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委婉表达异同论文
浅析中日语言表达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就 是 说 每 个 表 达 的 背 后 有 着 怎 样 的 文 化 背 景 或 者
语 言 心理 。
本 文将 会从 语 言表 达 习惯 、 寒 暄 语 以 及 礼 仪
文 化这 三方 面 , 将 日语 教 学 过 程 笔 者 常 见 到 的 一 些 表达 上 的疑 问和误 用来进 行 总结 。
察, 来 引导 学生了解中 日 语 言表 达差异 , 增 强语 言应 用能力。
[ 关键词] 日语 ; 寒 暄语 ; 委婉 ; 省略 ; 礼 仪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O O 8 —6 0 7 2 . 2 0 1 4 . 0 1 . 0 2 9
2 0 1 4年 2月
郧 阳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Fe b .2 0 1 4
V o1 .3 4 N o. 1
第3 4卷 第 1期
浅 析 中 日语 言 表 达差 异 及其 文化 背 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 委 婉 的 表 达 方 式
1 . 句 末 避 免 断 定 表 现
日本 人 在 说 话 时 特 别 注 意 与 听 话 对 方 思 想 上
( 主、 先5 :招 l 厢 9< 芑 、 。 J, 意思是 “ 您 请 先 回 去 吧 ”, 此话 的场 景 是 某 人 拜 访 某 家公 司 , 但 是 社 长不在 , 接 待 员 说 出 这 句 话 。 在 汉 语 中 这 句 话 没
YYSZXB
l 2 6
黄 园 , 夏
雨 : 浅析 中 日语 言 表 达 差 异 及 其 文 化 背 景
中日缓和表达语言现象对比研究

中日缓和表达语言现象对比研究作者:李芬来源:《大观》2017年第12期摘要:委婉表达是中日两国语言中共有的现象。
所谓委婉表达即修辞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婉的话来烘托暗示,意在避免给听者造成不快的感觉。
委婉表达的方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间接言语表达、禁忌语的替代、缓和表达方式三种。
而缓和表达作为委婉表达的一个表现方式,经常大量地出现在汉语和日语的表达中。
本文将分析中日缓和表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汉语;日语;缓和表达一、汉语的缓和表达(一)句子开头部分的缓和表达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插入词语来表达缓和的口吻。
如“我想”“看来”“算起来”“充其量”“你看”“你说说”“据说”“在~看来”等,都是使措词变得柔和。
1.看来今天不会下雨了。
这个例句中的开头部分加上了“看来”一词,是一种推测的表达方式,意在避免百分百地断定。
2.据说那儿非常美。
这个例句是说话者为了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于听话者,因此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加上“据说”一词,就使得“那儿非常美”这一评价显得不是来自说话者随意的评价,而是来自第三者,具有一定依据的一种评价。
(二)句中的缓和表达当否定说话者说的话,或是指出其缺点时,为了使得措词不那么强硬,常常在句中使用“似乎”“好像”“也许”等词汇。
1.你对班里的情况好像不太清楚。
2.你的学习成绩似乎一般。
这两个例子都是在指出听话者缺点时常常使用的一种间接地表达方式。
如果直接指出对方的缺点就有可能伤害到对方,因此为了避免如此,就要加上使措词变得柔和的词汇,给予缓和的表达。
二、日语的缓和表达(一)句末的缓和表达日本人为了避免断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倾向于使用暧昧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多在句末使用「~と思う」「~みたいな」「~でしょう」「~ようだ」、「~だろう」「~そうだ」「~が」等。
a.ちょっとお願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のですが...b.張さんならまちがいなくその仕事を担当できると思います。
a是向他人请求时使用的例子。
浅议中日委婉语之比较

浅议中日委婉语之比较作者:王会玲来源:《卷宗》2015年第04期摘要: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而且这两国的委婉语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可比性,尤其从语用学角度,可清晰地发现两国委婉表达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中文和日语中委婉语实际使用情况的研究,比较两者差异,进而挖掘其相关的文化及心理因素,以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对日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委婉语;产生原因;使用情况1 委婉语及其产生原因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日本民族是一个内敛、含蓄、不爱张扬的民族。
这种民族性格从委婉语在语言中的广泛使用上有着极其充分的体现。
委婉语在日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这在其他民族中是很少见的。
相对而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则处处可见含蓄、深沉的元素,委婉的修辞手法广泛见诸于古今口语与书面语作品中委婉语原本是随着禁忌语的产生而出现,并跟随文化习俗上的禁忌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在不同的时期,旧的委婉语不断被新产生的委婉语所替代。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它都不可避免的烙印着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这是由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用语的本质所决定的。
但是在这种本质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语委婉语在其产生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使其具有了诸多汉语中不具备的特点。
例如,日语中经常会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这些语言成分在汉语使用者看来却是必不可少的。
