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吴茱萸的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

合集下载

中药材吴茱萸

中药材吴茱萸

中药材吴茱萸别名:茶辣、漆辣子采收加工:栽后3年,早熟品种7月上旬,晚熟品种8月上旬,待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断果枝,晒干,用手揉搓,使果柄脱落,扬净。

如遇雨天,用微火抗干。

药用部位:果实产地: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科:芸香科原植物:吴茱萸植物情况: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细小圆形的皮孔;幼技、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

奇数羽状复叶对生,连叶柄长20-40cm;叶柄长4-8cm,小叶柄长2-5mm;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长5.5-15cm,宽3-7cm,先端骤狭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侧脉不明显,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脉上尤多,有明显的油点,厚纸质或纸质。

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轴粗壮,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萼片5,广卵形,长约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长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鳞片状,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花后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的腺点,花柱粗短,柱头先端4-5钱裂。

果实扁球形,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呈蓇葖果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油腺点,每分果有种子1个,黑色,有光泽。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吴茱萸药材性状: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

表面暗绿黄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油点。

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被有黄色茸毛。

质硬而脆。

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优等品以饱满、色绿、香气浓郁者为佳。

吴茱萸药性:【本经中品吴茱萸味辛温。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根,杀三虫。

藙。

】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茱萸是一种常见的香料植物,它不仅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

本文介绍了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土壤要求、温度要求、光照条件、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繁育茱萸。

正文:茱萸,又名辛夷,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属于茱萸科植物。

茱萸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被广泛种植并使用。

为了帮助爱好者更好地繁育茱萸,本文将介绍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土壤要求茱萸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

首先,茱萸喜欢渗透性良好、排水性较好的土壤,因此沙土或砾石土是理想的选择。

其次,茱萸对土壤的pH值要求偏碱性,通常在7.0左右。

此外,土壤中应含有充足的有机质,以提供养分和保持水分。

二、温度要求茱萸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它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但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高温条件下,茱萸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容易受到日照过强的伤害。

在寒冷的冬季,茱萸需要保持较高的温度,因此需要进行保温措施。

三、光照条件茱萸对光照要求较高,喜欢充足的阳光。

因此,选择植物需要保证其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最好每天能获得至少6小时的直射日光。

如果光照不足,茱萸的生长将会受到限制,影响其产花产果能力。

四、水肥管理茱萸喜欢湿润的生长环境,但不耐湿。

因此,浇水要注意适度,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特别是在生长旺季,需要增加浇水频率以满足植物的需求。

在旱季或高温天气时,还可以进行喷雾降温。

另外,茱萸对肥料也有一定需求。

在生长期间每月施一次液体肥料,有助于提高茱萸的生长质量。

五、病虫害防治茱萸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

常见的病虫害有黑腐病、叶霉病、蚜虫、红蜘蛛等。

在防治黑腐病和叶霉病方面,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或叶面喷洒硫磺粉剂。

对于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可以利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同时,注意定期检查植物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六、注意事项茱萸的根系较为发达,因此在种植时要注意给予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根系之间相互竞争。

吴茱萸的高产栽培技术

吴茱萸的高产栽培技术

吴茱萸的高产栽培技术
李军
【期刊名称】《特种经济动植物》
【年(卷),期】2006(009)010
【摘要】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以果实入药,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

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陕西和浙江等省区。

于冬季或早春种植,定植2~3年可采收,每株可产果1~3kg,4~5年进入盛果期,每株可产果5kg。

植株寿命10~20年,是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药材。

近年来吴茱萸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30~40元/kg,是山区农户增收的一条门路,有条件的地区应适当发展。

【总页数】1页(P35)
【作者】李军
【作者单位】四川蓬安1005信箱农技室,637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吴茱萸的高产栽培技术 [J], 李军
2.吴茱萸de高产栽培技术 [J], 李军
3.吴茱萸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J], 邹蓉;蒋运生;韦霄;王熊军
4.HPLC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的含量 [J], 苏娟娟;张璐;何明珍;冯育林;王跃生;杨世林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吴茱萸内酯的含量[J], 吴建平;谭桂山;徐康平;易登峰;邓银华;黄朝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的施肥时间是什么应该如何施肥

