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药效学 总述

合集下载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过去,由于对其认识不足,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抗真菌药物已成为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在众多抗真菌药物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于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药物。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真菌鲨烯环氧化酶,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

氟康唑则是一种强效的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阻止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真菌生长。

那么,这两种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如何呢?与伊曲康唑相比,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更为显著。

在一项涉及200名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氟康唑治疗,另一组接受伊曲康唑治疗。

结果显示,氟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天,皮疹消退率达到了85%,而伊曲康唑组仅为65%。

氟康唑的用药时间较短,一般为1周左右,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尽管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具有较高的疗效,但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使部分患者难以承受。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疗效、价格、副作用等因素。

2.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3. 在治疗期间,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确保药物达到最佳疗效。

4. 在治疗结束后,仍需注意皮肤保养,以防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复发。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及医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治疗期间注意生活习惯和皮肤保养,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

在深入探讨两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时,我将基于广泛的研究和临床数据,提供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这不仅包括药物的疗效,还将涉及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副作用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最新研究发现,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能够有效消灭休眠的癌细胞

最新研究发现,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能够有效消灭休眠的癌细胞

最新研究发现,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能够有效消灭休眠的癌细胞【抗真菌药物可以杀死休眠的结直肠癌细胞】结直肠癌是美国第四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但某些肿瘤细胞是抗治疗的。

现在,研究表明,一种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这些持久性细胞有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它能消除耐治疗的癌细胞并阻止肿瘤的发展吗?伊曲康唑通常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包括某些类型的阴道酵母,以及手,脚上的真菌感染。

但是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使用这种物质的方法,即作为一种能够消除在结直肠癌中潜伏的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结肠癌是美国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

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估计,2018年将有140,250人患上这种疾病。

研究人员表示:“治疗癌症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同一肿瘤内不同细胞的多样性,在此次研究中,我们针对的是一种在肠道肿瘤中处于睡眠状态的细胞,对治疗没有反应,并且让病人有癌症复发的危险。

”在对小鼠进行的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这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引发一种通常对治疗免疫的结直肠癌细胞的死亡。

这些肿瘤细胞处于不活跃状态,或者说“休眠”状态,因此它们对通常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没有反应,因为化疗靶向并破坏活跃的癌细胞。

因此,即使一种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摧毁大多数恶性细胞,这些休眠的细胞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将使患者在以后面临癌症复发的风险。

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实验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研究了生长在结肠直肠癌小鼠模型中的肿瘤。

首先,他们关注于识别在癌症肿瘤中哪些信号通路参与了控制细胞休眠。

他们发现,对于结直肠癌,有两种途径:即WNT和Hedgehog途径。

然后,他们在这两个途径上测试了各种药物的有效性,然后他们注意到了伊曲康唑的治疗潜力。

研究团队发现伊曲康唑干扰了WNT通路,这使得休眠细胞的消除并阻碍了肿瘤的生长。

有趣的是,这种药物似乎能将休眠细胞和非休眠细胞同时激活,它迫使细胞重新进入一个短暂的生长周期,然后按下一个不可逆的‘停止’按钮,进入一种被称为衰老的永久停滞状态。

医学知识之伊曲康唑

医学知识之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1概述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为新一代三唑类高效广谱抗真菌药,可结合真菌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抑制其麦角甾醇合成。

本品对皮肤癣菌、念珠菌属、新生隐球菌、糠秕孢子菌属、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等感染有效。

2适应证主要应用于深部真菌所引起的系统感染,如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类球孢子菌病、着色真菌病、孢子丝菌病、球孢子菌病等。

也可用于念珠菌病和曲菌病。

3临床应用口服,浅表真菌感染:每日1次,每次0.1g~0.2g于餐时服,疗程7或15日。

甲癣病短程间歇疗法;每次口服0.2g,每日2次,连服7日,停药3周为一疗程。

指甲癣病按此法用2个疗程;趾甲癣病则用3个疗程。

花斑糠疹、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口服,每日1次0.2g,分别给药5日、3日及3周。

系统深部真菌感染:口服,开始每日0.2g,疗效不佳时可加至每日0.4g,根据临床和检验结果确定用药期的长短。

4不良反应本品对肝酶的影响较酮康唑为轻,但仍应警惕发生肝损害,已发现肝衰竭死亡病例。

有恶心及其他胃肠道反应,还可出现低钾血症和水肿。

本品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已发现充血性心衰多例且有死亡者。

5注意事项1.连续用药超过1个月者,建议检查肝功能。

可出现低钾血症和水肿。

2.育龄妇女使用本品时,应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直至停药后的下一个月经周期。

3.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4.当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终止治疗。

