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论文、开题、综述】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辛弃疾女性词论析

辛弃疾女性词论析在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作中,涉及女性描写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其他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涉及古代各种阶层的不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更完善地表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以及人性美。为妻子做文章,在唐宋文人中并不少见,但一般写悼亡诗词的较多,如元缜和苏轼等,他们都是因为妻子去世引发生离死别的伤感而写下千古名篇。然而像辛弃疾那样,在平常岁月里,在妻子50岁生日时为她写祝寿的词作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词的开篇即写出一幅喜庆的场面:“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据邓广铭考证,辛弃疾与妻子同岁。同样是50岁,辛弃疾认为自己是白发垂垂的老者,而妻子却是红光满面,年轻貌美。在词作的最后,辛弃疾盼望着年年为妻子祝寿,对妻子的怜爱和关怀之情溢于言表。五、典故传说女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使命,但南渡40多年中,他有一半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英雄失志的悲愤,始终是辛弃疾的心结。因此,即使是充满女性情怀的闺情词,他也能“以气行之”[6],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深刻意蕴。出现在辛弃疾词中的历史典故美女有“嫦娥”、“昭君”、“西子”、“玉环”、“飞燕”、“寿阳”等。她们都有尊贵的身份,或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子,或为高高在上的后、妃,然而她们也都有不同寻常的遭际。词人在描述她们时,有时纯是抒情,表示赞美;有时也别有寄托,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注入这些女性形象之中,强调她们被弃的幽怨,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郁闷与怨恨。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浪淘沙·不肯过江东》、《杏花天·牡丹比得谁颜色》等。中国古代诗词自《诗经》和屈原开始走上“香草美人”的抒情道路,以“香草美人”来寄托政治感慨。词人一生历经坎坷,有远大的报国理想却不能实现,因此与屈原有着相同的情感倾诉方法亦属情理之事。而辛词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可谓达到了极致。其《摸鱼儿》以传统的“天涯芳草”、“画檐蛛网”、“落红”、“飞絮”、“危栏”、“斜阳”等意象创造出一种迷离之境,又借用阿娇、玉环、飞燕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从而使词取得了既缠绵哀怨又沉郁顿挫的双重美感效果。六、田园农家女子辛弃疾23岁时就开始了风波迭起的宦海生涯,先后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官职。因为任职期间的敢作敢为和刚正不阿,他遭到大官僚们的忌恨和反感,不断受到排挤诬蔑。于是,词人几度遭受弹劾而被免职,退居乡野,直到去世。他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瓢泉农村过了20多年流连山水、寄情田园的闲居生活。在此期间辛弃疾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下了不少意境优美、脍炙人口的农村词,也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农村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辛词中的农村女性多以朴实欢快的形象出现,她们的出场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柳边飞繮》)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3]这些农村女性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辛弃疾创作内容的丰富和多彩。一般文人笔下出现的往往是都市女性和家居女性,而作为两宋时期闪耀着熠熠光辉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竟能将笔墨触及农村,触及农村中的女性,这不得不让后世读者佩服和崇敬。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因为有了女性的出现,农村景物显得更加清新自然,农村生活显得更加宁静和谐,村民们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情味十足。这一首首词如一幅幅田园抒情画,使人嗅到雨后田野清新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语气亲切,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色,看看自己那衰老的身体,词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虽然表达了在这美好的“闲适”中无可奈何的烦恼心情,但仍掩不住内心的愉悦。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说:“宋代五七言诗讲‘理性’或‘道德’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开[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7]在钱先生的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宋人要表达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词的创作中。“词作为生活的记录比诗更有原生态的性质,故通过词去观察唐宋文人生活往往可以看到鲜为人知的一面。……在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私生活的许多痕迹,尤其是情感生活的痕迹。当然,关于私生活概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也许在唐宋文人看来,词本来就是表现他们私生活的最好载体,或者说是他们私生活的日记,但却是公开的日记。”[8](P222)要真正地研究一个作家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以及创作的全部,对辛弃疾的研究也应该如此。学术界研究辛弃疾的诗作以及爱国词作的文章颇多,但辛弃疾的女性词也是全方位研究辛弃疾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综上所述,通过对辛词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关于辛弃疾我们有了更深刻、更全面也更真实的认识:他是一位极具文武韬略的英雄豪杰式人物,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更是一位风流倜傥具有侠骨柔情的文人。