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培训PPT(1)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编制培训课件 - 副本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编制培训课件 - 副本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 (生态影响类)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名录》中以生态影响 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包括农业,林业,渔业, 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水电、风电、 光伏发电、地热等其 他能源发电,房地产业, 专业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社会事业与服务业 (不包括有化学或生物实 验室的学校、胶片洗 印厂、加油加气站、洗车场、汽车或摩托车维修 场 所、殡仪馆、动物医院),水利,交通运输 业(不包括导航台站、供油 工程、维修保障等 配套工程)、管道运输业,海洋工程(不包括排 海工 程),以及其他以生态影响为主要特征的 建设项目(不包括已单独制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报告表格式的核与辐射类建设项目)。 以生 态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依 据本指南 进行填写,与本指南要求不一致的以 本指南为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 (生态影响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21年版)部令 第16号
确定项目编制等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 (污染影响类)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名录》中以污染 影响为主要特征的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包括制造业,电 力、热力 生产和供应业的火力发电、热电联产、生物质能 发电、热 力生产项目,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研究和试验 发展,生态保护 和环境治理业(不包括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工 程), 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事业与服 务业的有化学或生物实验室 的学校、胶片洗印 厂、加油加气站、汽车或摩托车维修场所、殡仪 馆和动物医院,交通运输业中的导航台站、供油 工程、维修保障等 配套工程,装卸搬运和仓储 业,海洋工程中的排海工程,核与辐射 (不包 括已单独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格式的核 与辐射类建 设项目),以及其他以污染影响为 主的建设项目。其他同时涉及污 染和生态影响 的建设项目,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生态 影响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规划分析,包括分析拟议的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
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环境现状与分析,包括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
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划的主要因素。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包括识别规
划目标、指标、方案(包括替代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 环境影响,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 确认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
(3)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受到规划影响后明 显加重,并且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地域环境承载力 的环境因子。
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分析
(1)跨界环境因素分析;
(2)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 ;
(3)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 ;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 响;
规划分析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划 目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评价指标

或 规
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放弃规划 评价结论
采纳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公众参与
编写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
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
11-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考虑的两个因素: 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 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 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 如行政区等。
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现状调查: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 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或 地方有关生态保护的政策、法律 法规等。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土壤质量、水资源、空气质 量、景观美学等。
0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与监测
生态调查
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 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 动物分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 。
案例三: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
评价方法
02
通过环境监测、实地调查和生态模型等方法,评估采矿活动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案例分析
03
以某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周边生态系
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监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生态环 境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 因子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 在的环境问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估
生态影响预测
基于生态调查和监测数据,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短 期和长期影响。
生态影响评估
对预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生态补偿和修复方 案提供依据。
公众参与度提高
未来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05
结论
总结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其 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 验,包括案例分析、技术路线和操作 要点等。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总径流系数的估算方法:
粗略估算式:CR0.15110I010I0
式中:I——不透水区百分数;
φ——按照不同坡度计算的不透水区(指
屋面、沥青和水泥路面或广场、庭院等)的径流
系数 。
精选ppt
6
准确计算式:
CR
Fii
Fi
式中:Fi——各种类型地区所占的面积; φi——对应的径流系数。
洼地存水Ds的粗略估计:
Ds 0.630.4810I0
②径流中冲刷到接受水体的颗粒物负荷:在总
暴雨径流估算出来后,可估算暴雨冲刷率。一
般认为1 h内总径流为1.27 cm时,可冲走90%的
街道表面颗粒物(沉积精物选pp)t 。
7
暴雨径流中冲刷的固体负荷:
式中: YswteYsuPC
Ysw——暴雨冲刷到受纳水体的颗粒物负荷; te —— 等效的累积天数,d; Ysu——街道表面颗粒物日负荷量,kg/d。
1.河流的混合稀释模型
当废水进入河流后,便不断地与河水发生
混合交换作用,使保守污染物浓度沿流程逐渐
降低,这一过程称为混合稀释过程。
精选ppt
12
污水排入河流的入河口称为污水注入点。污水
注入点以下的河段,污染物在断面上的浓度分 布是不均匀的,靠入河口一侧的岸边浓度高, 远离排放口对岸的浓度低。随着河水的流逝, 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逐渐均匀。
(2)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第一种方法:避开污染物在农田表面实际迁移
过程的变化,仅通过采集和分析各个集水区的
径流水样计算进入某一水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总
量,其公式如下:
mn
式中:
M iQi j1 i1
M——某种污染物输出总量,kg;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pptx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pptx