吴茱萸的施肥时间是什么应该如何施肥

吴茱萸的施肥时间是什么应该如何施肥?吴茱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有健胃、镇痛的效果。

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吴茱萸施肥时间,需肥特性及施肥方法。

吴茱萸施肥时间:萌芽前施肥。

吴茱萸需肥特性1.吴茱萸树体具有储藏营养的特性吴茱萸的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是在前几年完成的。

且吴茱萸的树体具有储藏营养特点,前一年营养状况的高低不仅影响当年的果实产量,而且对来年的开花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吴茱萸早春萌动的几周内,主要是利用树体内的储藏营养。

因此,前一年的秋天吴茱萸体内吸收积累的养分多少,对花芽的分化和第二年的开花影响很大,进而影响吴茱萸的产量。

在吴茱萸的施肥调控方面,要有全局的观点,吴茱萸果实收获之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

2.吴茱萸的根系较浅,但根系较发达,侧根和须根较多,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强。

为防止根系过于上浮,影响树的固地性和抗旱能力,在吴茱萸施肥中应注意适当深施,或深施与浅施相结合。

3.吴茱萸的幼树生长较旺,吸收能力也较强,对氮素的需求不是太多,若施用氮肥较多,易引起营养生长过旺,花芽分化困难。

进入结果期晚,容易引起生理落果。

进入结果盛期后,根系的吸收能力有所降低,而树体对养分的需求量又较多,此时如供氮不足,易引起树势衰弱,抗性差、产量低,结果寿命缩短。

因此,吴茱萸在营养的需求上,幼树以磷肥为主,配合适量的氮肥和钾肥,以诱根长树为主。

进入盛果期后,施肥的重点是使吴茱萸的枝稍生长和开花结果相互协调,在施肥方面以氮肥和钾肥为主,配施一定数量的磷肥和微量元素。

吴茱萸施肥方法施肥种类:如果秋季已施基肥,本次施肥以氮肥为主,施高氮低磷低钾复合肥料,主要是促进根、芽、叶、花展开,提高座果率。

如果秋季没有施基肥,本次施肥应结合基肥一起施用,以氮磷钾平衡肥料为主。

施肥的同时配合灌水。

施肥部位:要按树冠覆盖面大小来确定,不要过于集中施用,以免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造成肥害烧根。