于此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将在后文中深入阐述。
2 委婉语在汉语和日语中的使用大体上来说,汉语和日语中的委婉语主要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一种是有求于人时所用委婉语;一种是出于禁忌或礼貌的因素,不愿、不便、不好意思明白说出,因而使用委婉的表达;还有一类是日语中特有的[以心传心]的说话方式,用各种委婉的方式,看似含糊的传达自身的想法。
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并不会多做解释,给对方留有余地。
2.1 有求于人时所用委婉语中国人常用“贵姓” 、“尊姓大名”这些褒扬的词语来显示说话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摘要:分析同字异词异义产生的原因可以使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的掌握它。
中国的学习者尤其应该注意,不可想当然的去理解。
在汉日跨语言交际过程中,只有排除母语因素的干扰,掌握汉日同字词的异同,才能互相为用而不相妨碍。
相同的汉字或者汉字组合可以代表不同的词,有些在汉语中是同字异词,日语中不属于同字异词;有些在日语中属于同字异词,而汉语中却不是;有些则汉语和日语中都属于同字异词。
因而使中日汉字词的对应关系显得很复杂,下面举例分析汉日同字异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中日词汇比较来看:一、汉语中是同字异词,日语中不是同字异词的对应在汉语里是同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日语里与汉语对应的只有一个。
如:出口∕出口[出口]①:说出话来;(船只)驶出港口;本国或本地区的货物运出去。
[出口]②:从建筑物或场地出去的们或口儿。
日语的“出口”对应于汉语的“出口②”。
东西∕東西[东西]①:指东边和西边。
从东到西(距离)。
[东西]②: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这是从物品出产于东南西北,由此代称物品;还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日语中“东西”只表示方位,也指东洋和西洋。
汉语词的意义宽泛,日语词的意义相对较窄。
二、日语是同字异词,汉语不是同字异词的对应日语中的有些词既有从汉语借去的词,又有自造的词。
两者词形偶合,意义不同。
一向∕一向汉语“一向”指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作副词:表示从过去现在,从上次见面到现在。
日语“一向(いっこう)”指完全,全然,总,一向,一点儿不。
“一向(ひたすら)”是只顾,一味,一个劲儿地。
大事∕大事汉语“大事”指重大的或重要的事情。
日语中“大事(おおがた)”时意义基本同汉语义,是重大事件,严重事件。
“大事(だいじ)”意义非常广泛,有大祸;小心、慎重;重要、要紧;保重、当心、爱护等意思。
大手∕大手汉语“大手”作为词不单用。
日语“大手(おおて)”:有前门,正门;正面进攻部队;大户头,大企业,大公司。
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中日礼貌语言对国际关系 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也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中日礼貌语言对个人修养 的影响
中日礼貌语言的使 用,有助于增进两 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和理解。
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
语言表达方式:中文更注重委婉,日语更直接 敬语使用:中文敬语较少,日语敬语丰富 礼貌程度:日语更注重礼貌,中文相对较为随意 文化背景:中日文化差异影响礼貌语言的使用
达语中
第 三
方言日 章
式的礼
表貌
中日礼貌语言的共同点
道歉:中日两国在工作场合的道歉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日本常见的“すみません”,中国常见 的“对不起”。
中日礼貌语言在商务场合 的应用
问候:中日两国在商务场合中,都 会使用礼貌语言进行问候,如“早 上好”、“您好”等。
感谢:在商务场合中,中日两国都 会使用礼貌语言表示感谢,如“非 常感谢”、“给您添麻烦了”等。
中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日
意输 赅入
礼 的 你
阐的
比 述 正
观文
貌 点 , 文 研 字 语 是 您 究 思 想 言 的
提 炼 ,
的
汇 报 人 :
请
对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用场景语言的应中日礼貌
贰 语中 言日 概礼 述貌
伍 展趋势语言的发中日礼貌
叁 达方式语言的表中日礼貌
陆 响语中 与言日 启的礼 示影貌
日本:在公共场合,日 本人也会使用礼貌用语, 如“すみません”(对 不起)、“ありがとう” (谢谢)等。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在东亚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文学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就文学题材而言,中日两国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学思潮的变革,现代文学的题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题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历史、社会现实、人性、异化等。
而在日本,新的文学题材也不断涌现,包括战争、政治、社会变革、爱情、性别、亲子关系等。
虽然两国文学的题材有些相似,但在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现代中日文学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的文风更加朴素自然,强调表达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突出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
日本文学则更倾向于描绘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追求文学的抒情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东方审美情感。
两国文学在风格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法上,更有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差异。
