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

第六章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存库,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近年来,土壤环境质量日益恶化,造成其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农业上不断增加的化肥使用量;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的农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事故性排放;固体废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填埋所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等。被污染的土壤通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二次污染和经土壤—植物系统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第一节、土壤环境概述

一、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次。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土壤的本质特征:一是具有肥力,即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条件(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二是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肥沃的土壤对于大多数粮食作物、牲畜饲料、林木、草料和自然纤维产品的生产来说是基础。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天然产物。因此,对肥沃土壤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实际上由于土壤保护不善,以致在世界上有数百万公顷以上具有生产力的土地,已经变成不毛之地了,土地的生产力也相应地降低了。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物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1 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岩石受物理风化做形成的碎屑。

次生矿物:岩石经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2 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50~65%),包括土壤生物。

3 土壤空气:

土壤孔隙中除液相外的体积即为土壤空气的容量,其组分与大气一样。

4 土壤溶液:

由土壤中的水与溶于其中的矿物质(离子)形成。参与水循环因而组分经常变动。(二)、土壤的理化性质

主要讨论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土壤缓冲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和土壤吸收性能等

1、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的酸碱度也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的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决定因素是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的浓度,它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主要是土壤溶液中的CO2、各种有机酸和部分离解的酸性盐和碱性盐的含量,以及碳酸盐的数量和种类。

植物对土壤的酸碱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如小麦对pH值的最适宜范围是6-7,水稻为5.7-6.5,棉花为6-8,油菜为5.8-6.7。过酸性和过碱性的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一般土壤中pH值大多在5-8之间,酸性土壤的pH值可能小于4,碱性土壤的pH值则可高达11。

2、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具有一定的抵抗(缓冲)土壤溶液中H+或OH-离子浓度改变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土壤的缓冲性也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它对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起间接影响。

土壤的缓冲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土壤中含有多种弱酸及弱酸强碱盐,构成缓冲体系;

B土壤中存在两性物质,如氨基酸同时具有胺基与羟基,土壤胶粒几乎都具有两性,较显著的是三氧化物的胶体。

3、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在土壤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土壤中存在着许多氧化还原系统,其中主要是溶解氧和微生物分泌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其次是各种金属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盐和有机物分解产物。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后,将使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重金属形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对植物的有效性。

4、土壤的吸附性能

土壤的吸附性能是指土壤具有吸收和截留一些物质的能力。主要方式有:机械吸收作用、物理吸收作用、化学吸收作用和生物吸收作用。

土壤的吸附性能主要是指土壤胶体的吸附性能。

(1)、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的性质

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颗粒一般称为胶体。土壤是一种多类胶体微粒共存的分散系,胶体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包含各类粘土矿物质微粒和腐殖质、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以及铝、铁、锰、硅等水合氧化物等无机高分子。胶体的性质中表面性质和电学性质对土壤的吸附性能影响最大,它也必然影响到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①胶体的表面性质

A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吸附量与胶体的比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其中以蒙脱石的表面积最大(600m2/g~800m2/g 、内外均较大),伊利石次之,高龄石(7m2/g ~30m2/g )最小;有机胶体也具有巨大的外表面(~700m2/g ),与蒙脱石相当。一般来说,有机胶体的比表面积较无机胶体的要大,因此吸附量更大。

B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胶体的表面分子受到的力是内、外两种不同的吸引力,具有多余的自由能,这是胶体与周围接触面上产生表面能的原因,胶体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越大,吸收性能也越强。

C土壤胶体带有电荷

土壤胶体的电荷有:永久负电荷、可变正、负电荷、净电荷,她们通过电荷数和电荷密度两种方式对土壤性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元素的迁移。其中土壤胶体带负电的胶体较多。

D土壤胶体的动电性质

带有电荷的土壤胶体分散在水中时,在胶体颗粒与液相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在电场与其他电场的作用下,固体颗粒或液相对另一相做相对移动时表现出来的电学性质即为动电性质,其与胶体的电荷密切相关。

②土壤中离子吸附

土壤中离子吸附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在固相界面附近或胶体表面上浓度改变的现象,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离子,同时也释放出等当量的其他同号离子。

