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光谱特性研究
槲皮素对骨代谢的影响研究

槲皮素对骨代谢的影响研究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系统的退化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骨组织的破坏和骨密度的减少,导致易骨折。
从全球范围看,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
因此,探究新型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手段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追求的方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草药有助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槲皮素是一种来自姜科植物的黄酮类天然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槲皮素对于骨代谢的影响非常显著。
那么,究竟槲皮素是否可以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呢?本文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并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槲皮素的来源和特性槲皮素是一种黄酮类天然物质,分布于姜科植物中。
该物质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诸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槲皮素不仅可以减轻运动后骨折的疼痛,更可以促进骨细胞形成和抑制骨细胞吸收,因此备受研究者和医学界的关注。
二、槲皮素对骨细胞的作用骨细胞是构成骨组织的细胞,主要分为骨质细胞和骨形成细胞两类。
槲皮素通过多种途径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骨细胞的形成。
此外,槲皮素同时抑制骨形成细胞的凋亡,进一步增强骨形成和修复的效果。
在骨吸收方面,槲皮素可以抑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吸收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也是骨组织衰老的标志。
槲皮素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中白蛋白水平,减少骨吸收。
对于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透析患者、更年期妇女等人群,槲皮素均具有预防和治疗骨吸收性疾病的潜力。
三、槲皮素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多项研究表明,槲皮素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潜力。
槲皮素可以增加骨强度和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同时,槲皮素可以增加硬化骨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外,槲皮素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浅析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浅析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7T03:19:32.6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期作者:姬文京[导读] 槲皮素(quercetin,QC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已有研究发现槲皮素有多种药理作用姬文京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槲皮素(quercetin,QC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已有研究发现槲皮素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章,综述了槲皮素的药理作用,以期为今后槲皮素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槲皮素,又称栎精、槲皮黄素。
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化学名为3,3',4,5,7-五羟基黄酮。
许多中草药如槐米、罗布麻、桑叶、银杏叶、三七、金荞麦等均含此成分,槐米花中含量高达4%[1]。
目前发现槲皮素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学活性。
1抗癌作用槲皮素对多种肿瘤通过多种途径起抗癌作用。
槲皮素影响环境毒物1,2二甲基肼(DMH)介导的结肠癌,用槲皮素预处理可改善结肠组织中DMH诱导的增殖、解毒酶活性和推定的早期标志物。
还显著调节APC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并抑制肿瘤的发生率和多样性[2]。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槲皮素通过抑制MCF-7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P21和Twist的表达来影响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3]。
槲皮素对食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VEGF-A、MMP2和MMP9表达下降有关[4]。
KerstenBerndt等[5]发现槲皮素诱导143B骨肉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G2/M期阻滞和凋亡。
Nwaeburu等[6]调查了AsPC1(胰腺癌细胞系)细胞在槲皮素处理前后的miRNA表达情况,并指出槲皮素可诱导miR-200b-3p的表达。
在卵巢癌的治疗中,槲皮素调控了PA-1细胞内在的凋亡通路,导致抗凋亡分子Bcl-2、Bcl-xL的表达减少,促凋亡分子caspase-3、caspase-9、cyto-c、Bid、Bcl-2、Bcl-xL的表达增加。
芦丁和槲皮素的几种快速鉴定方法

