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丽水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丽水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丽水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 ,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 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本文以浙江丽水市为例,基于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该市生态环境的了解,对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一、丽水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浓厚,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丽水生态环境优良。丽水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素有“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和“华东天然氧吧”等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80.79%和

81.62%,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 多个百分点;境内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 座,其中凤阳山和百山祖分别为浙江省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丽水也是“六江之源” ,其中被称为丽水“母亲河”的瓯江流回环转、九曲十八湾,如诗如画般淌过丽水大地,犹如八百里画廊描绘着一幅幅优美画卷,美不胜收。根据《浙江省环境质量报告》显示,该市生态环境质量已经连续八年稳居浙江省首位、全国前列,特别是景区的负氧离子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一些景区浓度高达20万个/立方厘米,市区空气质量口级以上优良天气高达360 多天。

丽水文化底蕴深厚。在明清时代,丽水是浙江的“上八府”,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现代丽水人民又创新性地传承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现代元素相互交融、绚丽多彩的“绿谷文化” 。丽水三宝――龙泉青瓷、宝剑和青田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丽水摄影、巴比松油画、畲族歌舞、华侨文化等在发展中提升,在传承中创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摄影之乡、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木制玩具之乡、中国根艺之乡、中国廊桥之乡等“国字号”文化名片正逐渐叫响全国。此外,“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气候养生之乡”等美誉,着实让丽水丰富多彩而蕴藏内涵。

(二)旅游开发理念创新,与大景区联动发展,为发展生态旅游准备好现实条件。

丽水市在浙江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 的概念,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莲都区诗画利山农家乐综合体、云和县云和湖农家乐综合体、遂昌县烂漫花海清凉高坪农家乐综合体、遂昌县书香遗韵风水长濂农家乐综合体等正式命名为丽水市首批“农家乐综合体” 。丽水市创建农家乐综合体模式还荣获了“首届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2015 年,丽水市提出100 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计划,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旅游景区化工作,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类型。目前,该市有4A 级旅游景区18 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

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以遂昌县为例,南尖岩、遂昌金矿、神龙谷等4A 级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后,带动了大田、石笋头、茶树坪为代表的景区周边农家乐旅游迅猛发展,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从2007 年的14 个增至2013 年的80 个,农家乐户数从84户增为509 户,从业人员9180 人。2013 年遂昌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6.56 万人次,同比增长37 %;经营收入17980.85 万元,同比增长38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 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生态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 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三)旅游发展模式多样化,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

丽水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为逐渐缓解我市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比如,丽水市年利来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通过租赁农房和流转土地,把莲都区大港头镇利山村旧村改造后的200 间民房建成标准型

的休闲度假客房,把400 亩农田建成荷花观赏区、莲蓬采摘区、农事体验区,实现了由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的理想转变。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比如,遂昌县高坪村通过创建村级农家乐协会,并创新性地开展了“四统一” 管理模式,即“统一宣传、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结算”,已连续多年在盛夏来临之前被旅行社预订一空。三是“村+ 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如龙泉市下樟村村民共同发起组建了丽水市首家农家乐合作社,采用投资入股的方式募集资金发展下樟村民宿业。四是“股份制+农户”模式。公司与农户开展合作,以公司形式组织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农户以资源、劳动入股份,配合公司共同开发生态旅游。强有力的公司化运作,推动生态旅游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规范建设。比如,遂昌县长濂村由村两委牵头,全村上下集体投资入股成立长濂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长濂村古民居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已成为遂昌乃至丽水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同时,该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发展丽水生态旅游经济的建议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定位和思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定位和思路应该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休闲养生旅游资源优势,以市场为

导向,突出“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四大主题,大力推进高等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景区,树立“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品牌。同时,将文化体验、生态养生、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作为旅游业发展重点。以“培育生态旅游业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和“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为核心目标,按照生态旅游全域化、旅游发展融合化、旅游休闲智能化的“三化”发展思路,努力使生态旅游业成为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把丽水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生态旅游第一市和全国知名的“国家公园”。

(二)突出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深入挖掘丽水市独特的良渚文化、黄帝文化、石雕文化、景宁畲族文化、“五行”文化等文化

资源,构建文化要素与旅游要素差异化组合的发展模式,把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包装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创排优秀文艺演出剧目,加快开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实现《印象山哈》等一批精品剧目的定期驻场演出。以市场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文化演艺进景区、进酒店、进农家乐,发挥乡村舞台的旅游作用,培育做大旅游演艺市场。加快建设龙泉瓷剑文化创意基地、青田石文化创意基地、

云和木玩创意基地、丽水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宁县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平台、文化资源的培植平台。努力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新一代手工艺人,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