辛弃疾借助词作中的女性形象或寄托政治忧愤,或寓慨人生悲凉,或抒发家园之思,或畅叙闲适情感。因此,可以说辛弃疾的女性词所包寓的内涵与其爱国词所包寓的内涵有着互补的作用,通过分析研究辛弃疾的女性词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辛弃疾。[参考文献][1]程继红.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生活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2](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朱得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6.[4]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清)陈廷焯.词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钱钟书.宋诗选注·序[M].北京:三联书店,2002.[8](宋)周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4.。
论辛弃疾的艳情词

论辛弃疾的艳情词摘要】辛弃疾知识渊博,生活丰富,艺术高超,气质刚正,因而,他虽然以多种艺术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描写了以婉丽妩媚为主要特色的艳情词,却能独出风韵。
本文对辛弃疾的艳情词进行研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辛弃疾艳情词的艺术特色,认为他的艳情词具有秾丽绵密,缠婉悱恻,又有骚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着力于女性内心刻画;明白如话,率真质朴,而情致凄切;委婉含蓄,风格沉郁,耐人寻味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艳情词;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0-030-02引言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
自幼受到祖父爱国思想的熏陶。
二十一岁时组织了一支义军,后来投归南宋。
他几次上书陈述北伐大计。
都没有被接受,两次被罢黜,退居乡间达二十年。
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大词人。
他" 率多抚时感世之作",但也以生花妙笔绘制了许多富有艺术特色的闲适词、农村词、山水词及艳情词。
一、辛弃疾艳情词的特点概述辛弃疾作艳情词,也与其他著名词人作艳情词一样,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体验,以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情态、性格进行种种描绘。
他们或者由昔日离别引发别前别后的情景,抒发离恨别愁;或者由今而昔,既体验着生活现实,又追怀着往日生活,并想象着未来生活现实,织成人生画面,显示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
又或者以自然时序变化和时空转换,在作者切身的情感体验中,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或者有机的组织回忆、幻觉、梦境、想象,在艺术结构的回环和波动之中,展现人物深邃微妙的情思。
这样,无论是抒情人物的挚情、深情、柔情、痴情、悲情、怨情、豪情、恨情,也无论是美好的回忆,遐迩的的想象,迫切的相思,难忍的孤苦,无穷的忧虑,可怕的惊恐,就通过许多艺术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而得到了艺术表现。
大作家不仅能够运用多种艺术方法细致而精确地描绘出人们在爱情生活,特别在离愁别恨中变幻莫测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运用多种艺术方式细致而真实地抒发出人们在爱情生活,特别在离愁别恨中复杂的感情,并使这些心理和感情与人类心灵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相通之处。
论辛弃疾词的语言特色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3)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二、巧设意象群 (4)三、刚柔相济的风格 (5)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7)五、善于用典 (8)六、散文化的语言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
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
辛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意境阔大,巧设意象群,风格刚柔相济,善用比兴,善用典故,散文化的语言等。
辛词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意境,意象群,刚柔相济,比兴,典故,语言。
引言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
生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卒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享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深雄雅健,承继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但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于是,词成了抒发其悲愤心理的最佳工具。
宋代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评曰:“公所作大声鏜鎝,小声鏗鍧,横絶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1)坎坷的经历和抗争精神,使辛弃疾创造出具有丰富人生价值的艺术精品,辛词豁达大度、自适深广的艺术境界,显现了他在特殊文化氛围中的观照世界的方式。
尽管他在壮志难酬的一生中失去了用武之地,他的诗情与豪气却感动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现代人通过他的词中豁达自适的胸襟找到诗意与气节。
辛词不仅与陆游的诗齐名,被人们誉为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并峙双峰,它更代表着中国古典词作的最高成就而卓立千古。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辛弃疾词的评价是:“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宋词探讨之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宋词探讨之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感第一篇:宋词探讨之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感宋词探讨之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感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爱国情感能够把握诗词中形象特点。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任务与预期成果】【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第一课时: 走进辛弃疾按照平日学习情况把学生划分成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确保每一个小组内都拥有优秀、良好、一般三类层次的学生。