芦丁和槲皮素的几种快速鉴定方法赵希;张黎明;高文远【期刊名称】《分析试验室》【年(卷),期】2008(0)S1【摘要】采用热分析(TA)、红外光谱法(FTIR)和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以槐米为原料制备的芦丁和槲皮素提取物进行了测定,通过分析二者谱图特征探讨快速鉴别这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芦丁的微商热重(DTG)曲线于278℃出现明显的热分解失重峰,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未出现明显相变峰;槲皮素的DTG曲线于349℃出现明显的失重峰,DSC曲线分别于323和361℃出现一个吸热峰和一个放热峰。
红外谱图显示,3386 cm-1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1656 cm-1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以及2931、1064、881 cm-1糖基的特征吸收峰可作为区分芦丁和槲皮素的标准峰。
芦丁的X-射线衍射图谱呈多峰重叠的弥散峰,结晶度低;而槲皮素峰形明锐,结晶度高。
因此,热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技术可用于鉴别芦丁和槲皮素,相应谱图可作为它们各自的特征指纹图谱。
【总页数】4页(P243-246)【关键词】芦丁;槲皮素;热分析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作者】赵希;张黎明;高文远【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生命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相关文献】1.HPLC法检测光枝勾儿茶内芦丁和槲皮素方法的建立 [J], 武玉祥;王小平;王虹;秦华军;万合峰;贾强2.几种有降压作用的植物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测定 [J], 孙娟娟;葛红;侯婷婷;于波3.洛南连翘果实中芦丁和槲皮素提取方法研究 [J], 张晓虎;田西彬4.基于UPLC方法同时测定准噶尔柳花中的芦丁、木犀草苷、绿原酸、槲皮素含量[J], 韩飞;王苗苗;毛琼玲;张倩;李慕春5.成熟度及干燥方法对刺天茄果实中芦丁与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J], 刘倩;赵茜;温梦霞;申海进;周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槲皮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感染、免疫抑制、心血管保护和血糖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槲皮素因其生物活性强、药理作用广泛、副作用小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综述近10年槲皮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对槲皮素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槲皮素;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心血管保护;血糖调节;免疫抑制Research Progres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QuercetinLUO Ming-xu,LUO Dan,ZHAO Wan-hong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442000,ChinaAbstract:Quercetin,a natural flavonoid ,has the antitumor,antioxidant,anti-infection,immune suppression,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regulation of blood glucose and any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recent years,quercetin has got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because of its high biological activity,extensiv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little side effect. This review sums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quercetin in recent 10 years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aiming to direct further study on quercetin.Keywords:Quercetin;Antitumor;Antioxidant;Anti-inflammation;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Regulation of blood glucose;Immunosuppression槲皮素(quercetin)又名栎精、槲皮黄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10O7,不溶于水,溶于甲醇、冰醋酸、丙酮和碱等。
中药化学: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

几种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特征结构类型峰带II(nm)峰带I(nm)峰型特征黄酮240~280 304~350黄酮醇(3-OH游离)240~280 352~385 黄酮醇(3-OH取代)240~280 328~357 峰型相似,强度相等,但带I波长不同。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270~295 300~330 肩峰异黄酮类245~270 310~330 肩峰带II相似,为主峰;带I很弱,为肩峰。
查耳酮类 220~270 次强峰I a 340~390,I b 300~320 橙酮类 220~270 次强峰I a 370~430,I b 280~310带I很强,为主峰;带II较弱,为次强峰。
黄酮和黄酮醇类化合物加入诊断试剂前后的UV 光谱及结构特征试剂带Ⅱ(nm )带Ⅰ(nm ) 结构特征 甲醇240-280nm304-385 nm304-350 nm ,黄酮 328-357 nm ,3-OR 352-385 nm ,3-OH两峰强度基本相同; 具体位置与母核上-OH, -OCH 3等电负性取代基有关; 电负性取代基越多,越红移红移40~60 nm 强度不降示有4′-OH 红移50~60 nm 强度下降示有3-OH ,无4′-OH A 环有取代, 红移小,无意义320-330 nm 有吸收示有7-OH ,成苷后消失 甲醇钠吸收谱图随时间延长而衰退示有对碱敏感的取代结构,易氧化破坏,如3,4′-,3,3′,4′-,5,6,7-,5,7,8-,5,3′,4′-羟基,等红移5~20 nm示有7-OH未熔融醋酸钠 在长波一侧有明显肩峰 示有4′-OH ,但无3-及/或7-OH熔融醋酸钠红移40~65 nm 强度下降示有4′-OH吸收谱图随时间延长而衰退 有对碱敏感的取代结构(同上)红移12~30 nm示B 环有邻二酚羟基 醋酸钠/硼酸红移5~10 nm示A 环有邻二酚羟基 (不包括5,6-位) AlCl 3/HCl 图谱与AlCl 3图谱相同 示结构中无邻二酚羟基 AlCl 3/HCl 图谱与AlCl 3图谱不同示结构中可能有邻二酚羟基 紫移20 nm示B 环有邻三酚羟基 紫移30~40 nm 示B 环有邻二酚羟基紫移50~65 nm示A 、B 环均可能有邻二酚羟基AlCl 3/HCl 图谱与MeOH 图谱相同 示无3-OH 及/或5-OH AlCl 3/HCl 图谱与MeOH 图谱不同示可能有3-OH 及/或5-OH 红移17~20 nm示有5-OH ,且有6-含氧取代示红移35~55 nm 示只有5-OH ,无3-OH 红移50~60 nm 示有3-OH ,或3,5-二OH三氯化铝及 三氯化铝/盐酸红移60 nm示只有3-OH。
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性质研究