二是培养人才,提升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加快建立健全乡村

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对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则应立足长远,尽快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对于普通从业人员,可以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此外,还可以依托阳光工程和农业广播学校等公益性机构,大力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做好远程培训,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是抓好机制建设,创造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条件。政府能不能考虑成立一个本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工作机构,从事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发展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并给予支持和奖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和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建立本土文化发展和保护基金,开展对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三)谋划好旅游发展整体布局规划

丽水的旅游资源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先天因素,自然、民族、历史等要素一应俱全,且多个景点易于形成景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注重特色,努力培育生态旅游精品。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

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

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

展生态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生态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养生旅游集聚区。

二是推进融合,实现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同时,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生态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三是加强保护,做足生态旅游特色文章。生态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突出“乡村” 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 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生态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四)多措并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一是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方位推进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在认识层面上,要从增加农民收入的副业,向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名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转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丽水市生产力布局规划(3)

目录 一、生产力布局现状和特点 (1) 1、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丽水区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生产力布局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3) 1、丽水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背景 (1)宏观环境为丽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区位环境的改善为丽水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丽水经济的快速发展。 2、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因素 三、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方针和目标 (6) (一)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 (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三)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四、丽水生产力布局总体构想 (10) 1、一个中心 2、两大经济区块 (1)东部三县(市)经济区 (2)西部地区六县(市)经济区 3、三条经济发展轴带战略 (1)丽缙青开发轴

(2)龙丽线开发轴 (3)丽龙线开发轴 五、产业布局规划 (16) (一)农业生产力布局 (二)工业生产力布局 1、工业生产力总体布局 2、工业园区布局 (三)第三产业生产力布局 1、物流区 2、生态旅游区 3、信息服务示范区 六、基础设施布局 (34) 1、交通设施体系 2、能源供应体系 3、城市基础设施 七、城镇体系布局 (35) 八、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36) 1、类型区布局 2、重点区布局 九、建议和措施 (39)

金衢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规划 (丽水市部分) 根据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丽水市委一届九次十次会议精神,按照丽水市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前阶段全市生产力布局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丽水市2004-2010年生产力布局的大致框架。生产力布局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因此,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丽水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产力布局要立足沿江、沿路的区位条件,突出与相邻地区错位竞争、功能互补的规划理念,体现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意识,贯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接受温台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双重辐射,努力把丽水建成长三角经济圈边缘地区的特色制造工业基地,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富民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一、生产力布局现状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将逐渐由原来单一指定性转变为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布局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力布局开始转向投资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从化区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空间

从化区生态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空间目录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从化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人居情况 2.1.3 交通情况 2.1.4 旅游资源 2.1.5 旅游业在从化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 从化区旅游经济发展分析 3.1 优势 3.1.1 区政府态度和政策分析 3.1.2 从化区正式纳入广州市 3.1.3 生态环境良好和旅游资源丰富 3.1.4 旅游需求旺盛,潜在客源市场充足 3.1.5 旅游产业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3.2 劣势 3.2.1 化区乡村旅游缺乏总体规划 3.2.2 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3.2.3 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3.2.4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4 从化区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4.1 景区宣传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4.2 我市对外交通联系方式单一 4.3 从化旅游景点需要进一步规划 5 从化区旅游业发张进步空间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雪球也进一步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有力的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 广州市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力争构建“一圈两带”新格局。“两带就是打造城郊游憩带、环城度假带。广州市目前正在重点开发的八大旅游度假区,其中半数坐落于从化。这为从化区发展修建旅游、生态旅游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时,从化以“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的生态城市”为

发展总体目标。 1.2研究意义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 的规模正加速扩大,参加旅游的人还将继续增加。旅游业是从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 是从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从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 旅游业其社会意义也十分显著,在教育、健康、社会保障方面体现。同时,从化居民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大大提高。 2从化区概况 2.1.1地理位置 从化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冈、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3° 17' -114 ° 04',北纬23° 22' -23° 56'。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千米,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千米。 2.1.2人居情况 2009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56.58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农业人口42.18万人,非农业人口14.3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4.6%和25.4%。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2。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48%。,上升0.58个千分点(公安口径)。计划生育率为95.18%, 比上年上升 1.45个百分点。 2.1.3交通情况 从化旁有白云机场,105国道、京珠、街北高速纵横贯穿太平镇。其次,广从轻轨已被列为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之一。首期建设为白云区嘉禾至从化市街口段,计划2011年 动工,2015年建成;二期再建街口至新温泉段。广从轻轨全长将达92.6公里,衔接的起始 点分别是广州火车站和从化“新温泉”度假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1.4旅游资源 从化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水、林、果、泉、湖为特色的山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从化是世界闻名的温泉之乡,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从化拥有热泉眼13个,温泉地下热水日 自涌量达10000立方米,每年可供700万人次享用。从化温泉是含有氟离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钠、钙、钾、镁、二氧化硅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重碳酸钠型热泉,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泉”,是世界上名泉之一。] 从化是荔枝王国”,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全国荔枝生产基地之一。从化优良荔枝品种有白田岗桂味、钱岗糯米糍、槐枝、西湖禾乐响、民乐青皮甜、妃子笑、攀谷子等。目前从化共种植荔枝13万亩,常年荔枝产量2万吨,每年6月中旬上市,7月达到高峰。届时,到从化品尝荔枝的客人络绎不绝。从化荔枝节已成为荔枝爱好者的盛会。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于1986年对外开放,是经林业部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位于广州市郊从化东北部,距广州93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地貌奇特, 数百座山峰起伏连绵、重峦叠嶂、波涌云涛、气象万千。 钟楼古村落位于太平镇神岗,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在 清咸丰年间所建好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钱岗古村落位于太平镇钱岗村, 村内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村民大部分姓陆,据记载,钱岗陆氏是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后裔。村里保留的房屋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部分建筑物还保留着宋代遗 风。 2.1.5旅游业在从化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坏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泛地认同,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本人通过旅游实践及相应的专业学习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浅析。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具备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就目前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态势而言,其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就目前来说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广州观龙岛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专业年级:华南农业大学06生态2 组员:李、李、苏、林 上交日期:09年11月30日

