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影响及作用

合集下载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喻信林【摘要】肾小球内皮细胞(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GECs)是正常肾脏组织三大主要的肾小球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系膜细胞)之一,能构建肾小球滤过膜,维持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CK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人们研究肾脏疾病多关注于足细胞,而肾小球内皮细胞是被覆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腔侧,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第一道屏障,不仅与血流直接接触,还参与肾小球选择性滤过.肾小球内皮细胞直接暴露于血液循环,最易受到血液中致病因子的损伤,继而引发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因此本文就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做一综述,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的思路.【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8(036)004【总页数】4页(P463-466)【关键词】内皮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作者】喻信林【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R361+.3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在CKD发展中的研究尚不多,但已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肾损伤时,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增高,ICAM-1 是一种小分子量的黏附分子,其表达升高主要促进白细胞的黏附和微血栓形成,是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

vWF是内皮屏障损伤的标志,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发现,血浆vWF与微量白蛋白尿呈显著正相关,许多研究证实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提示肾脏受损,也是发生全身微血管损伤的线索。

可见内皮细胞损伤是肾脏内微循环紊乱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的损伤引发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紊乱,启动炎症反应,引发肾脏损伤的“瀑布效应”;同时由于内皮细胞损伤所致的微血管丢失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缺血,缺血是AngⅡ、内皮素-1(ET-1)合成和分泌的强烈刺激剂,二者是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进一步加重间质缺血,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损害又增加了肾小球后的血管阻力,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入恶性循环。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下第四章1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下第四章1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下第四章1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人体血液的组成是()A.血清和血细胞 B.红细胞和血小板C.红细胞和白细胞D.血浆和血细胞【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解答】解: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中90%以上是水,其余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白细胞呈圆球状,唯一有细胞核的血细胞,功能是防御疾病;血小板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因此人体血液的组成是血浆、血细胞.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的组成.2.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A.二氧化碳浓度 B.氧的浓度C.血红蛋白含量 D.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能力【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氧气之所以能够随血液循环在人体内运输,是因为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既能与氧气结合,又能与氧气分离.【解答】解: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因此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动脉血管的特点是()A.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慢B.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C.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D.管壁极薄、血流速度极慢【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类型.【解答】解: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其功能为物质交换的场所.故选:B【点评】对于一些血管的判断,可根据血管的特点进行掌握.4.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其中有的血管只能让红细胞单行通过,这种血管是()A.静脉 B.动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解答】解:由分析知道: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故选:C【点评】注意: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特点.5.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下列能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是()A.心脏、血管和血液 B.心脏、血液和血型C.动脉、静脉和血液 D.血管、血浆和血细胞【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血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解答】解:血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血管是运输的管道,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则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故选:A【点评】解题的而关键是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6.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静脉瓣、心脏内房室瓣、动脉瓣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流向为()A.静脉﹣心室﹣心房﹣动脉B.心房﹣心室﹣静脉﹣动脉C.静脉﹣心房﹣心室﹣动脉D.静脉﹣动脉﹣心房﹣心室【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解答】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心室与动脉之间的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入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从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故选:C【点评】理解心脏内瓣膜的作用: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7.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与心脏四个腔直接连接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A.肺静脉B.肺动脉C.上腔静脉 D.下腔静脉【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解答】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在体循环过程中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而在肺循环过程中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所以主动脉和肺静脉里流动脉血,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里流静脉血.故选:A【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特点的理解.8.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动脉血指的是()A.含养料丰富的血液 B.含氧较少的血液C.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D.