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性质研究
刘海燕;胡玲;葛丽亚;李秀娥;武冬梅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09(032)003
【摘要】目的:研究了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性质及孵育时间对酶抑制性的影响.方法:紫外光谱法.结果: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导致了槲皮素的紫外光谱的Ⅱ带红移,吸收峰升高;Ⅰ带兰移,吸收峰下降.另外,随着两者孵育时间的增加,紫外光谱吸收峰下降.结论:槲皮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抑制性,并随着抑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刘海燕;胡玲;葛丽亚;李秀娥;武冬梅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5
【相关文献】
1.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相互作用 [J], 梁启超;赵旭伟;沈广志;武冬梅
2.芦丁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紫外光谱性质研究 [J], 李锦莲;胡玲;刘海燕;葛丽亚;李秀娥;武冬梅
3.天然产物Salvianolic Acid A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酶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研究 [J], 张婧妍; 刘亚婷; 唐红进
4.天然产物Salvianolic Acid A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酶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研究 [J], 张婧妍; 刘亚婷; 唐红进
5.光谱学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槲皮素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J], 张岑;张国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测定

从中药柴胡中得到山奈苷,酸水解PPC 检查出鼠李糖,该苷及苷元的 UV[λmax(nm)]谱如下,解析结构。
山奈苷 带II 带I MeOH 265 345 NaOMe 265 388 Δ43,4’-OH AlCl3 275 399 AlCl3/HCl 275 399Δ54,5-OH AlCl3= AlCl3/HCl:无邻二酚羟基 NaOAc 265 399 带II无红移,无7-OH
但有时也会发生H-2’和H-6’重叠的现象。
(2)3’, 4’-二氧取代异黄酮、二氢黄酮及二氢黄
酮醇
H-2’, 5’, 6’常作为一个复杂多重峰(通常为两 组峰) 6.7-7.1
2'
OR OR
6'
5'
3.3’, 4’,5’-三氧取代黄酮类化合物 OR1 2'
OR2 6' OR3
若R1=R2=R3=H,则H-2’, 6’为单峰, 6.7-7.5
(五) 其它质子
如6-及8-C-CH3,乙酰氧基质子,甲氧基质子。
四、13C-NMR
方法:
1)对比法:与简单的模型化合物如苯乙酮、桂 皮酸及它们的衍生物光谱的比较; 2 )计算法:用经验的简单芳香化合物的取代 位移加和规律进行计算;
3)选用各种一维和二维NMR技术。
(一)骨架类型的判断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碳信号,即先根据羰 基碳的 δ 值,再结合 C2 、 C3 的裂分和 δ 值 判断。
2.3’, 4’-二氧取代黄酮类化合物
2' OR OR 6' 5'
(1)3’, 4’-二氧取代黄酮及 黄酮醇
H-5’ 6.7-7.1 d, J=8.5Hz
H-2’ 7.2 d, J=2.5Hz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全解

二氢黄酮醇
二氢槲皮素(5,7,3′,4′-四OH二氢黄酮醇) 二氢桑色素(5,7,2′,4′-四OH二氢黄酮醇)
大豆素(7,4′-二OH异黄酮) 大豆苷(大豆素-7-O-glc苷) 葛根素(7,4′-二OH,8- glc异黄酮苷)
应用:pH梯度法分离
2.碱性:
γ-吡喃酮环1-氧原子
微弱碱性(孤对电子,接受质子)
仅溶于强的、浓酸 +水 (浓硫酸)
烊 盐(呈色) 应用 初步鉴别黄酮母核类型:黄酮、黄酮醇 —— 黄~橙色,并有荧光 二氢黄酮 —— 橙红(冷)、紫红(热) 查耳酮 —— 橙红~洋红 异黄酮(二氢)—— 黄色 橙酮 —— 红~洋红
花色素类(颜色随pH而改变 红色(pH <7) 紫色(pH= 8.5) 蓝色(pH>8.5)
交叉共轭体系
旋光性 取决于 不对称碳原子的有无 有 无 所有黄酮苷(糖) 游离黄酮 游离黄酮 黄酮 二氢黄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醇 异黄酮 二氢异黄酮 查耳酮(二氢 ) 黄烷醇类 橙酮 花色素类等
二.旋光性:
一.溶解性: 符合苷的溶解性规律。但水溶性与结构的平面性、取代基团的种类和数目等有一定关系。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分子的立体结构 平面型分子 非平面型分子 黄酮 二氢类(C-环半椅式结构) 黄酮醇 异黄酮(羰基与B-环立体障碍) 查耳酮 交叉共轭 分子间排列不紧密,水分子易于进入 水溶度小 水溶度大
三.黄酮苷(亲水性)
四.酸碱性
1.酸性 (1)来源:酚羟基( 数目、位置) (2)酸性规律 a、7,4‘-OH酸性强于其他位置羟基的酸性(处于羰基对位,羰基的共轭诱导)。 b、5-OH酸性最弱(处于羰基邻位,形成分子内氢)。 c、酚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