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ppt
合集下载
肾的解剖ppt课件

处 乳头孔:肾乳头顶端有许多小孔,肾产生的终尿就
是经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 肾小盏:包绕肾乳头呈漏斗状的膜性短管。共有7~
8个,其边缘,承接排出的尿液。 肾大盏:由2~3个肾小盏合成 肾 盂:由2~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一个肾盂肾盂离
开肾门向下弯行,约在第2腰椎上缘水平,逐渐变细与输尿 管相移行。成人肾盂容积约3~10ml,平均7.5ml。
右肾:内侧临近下腔静脉 上方:肾上腺 前上部:肝 内侧缘:十二指肠降部
下部:空肠和结肠左曲 下部:结肠右曲
内后方:交感干
内后方:交感干
膈
后面 上部:1/3与膈相邻 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方肌及腹
腰大肌 腹横肌
横肌相毗邻
腰方肌
.
6
右肾上腺
左肾上腺 胃
肝
脾
结肠
胰 结肠
小肠
十二指肠
小肠
右侧
左侧
肾前面的毗邻
➢髓旁肾单位:肾小体在皮 质深部,少,大;髓袢长; 浓缩尿液。
.
31
1.肾小体 renal corpuscle
呈球形,又称肾小球,直径约200um,约有150万个
两 血管球(glomerulus) 部 分 肾小囊(renal capsule)
两 血管极 个
微动脉出入的一端
入粗出细
极 尿极 与近曲小管相连的一端
右肾:前部: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前淋巴结、主动脉 腔静脉间淋巴结
后部:腔静脉后淋巴结
.
23
七、神经
• 肾接受交感神经(主要)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
配,同时又有内脏感觉神经,交与副交均来源于 肾丛。副交感神经终止于肾盂平滑肌。感觉神经 随交与副交走行,由于经过肾丛,所以切除或封 闭肾丛可消除肾疾病引起的疼痛。
是经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 肾小盏:包绕肾乳头呈漏斗状的膜性短管。共有7~
8个,其边缘,承接排出的尿液。 肾大盏:由2~3个肾小盏合成 肾 盂:由2~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一个肾盂肾盂离
开肾门向下弯行,约在第2腰椎上缘水平,逐渐变细与输尿 管相移行。成人肾盂容积约3~10ml,平均7.5ml。
右肾:内侧临近下腔静脉 上方:肾上腺 前上部:肝 内侧缘:十二指肠降部
下部:空肠和结肠左曲 下部:结肠右曲
内后方:交感干
内后方:交感干
膈
后面 上部:1/3与膈相邻 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方肌及腹
腰大肌 腹横肌
横肌相毗邻
腰方肌
.
6
右肾上腺
左肾上腺 胃
肝
脾
结肠
胰 结肠
小肠
十二指肠
小肠
右侧
左侧
肾前面的毗邻
➢髓旁肾单位:肾小体在皮 质深部,少,大;髓袢长; 浓缩尿液。
.
31
1.肾小体 renal corpuscle
呈球形,又称肾小球,直径约200um,约有150万个
两 血管球(glomerulus) 部 分 肾小囊(renal capsule)
两 血管极 个
微动脉出入的一端
入粗出细
极 尿极 与近曲小管相连的一端
右肾:前部: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前淋巴结、主动脉 腔静脉间淋巴结
后部:腔静脉后淋巴结
.
