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三大战役

介绍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编辑本段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党
主要指挥官
卫立煌(总司令)、杜聿明(兼总司令)、范汉杰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刘峙(总司令)、杜聿明(副总司令)、黄百韬、黄维、邱清泉。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傅作义(总司令)、卫立煌、郭景云
参战兵力
55万
70万
80万
60万加40万民兵
从高层来讲,傅作义在共产党的劝解下,同意了和平解放北京,不仅是他,很多作战指挥官都看出了国民党此战胜算渺茫;从基层士兵来说,很多人根本不想做无谓的牺牲,军心一片涣散;从民心来说,更不占优势,所以,蒋介石到后期也心灰意冷。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关键主战场
锦州、营口、沈阳
徐州、蚌埠、商丘、宿州、枣庄
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张家口
主要战役
锦州会展、辽西会战
陈官庄战役双堆集战役碾庄战役
新保安狙击战
52.1万
100万
伤亡、被俘人数
6.9万
47万
55万
10余万
伤亡2.1万,被俘50万
3.9万参Biblioteka 兵团第1兵团郑洞国(沈阳);
第6兵团卢浚泉;
第8兵团周福成;
第9兵团廖耀湘;
第17兵团侯镜如。
东北野战军
第2兵团邱清泉;
第6兵团李延年;
第7兵团黄伯韬;
第8兵团刘汝明;
第12兵团黄维;
三大战役的论述题

三大战役论述题简述你对三大战役的了解?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决战。
我军在兵力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情形下,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以少胜多,而不是相辽沈、平津,我军数量远超出敌军数量,歼敌数量超过二战中苏联军队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特会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实现了把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构想,基本歼灭了南线敌军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的广大地区,使敌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南京、上海都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粟裕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立了第一功”。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各战场中唯一我军从军数量超敌军的战场,甚至超敌军近一倍。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进行的第二次战略大决战,也是自1945年8月我军抽调主力欲控制东北与敌作战三年以来的一次总决算。
是役林彪大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队伍,解放了东北全境。
战役规模之大,歼敌数量之众,仅次于淮海战役。
在关内我军各战场有效歼灭敌军局势下,战略形势大为有利于我军的情况下,使蒋无力增兵东北战场,东北战场我军虽歼不算多,但在面对弱敌的情况下,我第四野战军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四野的发展壮大,得力于关内各野战军积极、艰苦而有效的歼敌,蒋无法抽调较多兵力到东北,为四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方在东北有较大优势下,东北也成为我各大战区中率先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区。
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我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这对于而后顺利进行的平津战役和加速全国解放都具有战略意义。
林彪的指挥和用兵之道在辽沈战役中也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战之一,歼敌数量排名第二,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我军伤亡人数最少,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天津”、“北平”、“绥远”三种解决敌人的范例,改编(起义)的敌人数量之巨甚至超过了歼敌数量,实属罕见。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
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
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
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
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
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
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
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
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
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
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
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大学生毛概ppt

解放战争2 平津战役
第三阶段
傅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在张、 津、塘相继解放后,防守北平的二十五万 国民党军陷入了重围的境地。中共中央为 保护古城北平,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接 管;同时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攻的准备。 经双方多次谈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 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于1 月21 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22日,傅作 义所辖八个军二十五个师全部开出城外, 听候改编。1 月31 日,人民解放军入城,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政治上
国民党政治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派
系间的权利争斗,趋于白热化。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 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 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行政院院 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宣布迁政 府于广州,并表示反对与中共谈判,四面楚歌的蒋介石, 在这样局面下,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精心策划 和部署,于1949年1月21日 宣布下野引退,将总统之 职交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 自己回到家乡浙江奉化溪 口, 在幕后遥控指挥。
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 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 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 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 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 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 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 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 本上打倒了。”
战役三: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 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 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 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 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 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 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什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什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
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
蒋介石急调北宁县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
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
10月11日,廖耀湘指挥的国民军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
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4日,东
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发起攻击,15日攻克,全歼守敌,俘敌10万余人。
17日,驻守长春的曾泽生率第六十军26000人起义,其余在东北副
总司令郑洞国率领下投降。
蒋介石此时仍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
东北野战军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将第九兵团包围,经两
天激战,歼10万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被俘。
11月2日解放
沈阳、营口,再歼敌近15万人。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