含氧丰富,颜色暗红的血液【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丰富,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血.【解答】解: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而不是在什么血管中流动,如肺静脉中流的就是动脉血.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动脉血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一个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为50千克的健康成年人,若一次失血1400毫升,其结果是()A.对身体毫无影响B.对健康有影响,但可很快恢复C.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很快恢复D.危及生命【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内的血量以及失血知识,据此解答.【解答】解:成年人血量约为体重的7~8%,正常的血量,是人体正常代谢活动的基础,失血超过30%,即超过1200~1500毫升,由于血量不足于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血压,会危及生命;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即400毫升,人体将储备血液动员出来参加循环,其丧失的成分,也会短时间内得到补充恢复正常.水分和无机盐在2个小时内一般能恢复正常,血浆蛋白的浓度一般在一天左右可以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大约二周)恢复正常.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考查题,对于人体的血量以及失血等基础知识应当牢记.10.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小李同志在一次见义勇为行动中不幸受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他的血型是O型,给他输血的血型只能是()A.B型 B.A型 C.AB型D.O型【专题】选择题【难度】易【分析】人类血型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如果血型不合,红细胞会发生凝集成团的现象,阻碍血液循环,引发生命危险.【解答】解: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小李是O 型血,则只能接受O型血.故选:D.【点评】关键点:在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11.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如图所示,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D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A.①B.②C.③D.④【专题】选择题【难度】中【分析】新鲜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常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血液的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解答】解:当向血液中加入抗凝剂,血液会出现分层现象,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当没有向血液中加入抗凝剂,血液就会出现凝固现象,周围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清,凝结的部分为血块,故只有选项A正确.故选:A.【点评】关于血液的成分,可通过总结规律:血液只能分为两部分,加入抗凝剂,就是血浆和血细胞;不加抗凝剂就是血清和血块.12.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有关血管及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描述正确的是()A.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里一定流静脉血B.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C.血液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血红蛋白的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D.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白细胞,它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专题】选择题【难度】中【分析】人体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如表:管壁管腔血流速度动脉最厚,弹性大较小最快静脉较厚,弹性小较大较慢毛细血管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非常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非常慢【解答】解:A、动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流静脉血,静脉血管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流动脉血,A错误.B、由分析可以看出: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管内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B正确;C、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百科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C错误;D、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及心脏壁的厚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1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人体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使得体内复杂多变的生理功能得以实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左心室壁最厚,心肌发达,可以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各静脉内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专题】选择题【难度】中【分析】(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2)肺由大量的肺泡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3)小肠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而内表面有肠腺、有多种消化液送入小肠,含有许多消化酶,能对多种物质起消化作用.【解答】解:A、左心室壁最厚,心肌发达,可以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正确;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正确;C、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四肢的大静脉内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但是只有四肢的大静脉内有静脉瓣而不是各静脉内都有瓣膜,错误;D、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心脏、肺泡、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4.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如图可用于描述生物体内的物质变化,a、b表示物质,M表示相应的结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为脂肪,b为脂肪酸和甘油,则M为胃B.若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则M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C.若a、b均为动脉血,则M可能是肾小球D.若a为蛋白质,b为氨基酸,则M是口腔【专题】选择题【难度】中【分析】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口腔,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小肠,且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三种物质都能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解答】解:A、若a为脂肪,b为脂肪酸和甘油,则M为小肠,因为脂肪在小肠内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A错误.B、若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则M为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B错误.C、若a、b均为动脉血,则M可能是肾小球,也可能是左心房、左心室,C正确.D、若a为蛋白质,b为氨基酸,则M是为小肠,因为蛋白质在小肠内分解为氨基酸,D错误.故选:C【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营养物质消化的场所以及血液循环等.15.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如表所列出的输血关系中,正确的是()某人的血型可接受的血型可输给的血型① A A、O A、AB② B B、AB B、O③AB AB A、B、AB、O④O A、B、AB、O OA.①B.②C.③D.