预案制定
针对不同等级的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应急流程、应急资源和救援力量等。
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
预案修订
根据演练情况和实际变化,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确保其针对性和可 操作性。
风险监测与持续改进
1 2
风险监测
建立环境风险监测体系,对风险源进行实时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环境问题。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环境风险的变化 趋势和影响因素,为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
持续改进
根据风险监测和数据分析结果,持续改进环境风 险防控措施,提高环境安全管理水平。
06 公众参与与意见反馈
公众参与方式及过程
公示与公告
通过政府官方网站、社区公 告栏等方式,公示项目信息
,保障公众知情权。
人口分布
项目区域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结构
区域内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 逐渐降低。
交通运输
项目区域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为 区域内外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态环境现状
01
02
03
植被覆盖
项目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 ,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 较为完善,生物多样性丰 富。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和扬尘污染等。
环境影响程度
02
根据综合评估,本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属于可接受范围
,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环保措施有效性
03
本项目已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施工期环保措施和运营期
环保措施,这些措施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共 45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共 45张)
程度(强度、长短…) 范围(直接、间接) 可能性 敏感目标
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程度识别
施工行为
前期
拆取
占迁弃路
地 安土 基
环境资源

生态
陆地植被


资源
陆栖动物■●土质●●物质
地面水文

资源
地面水质
●●
水土保持
●●
就业、劳务 ■ ● ● ○
经济
■□●
社会
旅游
发展
农业
■●●
水利


土地利用
■□●
(2)影响程度的确定
• 评价工作级别(1、2、3级)表7-1列出了一些数据参考。由于生态科 学正在发展中,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这些数据只具有参考性 价值。
(3)影响的敏感程度
• 敏感的生态因子包括两类:一是敏感区域(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 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 项目施工和运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有敏感生态问题,如珍 稀濒危物种消失等。
生态环评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1、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性 2、 贯彻执行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环境政策与法规 资源政策与法规 社会经济政策与法规 3、 遵循生态科学原理 4 、强调针对性: 针对具体建设项目 针对具体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针对具体影响和特点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因子筛选
因子
植被 生物多样性
保护物种 珍稀濒危种 特有物种 资源物种 系统整体性 系统生产力 系统稳定性
敏感目标
参数
类型、面积、覆盖率、分布 植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 动物种及生境、种群、密度 种类、保护级别、分布与生境 珍稀度或濒危度 种类、种群、分布与生境、价值、公众关心度 种类、生产力、生境、动态 景观破碎度等 生物量、生物生长率 生物资源采补平衡、系统发展趋势、土壤侵蚀 气候恶化(大风日、干燥度等)、区域自然 灾害、外来物种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地、景观

环境影响评价正式.ppt

环境影响评价正式.ppt

工程变更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 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
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
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 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后评价
第二十七条: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
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 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 评价,采取改进措施。
轻工、纺 织、化纤
-基本化学原料、化肥、农药、有机化学品、合成材料、感光材料、日用化 学品及专用化学品的生产加工与制造等项目; -原油、人造原油、石油制品、焦碳(含煤气)的加工制造等项目;
-各种化学药品原药、化学药品制剂、中药材及中成药、动物药品、生物制 品的制造及加工等项目; -转基因技术推广应用、物种引进等高新技术项目。
行业主管部门-海洋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7号
本条例所称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连接,工程主体 位于海岸线向陆一侧,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具体包括: (一)港口、码头、航道、滨海机场工程项目; (二)造船厂、修船厂; (三)滨海火电站、核电站、风电站; (四)滨海物资存储设施工程项目; (五)滨海矿山、化工、轻工、冶金等工业工程项目; (六)固体废弃物、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处置排海工程项目; (七)滨海大型养殖场; (八)海岸防护工程、砂石场和入海河口处的水利设施; (九)滨海石油勘探开发工程项目; (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岸 工程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公平,综合考虑规划或 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公众参与应注意: 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 重大影响 公众参与的组织者 建设单位
20
二、技术原则
(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2)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 规划,布局合理 (3)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4)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 政策 (5)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6) 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 (7)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8)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要求
23
(c)《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第九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 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 …... “建设项目的环 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 保护部门审查批准。…….”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越来 越重视,开始在活动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
课程内容组成
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40学时。 • 相关法律法规 • 技术导则与标准 • 技术方法 • 案例分析
3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李淑芹 《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
◆本章教学目录 概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6
1.1 概述
• 1.1.1 基本概念 一、环境的概念 • 哲 学: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 • 社会学: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 生态学:以生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 环境科学: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