此外,要尽量开沟施用,并且施均拌匀,使肥料与更多的根系接触便于吸收。

吴茱萸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吴茱萸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吴茱萸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摘要: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以干燥近成熟果实入药,是传统的中药材。但野生资源少,为零星分布,商品吴茱萸主要靠人工栽培生产。在总结了桂林市的吴茱萸种植示范基地的种植经验上,论述了吴茱萸低产原因和高产栽培技术,以及采收加工的注意事项。关键词:吴茱萸;低产原因;;高产栽培技术Study on the Low-Yield Cause and High-Yield Techniques of Evodia rutaecarpa Abstract: Dry and almost mature 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 fruit was us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terial. Now, the wild resources were ad-hoc distribution. The commercial evodia mainly depended on the cultivation. The low-yield reason, the high-yield techniques and the key points in harvest and possessing of evodia we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lanting experience in Guilin demonstration base.Key words: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low-yield cause; high-yield techniques 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Rutaceae)落叶小乔木,以干燥近成熟果实入药。主要成分吴茱萸碱(分子式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分子式C18H13N3O)。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1]。商品吴茱萸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生产,野生较少。吴茱萸的栽培历史约为300年,主产于贵州、云南、湖南、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区。此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省亦产[2-7]。2007年起,我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吴茱萸良种繁育及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p1.3.2褐天牛幼虫蛀入树干或枝条内,啃食木质部,造成树势衰退或断枝,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降低产量。7~10月危害严重,此时是果实生长和采收期。1.4采收时期不当吴茱萸收获期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早熟品种在小暑后开始收获,晚熟品种在立秋后开始成熟。一般在果实由绿变黄尚未充分成熟时为最佳采收期,采收过早则产量低、品质差;过迟则果实开裂脱落,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采收时间若不在晴天,则不能及时晒干或晾干。2高产栽培技术措施2.1建园选址吴茱萸性喜温暖气候和向阳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进行建园是比较适宜的。在低海拔、冬季温暖、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至中性的山地、丘陵平坦向阳处栽培,则生长旺盛,结果早;采用科学栽培管理技术,二年生就可以开始结果。吴茱萸有发达的须根,没有明显的主根,一般以扦插苗或分蘖苗建园为主。吴茱萸怕涝、不耐阴湿,冬季严寒多风、干燥或阴湿处以及土壤过于黏重、盐碱性大的地块不宜种植。2.2选择良种种植适宜于桂林市栽培的吴茱萸有大花、中花、小花3种类型,尤以中花类型为优,其产量高、结果早;中花类型又可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成熟期的栽培品种。大面积栽培应选择中花类型的早、中、晚3个不同成熟期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以利于采收。2.3整地按株行距2 m×2 m或2 m×3 m开壕沟;或挖种植坑,规格为0.8 m×0.8 m×0.8 m。为了使土壤充分熟化,应把底土和表土分开堆放,而且最好提前在秋季挖好,以延长底土的熟化时间。待底土充分熟化后即可回填土。回填土结合施基肥同时进行。每株要求定植基肥(一般是堆肥、厩肥、垃圾肥)30~50 kg,猪粪10~20 kg,麸肥1~5 kg,磷肥0.5 kg,并与碎土拌匀,填一层土放一层肥,一次施入;先填表土,后填底土。2.4种植吴茱萸为落叶小乔木,从落叶后到萌芽前均可栽植,在这个时期内定植越早越好,一般在1~3月份种植。栽植时,在定植沟(坑)上挖一个适宜的浅坑,将苗木放入穴内,并使根系向四周舒展,扶正主干,慢慢填土,防止植株移动;填土至根部以上时,把苗木向上轻提,使根系伸展和碎土漏入根间隙中;继续填土,边填边压实,让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填土至苗木的根颈处即可。为防止坑土下沉,坑面须比地面略高些。填完土后在周围培土做成树盘,灌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碎土,最后在树盘面铺上稻草或杂草类的覆盖物,以利保墒。定植后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要注意松土除草,平时如遇天旱、地干要及时浇水。2.5施肥定植后第一年,在5、7、9月以施稀水肥(腐熟的农家肥、沼气水、化肥水)为主。从第二年开始,生长期的第一次肥即长叶肥在4月上中旬进行,以速效氮为主,同时可适量施一些磷肥,每株施尿素0.1~0.3 kg、磷肥0.1 kg。第二次肥即壮梢肥,在5月上中旬进行,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吴茱萸新梢速生期、根系生长高峰期,需肥量大,必须及时补充养分,施肥时间宜早不宜迟,以促使新梢生长期延长,促进根系生长,故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每株施氯化钾或硫酸钾0.1~0.3 kg、三元复合肥0.1~0.3 kg。第三次肥即增粗肥,在8月上中旬进行,此时期是幼树粗生长加速并进入木质化的阶段,需要氮、磷、钾配合施用,每株施三元复合肥0.1~0.3 kg。休眠期的施肥在落叶后的1~2月进行,以迟效性的猪粪、麸肥、磷肥、沤肥为主。可结合扩种植坑进行,扩坑沟要与原坑长、深一致为佳,沟宽一般为40~60 cm,可采取对边扩沟,第二年换方向再对边扩沟。每株施农家肥20~30 kg、菜麸5~10 kg、磷肥0.5~1.0 kg,杂草、落叶不限。生长期还可以进行叶面追肥,与各次施根肥交错进行,以尿素、磷酸二氢钾、氯化钾、喷施宝为主,浓度0.1%~0.3%,喷至叶面湿透为止。2.6修剪(冬季、生长期)修剪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树型、使树冠通风良好、减少病虫害发生、均衡生长与结实的关系、克服大小年现象,达到丰产、稳产、优质的目的。冬季落叶后进行修剪最为适宜,第一年定主干高度,一般是50~80 cm,留3~4个主枝,每个主枝留长30~40 cm。第二年每个主枝留2个副主枝,长度30~50 cm。以后修剪留长度为20~40 cm。连续3年整形修剪后,可构成3~4条主枝、分枝级数3~5级的自然圆头型或自然开心型。2.6.1冬季修剪在休眠期进行,以在落叶后进行最为适宜。修剪的方法有短截、疏枝、回缩等。对外围生长较旺的一年生枝在20~30 cm处重短截,以促进抽梢,培养形成当年结果枝。吴茱萸的小枝多、大枝少,冠内枝条易密生,要特别注意剪去细弱枝、徒长枝、重叠枝、病虫枝及枯枝。2.6.2生长期修剪在生长期进行,主要包括抹芽、除萌、剪除病虫枝。吴茱萸的萌芽性极强,对主干及主枝上萌生的枝条,应在木质化前就除掉;并剪除病虫枝。2.7病虫害防治2.7.1锈病一般发生在5月中旬,6~7月危害更严重。在发病初期时叶片出现一些黄绿色小点,到后期叶背会形成橙黄色微突起的小病斑(夏孢子堆),病斑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的夏孢子,使叶片上的病斑逐渐增多,以致叶片枯死。防治上,发病时可用爱苗乳油1 500倍喷雾,每7~10 d喷1次,连喷2~3次。2.7.2褐天牛幼虫从树干下部或粗枝上蛀入茎杆中,啃食木质部,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枯死。防治上,5~7月为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刚从羽化孔钻出时,可直接捕捉;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成虫产卵期和孵化期,因卵和幼虫都在树皮外层,比较容易除掉,此时可组织人工除卵、捕杀幼虫;或用药棉浸80%敌敌畏原液塞入孔内,用泥封口,毒杀幼虫;也可用80%敌敌畏800倍液注入蛀孔杀死虫卵及初孵幼虫。2.7.3蚧壳虫四季都有发生,对枝、叶、花果危害大,导致叶变黄、落叶、落花及落果。幼龄树或采果后的成年树可用40%氧化乐果800~1 500倍液进行喷杀。此外,通过修剪枝条,使树冠通风透光,破坏蚧壳虫的生存环境,也可减少蚧壳虫的发生。2.8采收粗加工9~10月当幼果中间的柱头遗存刚落、果实表面由青色转为红色、手指掐有硬质感、树下刚发现有掉粒时,即为最佳采收期;生产上常在“大暑”过后“立秋”之前选晴天采收。采收过早则产量低,品质差;过迟则果实开裂脱落,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采收方法上,用果剪或枝剪连同果柄一起剪下,放入箩筐或纤维编织袋中,尽快运到晒场晒干,摊晒后不要翻动;晚上收回室内时也不要成堆放置,应薄摊,室内保持通风干燥,否则会导致吴茱萸变黑,从而影响商品质量。果实全干后,揉下干果,再经筛、吹除去果柄、杂质,即可包装。储藏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避光、防虫的仓库中。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8-119.[2] 周光玉. 铜仁地区吴茱萸质量考证[J].中药材,1998,21(2):98.[3] 李军.吴茱萸的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7(1):29.[4] 游济顺. 贵重中药材——吴茱萸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4):93-94.[5] 张树林,李仕宏. 吴茱萸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5(2):36-37.[6] 邹林生, 邹国斌. 吴茱萸药材栽培新技术[J]. 江西园艺,2003(6):33-34.[7] 丁志明. 吴茱萸房前屋后好种植[N]. 湖南科技报,2005-01-25.。