23
七、神经
• 肾接受交感神经(主要)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
配,同时又有内脏感觉神经,交与副交均来源于 肾丛。副交感神经终止于肾盂平滑肌。感觉神经 随交与副交走行,由于经过肾丛,所以切除或封 闭肾丛可消除肾疾病引起的疼痛。
慢性肾脏病PPT课件

•
39
伍 治疗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高血压的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 拮抗剂(ARB)--首选
贝那普利(洛丁新) 10mg qd 氯沙坦(代文) 50mg qd ACEI及ARB的使用
• 4.心包炎:晚期尿毒症患者心包炎的发 生率约15.3%,可分为尿毒症心包炎和透析 相关性心包炎。
• 5.心功能不全:是CKD患者死亡的重要 原因,容量负荷过多、高血压、心肌病和 心律失常、严重贫血、电解质代谢紊乱及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是常见因素。
• 心功能不全常表现为心悸、气促、端坐 呼吸、颈静脉怒张、肝大及水肿。
•
14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肾脏的基本功能就是调节水、电解质、酸碱 平衡,发病初期由于机体各种代偿机制这些代谢 紊乱并不十分明显。当肾功能丧失约70%时,一 般只会出现部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只 有当肾功能进一步下降,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 现。
•
15
• 1.水、钠代谢障碍:
• 常有轻度的钠、水潴留,易发生水肿、 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水肿时常有稀释性低 钠血症。
•
10
2.发病机制
健存肾单位学说
病因
肾单位不断破坏
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
肾功能衰竭
•
肾功能失代偿
11
3.CRF进展的发生机制新认识
肾脏损伤进行性恶化,最终导致肾单位和肾功能 不可逆的丧失,其内在机制颇为复杂。持续存在的 病因并非决定肾脏功能丧失的唯一因素。还存在一 系列共同机制其中包括肾小球高滤过、矫枉失衡、 肾小管高代谢、尿毒症毒素学说。近年来,人们也 逐渐认识到各种生长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在CKD进 展中的作用。
肾脏解剖结构图(共7张PPT)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 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 、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静脉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上端
下端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上端
下端
上端
下端
平L2下缘
上端
下端
上端 左肾 平T11下缘 右肾 平T12上缘
下端
平L2下缘 平L3上缘
第12肋斜过 左肾后面中部 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在腰背部 ,肾门(平L1) 的体表投影点在 竖脊肌外缘与第 12肋的夹角处, 称肾区。
左肾 平T11下缘 平L2下缘
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腹膜后间隙 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上端
下端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上端 上端
内。 下端
下端
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上端
下端
• 左高右低。 左肾 平T11下缘
肾动脉 分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上下两端。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上端
下端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盂 上端
下端
右肾 平T12上缘 平L3上缘
一、肾的形态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
• 自前向后
肾静脉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上端
下端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上端
下端
上端
下端
平L2下缘
上端
下端
上端 左肾 平T11下缘 右肾 平T12上缘
下端
平L2下缘 平L3上缘
第12肋斜过 左肾后面中部 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在腰背部 ,肾门(平L1) 的体表投影点在 竖脊肌外缘与第 12肋的夹角处, 称肾区。
左肾 平T11下缘 平L2下缘
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腹膜后间隙 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上端
下端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上端 上端
内。 下端
下端
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上端
下端
• 左高右低。 左肾 平T11下缘
肾动脉 分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上下两端。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上端
下端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盂 上端
下端
右肾 平T12上缘 平L3上缘
一、肾的形态
认识肾脏ppt课件

(5)内分泌功能:可分泌不少激素并销毁许多多肽类 激素。肾脏分泌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激素 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类物质,参加肾内外血管 舒缩的调节;又能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及红 细胞生成素。
肾脏的功能(中医)
l、肾藏精 ,是指肾脏具有储藏精气,与人体生长 发育和生殖能力相关的功能。肾所藏的精,从其来 源来说,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人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 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 了一种“天癸”物质,于是男子就能排出精液,女子 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能 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 随之减退而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