④【专题】选择题【难度】中【分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血型的人可以接受A、O型血,可以输给A、AB型;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B、O型血,可以输给B、AB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可以输给AB;O血型的人可以接受O型血,可以输给O、A、B、AB型.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输同型血.可见A正确.故选:A【点评】注意:虽然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首选的原则是输同型血.二.解答题(共55分)16.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某生物小组收集和整理了如下资料和数据,请你和他们一起分析并回答:1)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血细胞数量最多的是.2)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低,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一般较高,以便从空气中获得更多的氧.如表显示了A、B、C三个人的部分血常规检验数据(正常参考值RBC:3.5×1012﹣5.5×1012个/L;WBC:5.0×109﹣10.0×109个/L;PLT:1.5×1011﹣3.5×1011个/L)A B C红细胞(RBC)7.5×1012个/L 5.0×1012个/L 2.0×1012个/L白细胞(WBC) 5.0×109个/L 6.0×109个/L 5.0×109个/L 血小板(PLT) 2.5×1011个/L 2.55×1011个/L 0.005×1011个/L 如表所列三人中,可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是;止血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是,理由是.3)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栏目《等着我》,通过DNA亲子鉴定,使不少失散多年的家人得以团聚.若某次鉴定,仅以如表的三种血细胞为材料,最好选用细胞,原因是.【专题】填空题【难度】难【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解答】解:(1)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显微镜下,我们看见最多的红细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2)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可见红细胞具有携带氧的功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比平原地区的人多;血小板能够堵塞伤口,其中还含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此表所列三人中A的红细胞高于正常值,C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参考值,可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是A;止血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是C.(3)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白细胞有细胞核,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答案为:(1)红细胞;(2)A;C;血小板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参考值;(3)白;白细胞有细胞核,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点评】知道血细胞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17.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近日,四川大学教授康裕建将“3D 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3D 打印技术再一次引起轰动.科学家们先是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水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1)选择干细胞为打印材料的理由是.2)从结构层次上看,3D 打印机打印的血管属于器官,原因是.3)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血管,所有材料都来自患者自身.其优点是.4)用3D 打印大静脉时,还需在这个血管内壁上打印,以防止血液倒流.【专题】材料分析题【难度】难【分析】(1)干细胞,即起源细胞,它是一类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2)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4)移植到人体内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组织细胞的成活.【解答】解:(1)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人类能引导干细胞分化出人类需要的细胞,因此选择干细胞为打印材料的理由是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2)从结构层次上看,3D 打印机打印的血管属于器官,原因是血管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的.(3)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血管,所有材料都来自患者自身.其优点是不会引起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4)用3D 打印大静脉时,还需在这个血管内壁上打印静脉瓣,以防止血液倒流.故答案为:(1)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2)血管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的(3)不会引起患者的免疫排斥反应(4)静脉瓣【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干细胞的特点、静脉血管的结构和特点、器官的概念以及人体的免疫功能.18.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如图是人的几大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代表的物质是,当它出肺时,膈肌处于状态.(填“收缩”或“舒张”)2)某人因炎症在上肢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该药物在心脏四腔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用箭头和图中的数字表示)3)在某人M处的液体中,检测出了葡萄糖,如果不是激素异常,而是肾脏出现了病变引起的,则出现病变的具体部位应该是.4)血液从E处流至F处的结果是,血液由.【专题】识图作答题【难度】难【分析】如图所示是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结构名称为:A肺动脉、B肺静脉、C主动脉、D上、下腔静脉、1右心房、2左心房、3右心室、4左心室.【解答】解:(1)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图中a 表示气体从肺泡进入体外,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膈肌所处的状态是舒张.(2)静脉注射药物,药物沿血液循环流经心脏各腔的顺序如图所示:因此该药物在心脏四腔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1→3→2→4.(3)若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就形成了糖尿.糠尿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限,也可能是体内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的.如果不是激素异常,而是肾脏出现了病变引起的,则出现病变的具体部位应该是肾小管.(4)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血液从E处流至F处的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舒张(2)1→3→2→4(3)肾小管(4)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19.初中生物七年级下人教版4.4章末1卷如图为人体心脏的结构示意图,请观察和辨析图中各数字序号所代表的结构,并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等,心脏内部有四个腔,其中(请填写图中的数字序号和结构名称)的心肌壁最厚,其收缩和舒张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2)心房和心室之间有(请填写图中的数字序号和结构名称),其作用是控制血流方向,防止血液倒流.3)与左心室、右心室相连接的血管有(请填写图中的数字序号),其功能是把血液从心室送到身体各部分,与左心房、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有(请填写图中的数字序号),其功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房4)在血液循环的路径中,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由冠状动脉病变所导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心脏病,一般称为,可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来缓解此类病人的突发性病状.【专题】识图作答题【难度】难【分析】心脏的结构如图:观图可知:①是上腔静脉、②是右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下腔静脉、⑤是主动脉、⑥是肺动脉、⑦是肺静脉、⑧是左心房、⑨房室瓣、⑩是左心室,据此解答.。