活动一:走进辛弃疾问题:1.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辛弃疾2.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方面的成就。
活动二:走进辛词3.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对后来的创作有何影响?4.自由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并初步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感步骤: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了解少年时代的辛弃疾的思想及其举动,尤其是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的义举以及归附南宋之后的人生经历。
2.诵读诗词体会情感3.课堂讨论、探究评价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活动三:分组检查《水龙吟》《永遇乐》《破阵子》的背诵情况。
活动四:探究思考这三首词是如何表达爱国情感的辛词爱国情感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塑造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来实现的,所以只有挖掘这些形象身上所寄托的精神,才能真正体会词人身上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学生诵读、小组讨论、老师点拨等方式来具体分析词中的英雄形象来走进辛词,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以及其爱国情感的表达 A对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的追慕。
B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C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活动五:诵读并讨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与他得人生经历有何联系活动六: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
论辛弃疾的英雄之词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气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气作者:赵永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辛弃疾出生在南宋初年,动荡的社会,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与他那传奇般的英雄经历造就华夏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诗词家。
辛弃疾的诗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
阐述其豪放诗词的成因,通过分析诗词解析其中豪放因子,让我们再一次领略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美。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豪放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7-0087-02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词美句精、意境悠长的诗词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
在这些诗词精品中,辛弃疾的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许多名篇佳作,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豪气冲天,久经传唱不衰。
1.辛弃疾诗词创造的时代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美誉,在我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年代。
由于北宋政权的腐败没落,在我国东北部崛起的女真族发动对北宋王朝的战争,“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1140年,辛弃疾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北方的广大地区已经被被金国占领。
由于当时的女真族是游牧民族,文明程度相对中原民族较为落后,所以女真人入主中原后,民族冲突比较激烈,中原人民怨声载道,民族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辛弃疾自幼就目睹和感受了种种民族压迫,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意识烙印,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作者:陈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善于用典的伟大词人,与苏轼成为“苏辛”,很好的发扬了苏轼豪放的风格,稼轩词的用典艺术,是建立在博学、饱览群书的基礎上,对于古人的故事用为自己所用。
辛弃疾能用典的特点不是“为了用典而用”的俗套,而是为了深深包蕴自己的感情。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本文以稼轩词中出现的众多的用典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用典人物以及故事内涵的分析,通过对其中用典故事的选取的研究,由此看出,辛弃疾创造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词人胸中伟大的爱国情怀的可贵情感。
[1]关键词:辛弃疾;词;典故;用典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用典艺术以及稼轩词的用典的特色(一)用典的内涵用典也就是指运用历史的典论故事,是指在创作诗词中词人运用历史人物以及故事或者经史子集等运用到自己创作中为自己所用的总称,按照用典的不同分为经史子集典故和历史人物轮滑,按照用法的不同则分为正用典、反向用典、典议混用等,不仅被应用到词的创作当中,也被诗词文广泛运用到,在诗词创作中中比较常见的是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都有很多的运用之处。