作战图
战役过程
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 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 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但是解放军进展神速, 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两个兵团的同时很快攻克锦州,生 俘范汉杰。侯镜如兵团见锦州已丢撤回葫芦岛,此时长 春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集团陷入混乱,相继被缴械。 围困长春的东野部队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增援。廖耀湘 在黑山被阻试图南下营口遭到重炮部队迷惑被迫撤退沈 阳,途中被6纵阻击,锦州的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冲击廖兵团,两天之内全歼之,俘虏廖耀湘。随后52军 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 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 沈阳之敌全部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土地和86%的人口,东北人民欢聚解放东北。国民党军 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 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 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 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 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 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 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 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 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战前计划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 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辽沈战 役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 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作战目标:放 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 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 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 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 区。东北地区的重要 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 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 最大的产粮区,又是 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 地区。
• 1946年6月26日, 国民党军队 向 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 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 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 1,变为1.3:1。
谢谢大家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 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 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 将”、“怪才”。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 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 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三阶段
淮海战役前线关于淮海战役结束的电报
结果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 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历时六十六天。战役中共消灭国 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 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 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 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 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 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 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 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 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 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 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 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 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 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 点。
背景
辽 沈 战 役
• 时间: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 地点:今辽宁省、吉林省
• 参战方:东北野战军,国民党军
• 参战方兵力:东北野战军 70万人
•
国民党军 55万人
• 伤亡情况:东北野战军 伤亡6.9万人
国民党军 伤亡、被俘47万
第二阶段
傅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在张、津、塘相继解放后,防守北 平的二十五万国民党军陷入了重围 的境地。中共中央为保护古城北平, 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接管;同时 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攻的准备。经 双方多次谈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 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 于1 月21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22日,傅作义所辖八个军二十五个 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1 月31 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 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第三阶段:解放沈阳
结果
意义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
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 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
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 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
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 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
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 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
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
第一阶段
国民革命军将领 黄伯韬
1948年11月23日至1948年12 月15日
包围阶段。国军方面黄维所 率领的军团,慢慢被解放军 包围,在他准备突围时,部 队的地下党临阵倒戈使其计 划失败,被完全包围,不久 也被歼灭,黄维被俘虏。此 外,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 在向西突围的时候,被华野 主力合围,其中孙元良兵团 被歼灭。
第三阶段
结果
•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 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 司令部、13个军部、51 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 和重建的军、师),连 同非正规军总计52.1万 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 万人。
意义
•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 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 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 丧失了3大精锐战略集团, 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 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 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 础。平津战役,是解放战 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 后一个战役,这一伟大胜 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 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 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 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 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1]
第二阶段:辽西会战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 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 民、抚顺、辽阳、鞍山、 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 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 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 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 被歼。同日,解放营口。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9日, 锦西、葫芦岛地区之敌从 海上撤至关内。至此,东 北全境解放。
平 津 战 役
• 时间: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 地点:平津一线地区 • 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 •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100万
国民党军52.1万 • 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3.9万、国民党伤亡2.1万人被俘
50万 •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分割包围,切断退路。11月23日东北野 战军主力开始向平津和塘沽、唐山地区 挺进。29日,华北第三兵团突向张家口 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吸引国民党军西援。 傅作义急调第三十五军等部连夜增援, 并令两个军主力西移。当傅作义发觉东 北野战军入关后,又急调第三十五军速 返北平,并从天津调八个师加强北平防 务。第三十五军东返时,被华北第二兵 团包围在新保安。傅系主力分别被围在 张家口、新保安,切断了西逃的退路。 东北野战军主力十一个纵队先后入关, 多路穿插,分别包围了北平、天津、塘 沽,封闭了华北国民党军南逃的通路。 依据中央军委“围而不打”和“隔而不 围”的指示,东北、华北野战军协同作 战,仅用二十余天就完成了对傅作义集 团的战役分割和战略包围任务。
意义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 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 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 战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 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 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 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 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 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 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 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 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 了基础。样式最复杂的战 役。
东北野战军
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 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
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 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 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
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
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
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
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
其他枪支175361支。
淮 海 战 役
第一பைடு நூலகம்段
各个歼灭被围守军。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关于先 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逐次围歼新保安、 张家口、天津的国民党军。 12月22日,华北 第二兵团首先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作义 精锐部队第三十五军军部及两个师。23日,张 家口守军七个师向北突围,企图撤回绥远。华 北第三兵团和东北第四纵队全力堵击追歼,23 日晚解放张家口,24日于张家口东北地区全歼 十一兵团五万四千余人。1949年1 月14日,东 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 各个歼灭的战法,以二十二个师的兵力向拒绝 放下武器的天津守军发起总攻,经过二十九小 时激战,至15日全歼国民党军十三万余人。活 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塘沽守军 五万余人于1 月17日从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第二阶段
歼灭黄维兵团于浍河、淝河之间的战斗
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总攻阶段。解放军暂缓了对包围内 的杜聿明部的攻击,向他劝降,虽 然没有成功,但也使其弹尽粮绝、 士气全无。期间国军也计划突围, 但以失败告终。20天后,华野发动 了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 团,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总司令 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 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 李弥逃脱。李延年第6、刘汝明第8 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
第一阶段:锦州会战
•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 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 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 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 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 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 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 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 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 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 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 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 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 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 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 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 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 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 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人
•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 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 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1948年 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 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 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 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 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 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 地点:淮海地区 • 重要城市:徐州、蚌埠、商丘、宿州、枣庄[3] • 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国民革命军 •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60万加40万民兵
国民党军:约80万[2] • 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十余万
国民党军:伤亡及被俘55万 • 敌我损失比:4.06:1 • 主要指挥官(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
1948年11月6日至1948年11月22日
推进阶段。国军从一开始就没料到对方会 迅速发动战争,一直保持防御状态,所以 在大意轻敌之下仓促应战。等到他们发现 对方主力扑向徐州,才进行军队的收缩靠 拢,而华东野战军按照计划在6日的夜晚 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黄伯韬为了等待后 方的部队而没有及时撤退,被华野追上, 最后10万人兵团全灭,自己也阵亡。在国 民党绥靖区地方党的起义下,解放军迅速 推进,并且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蒋介石 调回杜聿明具体指挥战役并继续投入更多 的部队,而中共方面建立总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