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以宁波老城为例

合集下载

融入传统建筑本土形态特征的宁波城市街廓管控规定优化对策

融入传统建筑本土形态特征的宁波城市街廓管控规定优化对策

0引言伴随着全球城市化发展,人类面临的迫切难题是缺乏具有本土文化和适居的城市环境品质[1]。

我国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历史记忆和地域特征丢失等问题,通过城市设计管控城市形态,对创造以人为本、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城市环境品质尤为重要[2]。

宁波早在7000年前就有河姆渡文化,以保国寺、天一阁、祠堂、民居等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使这座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精神[3]。

然而,在宁波城市建设中,传统建筑所孕育的依水而居、归属感院落空间、祠堂交流空间、青砖砌筑等乡土记忆越来越少,在城市更新转型中,对于传统建筑的传承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融入性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城市街廓由主次干路和支路围合而成,其地块、建筑、界面等要素及其关系的关键指标是优化控制与识别城市形态的主要操作工具[4-5]。

街廓形态属性包括:用地性质、地块划分数、地块权属边界、沿街建筑面宽、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等[6]。

而传统建筑是最能体现街廓本土特征的典型代表[7],因此,研究在城市设计导则等规定中加载具有地块原有肌理、传承当地居民生活、融入地域特征等本土优化的形态评价指标,可以为科学认知城市形态、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设计有机融合、补充相关城市建筑规定的指标完善等提供参考依据。

1样本选择与地块属性分类1.1宁波传统建筑所在街廓的概况与分布类型宁波地处三江交汇口,呈山地、丘陵、河道纵横交错的地形,湿润多雨,历史悠久,受典型的本土文脉、通风防潮等影响,城市街廓形态复杂多样。

宁波城市街廓主要包括传统历史街廓、更新整治街廓和新建街廓三大类型,尤其是海曙区、江北区和鄞州区等是明清以来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祠堂牌楼、寺庙、书院等类型的传统建筑最集中的地段,如明范宅、清林宅、清陈家祠堂等[8]。

根据《宁波历史建筑名单通知》,海曙区现有清代建筑达160座以上(约占38%)、民国建筑96座以上(约占23%);江北区清代建筑达26座以上(约占6%)、民国50座以上(约占12%)、慈城古镇明及以前建筑达87座以上(约占21%),上述建筑仍保留着本土属性特征。

海曙:历史街区在城市变迁中重新发光

海曙:历史街区在城市变迁中重新发光

海曙:历史街区在城市变迁中重新发光作者:续大治朱尹莹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05期“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这句老话在浙江宁波的百姓中耳熟能详。

鲜为人知的是,宁波现存的八大历史街区中,有7个在海曙区。

上面老话中的天封塔、鼓楼也都在海曙区管辖范围内。

近年来,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所在地的海曙区,探索历史街区多元保护与文化旅游商业融合之道,取得了成功经验。

“不夸张地说,很多宁波的‘老底子’都能在海曙寻根溯源。

”海曙区文广新局负责人对海曙的文化遗产,可谓如数家珍,“我们拥有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区级文物保护点220处,文物资源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十一五期间,海曙区提出了两个功能定位,一个是中心商贸商务区,一个是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历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是‘挖’不走的资源,这就是海曙的竞争力、软实力。

”海曙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这一功能定位给海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以郁家巷历史街区为试点,海曙区正式实施历史街区改造。

10年来,这些历史街区不仅充分运用“原地保护、原貌迁建、空间转换、风格内饰、科技渗透”等各种设计改造手法“修旧如旧”,完整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更赋予其活色生香的现代都市活力,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都市风景线。

郁家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一直位于宁波内城核心,历来是名门旺族的聚集之地,现存白水巷、带河巷、郁家巷等宁波最古老、最本质、最纯正的街巷,也是宁波古城代表——月湖和日湖的中心连接点。

从巷口出发只需步行几十米,就走到郁家巷2号门牌下,这里就是曾经的近性楼,现在的盛世花厅。

它的主人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诸生林延鳌,后易主归学政盛炳维所有,盛炳维将其辟为书房,藏书十万,盛世花厅因此得名。

2008年,海曙区开始对历史街区实施改造探索,郁家巷成为试点。

到2010年,经过2年筹建开发的“月湖盛园”,成为国内首个以江南院落为蓝本打造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郁家巷的老底子依旧,却又生机勃发。