5.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监测本品的血药浓度以确定适宜的剂量。

6用药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7药物相互作用1.诱酶药物如利福平可明显降低本品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当与诱酶药物合用时应监测本品的血浆浓度。

2.本品与华法林和地高辛有相互作用。

因此,这些药物若与本品同服时,应减少剂量。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临床观察与启示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临床观察与启示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临床观察与启示让我简要回顾一下甲癣,这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主要影响手指和脚趾甲。

它可能导致甲床炎症、疼痛和变色,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传统治疗甲癣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外用药膏和口服抗真菌药物,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且疗效并不总是令人满意。

伊曲康唑的抗真菌活性更强。

它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包括那些对传统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菌株。

这使得伊曲康唑成为治疗甲癣的一种强大工具,尤其是在其他治疗方法失败的情况下。

伊曲康唑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

这意味着患者只需口服伊曲康唑,药物就能被有效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比之下,传统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患者长期使用外用药膏,不仅不便,而且疗效不稳定。

再者,伊曲康唑的治疗周期较短。

在实际临床观察中,我发现大多数患者在服用伊曲康唑后,甲癣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周期通常只需数周至数月。

这不仅减轻了患者对药物的负担,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然而,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临床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伊曲康唑的副作用有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轻微的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和腹泻。

虽然这些副作用通常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但对于一些敏感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甲癣的严重程度和真菌感染的类型。

在实际临床观察中,我发现年轻患者和女性患者的疗效往往较好,而甲癣严重和真菌感染类型复杂的患者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通过这些临床观察,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伊曲康唑作为一种新型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甲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医生在开具伊曲康唑治疗甲癣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以降低副作用风险。

我认为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化、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伊曲康唑的研究进展

伊曲康唑的研究进展

伊曲康唑的研究进展宾 驰1※(综述),农林林2(审校)(1.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浦北535300; 2.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广西灵山535400)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084(2010)0821234203 摘要: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及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对其化学结构、体外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性。

现就伊曲康唑在临床、药理以及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总结,认为伊曲康唑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代动力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伊曲康唑;临床应用;药理作用Advances i n Itraconazole B I N Chi1,NONG L in2lin2.(1.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ubei County,Pubei 535300,China;2.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 inshann County,L ingshan535400,China)Abstract:A s a br oad2s pectrum and highly effective antifungal drug,itraconaz ole wa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experience.It has a unique phar macokinetics and excellent anti2fungal activated.It is necessary t o re2 search of che m ical structure in vitr o antibacterial activity,phar macokinetics and testmethods f or Itraconaz ole.This article revie wed the latest p r ogress about its clinical,phar macol ogical and experi m ental studies.Itracon2 az ole has br oad app licati on p r os pects in clinical,and the phar macokinetics needs t o be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Itraconaz ole;Clinical app licati ons;Phar macol ogical activities 伊曲康唑是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它口服吸收快、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与真菌细胞色素P450发生交互作用,阻断去甲基化过程,抑制真菌细胞膜必需成分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真菌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Revie w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通讯作者:陈江飞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胡毅坚1(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2)CHE N J iang 2fei 1,M I A O Cai 2yun 2,ZHU Su 2yan 1,HU Yi 2jian1(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N ingboW o m enand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

最新临床医师——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新选择

最新临床医师——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新选择

临床医师——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新选择临床医师——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新选择伊曲康唑为第二代三唑类合成抗真菌药,其胶囊剂和口服液早已应用于临床。

伊曲康唑注射剂的问世,给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增加了新的选择。

药动学特点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给药后分布于各体液和肾、肝、骨、胃、脾以及肌肉等组织中,一些真菌易感染的部位如皮肤、皮脂、甲床、肺以及女性生殖道等浓度较高,因蛋白结合率高和药物的亲脂性而使其在组织中能保留数天。

此外,角质层和毛发中亦有少量分布,乳汁中仅有微量。

伊曲康唑主要在肝脏经CYP3A4(肝细胞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的一种基因亚型)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具有活性的羟基伊曲康唑,主要经胆汁和尿排泄。

伊曲康唑注射液连续注射3天后,97%患者的血药浓度均可达到临床有效的稳态浓度,这对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来说极为重要。