现代中日文学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之间寻求平衡,既吸收传统文学的养分,又传达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思想。
而在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在探讨传统价值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和交融,表现出思想的重构和文化的更新。
两国文学对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
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
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日两国的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丰富东亚地区的文学成果,也为世界文学的多元化贡献了新的力量。
通过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学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促进东亚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从中日的委婉语对比探究日本文化成因——关于“生老病死”

I ) c : 为 、招加 <礼 } 二 为 、招 山/ 、 、 行 <”等 ,还有 富于 文 委婉语 的概 念 岛如 旅 出 为 、不埽 客 匕 为、 白玉楼 中 关于委婉语 的定义有两种说法 :①用一种不明说 的,能使 学 色彩 的有 “ 不 归人 )”等 。 人感 到愉 快 的含 糊 说 法 ,代 替 具 有令 人 不 悦 的 含 义 不够 尊 重 的 客 弓 ( 表 达方 法 。 ② 委婉 语 就 是 用 婉 转 或 温和 的方 式 来表 达 某 些 事 实 三 、 委 婉 语 的 文 化 内涵 在人们对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不理解的环境里 ,语言往往 或思 想 ,以减轻 其粗 俗 的程 度 。 和某些 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同某些 自然力给人类的福祸联 二 、中 日关 于 “ 生老病死”的委婉语对 比 1 . 中 日关 于 “ 生 ” 的 委 婉 语 系 起来 。 日本是 亚 洲 最 东部 的 岛 国 ,被 大 海 环绕 , 自古交 通 不 中 国 北 方 地 区有 个 普 遍 的习 俗 , 当把 新 娘 迎娶 进 门后 ,要 便 ,处 于孤 立 之 境 。原 始 人 把许 多 自然 现 象作 为崇 拜 的对 象 , 让 新 娘 吃特 意 煮 的 半 生 不熟 的饺 子 或 面条 ,然 后会 有 宾 客 大 声 人们 持 有 的 对 自然 和 神灵 的敬 畏 观念 逐 渐 形成 了 日本 独有 的信 问道 : “ 生 不 生 呀 ?” 。 这 时 ,新 娘 一 定 要 如 实 说 “ 生”。因 仰体系,他们信仰 “ 万物有灵”。这样 ,他们相信语 言有一种 为这里的 “ 生”寓意 “ 早生贵子”之意 ,体现了人们期盼新婚 超 人 的力 量 。 于是 ,语 言成 了祸 福 的根 源 。这 种 现 象 在 日本 文 夫 妇 顺利 生儿 育 女 的美好 祈愿 。 化中叫做 “ 言灵”, 人们相信语言具有灵性 , 相信语言这种符号 , 在 日本 ,人 们 一 般 不 直 接说 出妇 女 怀 孕 这 一 生 理现 象 。 人 与 它所 代 表 的真 实 内容 之 间存 在 着某 种 同一 的效 应 关 系 。 因此 们会说 “ 誊与 呻 、 子供 力 誊 ( 有了 ) 转母 芑 l : 为( 要 在某 种 事 物 需要 避 忌 时 ,也 就 包 括 了语 言 上 的不 提 及 或者 换 一 当妈 了 )”。 种 委婉 的说法代替。人们趋吉避凶的本能 ,使人们害怕触犯语 言 的神 力 会 带来 灾 祸 ,因而 避 讳 某些 语 词 。 就如 人 们 对 “ 生 老 2 . 中 日关于 “ 老 ”的委婉 语 老 是 自然 规律 ,但 在 不 同 的文 化 环 境 中人们 对 老 的反 应 也 病死 ”的忌 讳 , 最 具有 广泛 性 和代表 性 , 也 几 乎不 因时代 、民族 、 不尽相同。在中国老是尊称 ,尊老爱幼是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德 。 地域 等而 改变 。 同时 ,老 也是 智 慧和 经验 的象 征 。老 马识 途 、老 当益 壮 、 现在 ,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科技 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迷信色 老骥伏枥 、元老。甚至在正值壮年却德高望重 的人 的姓氏 彩已经在委婉语言上淡化或是消失 ,更多的时候是出于尊重礼 貌 ,有 时甚 至只 是 从 众 思维 。委婉 语 也 随着 社 会 文 明 的发 展 越 后 加 老字 表示 尊 敬 。 反 观 日本 ,老 就 意 味 着 不 中用 了 ,没 有 社 会 价值 了 ,将 会 来越 被重 视 。 而 随着意 识 的觉 醒和对 “ 语言 的艺 术 ” 的更 高追 求 , 被社 会 所 淘 汰 ,是 含 贬 义 的词语 。倘 若 在 公交 车上 有 老 人 站 在 越 来越 多 的人 开始 在意 互相 尊重 。 你 旁边 ,你 给 他让 座可 能会 招 致 他 们 的反 感 。而 且 ,在 日本 询 参考 文献 : 问年 龄是 非 常忌 讳 的 。 人 们 不直 接说 某人 老 , 而是用 “ 挡 年寄 I ) 、 [ 1 1王 ] 立峰 . 日本人 宗教 信 仰 的社 会 行 为 特征 Ⅱ ] 北方 工业 大学 学 0 0 1( 2 ). 高龄 者 ” 这 种模 糊 的委婉 说 法 。 同时, 将 养 老 院说成 “ 瘵饕所 ( 疗 报 ,2 养院 )”这些 委婉语 的使用表达 了老年人希望 自己生命永恒容 [ 2 ] 王维 贞. 徐萍飞 . 日语 中 的 禁忌 语及 其最 新 发展 Ⅱ 】 浙 江工 业 颜不改 的强烈愿望。 日本人最多在劝说父母多休息时会说 “ 毛 ) 大学学报 ,2 o o 5 0 ) . 弓0 、 年 加 岛、屯 弓年 L ( 到岁数 了 )”。大多时候人们 [ 3 ] 朱 棠. 邹 晓玲 中 日死 亡忌 讳语 之 对 比研 究 Ⅱ 】 外 国语 文 ( 双月 是 避 而不 谈 的 。 刊) ,2 o o 4 d ) .
中日安慰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从语用论中面子理论的观点出发

中日安慰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从语用论中面子理论的观点出发面子理论是一种重要的面子研究理论,在语用学上有较广泛的应用。