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后公

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后公

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后公示)1 前言1.1 规划背景2013年,宁波市海曙区对城隍庙历史街区文化的提升项目开始启动。

同年,地铁城隍庙站的建设,使城隍庙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建设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振兴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提升这一区域的文化魅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并起到带动周边月湖盛园、莲桥第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活力的作用,2014 年5 月宁波市海曙区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地区进行规划研究。

1.2 规划范围北至药行街,南至大沙泥街,西至解放南路,东至大来街,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面积为5.4 公顷。

(详见附图1)2 规划定位与目标2.1 规划定位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地区功能定位——复兴宁波城隍庙文化,挽救性保护及还原传统市井文化的商业、展示、体验新场所。

2.2 规划目标将其建设成为融合街区历史文化特色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于一身,聚集文化展示、城市休闲、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井民俗旅游休闲商业区。

3 规划设计3.1 对接区域、强化特色、理清结构规划设计以“两心,三轴、一廊、三片区、三节点”为规划结构。

其中,“两心”:以城隍庙和天封塔两个文物为街区的两个核心;“三轴”:开明街商业步行街、县学街、城隍庙东侧为重要的轴线;“一廊”:从郁家巷观天封塔的视廊;“三片区”:大众消费区、传统市井民俗商业区、城市休闲人文广场;“三节点”:城隍庙广场、鲁班殿中心广场、西南角广场。

(详见附图5)3.2 保护庙塔、控制高度、整体协调3.2.1 保护地段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两处:城隍庙、天封塔。

(1)对文物进行全面测绘,并且对本体进行保护修缮。

(2)对现有的功能进行调整,把商业功能迁出城隍庙,还原其原有的祭祀功能及戏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3)控制周边新建建筑,风貌、尺度与其相协调,突出文物对地段的统领地位。

3.2.2 控制新建建筑高度(1)多角度体现视线、高度控制原则,确立高度严控区与高度协调区,使历史街区整体高度体现传统特色。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发紧张,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而言, 其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本 次演示以南京成贤街102号住区的立体绿化为例,探讨宜居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 空间的生态优化设计。
一、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立体绿化 的意义
立体绿化是一种将地面空间向垂直方向拓展的绿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改善老 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首先,立体绿化能够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立体绿化能够提高住宅区 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最后,立体绿化能够改善城市景观,提升住宅区的 品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庆街空间活力的现状,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 改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收集吉庆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和 空间活力等相关资料。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 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吉庆街空间活力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吉庆街空间活力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首先,街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其次,街道设施 老旧,缺乏更新和维护,影响了空间品质。最后,街道的视觉形象也需要进一步 提升。
2、公共空间绿化设计
在成贤街102号住区,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住区的 中心广场,设计了一座立体花坛,花坛中种植了各种季节性的花卉,使广场成为 住区居民的休闲交流空间。此外,住区的步行道两侧也种植了大量的绿植和花卉, 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3、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顶部的绿化形式。在成贤街102号住区, 屋顶绿化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草坪、花卉和小灌木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建筑物顶部 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覆盖层,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 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宁波古代公共园林“文人化”历史变迁与造园研究——以宁波月湖公园为例

宁波古代公共园林“文人化”历史变迁与造园研究——以宁波月湖公园为例

21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2自古以来,繁荣又丰富的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宁波作为明清之际浙东的学术摇篮,以其典型的历史地域文化,展现出一个港口城市乃至江南水乡精致婉约的园林体系。

而公共园林作为宁波园林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宁波古代公共园林历史变迁与造园特点,本文以宁波月湖公园为例,将其发展特征、造园手法和文人园林造园思想相联系,提出宁波古代公共园林“文人化”的观点。

1 宁波公共园林的形成发展与特点1.1 宁波园林总体发展概述宁波一带园林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1],战国时期句章城的建立标志着宁波园林的起源。

春秋时期勾践在绍兴一带筑城并建立囿、台,隋唐开始,伴随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宁波的“造园运动”也随之开展。

唐宋时期大量水利工程的开展也对日后宁波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宁波一带的造园运动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但在清末受国际局势动荡、五口通商口岸开辟的影响,大量的园林遭到了损毁,从而走向衰败。

1.2 宁波公共园林的特点及其代表园林宁波作为港口城市,位于入海江畔,受流水侵蚀、海水倒灌等影响较为严重。

因此,宁波公共园林的发展初期依赖水利工程的建设[2],这也为之后形成以湖为中心的园林布局打下基础。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文思想的变化,宁波公共园林种类也逐渐多样化。