③土壤的凝聚和消散

凝聚和消散是各种胶体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决定着土壤中胶体微粒与微量污染物结合的粒度分布规律,影响到污染物的迁移输送的归宿及去向。凝聚即胶体与带异种电荷的电解质中和的现象;消散即溶胶的发生,带同号电荷的胶体互相排斥成为分散状态而形成溶胶。

(2)、土壤的离子交换

土壤胶体表面上吸附的离子可与土壤溶液中的同号离子进行交换的现象即土壤的离子交换,上述过程为可逆过程。包括土壤阳离子的交换和土壤阴离子的交换。

二、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1、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背景含量或土壤本底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即人类活动已经参与土壤表层的自然生态平衡但未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土壤保持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存在形式。

土壤背景值分析或研究步骤:

①选定未受污染代表性土壤类型,

②确定土壤母质中主要重金属元素,

③选择恰当的测定方法,

④对测定数据进行必要的检验:平均值加标准差法、差异检验法、富集系数法、元素相关分析法。

2、土壤环境容量

①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中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最大负荷量的界定观点有二:一种观点认为,最大负荷量为农作物不致于受到危害的污染物最大浓度或组成,另一种观点认为最大负荷量为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污染物最大浓度或组成。

②土壤环境容量的定量表示:

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WQ=WS-B

WQ指某一土壤环境所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其没有时间限制、与年限无关),

WS 指土壤环境标准规定值 B 指土壤环境背景值

WQ=M(WS-B )WQ单位:mg/kg M 指每亩耕地的土壤重

土壤年容量(动容量)WA=KWQ = K(WS-B )

土壤年容量是指某一土壤环境每年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用W A表示。

K为土壤环境的年净化率K= A / A่ A指土壤环境年输入量A´土壤环境年净化量

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研究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日本是世界上土壤污染发现最早,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土壤污染研究是在经历土壤镉污染造成的“骨痛病”等环境事件后,于60、70年代才步入正轨。

我国土壤污染研究经历了两个典型时期:70年代主要研究了以农药为主的有机物造成的土壤污染、底泥重金属污染和污水灌溉对农田系统带来的影响;80年代国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土壤背景值调查和环境容量研究等工作,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得到系统化、理论化,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污染控制奠定了基础。

一、土壤污染和净化

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容纳的能力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的速度,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破坏了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致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并可通过食物链引起对生物和人类的直接伤害,甚至形成对有机生命的超地方性的危害。

2、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的过程。土壤净化是环境自净能力的一种。土壤净化包括:

某些污染物可以在土壤中通过稀释、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变成难以被植物利用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

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的物质、甚至有营养的物质。

土壤的净化作用主要是指生物和化学的降解作用。

3、土壤污染的发生

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并不一定引起土壤污染,因为土壤本身有净化能力。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一方面通过土壤的物理吸附、过滤阻留、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化学沉淀、生物吸收等过程,使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含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引起土壤污染;另一方面,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土壤本身的净化能力可通过多种途径使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经挥发和淋溶进入大气和水体使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

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和净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两者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输入土壤的污染物质其数量和浓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作用速度,就使积累过程逐渐占居了优势,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必然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使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通过植物吸收,最终影响到人体。

4、土壤污染的主要发生途径

土壤污染的发生特征主要是与土壤的特殊地位和功能相联系的,首先,是把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手段,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向农田中施用化肥和农药,要进行水利灌溉(有的直接用富营养水灌溉),这样使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并随之积累起来,这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发生途径;其次,土壤历来就作为废物(垃圾、废渣和污水等)的处理场所,而使大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随之进入土壤,这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再次,土壤作为环境要素之一,因大气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从而进入土壤,使土壤亦随之遭受污染。

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1、土壤污染源

土壤是一个开放体系,决定了其污染源的广泛性。土壤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类:

(1)自然源

有火山喷发、含有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的矿藏等。

(2)人工源

①工业污染源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中其污染物浓度一般较高,一旦进入农田,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土壤污染。一般来说直接由工业“三废”引起的土壤污染仅限于工业区周围数公里,数十公里范围内。而大面积的由工业“三废”引起的土壤污染则是间接的,或由于以废渣形式作为肥料施入农田或用污水灌溉等多种形式,经长期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而造成污染。