循环系统详细讲解共96张PPT-2024鲜版

循环系统详细讲解共96张PPT-2024鲜版

2024/3/28
16
淋巴管道及淋巴结分布
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是淋巴液回流的 通道。
淋巴结分布
淋巴结遍布全身,主要分布于颈部、腋 窝、腹股沟等区域,是淋巴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2024/3/28
17
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淋巴液生成
淋巴液主要由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形成,其成分与组织液相似。
2024/3/28
药物治疗(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等)
27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2024/3/28
28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心理社会因素
预防措施
2024/3/28
29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降压、降脂、控 糖等)
3
2024/3/28
32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024/3/28
01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等)
02
非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移植等)
33
其他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简介
心律失常
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 致的心跳不规则,包括 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
性心律失常。
2024/3/28
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 到刺激,通过神经反射降低心率和心输出量,从而维持动 脉血压的稳定。
21
体液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通过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上 的受体结合,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动脉内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并再通
血栓机化
动脉未完全阻塞时,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缺血导致实质细胞萎缩;若完全阻塞,可引起局部器官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脑、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引起肠的出血性梗死。
阻塞血管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堵塞裂口和止血的作用。消化性溃疡底部和肺结核性空洞壁的血管。 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则造成不利影响。
03
二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01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两种特性,生理下抗凝为主。 抗凝作用:①完整的内皮细胞起屏障作用。 ②抗血小板粘集,前列环素。③合成抗凝血酶或凝血因子的物质。④合成纤溶酶原活化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促凝作用:①合成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的凝血过程。②合成VW因子-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的主要辅助因子。③分泌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抑制因子。 因此,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在内皮损伤或被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肺淤血和水肿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 见红细胞、水肿液及心衰细胞(右下为其高倍)
肝淤血 右心衰竭引起。
慢性肝淤血时,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细胞脂变性,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急性时,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小叶中央静脉和周围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中央少数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血栓的结局
(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血栓内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白细胞崩解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血栓溶解。 血栓的大小及新旧程度。 2、机化、再通 由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此过程称为血栓机化。 在血栓机化过程中,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被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于表面而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recanalization)。 3、钙化 血栓发生大量的钙盐沉着,称为血栓钙化。 静脉石(phlebolith)或动脉石(arteriolith)。

血管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分化的信号传导通路

血管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分化的信号传导通路

血管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分化的信号传导通路姜霞【摘要】在运动损伤中,软组织损伤的恢复涉及到内皮细胞的分化—血管的再形成发生;另外在某种特定的内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可发生反分化现象,最后使得软组织发生钙化或骨化成骨.目前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转录因子的共同作用是内皮细胞分化过程的主要媒介者.细胞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都能诱导那些激活内皮细胞分化有关基因的转录,最终分化为动脉、静脉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重点从信号传导通路的角度来阐述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子信号的调控机制.【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46)006【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内皮细胞;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软组织损伤【作者】姜霞【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医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7近年来,关于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与我们对造血系细胞向其他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了解相比,内皮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了解甚少。

目前学者开始关注上皮细胞极性调控与内皮细胞反分化形成的分子机制、炎症与细胞内外环境调控内皮细胞反分化的机制以及TGF-β等信号通路诱导、维持和逆转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研究。

围绕信号通路(包括Smad途径、非Smad途径)和整个信号网络如何交叉协同作用和调控内皮细胞反分化的分子机制,来发现新的内皮细胞反分化的调控基因,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内皮细胞分化及反分化在相关的胚胎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内皮细胞分化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行综述。

内皮细胞可分为3种主要的结构类型:连续有孔型、连续无孔型、不连续型[1]。

(1)连续无孔型。

连续无孔型内皮细胞主要存在于动脉、静脉、脑毛细血管、皮肤、肌肉、心脏和肺内血管中。

在这种结构类型的内皮细胞中,紧密连接和粘着连接是形成组织细胞内连接点的两种主要连接类型。

血液循环调节研究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血液循环调节研究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血液循环调节研究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多种生理过程的基础,它保证了氧气和养分的供应,并协助废物的排出。

这一复杂的循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依赖于多种调节机制的协同作用。

本文将研究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和作用方式。

一、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血液循环调节的主要控制器之一。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人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环境状况,使血压和血流速率得以调节,从而保证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1. 交感神经系统调节交感神经系统通过胸腔和腰腹部的交感神经节对血液循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心脏和血管,提高心率和收缩力,收缩小动脉,从而提高血压和血流速率。