其中,在两宋时期走向兴盛的文人园林,其风格占造园主流,对宁波两宋时期的公共园林及其他各个类型的园林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3]。

摘要 月湖公园景区作为宁波极具标志性的公共园林,从唐宋年间留存至今并不断发展自身的园林特点。

其中由于宋代崇文抑武的历史背景,文人园林在此时兴起并对当时的月湖园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章将对其发展演变及总体布局、理水等造园特色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古籍等文献资料,对园林进行想象平面复原。

通过对园林中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造园及情感等一系列人文价值的研究,展现其园林文人化的特色,进一步发掘宁波月湖公园特点与文人园林特点的相似性,提出并论证宁波古代公共园林文人化的观点。

宁波城市发展历史

宁波城市发展历史

宁波城市发展历史宁波城市发展历史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主要包括城市形成初期,古代,近现代的城市概况和发展轨迹和城市发展的一些优势。

关键词:宁波市城市演变历史城市发展优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宁波城市发展的地理优势:宁波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

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独特的地理条件为港口的发展带来优势,也促进了宁波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

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明清以前点状形成阶段,民国时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后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90年代后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宁波古代城市建设发展:宁波地区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时间,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在余姚发现的河姆渡氏族,是迄今我们已知的宁波最早的居民。

宁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夏代。

据志书记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鄞是宁波最早的名称,由此可见,当时宁波已经出现了城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甬江和姚江流域以三江及其支流为天然分界线,设置了余姚,句章,鄞,郧四个县,隶属于会稽郡,这些县构成了今日的宁波城区。

宁波的行政区域在唐代以前屡次更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唐长庆元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内城),为其后一千多年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据记载,宁波市中心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旧址相传在今天西门口筱墙巷一带。

明清以前,宁波作为内河港城市,城市规模非常小,形态基本以点状为主,城市腹地狭小,以宁绍平原为主。

明洪武十四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

tod导向的老旧社区交通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宁波市鼓楼街道为例

tod导向的老旧社区交通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宁波市鼓楼街道为例

2020·01一、研究问题存量语境下的设计实践要求对现有空间,尤其是较早建设的、地处城市中心区的那些无法满足当今城市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进行品质升级,为其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

城市老旧社区是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社区,是当前城市创新社区治理的难点之一。

宁波市区存在大量的老旧居民社区,以往以大拆大建为主要方式的旧城改造模式已不再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

另外,在一项于2017年9月开展的《宁波主城区城市修补规划研究项目》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完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系统”是市民认为居住区周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回答“您走在宁波城市的道路上,感受是什么?”的问题上,有42%的市民认为“环境一般”,21%的市民认为“慢行系统一般”,13%的市民认为“慢行系统不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宁波城市发展中关于老旧社区品质提升和交通问题改善是市民最为关注也是最需解决的任务。

二、相关概念(一)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在我国社区规划研究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具体可将其理解为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由与市民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日常生活相关内容构成的生活系统。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是指通过对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公共空间、交通等方面的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TOD导向的智能化慢行系统轨道交通车站具有较强的“触酶—集聚”效应,以公交导向(Transit-O riented D e v elop m ent,简称T O D)模式建设轨道交通站域将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以站点为中心,以400m~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

公共交通系统就像一条项链,把各居住区、商业区与工业区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公交导向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不断强化对私家车的严格控制,不仅使公交成为公众日常出行的选择,也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

收缩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路径——以宁波市镇海老城地区更新

收缩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路径——以宁波市镇海老城地区更新

2017年5月下【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收缩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路径——以宁波市镇海老城地区更新规划为例翁晓龙(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摘 要:文章以宁波市镇海区镇海老城为样本,通过对收缩城市基本概念的解读,界定出镇海老城出现城市收缩的现象,并进行收缩原因的深层次分析。

通过国际案例应对收缩城市的经验比较分析,总结出在城市更新规划中应对收缩城市的空间策略。

在镇海老城招宝山街道板块的规划实践中将空间策略进行应用。

关键词:收缩城市;空间策略;城市更新;活力增长点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5-0165-0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入新的阶段,中国的部分城市显现出收缩的现象,收缩城市这一主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关于收缩城市的界定国内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将人口流失作为评判收缩城市的标准。