②农业污染

农业本身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除草剂等的施用范围不断扩大,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在喷洒农药时,有一半直接落于土壤表面,一部分则通过作物落叶、降雨最后再归入土壤,经常使用农药是土壤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

③生物污染源

人粪尿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肥料来源,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河水等均含有致病的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等,用这种未经处理的肥源施于土壤会使土壤发生严重的生物污染,会使疾病蔓延。

2、土壤污染物

主要污染物有化肥、农药、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菌等。

有机物类:主要是指化学农药(有机氯、有机磷等)。常见的污染物有酚、PAH S、PCB、甲烷、油脂等,这些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后,一部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另一部分因其较稳定不易分解;

无机物类:主要是指重金属(Hg、Cr)、放射性物质(Cs、U、Sr)、营养性物质(N、P等)和其它无机物(F、酸、碱、盐等);

致病微生物:各类细菌与病毒如:炭疽杆菌、肠细菌、蠕虫等。

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1、按照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可将土壤污染分为四类:

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药污染型

2、按土壤污染物的属性划分:

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土壤污染与防治(打印)

第一章 1、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至于造成危害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土壤污染的特点:一隐蔽性和潜伏性。二累积性和地域性。三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四周期长和难治理性。 第二章 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4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2、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土壤自净作用的分类:按其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划分为物理净化作用、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和生物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3、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4、静容量:在尚未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土壤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试验研究,以拟定土壤环境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限值——土壤的环境基准含量,这个量值称为土壤环境的静容量,相当于土壤环境的基本容量。 6、动容量:静容量加上土壤的净化量是土壤的全部环境容量或土壤的动容量。 7、土壤污染物的种类:1、无机污染物:重金属、非金属、放射元素、无机酸碱等;2、有机污染物:有机农药、石油、酚类等;3、土壤环境污染源:4、固体废弃物与放射性污染物:工业废渣、污泥、城市垃圾以及核泄漏等 8、土壤性状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A土壤组成:粘粒矿物显著影响污染物吸附解吸行为及其毒性;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污染物毒性影响可通过静电吸附和络合来实现。B土壤酸碱性:通过影响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络合解络平衡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还可通过土壤生物的活性改变污染物的毒性。C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有机氯农药多在还原环境下才能加速代谢,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污染元素是亲硫元素,在农田厌氧还原条件下易生成难溶性硫化物,降低了毒性和危害。D土壤质地和土体构型:黏质土类颗粒细小,含黏粒较多,比表面积大,黏重,大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差,能把污水悬浮物组留在土壤表层。常见土壤上层砂质,透水透气良好,下层偏黏,起保肥作用。E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转化、迁移、转化等的重要参与者,主宰着土壤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特征和结果。 第三章 1、重金属污染的特点:1、形态多变 2、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3、重金属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什么是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广、种类多,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铜、汞、铬、镉、镍、铅等)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同时还要采取防治措施,如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例如羊齿类铁角蕨属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或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此外,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污染物类型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①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有:①污水灌溉。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是污染物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其后果是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属封闭式局限性污染。 ②酸雨和降尘。工业排放的SO2、NO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酸雨,以自然降水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烟囱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至3公里范围的点状污染。③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④向土壤倾倒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辅导材料(2)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之二一、内容提要 (一)土壤污染与控制 1、土壤组成及其性质 (1)土壤环境就是指位于陆地地表的土壤圈层。 (2)土壤剖面结构 土壤是由腐殖质表层(A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和风化层(D层)构成的。 (3)土壤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 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土壤化学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 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土壤机械组成——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含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 ?土壤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 ?土壤空气——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 (4)土壤的性质 ?吸附性——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机污染物(如Hg2+、 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 ?酸碱性 ?氧化-还原性 (5)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 ?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 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6)土壤环境容量

?所谓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 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土壤环境污染及其特点 (1)土壤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 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和潜伏性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3)土壤污染的类型 按照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土壤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即利用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 而导致的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型——即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而导致的土壤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型——主要是工矿排出的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 处置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溶、地表径流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土壤污染。属点源型土壤污染 ?农业污染型——是指农业生产中因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垃圾堆肥和污泥而 造成的土壤污染。属于面源污染 ?综合污染型——由多种污染源和多种污染途径同时造成的土壤污染。 (4)土壤污染物质 ?化学物质类: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农药、酚、氰化物、石油.有机洗涤剂、塑 料薄膜等。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酸、碱和盐类等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 ?生物污染物——主要来源是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垃圾、污泥以及用于灌溉 的污水 (5)土壤污染程度的量化指标 ?土壤污染程度的确定是以土壤环境背景值、植物和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土 壤环境效应、土壤环境基准或环境标准等为重要依据的。