吴茱萸栽培技术

吴茱萸栽培技术

吴茱萸栽培技术
农训学
【期刊名称】《《农村新技术》》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吴茱萸,又名茶辣、吴芋、辣子,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以果实入药,有温中散寒、止呕镇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寒痛、恶心呕吐、疝痛、湿疹、口疮等症,为我国传统中药。

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陕西和浙江等省区。

于冬季或早春种植,定植2~3年可采收,每株可产1公斤~3公斤,4~5年进入盛果期,每株可产5公斤。

植株寿命10~20年,一次种植多年受益,是山区农户增收的一条门路。

当前正值种植吴茱萸的季节。

其栽培方法如下。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农训学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杭州路22号南宁药材站,5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
【相关文献】
1.HPLC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内酯的含量 [J], 苏娟娟;张璐;何明珍;冯育林;王跃生;杨世林
2.HPLC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含量的方法 [J], 赵琦; 王庆伟; 张瑞涛; 张军武; 乔亚刚; 王颖
3.HPLC同时测定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含量的方法 [J], 赵
琦; 王庆伟; 张瑞涛; 张军武; 乔亚刚; 王颖
4.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吴茱萸-桂枝药对水煎液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桂皮醛、桂皮酸含量 [J], 兰莹;薛莹;江阳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提取物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吴茱萸内酯的含量[J], 吴建平;谭桂山;徐康平;易登峰;邓银华;黄朝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茱萸怎么种?茱萸种植技术介绍