涉及到人口流失的衡量标准上,根据德国学者Olswalt 的研究,收缩城市是已经暂时或失去了大量居民的城市,收缩城市人口流失的数量应占总人口至少10%,或年均人口流失率大于1%。

而另一位德国学者Wiechman则认为,收缩城市是人口数量一万人以上的聚居区,由于经历某种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导致这一地区的人口流失超过两年以上。

目前学界对收缩城市的研究已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其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收缩城市的理论框架、针对国外某一收缩城市的案例研究、国外多个收缩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全国收缩城市或单一样本城市的定量分析研究等方面,而在收缩城市的对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以直接指导城市规划实践的内容更是不多。

笔者近些年在宁波市镇海区接触了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当地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产业转型下的城市发展停滞或局部衰退,而这种问题的征兆则是表现为社区的老龄化和人口的流失。

因此,本文结合镇海区城市更新改造的一系列实践,试图从收缩城市的视角下提出城市更新规划的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 以宁波老城为例 口 汤雪璇,董 卫 

[摘 要]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本文通 过对宁波老城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历史轴线的梳理归纳,将点、线、面3个层面的历史资源和历史资 源轴线进行叠加和整合,初步构建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形成由城市绿色廊道、开放空间、历 史建筑及文化小品等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历史资源;宁波老城 [文章编号]1006—0022(200g)01-0085-07[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B 

RestructuringtheHistoricandCuIturaISpaUaINetworkofCity:ACaseStudyoft}1eNingbo Historic Distric【厂rang Xuexuan,Dong Wei 璩-姗叫Today’s rapid urbanization phenomenon requires a new concept and approach for preserving historic distri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s of the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nodes,axes,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preliminary urban historic and cultural network which includes green corridors,open space。historic buildings。and cultural Iandscapes. 咖—喇HistoriC and cultural spatial network,Historic resources,Ningbo historic district 

在l央速城市化的今天,伴随着经济的高速 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文化遗产却面 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需 要用新的规划理念禾13设计手法改变传统被动式 的保护方法,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间的关系重新进行梳理,使历史文化遗产能有 机融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真正成为全体市 民的公共资产。城市作为—个有们综合体,其经 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 到物质空间层面,就是形成了多元的城市空间 网络其中就有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城市历史文 化空间网络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 累积过程,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演变,要 想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就 必须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 宁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唐长庆元 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建明州子城于三江 口(今宁波城区),至今,整个老城自北向南发 展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图1)。得天独厚的 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城市发展史,为宁波留 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遗产。然而,宁 波和其他历史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处理文 责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问题。笔者在对宁波 的历史资源进行梳理后提出,可通过叠加历史 文化空间网络体系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 系,寻找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进而指 

2009年第1期第25卷 85 导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实现将历史资源融入现代城市空 间的目的。 