2. 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调节心脏舒张和血管扩张,使心率减慢,降低血压和血流速率。

二、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体内信使分子也在血液循环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的激素调节包括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血管紧张素等。

1.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刺激心脏收缩和血管收缩,增加心率和血压,提高血流速率。

2.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素,通过抑制尿液的大量排泄,减少体液丢失,提高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和血流速率。

3.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收缩剂,通过收缩小动脉,增加心脏的负荷,提高心率和血压。

三、自主调节除了神经和激素系统的调节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调节的影响。

自主调节主要由局部组织和血液内的物质所实现。

1. 局部组织调节当局部组织缺氧或富氧时,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物质来引起血管的舒张或收缩,以调节血流量。

比如,乙酰胆碱和花生四烯酸产生的物质可以使血管扩张,而缺氧时会产生血管收缩物质如内皮素和血栓素。

2. 血液内物质调节血液内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氢离子等也能够对血液循环进行调节。

当组织缺氧时,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升高,这些变化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六章  循环系统

☆期前收缩:额外刺激落在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 后,下次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使心肌产生的一次 额外的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
(三)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产
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起源:来源于特殊传导组织中的自律细胞。 窦房结节律性最高(100次/min),它控制 着心脏的自律性。窦房结是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点, 故称为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称为窦 性节律。窦性节律通常为60-80次/分。 其它组织为潜在起搏点。
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P波:代表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 变化。 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 所需的时间。 S-T段:心室全部处于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去极 化状态。
第三节 血管 一、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所组成。 (一)动脉 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毛细血管的管道。动脉 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四种。动脉管壁可分为内、 中、外三层。 内膜:内表面为单层扁平内皮,其表面光滑
(二)心壁的组织结构: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心 内膜心肌层心外膜3层。 1.心内膜:位于心房心室腔面,心内膜突入 心腔形成瓣膜。 2.心肌层:由心肌细胞组成,分内纵、中环、 外斜三层。 3.心外膜:心包膜的脏层,被覆在心脏的外 面,于心包膜的壁层相延续。
(三)心脏特殊 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 的心肌纤维 组成,包括 窦房结、房 室结、房室 束、左右束 支及薄肯野 氏纤维。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 充盈,心室与心房、肺 静脉间的压力差减小 , 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 慢。 其前半期为肺静脉的 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 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 挤血入心室。

白细胞归巢机制解析cells

白细胞归巢机制解析cells

白细胞归巢机制解析cells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检测和应对感染、炎症和其他损伤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有效地执行它们的任务,白细胞需要能够从血管系统中定位到受损或感染的组织中。

这种定位是通过白细胞的归巢机制实现的。

白细胞主导着机体的免疫反应,其主要进程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到达炎症部位或感染区域,并将其免疫功能集中在那里。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以确保白细胞能够准确地归巢到炎症部位。

首先,白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炎症部位。

当机体组织受损或感染时,炎症信号会被启动,吸引白细胞从血液中移民到炎症部位。

这些炎症信号包括趋化因子,如趋化蛋白和炎症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会通过吸引白细胞前往特定的组织区域,从而引导它们定向移动。

其次,白细胞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组织。

在白细胞到达炎症部位时,它们必须穿过血管内皮细胞层。

为此,白细胞会与内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涉及白细胞表面上的黏附分子与内皮细胞表面上的黏附分子之间的结合。

通过这种结合,白细胞可以从血管内皮细胞层中透过,进入组织。

然后,白细胞通过趋化因子的梯度定向移动。

在炎症部位,趋化因子会形成梯度,指导白细胞朝着感染或损伤的组织区域移动。

白细胞表面上的趋化受体会与趋化因子结合,从而引导白细胞沿梯度移动。

这一过程被称为趋化。

最后,白细胞在组织中定位并展开免疫反应。

一旦白细胞到达感染或损伤的组织区域,它们会通过与其他细胞类型的相互作用来定位和集中。

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包括白细胞与宿主细胞、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白细胞可以发挥其免疫功能,包括吞噬细菌和释放细胞毒素来杀死病原体。

总结起来,白细胞归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白细胞从血液循环到达炎症部位,穿过血管内皮层,通过趋化因子的梯度定向移动,并在组织中定位和展开免疫反应。