茱萸怎么种?茱萸种植技术介绍

茱萸怎么种?茱萸种植技术介绍茱萸又名艾子,是一种具有健胃补肝等功效的中药,可治疗神经衰弱、眩晕、耳鸣等症状,是各味地黄丸和十全大补丸的主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那么茱萸好不好种,什么地方能种,该怎么种呢?下面就为大家解答。

1、选地茱萸育苗地宜选择背风向阳、光照良好、土层深厚、的缓坡地或平地。

土壤应为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和近水源、灌溉方便的地方,土壤酸碱度应为中性或微酸性。

不宜连作。

栽植林地以中性和偏酸性、具团粒结构、通透性佳、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及多种矿质营养元素、较肥沃的土壤为宜。

海拔在200-1200m之间的背风向阳的山坡,且坡度不超过20°-30°。

高山、阴坡、光照不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等处不宜栽培山茱萸。

2、整地育苗地选好后,应在入冬前进行一次深翻,其深度以30-40cm为宜,播种前每亩可施土杂肥2500-3000kg和充分发酵的饼肥50kg,做畦,畦宽1.2m、沟宽30㎝,高25cm,畦面呈瓦背形。

对易发生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的育苗地,整地时每亩可撒辛硫磷粉剂1.5kg防治地下害虫,用50%多菌灵0.5㎏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治苗圃立枯病。

茱萸栽植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等方式,然后挖栽植穴,穴的大小规格为50㎝X50㎝X50㎝,每亩挖穴30-50个。

3、播种育苗茱萸播种育苗一般在春分前后进行,将已萌发的种子播入苗床。

按25cm的行距开沟,沟深为5cm,把种子均匀撒播沟内,上盖3-4cm 厚的土杂肥。

每亩苗地需种子40-60kg。

播后注意保持土壤湿度,一般40-50天即可发芽出土。

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现3-4对真叶时,间苗除草2-3次,保留株距7cm。

6-7月追肥2次,结合中耕于傍晚或雨后每亩施尿素4kg。

苗高10-20cm时如遇干旱、强光天气要注意防旱遮荫。

入冬前浇一次封冻水,在根部培施土杂肥,以保幼苗安全越冬。

山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山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山茱萸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茱萸在古时候是非常受欢迎的,像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的品种主要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今天我们主要需要了解的就是山茱萸的这种中药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土肥管理山茱萸一般适合在土壤肥力充足、排水排灌方便并且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的弱酸性土壤中种植。

由于山茱萸需肥量较大,那么在整地的时候就需要重施基肥。

深翻土地,精细耕作,整平地面,然后每亩按照需有机肥三千公斤来进行施肥,开沟作畦,畦宽一米五左右,高十厘米左右,沟与后相互交融。

2、繁殖方式山茱萸主要的繁殖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播种和育苗移栽,都是采用种子种植。

播种的时间可以是春季也可以是秋季,采用条播的方式进行,行间距为二十五到三十厘米左右。

第二种是压条繁殖,种植的时间也是春秋两季。

第三种则是扦插繁殖,它最佳的种植时间是每年的五月份,选取优良的枝条切成十八厘米左右长,然后按照一定的距离扦插到土壤中,覆盖薄膜,并且加强水肥管理即可。

3、田间管理在定植之后,每年基本上需要进行三次左右中耕除草,分别是在春夏秋各一次,这样可以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的生长。