(二)辛弃疾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爱国情怀。
辛弃疾从小便博学、爱学、广泛读书,少年时期还一直胸怀大志,曾登楼“欲说还休”,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始终在词中体现。
辛弃疾能坚守正义、丹胆赤骨的人,那面相自然是十分正直、叱咤风云的形象,他希望朝廷能像京口的孙权英雄皇帝一样,能够过来找他。
[1]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南宋昏聩的时局贤就倒向了投降派。
他秉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辛弃疾看来,放弃复国是不应该不明智的,而“偏安一隅”的皇帝实在是让他感到无力。
如稼轩的词中有个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历史的皇帝这样的英雄人物被他用的没有一点雕琢痕迹,他其实这样写是想宋室的皇帝也能选择复国,像古代那样才略建树、英雄遗风的皇帝那样带兵驰骋疆场的刘裕等的仰慕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导师姓名职称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Abstract (2)Key Words (2)引言 (3)一、对辛弃疾咏史词创作的时段考察及词作统计 (4)二、辛弃疾咏史词的思想内容 (7)(一)对历史人物的歌咏 (8)(二)对历史陈迹的歌咏 (12)(三)对历史事件的歌咏 (15)三、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色 (17)(一)直接咏史 (17)(二)间接咏史 (17)(三)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19)四、辛弃疾咏史词的贡献 (21)结语 (23)注释 (23)参考文献 (25)致谢 (52)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摘要】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讽刺时政、发表见解和寄寓感慨,而却又不为现实环境所容的产物。
他的咏史词了实现了词与史、咏史与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将怀古、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极大地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解放了词体的形式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还将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关键字】辛弃疾;咏史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贡献【Abstract】Xin Qiji's history-singing poets are the products of that historical condition, not only to satirize the current politics, but also to show his opinions and regrets. His history-singing poets combine the poets and the history,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express feeling, the ancient things and the current things perfectly.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after,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singing from are well mixed. It is a harmony world of history, scenery, feeling and discussion. The adventage of this is greatly expanding the history-singing poets of ideas, liberrating the form and inriching expressional technique. What's more, put JingShiZiJi into poets, it is also a way to librerrate and inrich the vocabulary words.【Key Words】Xin Qiji;History-singing poets;Ideological contents ;Artistic features;Contributions引言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才大情深,果敢坚毅,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
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
本论文选取了辛弃疾词中比较独特的咏史词作为研究对象。
怀古和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主题,但由于两者有着相互重叠又互相区别的关系,所以到底该如何看待,现在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主张怀古与咏史分立。
另一种主张模糊两者界限,认为怀古就属于咏史。
笔者认为咏史与怀古其实是相互融合的,要想做过细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就如施蛰存在论咏史与怀古诗的微妙关系时所言:“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
只有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或事实,或加以评论,或给前人的史论提出翻案意见。
这才是本色的咏史诗。
但这样的咏史诗,也还很难与咏怀或怀古分清界限。
诗人笔下总有感情,绝对客观的咏史诗,毫无意义,恐怕许多诗人都不屑下笔。
”[1]本论文将直接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慨;或由某个历史陈迹触发作者的哲理思考;或化用前人诗句表达历史议论的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
这些类别的不同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
而这些共同点都在于历史信息触动了作者的感慨,从而借它们来抒写自己的人生情怀,或是隐喻现实政治,或是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词这种长短句的特殊抒情样式,主要不仅仅能反映客观世界,更能表现主观世界、揭示心灵、抒写心灵、宣泄客观外界事物给予人的种种刺激和联想。
在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说:“稼轩词不但能把词用来咏物、抒情,而且用以写景、叙事,用以寄感慨,发议论。