观龙岛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观龙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思路出发,建议观龙岛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以农家乐为主,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为辅。 关键词: SWOT分析观龙岛乡村生态旅游 沧海遗珠——观龙岛,以前叫观音沙,是番禺区石楼镇的小岛。引经据典,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江河中冲积成的沙洲,后来经过岛上的祖先通过勤劳的双手,在沙洲四周筑起堤坝,而成为一个岛,是一处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河流冲积而成的内河岛,地形平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岛的最南端是浩瀚的狮子洋,海堤外还有大量滩涂,资源得天独厚,是一处难得的既具热带海滨风景,又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游览胜地。观龙岛上绿树成荫,农田河道美景如画,浪漫如诗,临岸更觉神清气爽,一片田园好风光,保留着“芭蕉河汊鱼虾,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 一、观龙岛发展的基本情况 清流村总面积9600亩,其中观龙岛占地3500亩,岛上有居民1350人,共分为5个生产队,壮丁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老少留守田地,家家户户都是纯农业户,主要靠打渔和务农为生,其中打渔为副业,收获难以预测,收入不稳定。该岛未涉及任何工业,工业发展率为零,未受工业污染,岛上生态环境极好。 岛上的房子都是依岛上北堤而建的,岸边堤围长度为8公里,岛上公路刚刚建设完成。现进行堤路结合工程,堤面拓宽到7米,堤脚抬高10米,堤围加固总长7.71 km;新建观龙上水闸和观龙下水闸2座;新建观龙泵站1座;拆除并重建11个穿堤涵窦;景观节点4处。观龙岛堤围设计防洪潮重现期为50年一遇,排涝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完;修筑9条水泥路连通南北提。现于岛东西两端修建亲水平台,预计明年10月份竣工。5年内没水灾问题,岛上没有淹水,没有缺堤,台风也影响不大。近水源处有三防物资堆放区,用以防洪、防涝、防风。 二、观龙岛生态旅游发展的SWTO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它通过对区域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 和挑战(Threat) 进行全面分析,为制定提升经济活动竞争力的战略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运用此方法,对观龙岛生态旅游发展作以分析: (一)优势(S) 1、生态优势(环境) 观龙岛为一处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河流冲积而成的内河岛,地形平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又因为其地处珠江入海口整日凉风习习。其最南端是浩瀚的狮子洋,海堤外有大量滩涂,资源得天独厚,是一处难得的既具热带海滨风景,又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游览胜地。岛上绿树成荫,分布着几棵形态各异的老榕树。岛上居民世代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使其岛农田生态环境良好,土地可利用资源丰富。 2、饮食优势 全农家天然食品,不进行人工加工,没受工业污染,蔬菜水果农家大田种植,现吃现摘,鸡鸭鱼虾生态放养,现煮现捉,食品原料新鲜安全,各色各样农家菜传统正宗。

生态旅游论文(DOC)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0208401 学号2010020804032 姓名蔡希庆 指导教师朱恒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年10月

摘要 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新

Abstract Eco-tourism (Ecotourism) as a green tourism consump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Eco-tourism a generation, they show strong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nual growth rate of 20% -25%. The past 20 years, eco-tourism as a way of Heaven recre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practic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as a way of thinking the revolution, are increasingly subject to national eco-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academic and popular attention the world.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most dynamic industries and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fashion color, is a beautiful landscape. On this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some of the problems from the existing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has placed a great deal of hop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relies on its own over the background, and there ar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VJ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tourism and other cloud features is the premise of eco-tourism, eco-tourism is favor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tourists the industry. Eco-tourism while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ing people's lives, mor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now appear for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different features of eco-tourism. . As long as favorable factor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certainly have a very broad health prospects. Keywords: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