第六章 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

第六章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存库,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近年来,土壤环境质量日益恶化,造成其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农业上不断增加的化肥使用量;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的农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事故性排放;固体废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填埋所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等。被污染的土壤通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形成二次污染和经土壤—植物系统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第一节、土壤环境概述 一、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次。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土壤的本质特征:一是具有肥力,即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条件(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二是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肥沃的土壤对于大多数粮食作物、牲畜饲料、林木、草料和自然纤维产品的生产来说是基础。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天然产物。因此,对肥沃土壤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实际上由于土壤保护不善,以致在世界上有数百万公顷以上具有生产力的土地,已经变成不毛之地了,土地的生产力也相应地降低了。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物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1 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岩石受物理风化做形成的碎屑。 次生矿物:岩石经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 2 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50~65%),包括土壤生物。 3 土壤空气: 土壤孔隙中除液相外的体积即为土壤空气的容量,其组分与大气一样。 4 土壤溶液: 由土壤中的水与溶于其中的矿物质(离子)形成。参与水循环因而组分经常变动。(二)、土壤的理化性质 主要讨论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土壤缓冲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和土壤吸收性能等 1、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的酸碱度也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的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决定因素是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的浓度,它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主要是土壤溶液中的CO2、各种有机酸和部分离解的酸性盐和碱性盐的含量,以及碳酸盐的数量和种类。 植物对土壤的酸碱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如小麦对pH值的最适宜范围是6-7,水稻为5.7-6.5,棉花为6-8,油菜为5.8-6.7。过酸性和过碱性的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一般土壤中pH值大多在5-8之间,酸性土壤的pH值可能小于4,碱性土壤的pH值则可高达11。 2、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具有一定的抵抗(缓冲)土壤溶液中H+或OH-离子浓度改变的能力,称为土壤的缓冲性。土壤的缓冲性也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它对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起间接影响。 土壤的缓冲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土壤中含有多种弱酸及弱酸强碱盐,构成缓冲体系;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

第六章土壤 1、简述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的概念。 土壤:是由其他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独特的形态和组构特征的复杂自然体土壤可视为一种永续利用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土壤肥力:天然植物或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同时地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肥力 2、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 水、肥、气、热 3、土壤的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黑色—腐殖质;红色—铁氧化物;白色—硅铝等氧化物和盐类 2、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砂土、壤土、粘土等。 3、土壤结构的类型: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水稳性团粒结构最为理想 4、松紧度:土体的紧实或疏松的程度。 5、孔隙:毛细孔隙、非毛细孔隙。 6、土壤干湿度: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在野外直观判定时,通常分为四级: 湿、潮、润、干 7、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的特殊积聚。 8、侵入体:岩石类侵入体、人为物质、冰成物、生物遗存物 9、植物根和土壤动物 4、简述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特征。 (1)、枯枝落叶层(覆盖层) (2)、腐殖质-淋溶层(A层):成土作用最活跃;明显的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团粒状结构和富含养分;产生淋溶过程,易溶性物质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及粘粒等发生化学的和机械的迁移;下段留下难移动的抗风化最强的矿物颗粒,;颜色浅淡(常为灰白色)、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3)、淀积层(B层):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出现新生体。 (4)、母质层(C层)。由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成土作用甚微。 5、土壤的物质组成 固相 (1)土壤矿物质 (2)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p243 A矿质化过程(有机到无机) B 腐殖质化过程(生物体分解) 液相(即土壤水分):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介质。存在于土壤空隙中。 1.来源——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损耗——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2.土壤水分平衡 3.土壤水分类型

环境卫生学――第六章 土壤卫生

环境卫生学――第六章土壤卫生 基本概念 土壤卫生的基本任务: 研究土壤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制订土壤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进行土壤各种物质或元素背景值研究和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制订保护土壤自净能力和清洁状态的措施以及有效地处理各种废弃物的措施等。 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亦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的污染与自净 一、土壤的污染 土壤污染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1)生活污染:包括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 (2)工业和交通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机动车废气污染; (3)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污染。