了解白细胞归巢机制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为治疗和预防感染和炎症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动物生理生态学开课时间 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动物学学号姓名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任课教师交稿日期 2013.12 23 成绩评阅日期评阅教师签名内皮细胞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影响和作用摘要:内皮细胞是血液包裹的最里面的,也是直接接触的一层内皮细胞,对血管和机体有保护作用,通过尿酸、染木素、晚期糖基化的三种物质对内皮细胞的凋亡、功能性的研究,对内皮细胞的合成和释放的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的紊乱,本综述是总结三个实验性文章对于后来糖尿病、心血管通透性增加还有血管舒张及各种炎症,和心血管增生疾病,有一个铺垫性开创。

关键词:内皮细胞,尿酸,染木素,晚期糖基化,凋亡。

The impact and role of endothelial cells inthe circulatory systemAbstract: endothelial cells is the most inside blood package. a layer of endothelial cells are in direct contact. and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blood vessels and the body.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three substances through the uric acid. dye lignin, advanced glycation apoptosis. on endothelial cells. balance disorder between cytokin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endothelial cells of this review is a summary. three experimental articles for later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increased permeability and vasodilation and various kind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proliferative diseases, there is a basic starting.Keywords: endothelial cells. uric acid. dye lignin.advanced glycation.apoptosis.引言血管内皮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不仅是血管的保护膜,更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旁分泌器官,其参与调节血管壁通透性、维持血管舒张/收缩平衡、调节凝血功能平衡、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等,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发挥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3年Ross等人[1]首次提出“内皮功能障碍”假说,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紊乱,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舒张/收缩失衡、炎症反应增加等[2]。

此后,血管内皮功能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均与内皮功能障碍有关。

正是因为内皮细胞的重要性,在近期的三篇文献中“尿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损伤作用”“染料木素对氧化应激诱导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总结性的对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做出一个简要的分析。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杀手。

在认识血糖及血脂等经典危险因素的同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逐年上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尿酸(Uric acid,UA)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肾脏损害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3]1. 尿酸对内皮细胞的影响UA是内源性核酸分解与食物中摄入的嚓吟经核普酶分解为次黄嘌吟,在黄嘌吟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作用下转变为黄嘌吟,并进一步降解而产生的。

在人和多数灵长类动物中,UA主要经肾脏(占90%)和肠道(10% )排泄。

非哺乳类动物等可表达尿酸酶,将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转化成尿囊素,由于尿囊素的水溶性高,容易通过肾脏排泄,所以这些动物的SUA浓度常常低于0.02g/L,而人和多数灵长类动物因缺乏尿酸酶,SUA常常较高,容易患高尿酸血症。

当人类SUA浓度高于0.06g/L(女性)或0.07g/L(男性)时,即可产生高尿酸血症[4]。

UA首次被关注是由于过饱和的尿酸(水中>0.068g/L)结晶,产生关节炎症引起痛风。

后来发现,UA结晶不仅有促炎症作用,也有抗氧化作用Ames等指出UA是循环中主要的抗氧化剂,正是它的存在减少了氧化应激带来的变老和基因癌变,从而使得人和某些灵长类动物的寿命较其他哺乳动物更长。

在说明UA能阻止疾病发生的同时,有学者提出高尿酸血症可能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Erdogan 等[5]大量观察性研究表明无论是SUA正常的健康者、原发性高血压还是心力衰竭者,SUA与内皮细胞功能均呈负相关;Mszzali M[6]等动物实验证明,通过应用尿酸酶抑制剂3周建立的高尿酸血症模型,说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且通过降低UA可阻止舒是一种机体阴离子转运体,可阻止UA进入细胞,从而抑制UA的氧化应激反应patsakA指出RAS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II除了能直接收缩血管外,还能诱导产生氧自由基,加速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 )消耗而降低其舒血管作用,而UA可激活RAS系统;UA穿过受损的内皮细胞进入血管平滑肌,激活P38, ERK44/42 MAPK途径,活化转录因子AP-1, NF-KB,从而产生MCP-1, CRP及PDGF等细胞因子,使VSMC增殖或产生炎症反应‘27-2810此三种作用机制之间相互联系,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目前对于UA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作者通过UA对内皮细胞的一系列的实验,在不同的浓度的UA对内皮细胞的结构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分光光度计的观察下,在不同的时间段下,我们可以测量内皮细胞的含氧量。