”[2]而优秀的咏史词却不仅能写景抒情也能将叙事议论融为一体,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的触发从而引发作者对现实自身的思考,或议论,或抒情,其目的是借古讽今,“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对于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迄今为止还没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学者们研究他的咏史词的文章微乎其微,或者有几篇从咏史词这个大系统来关注两宋咏史词,对辛弃疾的咏史词只是在作家论板块中拣名篇粗略介绍;或者在一些词史、词评类著作中如王兆鹏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陶尔夫《南宋词史》中有涉及到咏史词部分;或者在有些论文中仅仅着眼于他的咏史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以说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还是个空白。
一、对辛弃疾咏史词创作的时段考察及词作统计辛弃疾生活在国家的多事之秋,有着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人生,这些也都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创作上。
笔者根据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统计出约有33首咏史词,据邓广铭先生的考证,可从以下时段进行统计:1. 江、淮、两湖之什按照邓广铭先生的编排,在江、淮、两湖之什(南归之初1163年迄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这个时期辛弃疾是怀抱理想南归的,他对恢复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先后上了《美芹十论》和《九议》。
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未因为他的才能对其重用,只是让他担任一些小职务且多次调任,使辛弃疾在宦海来回奔波英雄无用武之地,南宋政府也一味地苟且偷安、含垢忍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促使稼轩将心情寄托于词。
此时的咏史词有11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声声慢》(开元盛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酒泉子·无题》(流水无情)、《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高阁临江者)。
2. 带湖之什在带湖之什(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迄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是辛弃疾被迫隐居的十年,在带湖闲居,并不是辛弃疾所希望的,因此表面上似乎远离了朝政,但是仍然非常关心国事,执着于当初的追求。
壮志难酬的苦闷和之前在仕期间累计的忧愤,尽管外表看似归隐生活很闲适,内心也还是极度矛盾焦灼的,通过词来寄托他未老投闲的悲愤之情。
此时的咏史词有6首:《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声》(身世酒杯中)、《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贺新郎·赋海棠》(著厌霓裳素)、《贺新郎·听琵琶》(凤尾龙香拔)、《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
3. 七闽之什在七闽之什(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迄绍熙五年1194年)是被迫归隐之后再次出仕,由于人近晚年,此时他变得稍显淡然。
此时无咏史词。
4. 瓢泉之什在瓢泉(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迄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罢职隐居的八年可以说他内心的矛盾比带湖时期更复杂,心态也更凄凉,进进出出的宦海生涯,让他深感才高必遭忌,功高必受害,只有全身而退才能自我保全,思想上可以说有了出世倾向,但是他还是心系着时局的安危,抗金复土的爱国热情仍然在回荡。
此时的咏史词有11首:《杏花天·嘲牡丹》(牡丹比得谁颜色)、《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虞美人·赋虞美人草》、《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贺新郎》(路入门前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新荷叶·再题悠然阁》(种豆南山)、《卜算子》(千古李将军)、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贺新郎》(濮上看垂钓)、《贺新郎·别嘉茂十二弟》(绿树听鹈鴂)。
5. 两浙、铅山诸什在两浙、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2年迄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的老年时期,辛弃疾虽已高龄但仍旧出山渴望有所作为,但是不到两年又被罢官,终结一生三进三出,自己总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志难伸,报国无门,雄心壮志也渐渐在闲居时消磨殆尽,有时在极度悲观时会陷入消沉的心境中。
此时的咏史词有5首:《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亭上秋风)、《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六州歌头》(西湖万顷)。
邓广铭先生这五个分期的编排可以说是辛弃疾一生的境遇变化,通过这可以看出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辛弃疾心心念念的还是抗金复国,我们再联系其社会政治背景、个性特质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走进他的咏史词。
在社会政治背景方面,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国势陵夷,强敌压境,半壁江山,朝不保夕,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安,朝廷内部也存在着主战和主和两大派,主战派一再受到压制。
而辛弃疾从小生活在金人占领区,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常常目睹异族统治下汉人的屈辱并感受到北方人民强烈的反金情绪,祖父辛赞也常引领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3]这些让辛弃疾有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幼就决定为民族收复失地。
加之他少年时就体验过挥拥万夫,点兵沙场的战斗喜悦,初试身手的他更加强化了自信和增强对未来成就更大功业、实现平生抱负的希望。
他有着兵家韬略,壮年时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审时度势,力图富国方略,按理说应该是南宋王朝所急需的人才,理应将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重要机构,发挥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