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三大类: 化学污染物(主要是一些重金属和农药)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农业污染; 生物性污染物(如病原体等)主要来自粪便、垃圾和污水; 放射性污染物来自核试验、核电站和科研机构排出的废水、废气和 废渣。 土壤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有3种: (1)气型污染,是由大气中污染物沉降至地面而污染土壤。 (2)水型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灌田而污染土壤。(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是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和化肥等 对土壤的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自净 土壤污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 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 染前的状态。 (一)病原体的死灭 病原微生物进入土壤后,受日光的照射,土壤中不适宜病原微生物生 活的环境条件,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噬菌体作用,以及植物根系分 泌的杀菌素等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而死亡。 (二)有机物的净化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便有机物逐步无机化或腐殖 质化。

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对策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出了土壤能够自 行修复的能力范围,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现象。现如今,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此,应该采取有效的原因和对策来缓解和预防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 1.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 经过排放进入土壤,引起污染。 2. 农业活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长期积累在土壤中,超过 土壤容纳量时,会导致污染。 3. 饮用水污染:排放的家庭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污染了水源,进而影响到附近的土壤。 4. 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5. 错误的废弃物处理:将废弃物直接倾倒在土地上,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土壤。 二、土壤污染的对策 1.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的侵害。 2.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 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质量,降低污染风险。 3.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及时发 现和防范潜在的污染源。

4. 强化废物处理: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5. 加大法律法规的力度: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6.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研究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在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方面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7.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治理土壤污染的氛围。 三、对策的实施步骤 1. 研究与设计:制定对策实施的计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时间节点。 2. 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加大对土壤污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3. 监测与评估: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污染源。 4. 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广和应用有效的治理技术手段。 5.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6. 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土壤污染问题。 通过以上的对策和实施步骤,可以有效地缓解和预防土壤污染,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与修复

土壤污染与修复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珍贵的资源之一,然而,在工业活动、农业生产和城 市化进程中,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土壤污染 不仅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修复土壤污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土壤污染的成因、影响以及 几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 二、土壤污染的成因 1. 工业活动:工业废水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 物等,通过排放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 2. 农业生产: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中的有害物质过度使用和排放,使得土壤养分失衡,产生农药残留等问题。 3. 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造成土地开发和改造,同时也会引入大量 的人为污染物,比如建筑废弃物、垃圾等。 三、土壤污染的影响 1. 生态系统: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 得土壤容重增加、透水性降低,以及造成土壤微生物减少等问题,对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 农产品质量:受污染土壤的影响,农产品中可能富集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3. 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物可通过渗滤、径流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和地 表水系统,影响水源的质量。 四、土壤修复技术 1. 生物修复:通过植物的吸收、转运和降解作用来修复污染土壤。 如植物种植修复、菌根菌修复等。这些生物修复方法具有低成本、环 保等优点。 2. 物理修复:利用物理方法提取或隔离污染物,如吸附、离心、热 处理等。物理修复技术相对简单,但对一些特定的污染物较有效。 3.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污染土壤的性质,使其降解或转 化为无害物质。比如化学固化剂、还原剂等。化学修复技术通常需要 慎重操作,以避免产生新的污染问题。 4. 电气与热修复:通过电流和热能来促进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去除。电气与热修复技术对于重金属等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效果,但需要高技术要求和高能耗。 5. 生物深钻修复:利用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物修复作用,通过微生 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有害物质。生物深钻修复技术具有较高的效率和 可行性,但需要合适的微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 五、结论 土壤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技术来解决。 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电气与热修复以及生物深钻修复等 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同时,

土壤保护与环境保护

土壤保护与环境保护 在当今社会,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壤是 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环境保护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未 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保护的重要性以及 土壤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增加,导致土 壤质量下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农田肥力:土壤是农田的基础,土壤污染会导致农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 2. 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物可通过降水、河流等方式进入水体,导 致水资源受到污染,影响人类饮用水安全。 3. 生态系统破坏: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污 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对土壤微生物、动植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二、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土壤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分、供给 养分、净化水质、稳定气候等重要功能。因此,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以下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性体现:

1. 保证粮食安全: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保护好土壤可以保证 农田肥力,增强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2. 保护水资源:土壤在水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好土壤 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保证人类饮用水安全。 3. 保护生态环境: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土壤可 以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土壤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土壤保 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 土壤保护促进环境保护:保护土壤意味着保护了土壤中的生态功能,减少了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促进土壤保护: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土 壤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土壤环境,促进土壤的恢复和修复。 3. 共同达成可持续发展: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 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和协调,可以共同达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目标。 总结起来,土壤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和 依赖。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土壤,保护好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绿色、清洁的地球 家园。

土壤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土壤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建设以及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土地利用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一、土壤污染的形成原因 土壤污染的形成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活动:工业领域的排放物和废弃物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例如,有机溶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释放到土壤中,使土壤遭受严重的污染。 2. 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的过度使用、不当施用以及农田灌溉排水使得农田土壤面临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农业生产不合理的管理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城市化建设:土地的开发和城市化建设造成了大量的土壤开挖和填埋活动,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4. 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中产生的渗滤液和有害气体会对周围的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影响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田土壤污染: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2. 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土壤污染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土壤-水体污染转移: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地下水系统转移到地表水体中,进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4. 食物链污染: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作物、蔬菜等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加重了人体对有毒物质的暴露。 三、土壤污染控制的方法 为了减轻土壤污染的影响,保护土壤环境,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土壤污染控制方法: 1. 治理和修复技术:通过地下水位降低、防渗透层的设置和污染源的清除等方法来完成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2. 农业生产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选择适应土壤条件的农作物,优化灌溉和排水系统等措施,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3. 工业排放控制:加强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治理,严格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土壤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土壤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导 致土壤环境中出现有害物质的现象,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 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土壤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一、土壤污染的成因 1. 工业废弃物 工业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会释放出各种污染 物进入土壤。其中,重金属、有机物等对土壤有害,容易造成土 壤污染。 2. 农业使用 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周边环境产生了危害。农药残留和化肥过度使用,导致有害物质长期积累在土壤中,常常引起土壤污染。

3. 随意倾倒垃圾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垃圾的排放,如果随意倾倒垃圾,其中 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极易污染周围的土壤。 4. 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是产生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核反应、核试验 等放射性活动均会在周围土壤中释放放射性物质,威胁附近居民 的健康。 二、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 1. 坚持源头治理 防范污染,主动避免产生土壤污染是治理土壤污染的首要措施。应该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管理,确保工业、 农业等生产活动不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2. 实施土壤修复

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将土壤中的有毒 有害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逐步降解为无害的物质,修复土壤 污染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都制订了土壤修复标准,从治理源 头与治理效果两个角度上规范已经污染的土地的修复步骤和要求。 3.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例如,废旧电池、化肥袋等都可以选择 回收,而不是随意丢弃。 4. 加强监管 一个发达的环保监管机制可以监管生产单位是否在污染源头防 范污染是否效果明显,定期监测周围土壤的污染情况并采取针对 性措施。实现全民参与,营造环保氛围,推动污染治理。 结语: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设计 (2)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土地面积的不断收缩导致了土地资源 的紧缺,土壤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球人口约有三分之一 受到土壤污染的影响。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土壤污 染与防治课程的设计,提升人们对于土壤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能力。 二、设计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成因、类型、危害和防 治策略,增强学生对于土壤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具体来说,这门 课程应该: 1.帮助学生掌握土壤污染的成因和类型,并能对不同类型的 土壤污染进行分类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2.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的土壤 检测方法来评价土壤的安全性并识别污染源。 3.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 操作,让学生了解土壤环境中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可持续地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 三、课程内容 1. 基础知识部分 •土壤的概念和分类

•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其危害 •土壤污染的种类和成因 •土壤污染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2. 防治技术部分 •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保护技术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土壤修复案例分享 3. 案例分析及实践操作部分 •基于真实案例的环境问题讨论和解决方法分析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操作演示 •样品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实地采样操作实践 四、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既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考核方式: 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主要测试学生对于污染源、 污染种类、影响和对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2.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笔记和实 验报告等。