面子是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的社会性。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代表,同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安慰言语行为,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面子理论在两国之间的应用和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的安慰言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含蓄而委婉的方式来安慰他人,在表达上更加模糊和间接。
比如在表达同情的时候,可能会说一些“这件事情确实很不幸”“我感同身受”等比较含蓄的话语。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细节和礼节,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可能会更加直接地表达关心与同情,比如“一定会过去的”“我会一直支持你”的话语更常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于文化传统和规范的不同理解。
其次,中日两国安慰言语在情感表达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情感的内化和控制,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可能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面子。
因此,会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比较抽象和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同情和安慰。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直接地表达情感,不太在意过多的修饰和包装。
因此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可能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支持,更少考虑他人的面子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人们在情感表达和控制上的不同传统和理解。
最后,中日两国的安慰言语在行为实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于使用一些间接和含蓄的方式来安慰他人,比如送一份小礼物、写一封安慰的信、陪同对方散步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而言语中的安慰则更多作为一种形式的补充。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和直接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支持与关心,比如帮忙做一些事情、陪同对方去看医生等。
这种行为实践上的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人们在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习惯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委婉表达的异同
摘要: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委婉表达,从语用功能上看,中日委婉表达基本都体现在避免忌讳、避免粗俗、表达敬意三方面。
但由于两种语言所属不同语言形态且文化意识同中有异,所以委婉表达无论是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了解、熟练掌握中日委婉语表达方式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有助于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避免尴尬,缩短人际间距离、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委婉表达;文化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的语言生活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说话人想要表达出真正意图,但限于环境、文化等因素不能或不愿直陈其事,这样一种思想与表达相矛盾的产物便是委婉表现。
对于素有”文明古国”之称、强调”中和以礼”的汉民族来说,委婉表达渗透在语言各个层面,而同样重视”以和为贵”、表现”暧昧含蓄”的日语也不乏此种表达。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可谓是中日委婉表达的根源。
尽管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存在着这一语言现象、在语用功能上也较为相似,但由于中日两种语言所属不同语言形态且文化意识同中有异,所以委婉表达无论是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首先,从语用功能上看,中日委婉表达基本都体现在避免忌讳、避免粗俗、表达敬意和礼貌三方面。
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为了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有些敏感的词句
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以掩饰、代替直接和粗鄙,这可谓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原因。
但在表达方式上,中日委婉表达并非完全对等。
中日委婉表达主要都是通过词汇和语义手段来实现的。
委婉表达的词汇手段主要着眼于对禁忌词汇的替代、专用指称、外来词等。
在词汇手段方面,中日委婉表达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对于跛脚的人,汉语要避免说瘸子,要说腿脚不方面,而日文应表达为「足の不自由な人」而避免使用「ちんぼ」「いざり」等词。
语义手段包括降格陈述、模糊语义、迂回陈述等。
而在语义手段方面,日文语句中委婉表达的构成特点是暧昧语多、句尾的非断定表达多、具有非常复杂、发达的敬语体系。
暧昧语,指的是一种迂回、模糊或留有余地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可以避免唐突,在人际交往中起到润滑剂的效果。
这既是日语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其难点之一。
例如「一応」一词,就是在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暧昧词语。
a:「○○さん東京大学出身なんですか?」(听说你是东京大学毕业的?)