而山茱萸成活之后,每年基本上之需要进行两到三次追肥即可。

最常见的是在每年的春秋各施一次肥,这两次主要是以厩肥或堆肥为主。

而等到山茱萸结果之后,最常见的就是在春季萌芽的时候追施一次尿素,然后等花开的时候追施一次赤霉素水溶液,而等到幼果期则需要喷洒适量的硼肥。

最后就是要合理的进行浇灌和枝叶修剪。

4、病虫防治山茱萸最主要的病害就是炭疽病。

病发的高峰期一般是每年的九十月份,而病发的初期一般是每年的六月初左右。

防治的方法是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洒,一般两到三次,每个一周左右喷一次即可。

而最常见的害虫有蛀果蛾和木擦尺蠖,一般可以使用溴氰菊酯乳油进行喷杀,同时还可以使用敌百虫晶体,防治效果也是极好的。

5、注意事项山茱萸的种植虽然简单,但也是有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吴茱萸的栽培技术
与田间管理
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别称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
子树、米辣子等,为芸香科吴茱萸属小乔木或灌木,秦岭以南各地有
小或大量栽种,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
于向阳坡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吴茱萸的种植技术吧!
吴茱萸种植技术
吴茱萸产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
均生长不良。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
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作苗床时尤以
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
种植。
1、根插繁殖:选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
单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际周围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侧
根,切成15厘米长的小段,在备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开沟,
按株距10厘米,将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压实,
挠稀粪水后盖草,2个月左右即长出新芽,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
2、枝插繁殖:选1-2年生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取中段
于2月间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插穗须保留3个芽眼,下端近节处
切成斜面。将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时
取出插入苗床中,入土深度以穗长的2/3为宜,覆土压实,浇水遮荫,
一般经1-2个月即可生根,第二年就可移栽。3、分蘖繁殖:吴茱萸
易分蘖繁殖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处,刨出侧根,每隔10厘米
割伤皮层,盖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会抽出许多的根蘖幼苗,除
去盖草,待苗高30厘米左右时分离移栽。
1、选地整地: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
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
暴晒几日,碎土耙平,作成1-13米宽的高畦。
2、适时移栽:冬、春两季移栽,冬季移栽为好(12月左右),春
(3-4月)按330-400厘米的株行距挖穴,直径50-60厘米,穴深视根
的长短而定,先施入腐熟的厩肥或河泥做为基肥,栽苗覆土压紧。初
栽苗小,可以和花生、豆类及红薯等间套作。
3、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并保持土壤湿润,春萌发前施一次
腐熟的人粪尿,施肥量随树龄而定,三年生每株施人粪尿10-25千克,
在距植株48厘米左右开环状浅沟施下,覆土。7月开花结果前,施
一次磷钾肥,冬季追施一次堆肥(或河泥、人粪尿)、草木灰等,培土
防冻。
4、整枝修剪:幼树株高80-100厘米剪去主杆顶梢,促其发芽,
在向四面生长的侧枝中,选留3-4个健壮的枝条,培育成为主枝。第
2年夏季,在主枝叶腋间选留3-4个生长发育充实的分枝,培育成为
副主枝,以后再在主枝上放出侧枝。经过几年的整形修剪,使其成为
外圆内空,树冠开阔,通风透光,矮杆低冠的自然开心形的丰产树型,
3-4年之后便可进入盛果期。
吴茱萸病虫害防治
1、煤病
症状煤病别称煤污病,由蚜虫、蚧壳虫在吴茱萸上为害诱发不规
则的黑褐色煤状斑,后期叶片和技干上覆盖厚厚的煤层,病树开花结
果少。
防治蚜虫和蚧壳虫发生期喷洒2000-3000倍稀释的40%乐果乳油
剂,或25%亚胺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打2-3次。
发病期喷1:0.5:150-200波尔多液,10-14天1次,连打2-3次。
2、锈病
症状锈病主要危害吴茱萸的叶子,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
不太明显的黄绿色小点,橙黄色小疱斑,致使叶片枯死。
防治喷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10天打一次。
3、老木虫
症状幼虫在树干内蛀食,茎干中空死亡,7-10月份在离地面30
厘米以下主干上出现未状胶质分泌物、木屑和虫粪。
防治用小刀刮去卵块及初孵虫.幼虫蛀入木质内部,可在蛀孔外
灌入可湿性六六六粉50倍液,或用药棉浸80%敌敌畏原液塞入蛀孔,
封住洞口杀幼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