伊曲康唑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动学参数与健康人群相似,但对于肝功能不全者,应定期检测肝功。

临床疗效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满足了临床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的需要,尤其是对危及生命的深部真菌感染和免疫缺陷的人群更为重要。

由于药物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可维持5~10天,大大改善了深部真菌感染高危人群的预后,已成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新的理想选择。

在一项国际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84 例持续发热、粒细胞缺乏、广谱抗生素无效的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观察,比较了伊曲康唑注射液和两性霉素B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伊曲康唑对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即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持续发热的粒细胞缺少的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至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相似或更佳。

此外,伊曲康唑还可采取灵活的序贯疗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应用。

药物安全性与两性霉素B注射液对照的临床研究还表明,伊曲康唑注射液的安全性显著优于两性霉素B.与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伊曲康唑组为5%(9 例),而两性霉素B组为54%(103AA例),P=0.001.由此可见,伊曲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既有效又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伊曲康唑酯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前者主要由表皮癣菌、发癣菌和小孢霉菌等引起的头癣、足癣、指(趾)癣及体癣等;后者主要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感染,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可分为两大类: ①由致病性真菌所致的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类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足分支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等,多呈地区性流行。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的念珠菌病、曲菌病、隐球菌病、毛霉菌病、放线菌病、奴卡菌病等。两类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应用的药物基本相同。深部真菌感染多为念珠菌(70% ~80% )和隐球菌所传播,侵犯内脏器官和血液系统。其发病率虽较浅表感染低,但危害性大、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导管插管、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心脏、器官移植等深部大手术的广泛开展,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灰黄霉素等因疗效差或毒性大,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加强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故抗真菌药现已成为国内外研制的热点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唑类成为抗真菌药开发研究的热点。 唑类( azole)抗真菌药分为:(1)咪唑类: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塞他康唑、奈替康唑、拉诺康唑、氟咪唑;(2)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特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拉夫康唑。三唑类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低,对肝药物代谢酶影响小,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咪唑类少、半衰期长、药动学特性好、抗真菌作用强、毒性低,已逐渐取代咪唑类,是目前国内外开发研究的热点。 近20 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和器官移植术的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年增加。一项研究表明,1988~1989 年,念珠菌菌血症发生率较1976~1979 年增加20 倍[3],血癌病人真菌感染率达20 %~40 % ,死亡率大于70 %[4]。艾滋病病人,真菌感染发生率30 %。[5] 如何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甾醇14-α-2去甲基化酶抑制剂(三唑类抗真菌药)和真菌细胞壁抑制剂(环肽类抗真菌药)两大领域。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中,主要是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大量的结构修饰研究,合成了数万计的三唑类新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多个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其中,伏立康唑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他进入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三唑类抗真菌药还有普沙康唑和拉夫康唑等。[1] 以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2]遇到耐氟康唑的耐药假丝酵母菌时,可选用伊曲康唑。该药对假丝酵母菌属及酵母菌、霉菌、皮肤癣菌和曲霉菌、隐球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等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抗菌谱比氟康唑更广,除毛霉菌外,目前对其他真菌感染的有效率在80%以上,不良反应低于氟康唑。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8%,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并对肝脏有损害。常用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溶液和注射液。胶囊剂主要用于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口服溶液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可有效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静脉注射液对于不能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并需持续高血药浓度的重症患者是惟一可选的方式。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主 要是针对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也可用于对氟康唑耐药或两性霉素B 难治性患者的预防和治疗。通常采用先静脉连续给药10 天左右,达到稳态目标血药浓度后改用口服溶液维持血药浓度,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效果。此治疗方案除胃肠不良反应外,很少发生与伊曲康唑注射液相关的不良事件。伊曲康唑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头痛、头晕、皮肤瘙痒和过敏性皮炎少见。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多数于14 天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综合疗效半数以上达到有效,但真菌清除率较低。国内外推荐的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剂量:初始剂量为200mg,bid,连续使用2 天;维持剂量为200 mg,qd,共5 天,以后可改为口服溶液剂200 mg, qd, 疗程为1 ~3 个月,个别情况下疗程可延长到6 个月。