实验原理:模拟机体内黄嘿吟与XO反应系统,产生02,加入电子传递物质及gress氏显色剂,使反应体系呈现紫红色,可用分光光度计侧其吸光度。

当被测样本中含有产生O2一时,则比色时测试管的吸光度高于对照管的吸光度;当被测样本中含有02一抑制剂时,则比色时测试管的吸光度低于对照管的吸光度,从而可反映出被检物品对O2一的影响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结论是如图1。

这分别是在0h,24h,48h 的情况下培养的内皮细胞下状况,HUVEC消化后呈圆形,单个或数个连接,细胞接种后约1h开始贴壁生长,早期细胞呈小多角、球形、呈团状,少数细胞伸展,24h生长最快,逐渐生长成梭形,细胞间相互连接,呈鱼贯状,间呈漩涡状排列。

核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1-2个核仁,胞浆丰富,内含小颗粒,48h胞体呈多角形一可见相互嵌合,为单层,呈铺路石状排列(图1)。

符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方式[7]。

图1 不同时间HUVEC体外培养情况(200×)尿酸可刺激liuvEc内O2一表达;当尿酸作用时间为6,12,24,48h时,0.10g/L UA组与O.OSg/L UA组O2一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 0.20g/L UA组较0.1 0g/LUA组O2一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 ) 0.30g/L组与0.20g/L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间O2一表达无明显变化;不同浓度尿酸(0.05, 0.10, 0.20,0.30g/L ),随着作用时间(6, 12, 24h)延长,O2一表达逐渐增加;当尿酸作用时间为48h时,O2一表达显著性降低。

3.5尿酸对血管内皮细胞NADPH. X0, eNOS, COX-2, LOX表达的影响尿酸可激活NADPH, XO. eNOS表达,但COX-2及LOX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随着尿酸刺激浓度的增加,NADPH. X0, eNOS表达逐渐增加,而0.30g/L UA组较0.20g/L UA组NADPH 表达无显著性差异,XO表达增加,eNOS表达显著性下降。

尿酸对血管内皮损害机制除氧化应激外,尚有RAS激活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或炎症等,且三者之间联系紧密[8],如有学者指出尿酸激活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是基于RAS激活基础上;尿酸通过激活RAS系统刺激V SMC增殖,RAS阻滞剂(AT1受体)可阻止尿酸诱导VSMC增殖,说明RAS与VSMC关系密切[9]。

因此为求进一步深入、全面地探讨尿酸对血管损害机制应制备动物模型同时研究尿酸与氧化应激、RAS系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炎症等[10]。

2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机体在长期高糖状态时蛋白质和还原糖之间经过非酶性糖基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它被认为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病物质之一。

AGEs主要通过与其受体((RAGE)作用从而促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ROS大量产生,促进ICAM, VCAM, TNF-a,IL-6等一系列炎症因子的表达,导致细胞的损伤。

最近有研究表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RAGE-/一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降低,同时伴有硝基酪氨酸(体内蛋白质被硝基化修饰的主要指标)水平增加。

但是,AGEs/RAGE导致蛋白质被硝基化修饰的机制以及导致哪种蛋白质硝基化修饰仍不清楚,更重要的是AGE s/RAGE在心肌以及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也未完全阐明[11]。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增加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硫氧还蛋白硝基化失活,硫氧还蛋白是一种12kd大小的小分子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及生长的功能。

其活性除了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调节外,还可以通过翻译后的修饰来调节。

有研究表明,硫氧还蛋白可以被硝基化修饰,导致其活性不可逆的被抑制,从而取消其心肌保护作用。

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可以导致体内某些蛋白质的硝基化修饰,但是究竟是哪种蛋白被修饰仍不清楚[12]。

因此,我们假设,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导致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与硫氧还蛋白的硝基化修饰有关。

我们发现,与Sham组相比,缺氧复氧损伤分别增加对照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预孵育组硫氧还蛋白的表达(all P<0.05 )但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不管对Sham组及S I/R组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硫氧还蛋白的表达均没有影响[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