b:「はい、一応東大です。
」(是的,我是。
)
因为东京大学是日本第一的著名大学,代表着头脑聪明,因此b 的回答中用了「一応」一词,这样的表现极为谦逊,谨慎,以防止
给对方自大骄傲的印象。
诸如ほど、ぐらい、けっこう、どうも、大体、適当に、なんだか等等,此类暧昧词汇在日语中比比皆是。
日本人说话的迂回表现方式确实体现了尊重别人这一特点,但是迂回表现也有其弊端。
大多数情况下会觉得日本人的这种迂回表现方式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说起话来会觉得很舒服。
不过,在对话时有时候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以至于错误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此外,与汉语相比,日语句末的非断定表达多。
句末常用否定、双重否定及推量表达形式等。
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是简单明了,直言不讳,而日本人更喜欢婉转的说话方式。
以询问对方是否和果汁为例。
中国人会直截了当的问:”您喝果汁吗?”。
而日本人则大多会以一种否定的形式问:”不喝果汁吗?”。
很显然,日语中习惯使用否定形式来表达疑问,而汉语习惯使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达。
日本人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而更注重照顾对方的情绪,所以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比较委婉的询问方式。
”去或者不去”完全由对方决定,自己不负任何责任。
主要让对方主观的进行自我判断,说话人只是询问对方的意愿,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
日本人说话时很少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即便是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他们也会尽量避免生硬的表述,而是习惯在句尾加上一些推量表达。
日语推量表达的暧昧性表现了日语特有的含蓄美,具有暧昧性的表达形式不意味着说话人不坚持自己的主张,仅表示不
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
「よ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だろう」都是日语中常用的推量表达形式。
在日本人看来,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说话方式,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以最典型的中日两国的天气预报为例,中国的播报员采用肯定的方式表述,例如:”明天晴”。
而日本会选择用推量表达,「明日晴れでしょう。
」以免除责任,留有余地。
日语的敬语,其本质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说话人内心活动的一种表露。
现代日语的敬语大多用以体现对对方人格的尊重,是一种敬意的委婉表现。
因此,敬语有时也对下级,对晚辈使用。
例如,日本妇女在路上向正在玩耍的小男孩问路时,常唤他为「お兄ちゃん﹑お兄ちゃん」。
显然,这是那位妇女有意识地站在那个小男孩的弟弟和妹妹的立场上对他称呼。
有人分析,问路的人往往通过抬高对方的地位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婉转的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和亲近之意。
敬语它一方面丰富了日语本身,使日语增加了美丽,文雅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过于繁琐,复杂。
可以说,敬语的使用,是学习日语的人所必然要遇到的难点之一。
综上所述,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语言的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了解、熟练掌握中日委婉语表达方式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有助于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避免难堪、尴尬的境地,从而缩短人际间距离、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
该论文的项目支持为:黑龙江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项目名称:言语行为的日汉对比研究。
项目编号:12512034
[1]菊地康人著,蔡敦达译.现代日语敬语常识100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戴莹,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科技信息.科技教研,2008(2)
[3]王在琦,日本暧昧语言文化特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4]王昭,禁忌语和委婉语文化蕴涵透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董婷婷,从”和”意识看中日委婉表达.黑龙江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