土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土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承载着植物生长、物质循环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然而,随着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土壤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风险。本文将探讨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因、后果以及防治措施。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因 1. 工业活动:化工厂、电镀厂等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中的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物质会渗入土壤,造成污染。 2. 农业实践:过度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养殖业废弃物的排放等都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3. 城市发展:城市垃圾的填埋和堆放、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等都会对土壤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 三、土壤环境污染的后果 1. 作物品质下降: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会被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3. 土壤侵蚀和退化:污染物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侵蚀和退化,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四、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和预警土壤污染问题。 2. 推行可持续农业:促进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农药和化 肥的使用,避免农业活动对土壤造成污染。 3. 改善工业废弃物处理方式:加强工业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处理,避免废物直接排放或堆放在土壤中。 4.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 边界,避免不当开发和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 五、结论 土壤的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 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们需要加强土 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力应对土壤环境污染 挑战。只有保护好土壤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更美 好的未来。

土壤污染与防治

土壤污染与防治 07环境科学(仅供参考) 编辑:小Q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恶化的现象。 2、土壤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有机污染物:指造成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的有机化合物。 5、持久性有机物:指在所释放和运输的环境中是持久的,能蓄积在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生物造成影响的,进入环境后,经长距离迁移进入偏远的极地地区的,在相应环境浓度下,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的物质。 6、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7、原位修复:指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对土壤没有什么扰动。 8、异位修复: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 9、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过程。 10、生物修复: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课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土壤中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技术。

二、填空题: 1、土壤自净作用的分类:物理自净作用、物理化学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2、土壤污染物种类: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土壤生物污染、固体废弃物与放射性污染物 3、土壤污染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4、五毒元素:铬、镉、汞、铅、砷 5、污水的种类: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城市径流污水 6、土壤中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微生物污染源 7、酸沉降物的化学组成:酸雨的主要离子组成、酸雨中的强酸和弱酸、云雾的酸度与化学组成三、简答题: 1、土壤污染过程的特点, 答:(1)隐蔽性或潜伏性: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往往要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以及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有一个相当长的逐步积累过程,具有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后极难恢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降解时间(3)后果的严重性: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或潜伏性、以及它的不可逆性或长期性,因而往往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体的健康。 2、重金属污染特征, 答:形态多变;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重金属不能被降解而消除它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生物体可以富集重金属,并且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3、Hg在氧化还原下,酸碱性影响下有效性变化, 答:当土壤处于还原条件时,二价汞可以被还原成零价金属汞。而有机汞在还原性的有机物的参与下,也能变成金属汞。在嫌气条件下,无机汞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或有甲基维生素B那样的12+化合物存在下,土壤中无机汞可甲基化转化

土壤污染的来源

土壤污染的来源 受生产、生活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改变了土壤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和强度,引起土壤特征元素的变化,进而对其他环境介质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土壤污染有各种来源,可以用各种方法分类。 一,按产生污染的来源分 (1)天然源 自然界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地方,如活火山。 (2)人为源 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按污染的种类分 (1)农业源 农药、化肥、禽畜排泄物 (2)工业源 工业废水、废渣浸出物、工业粉尘、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是目前污染土壤中危害大,关注度高的场地类型 (3)生活源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 三,按污染源的形式分 (1)点源

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各类工业源为典型的电源,加油站等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也是重要的电源类型 (2)面源 又称非点源污染或分散源污染,是指溶解态和固态污染物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从非特定场所通过径流过程流入土壤环境,并造成土壤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或有毒有害污染等其他形式的污染。农田土壤污染是中国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类型。 四,按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分 (1)污水灌溉 污水灌溉是指利用污水、工业废水或混合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2)固体废物的利用 含有煤灰、砖块、陶瓷、金属、玻璃等成分的生活垃圾长期施入农田,会逐渐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含有重金属的城市垃圾会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 农药和化肥作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两大增产手段,其不合理施用与过量使用造成化肥污染,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是造成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而有些施用的肥料中含有有害物质,如我国每年随磷肥带入土壤的总Cd量是一种长期潜在的威胁。农药的残留和危害,包括生物放大、生物残留等通过食物链给人体和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已不胜枚举。 (4)大气沉降物

