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的,但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P1)

2、中国美学的历史有三个黄金时代:(一)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代表人物:@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①,道,气,象。审美客体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虚带实,以实带虚。③,味,是审美享受,提倡“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无味也是一种美,是最高的味—平淡”。妙,是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②,“兴、观、群、怨”说,核心是和谐。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 《易传》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的传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①,崇尚三玄:《老子》《庄子》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③,美学范畴:风骨,隐秀,神思。代表人物: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代表人物:①,王夫之 ②,叶燮《原诗》 石涛《画语录》(P3)

3、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一)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其中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二)现代:朱光潜和宗白华、丰子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代表著作《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三)当代: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就是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美学热潮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②,《傅雷家书》 (P5)

4、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一,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三,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P14)

第一章 审美活动

5、美是什么? 美的

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美学学科领域讨论的美不限于这种狭义的美(优美),而是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P30)

6、柏拉图的代表人物:(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③,英国美学家博克。 (二)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的休谟。(三)在西方美学史上,思维模式从主客二分式到天人合一式的转变,海德格尔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P31)

7、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①,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②,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P37)

8、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释:①,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②,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③,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P44)

9、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观点: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①,唐代青原惟信禅师“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②,马祖道一“心不自心,因色故有”。(P52)

10、什么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朱光潜认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也一再强调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美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P55)

11、凡高的《一双鞋》说明什么内容?凡高心目中的鞋的意象,并不是作为物理实在的一双鞋,也不是作为使用器具的一双鞋,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个感性的世界,在这双农鞋被扔在农舍中时并不存在,在农妇漫不经心地穿上它、脱下它时也并不存在,而只有在凡高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也就是当它进入凡高的审美活动时,它才对艺术家敞开。艺术家于是看到了属于这双破旧的鞋的那个充满意蕴的世界。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 (P61)

12、(一)真、善、美的

统一:真: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被人认识和利用的时候,即是“为我之物”,真代表“有”。善:是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遵循它,利用它以符合人的意愿,便具有了善的价值。联系:①,美以真善为前提。美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美必须以善为前提。②,真善并非都是美。美是以真善为基础的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内容。(二)区别:①,真是客观规律本身,是求知的对象,强调真实与科学,属于哲学范畴。②, ③, (P80)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3、美感是什么?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P89)

14、“现量”的说明(美感的性质);(1)"现在”就是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就是亲身的直接的经历。有僧问兴善惟宽禅师:“道在何处?”惟宽说:“只在目前。”(2)“现成”就是指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 审美直觉之所以能显现事物的活生生的整体,是因为它不仅包括感知,而且包括想象。审美体验这种包含着想象的直觉,所得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的王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生活世界,即最真实的世界。(3)“显现真实”,也就是“美”与“真”的统一。总结: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P90)

15、解释审美态度: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P98)

16、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审美态度。解释:所谓“心理的距离”,就是指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P101)

17、中国美学中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老子的思想。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命题。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在庄子之后,还有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继续关注和讨论审美心胸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审美心胸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之为“平常心”,有的称之为“童心”,有的称之为“闲心”。(P103)

18、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认为,移情作

用就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P106)

19、美感和生理快感的区别:第一,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第二,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对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两者的联系:第一,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第二,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P113)

20、高峰体验的特征:①,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②,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③,存在认知和普通认知还有一个区别。④,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⑤,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⑥,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⑦,高峰体验的欢愉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⑧,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P120)

21、美感的综合描述:①,无功利性。②,直觉性。③,创造性。④,超越性。⑤,愉悦性。(P137)

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22、美和美感所以具有社会性并不是因为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而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P149)

23、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则“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必然会对人的审美活动产生影响。在中国美学史上,梁启超对这个问题给予过关注,他在《地理与文明的关系》和《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探讨了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影响的问题。(P150)

24、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哪怕是在一些很小的细节上也是如此,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个个人身上,

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P155)

25、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区别:①,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②,审美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的审美指向。③,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的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P160)

第四章 自然美

26、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也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P178)

27、自然美的意蕴: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与自然物互相沟通、互相契合的产物,因而它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所谓体现纯然必然性的意蕴是根本不存在的。(P193)

28、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P198)

第五章 社会美

29、社会美的形态:(P203)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30、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的概括和结晶。(P320)

31、

32、

33、

第十章 悲剧与喜剧

34、对悲剧的解释:(一)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①,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②,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二)黑格尔: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三)尼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P341)

35、悲剧的本质:

36、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就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二是恐惧,就是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

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三是振奋,就是悲剧主人公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P356)

37、喜剧和喜剧的美感:喜剧体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整个世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生的过程。旧的死亡了,新的又会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即将死亡的东西,总显得滑稽可笑,于是产生了喜剧。喜剧美感体验的特点是使人产生一种“透明错觉”,从而使人产生某种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合在一起,便引发喜剧的笑。(P357)

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