图1 伊曲康唑结构图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是1988年投放市场的新一代口服三唑类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是芳基乙基三氮唑环戊缩酮类化合物, 属于长侧链三唑类, 其环戊缩酮氧次甲基侧链上一般为4个芳环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既可抗真菌,又可抗细菌和某些原虫,对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有高效。口服吸收快,并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特别是肝和皮肤的浓度超过血药浓度,半衰期较长,17~24 h 。常规口服剂量200~400 mg/ d。其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高5~100 倍[6]。易在脑膜聚积,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可用来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球孢子菌脑膜炎,但并不作为隐球菌脑膜炎首选药。经临床使用证明, 伊曲康唑100 mg/ d 对皮肤真菌病为最适剂量,在治疗皮肤癣病中可达> 80 %的临床和真菌学治愈或明显好转。Ganer 等用伊曲康唑治疗24 例深部真菌病,包括肺型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等,2/ 3 病例其他药物治疗失败或复发,而用伊曲康唑治疗后获显著疗效[7]。副作用有轻度头痛,胃肠道症状,脱发等,总的发生率为2.8 %。 伊曲康唑作为亲脂类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同氟康唑。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 的活性, 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使真菌细胞膜缺损, 增加膜通透性, 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使真菌死亡。而三唑类伊曲康唑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 亲和力较低, 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 保持高亲和力[11], 因此毒性较小, 抗菌活性高[12]。 伊曲康唑具有较酮康唑和氟康唑更广的抗菌谱, 是第一个对曲霉有良好作用的唑类药, 它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疗效, 有效率可达80% 以上, 是近数十年来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个很大进展。伊曲康唑与蛋白高度结合(9918% ) ; 能在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水性体液中药物浓度很低; 几乎不能渗透到脑脊液中; 在肝脏中被较广泛地代谢; 排泄到粪便和尿液中; 片剂稳态半衰期大约为64h, 口服液和注射剂的半衰期分别为37~ 40h 和35h[13]; 与两性霉素B 对照研究证实, 两药的有效率相等。但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还需先用两性霉素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治疗, 非急性曲霉病可开始即用伊曲康唑。它为不危及生命的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等的首选药, 对轻、中度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支持疗法的辅助治疗。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可用于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的初治和长期维持治疗。由于它不易通过血2脑脊屏障, 因此治疗脑曲霉引起的感染必须使用大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伊曲康唑不良反应明显较酮康唑低, 患者易耐受, 不良反应为厌食、恶心、腹痛、便秘等消化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瘙痒等。长期治疗的患者中有70% 发生血清转酶升高, 但停药后多能恢复。[14] 近20 多年来, 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 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 1994~ 1995 年真菌发生率为811%; 2000 年为617%。20 年149 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 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 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 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mB isome、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 tec、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14] 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属、曲霉菌属及皮肤真菌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它在角化的组织如毛发及指甲中蓄积,广泛用于浅表真菌感染治疗。伊曲康唑经口服吸收并在全身真菌感染常见部位的器官(如脾和肺) 中积蓄,因此可用于各种全身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需要较高的稳定血药浓度[9] 。国外开发了 口服溶液剂和静脉注射剂,提高了吸收度和生物利用度,使其能更广泛地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10]而关于伊曲康唑脂质体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脂质体(Liposome) 是1965 年由Bangham 首次发现的[18]。它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 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构成双分子层的类脂其亲水性的首基部分形成膜的内外表面, 而亲脂性的尾端部分处于膜的中间, 膜壁厚度约为5~ 7 nm , 而囊的直径一般在25~ 500 nm 之间, 如图2所示。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亲的物质: 它们被包入脂质体内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的表面。[19]

图2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天然形成的磷酸类脂,如磷脂酰胆碱(PC) 和磷脂酰乙醇胺(PE) 或者包括硬脂胺、磷脂酸(PA )、二酰基磷酸(DCP) 等的胆固醇及其它两亲性分子的混合物[20]。根据形状和结构的不同, 脂质体一般可分为多层脂质体(MLV )、小单层脂质体(SUV ) 和大单层脂质体(LUV ) , 各种类型脂质体的性能因结构不同而异[21]。 脂质体形成原理如图3所示,加入到磷脂和胆固醇的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在超声作用下分散为小水滴. 磷脂、胆固醇吸附在水滴表面形成一层单分子膜,从而生成油包水(W/O) 微乳液. 将微乳液转移到缓冲水溶液上后,有机溶剂中多余的磷脂、胆固醇在与缓冲液的油水界面迅速生成一层单分子膜,在离心作用下,油相中的小水滴穿过油水界面的单分子膜并被其包围,在水相中形成脂质体。[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