土壤污染及其治理

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污染源 ●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及其危害 ●土壤污染调控和防治的基本原则 ●土壤污染源的控制和消除 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按重量计,矿物质占90~95%或更多,有机质约占1~10%,可见土壤成分以矿物质为主。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除此之外还有土壤溶液,它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总称。土壤溶液是植物和微生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的媒介,也是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途径。 土壤的污染源 土壤是一个开放体系,土壤与其它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来源是极为广泛的,有天然的也有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按照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利用、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大气沉降等。 1、污水灌溉 灌溉,特别是污灌常可引起土壤污染。污灌是指利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或混合污水进行农田灌溉。大量的污水未加处理而直接倾注于环境中,使一些灌区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有明显的积累。京津唐地区污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北京东郊由污灌引起的土壤污染约占检测样品的60%,污染的糙米样品数约占检测样品数的36%。 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废渣、污泥、城市垃圾等。由于污泥中含有一定的养分,因而可用来作为肥料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含量为0.8-0.9%,含磷量为0.3-0.4%,含钾量0.2-0.35%,有机质含量为16-20%。但如混入工业废水或工业废水处理厂的污泥,其成分较生活污泥要复杂得多,特别是金属的含量很高,这样的污泥如在农田中施用不当,势必造成土壤污染。一些城市历来都把大量的垃圾运往农村,由于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煤灰、砖瓦碎块、玻璃、塑料等。含这些成分的垃圾长期施用农田,可逐步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同时城市垃圾亦有一定量的金属,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随着垃圾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加。 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 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污染,施在作物上的杀虫剂大约有一半左右流入土壤中。进入土壤中的农药虽然在生物、光解和化学作用下,可有一部分降解,但对于像有机氯这样的长效农药来说,那是十分缓慢的。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性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密切的关系。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一是不合理的过量施用,促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二是有毒磷肥特别是含三氯乙醛磷肥,它是由含三氯乙醛的废硫酸生产的,当它在土壤中施用后,三氯乙醛转化为三氯乙酸,两者均可给植物造成毒害,由此而造成的作物大面积受害的情况屡有发生。磷肥中重金属特别是镉的含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估计,我国每年随磷肥带入土壤的总镉量约为37吨,因而应当认为含镉磷肥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 4、大气沉降

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

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 人类破坏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随着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广泛发展,土壤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土壤污染问题一旦发生,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肆虐式的破坏, 而且还会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土壤污染,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挑战。本文将深入探 讨土壤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土壤污染问题的原因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容忍的最高限度, 从而导致的一种环境问题。毫无疑问,土壤污染是在人类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发生的。人类活动中,工业活 动和化肥农药使用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料、废水、废 气等的排放对土壤的污染影响最大,包括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 和农药,原料及配方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在使用中的残渣也会 进入土壤。在水灾、火灾、化学物质泄漏或事故时,还有可能导 致污染区域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1、生态环境破坏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是生命之源。土壤的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污染可以导致土壤酸化、失效、结构破坏、土壤微生物数量极度减少等,甚至会对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污染源和地下水的关系密切,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积累,持久分解,进一步渗透至地下水中,严重影响地下水质量,从而引发水源污染和新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往往会用到一些土壤类高温物质,以此来加工生产一些商品,如果土壤环境含有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且未及时处理,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必须通过相关部门和程序,来寻求合理、全面、科学及合理的土壤污染处理方案。 1、加强立法和管理 国家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土壤保护管理制度。对排放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严格的监管,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 2、大力推广生态化农业方式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院(系、部) 教研室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 主讲教师 教师职称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应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 学时:72学时 学分:3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环境土壤学》课程属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土壤的形成和物质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污染及污染源,较全面掌握土壤环境监测过程和方法、土壤的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土壤的修复等,了解环境土壤的最新进展,结合特定的试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环境土壤学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掌握土壤的定义、特性及土壤圈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 第二节环境土壤学

教学重点: 1、土壤的概念及特性 2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和定位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教学要求:掌握主要的造岩矿物和主要的成土岩石、风化作用的类型和风化的阶段;土壤的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剖面的类型。了解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相互关系及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母质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第三节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教学重点: 1、土壤母质的来源和岩石的风化过程 2、土壤的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3、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典型剖面层次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教学要求:掌握土壤粒级的定义及各粒级的组成和特性,土壤质地的概念和不同质地的特征,层状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征,土壤腐殖质的定义、分组及性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类型;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非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的种类和一般特征,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颗粒组成和质地 第二节土壤矿物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