1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系统的构成 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框架中梳理 文化遗产,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历史资源的未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 重要方向。建构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 网络系统,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而产生 的研究方法,它要求在了解城市历史 格局演变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遗产 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中提取城市 文化的核心价值,建构多元建筑系统, 并在空间中予以定位(图2)。 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系统的建构包 括3个阶段的工作:①需要对宁波城市 所拥有的历史资源进行发掘和整理,建 立起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②在收 集历史资源的基础上,梳理出能够联系 各历史资源、构成完整历史文化空间网 络的历史轴线;③通过整合历史资源和 历史轴线的关系,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城 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系统。 2历史资源的内涵 历史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 源,其共同点在于都能够揭示城市的 历史演变过程,包含大量的城市发展 历史信息。历史资源是城市文化发展 与创新的重要资产,有利于帮助一个 城市形成自己的城市特征和文化品牌。 历史资源的内涵则包含点、线、面3个 层面的内容。 2.1点状资源 点状历史资源包括现存的历史资 源点与消失的历史资源点。现存的历 史资源点是指目前有物质遗存的历史 资源点,包括各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 单位和历史建筑。宁波老城内现存的 重要历史资源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点、 86 图1宁波老城自北向南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2晚清、民国、1 950年代、1 980年代的宁波老城图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本文研究 范围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县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22 另外还有文物保护点116 个、相关的历史建筑多处(图3)。 除有物质遗存的历史资源点夕l\,消 失的历史资源点也应被视为历史资源 的组成部分。所谓消失的历史资源点, 是指现在已无物质遗存或物质遗存很 少,但对{师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点 状历史资源,包括宁波老城内原有的重 要建筑、标志性构筑物等,如宁波城门 旧址、衙署、重要寺庙、近代学校、古 桥等。它们虽已消失,但曾经对城市的 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2.2线状资源 线状历史资源包括城市的街巷系 统与水系网络。城市的水系对j酋路格局 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往往 会与河流方向平行或垂直。对宁波这样 的江南水乡城市而言,其道路系统和水 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交织重叠的空 间状态(图4)。因此,不 堤研究 磅 的铸巷系统还是研究水系网络,者l双寸了 解另一方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对多个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进 行研究后发现,城市的街巷系统在城 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为稳 定的空间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生命 力。宁波老城自晚清发展至今,仍然 保留有相对清晰的传统街巷格局就是 很好的证明。因此,可以说宁波老城 现有的街巷系统是建立在清末民初的 街巷系统基础上的。目前,为适应现 代城市的需要,宁波老城内大部分传 统街巷已被拓宽,但是在传统民居集 中的地区,历史街巷仍基本保持了原 有的空间尺度和风貌特征。 宁波老城原是十分典型的水乡城 市。余姚江、甬江、奉化江、护城河环 绕着整个老城。城市内部还拥有分布密 图3宁波老城历史资源点分布 图4宁波传统道路系统与水系示意 图5宁波历史资源片区 集、水域宽阔的河流和湖泊。宁波老城 的水系开始减少始于晚清时期,尤其是 在1930年代~1950年代,水系骤减。 现在,宁波老城内的水系仅存月湖一 处,湖旁为大片公园绿地,风景优美, 是老城内面积最大的开敞空间。 本文对线状资源的整理采用如下 方法:在现状城市空间中标出留存的历 史街巷构成现存历史街巷网络;将其 与老城原有水网叠加,选取具有代表 性的位置点,作为日后展示线状历史 资源信息的关键节点。 2.3面状资源 面状历史资源主要指以地块为单 位,综合体王见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片区。 与点状历史资源—样,面状历史资源以 物质遗存的有无为衡量标准,分为现存 历史资源片区与已消失历史资源片区。 现存历史资源片区是指已有的历 史文化:街区。目前,老城范围内划定的 宁波历史文化街区共有7处,分别为月 湖历史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街区、郡 庙天封塔历史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历 史街区、秀水街街区、伏跗室永寿街街 区以及南B家巷历史街区(图5)。 已消失历史资源片区是指在城市 中历史文化意义鲜明,但已没有物质 遗存或物质遗存很少的地区。此类历 史片区以原战船街一江厦街地区、西 北街一孝闻街地区以及观宗寺一延庆 寺地区塌喜 性。其中,原战舟几j}卜 江厦街地区由于靠近宁波的港口,曾 是造船厂、钱行、商号、鱼市、妈祖庙 的所在地商业繁华。江厦街既是宁波 过去热闹的沿江商业街,又是江南水 街的代表。因此,该区域尽管已基本没 有物质遗存,但仍应当以其港口文化、 水乡特色成为宁波历史资源的组成部 分。而西北街一孝闻街地区过去寺庙 道观数量众多,如佑圣观、白衣寺、观 音寺、东林庵等,充分反映出宁波历史 上佛教等宗教文化的盛行(图4)。此 外,宁波城市的自然山水也有充分的 价值加入历史资源行列中,如已消失 了的日湖、镇明岭。 3历史轴线的内涵 历史轴线是联系各历史资源点和 历史片区的重要纽带,是对历史资源 的再梳理和再抽象,是城市历史资源 特色和城市发展历程的浓缩。作为构 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关键所在,历 史轴线使静态的历史资源得以通过网 络连接,激发自身新的活力,进而重 新融入当代城市发展中。在传统的历 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下,历史轴线的 重要性和关键性被忽视,使得城市历 史文化空间网络难以形成,文化遗产 保护难以与城市发展楫}办调。因此,梳 理和总结历史轴线显得尤为重要。 

3.1对历史轴线的梳理与整合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宁波老城历史 资源的基础上,可将宁波老城内的主 要历史轴线总结为以下11条:镇明路 历史轴线、中山路历史轴线、解放路 历史轴线、开明街历史轴线、柳汀街 药行街历史轴线、和义路历史轴线、 江厦街历史轴线、环城滨水带、江北 杭甬铁路历史轴线以及外马路历史轴 线(表1,图6)。 以上轴线是宁波历史发展过程中 最重要的几条轴线,其中有的轴线周 

200g年第1期第25卷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