3,肾主纳气 ,是指肾脏具有摄纳吸入之气的功能 。 中医学认为。人体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 气,必须下纳于肾。正常的呼吸运动是由肺肾相互 胁调的结果。所以《类证治裁》说:“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 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
五、督脉循行路线
四、肾脏的功能(西医)
(1)分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毒物和药物:肾血流 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肾小球滤液 每分钟约生成120mL,一昼夜总滤液量约170~ 180L。滤液经肾小管时,99%被回吸收,故正常人 尿量约为1500mL/d。 (2)调节体内水和渗透压:调节人体水及渗透压平衡 的部位主要在肾小管。近曲小管为等渗性再吸收, 为吸收Na+及分泌H+的重要场所。在近曲小管中 ,葡萄糖及氨基酸被完全回收,碳酸氢根回收70% ~80%,水及钠的回收约65%~70%。滤液进入髓 袢后进一步被浓缩,约 25%氯化钠和15%水被回吸 收。远曲及集合小管不透水,但能吸收部分钠盐, 因之液体维持在低渗状态。
肾脏解剖结构图完美版PPT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páiliè)关系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 肾动脉
• 肾静脉 (jìngmài)
• 肾盂
第四页,共5页。
二、肾的位置(wèi zhi)与毗 邻
• 位于脊柱两 侧,腹膜 (fùmó)后间 隙内。
• 左高右低。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前面(qián mian)观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肾的位置(wèi zhi)与毗邻
• 前面(qián mian)观
后面(hòu mian)观 肾静脉(jìngmài)
肾动脉
•• 自上而肾下盂 肾静脉(jìngmài)
第五页,共5页。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前面(qián mian)观
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
盂和脂肪组织等。
第三页,共5页。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páiliè)关系
• 自前向后
• 肾静脉(jìngmài)
肾静脉
(jìngmài) 概念(gàiniàn)
后面(hòu mian)观 肾静脉(jìngmài)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páiliè)关系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二、肾的位置(wèi zhi)与毗邻
(shízhì)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 概念(gàiniàn)
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静脉(jìngmài)
• 肾动脉
• 肾静脉 (jìngmài)
• 肾盂
第四页,共5页。
二、肾的位置(wèi zhi)与毗 邻
• 位于脊柱两 侧,腹膜 (fùmó)后间 隙内。
• 左高右低。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前面(qián mian)观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肾的位置(wèi zhi)与毗邻
• 前面(qián mian)观
后面(hòu mian)观 肾静脉(jìngmài)
肾动脉
•• 自上而肾下盂 肾静脉(jìngmài)
第五页,共5页。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前面(qián mian)观
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
盂和脂肪组织等。
第三页,共5页。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páiliè)关系
• 自前向后
• 肾静脉(jìngmài)
肾静脉
(jìngmài) 概念(gàiniàn)
后面(hòu mian)观 肾静脉(jìngmài)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páiliè)关系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肾实质 肾门(renal hilum):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二、肾的位置(wèi zhi)与毗邻
(shízhì)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动脉分 概念(gàiniàn)
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肾静脉(jìngmài)
肾脏解剖ppt课件

50
女 性 输 尿 管
精选课件
51
• 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
回结肠血管、睾丸(卵巢)血管、回肠末段,右侧与盲 肠及阑尾邻近,因此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可引起右输尿 管炎,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脓细胞。左输尿管腹部的 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睾丸(卵巢) 血管也斜行越过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抵达骨盆上口时, 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由于输 尿管腹部的大部分与升、降结肠血管相邻,施行左或 右半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输尿管腹部。
过率。②支持作用,它填充于毛细血管袢之间,支持毛细血
管的位置。③吞噬作用,能吞噬被阻留在基膜内的大分子物
质和蛋白质。④分泌肾素,在肾缺血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时,
系膜细胞增生且分泌肾素。(肾素由肾小球附近近球细胞产
生)
• 注:进入球囊的小动脉称入球小动脉,经各级分支最后形成盘曲的袢状
毛细血管网,称毛细血管袢。
精选课件
54
输 尿 管 的 动 脉 供 应
精选课件
55
肾上腺概述
精选课件
56
肾上腺概述
• 位于腹膜后隙,脊柱的两侧,平第11胸椎高度,两
肾的上端,属腹膜外位器官,为成对的内分泌器官。
• 左侧肾上腺为半月形,右侧为三角形,高约为5cm,
宽约为3cm,厚为0.5~lcm,重为5~7g。
• 肾上腺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通过腹膜后注气造
• 由外向内被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包膜)包
绕。
• 肾筋膜由腹膜外组织发育而来,许多结缔组织束
穿过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对肾起固定作用;纤 维囊为紧贴肾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薄膜(纤维膜与 肾实质容易剥离,可以引起被膜下积液,而肾实 质表面为肾组织形成的表面光滑的肉质膜);筋膜 与纤维囊间有较多脂肪组织,并经肾门伸入肾窦 ,形成较厚的囊状脂肪组织保护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