,以及缺点不足,但不会全部否定,而是
以包容理解的方式理性评价。
(2)杜兰特所叙述的哲学家生平大多坎坷破折,而我发现其中一些
哲学家的死亡也极富戏剧性和悲凉意味,我现在就我看到的几个简
单加以记述:
a.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任雅典革命派的精神领袖,当革命爆发时,对立双方展
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而民主派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时,苏格拉底
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他被判处饮鸩死刑,并不屑于继续上诉。苏格
拉底喝下毒酒,身体逐渐变凉,最后,他对在狱中陪伴他的朋友克
里托说:“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你能替我还清
这笔债吗?”这句话成了苏格拉底的临终遗言。
b柏拉图
柏拉图的晚年过得很快乐,他在自己的学园里过着悠闲的生活,并
时不时给学生们举办讲座,布置需要研究的课题。有个学生结婚时
邀请柏拉图参加喜宴,八十岁高龄的哲学家如约而至。在宴会狂欢
的中途,柏拉图退到了安静的角落,想坐在一把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宴会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结束,疲倦的狂欢者走过来想唤醒他,才发
现他已安详地辞别了人世。
【篇二: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姓名:邓伟
学号:1314490009 班级:计算机国际班
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
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
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
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
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
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
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
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
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
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
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
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
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
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
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
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
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
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
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
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
放纵生活的了。
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
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
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
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
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
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
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⑤因此有
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过去
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与对待人
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
世纪的宗教改革主要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和英国的安立甘宗、圣公会,无一例外,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了
罗马天主教会,希望通过改革使基督教信仰重回奥古斯丁时期的纯洁,使道德净化、高尚,可是导致的历史结果却是改革家们始料未
及的,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基督教从此被称为“新教”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
1517年10月31日,为了反对购买“赎罪券”,路德贴出“95条论纲”,宗教改革由此开始。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路德有着高尚的道德
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清洁的家庭婚姻生活,路德改革的目的就是维
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正,不畏教皇权威而重建信仰权威,当时的德国
虽然贫穷、落后,但虔诚的信仰让德国人普遍道德淳朴、高尚,看
不惯罗马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道德堕落、败坏,路德改革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因此一呼百应。
路德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虚假的“善功
称义”,称义不在于善功,而是上帝白白地给人的恩典,只要内心信
仰虔诚,人人皆祭司,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他认为只是信,才使
人称义、使人自由、使人得救,《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他轻视信仰外在的形式化表现,注重内心的信仰虔诚,使得信仰从
外在形式变成了内在的精神自由,突显了个人精神的自由,路德的
思想直接影响到康德和黑格尔,使得德国理性精神的发展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