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人道主义与社会不公的对抗

悲惨世界:人道主义与社会不公的对抗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伟大作品,被誉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经典之一。
这本小说以人们亲切熟悉的法国革命时期为背景,深入探讨了人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不公现象之间的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悲惨世界》这部作品中的几个关键场景和角色进行分析,来阐述人道主义与社会不公在小说中的冲突和呈现。
1. 主人公让-瓦尔简(Jean Valjean)让-瓦尔简是该小说中一个备受称赞的角色,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并遭受不公待遇的囚犯。
然而,在执法者贝利约夫人给予他第二次机会后,让-瓦尔简开始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并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善良并致力于帮助他人的人。
2. 歌剧院舞女芳汀(Fantine)芳汀是另一个受到不公对待的角色。
她是一位单身妈妈,为了养家糊口而进入巴黎歌剧院工作。
然而,她被社会和经济压力逼迫下堕落为卖淫,并最终失去了与自己女儿的联系。
芳汀所经历的困境彰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无情对待。
3. 革命斗士库赞(Enjolras)和其他学生团体小说中描绘了法国革命时期学生们对抗社会不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斗争。
库赞等人代表着年轻一代,他们同样是让-瓦尔简这样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们用革命来呼唤社会正义与平等。
结论《悲惨世界》中多个角色和场景都展示了人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不公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让-瓦尔简、芳汀以及库赞等人代表着不同层面上遭受压迫的弱者,并试图通过改变自身或通过革命来摆脱不公。
这个故事通过揭示社会的阶级固化、贫富差距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力量,引导读者深思社会不公现象并提出反思。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痛苦和困境的世界,但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希望。
这部作品既是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呼吁,也是对人道主义信仰与真理追求的坚定信念。
它将我们引导到一个更深层次关于公正、平等和曙光可能性的思考中。
【字数:296】。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摘要】电影《悲惨世界》深刻揭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剧情中的蕴涵。
背景介绍中,电影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贫困与不公,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人道主义精神在片中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和其他角色的表现得以展现,强调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电影揭示了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不公正等现象,提醒人们反思社会矛盾。
最重要的是,电影强调了爱与宽容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人性的光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的人道主义思想,引领观众思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深刻启示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困境,传递爱与希望,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关键词】悲惨世界、电影、人道主义思想、背景介绍、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社会问题、爱与宽容、深刻意义1. 引言1.1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着对人类的关怀和慈悲,体现了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探索与守护。
这部电影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通过众多生动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类在社会底层的困苦和痛苦,同时也呈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在这部电影中,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以及其他角色的命运,电影揭示了人类对于正义、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每个角色身上的悲剧都促使观众深思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反思人们在不同境遇下所展现出的品德与勇气。
电影也通过对人性的关注,揭示了在残酷的环境下,人们如何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无论是主人公的牺牲与奉献,还是其他角色的善意与宽容,都让人感受到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温情与善意。
电影也通过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困苦和不公,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尊严和机会。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弘扬了爱与宽容的精神,让观众在感动和震撼中思考人类与社会的未来。
2. 正文2.1 背景介绍《悲惨世界》是一部改编自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电影,由汤姆·霍珀执导,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拉塞尔·克劳等演员主演。
《悲惨世界》的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思考

悲惨世界的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思考导言《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它以法国19世纪初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公正、贫穷和苦难。
本文将对《悲惨世界》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思考进行详细分析。
1. 社会批判1.1 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作者通过描述巴黎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环境下的人物命运,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问题。
贫民窟里面挣扎生活的贫苦人民与富有权势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后者占据着金钱和资源优势,而前者则沉溺在贫困和痛苦之中。
1.2 法律偏向与司法腐败小说中描述了许多触碰到法律边缘甚至违法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受到法律和司法体系的不公正对待。
贫苦人民由于缺乏金钱和权力资源,很难得到公正的对待,而富有势力者则能够利用权势逃避惩罚,或是通过贿赂和腐败获得有利判决。
1.3 腐败政府与革命的必然性小说中描绘了政府腐败和民众生活困苦之间紧密的关系。
当政府无视人民的呼声、忽视社会问题时,愤怒和不满在贫苦人民中积聚。
作者通过描述革命运动及其后果,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并警示后世。
2. 人道主义思考2.1 爱与同情心《悲惨世界》以其充满同情心和爱的精神给予读者深刻的人道主义思考。
小说中涌现出一些仁慈、善良、坚守原则、关爱弱者的形象,如主教梵谷昆、让·巴尔真尼等等。
这些形象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用他们的善举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2.2 宽恕与改变小说中不仅描绘了人性的黑暗面,也展示了力量和意志可以改变一个人。
通过主角让·巴尔真尼从一个错误走向正确的反面典型,以及他对于其他角色的宽恕和帮助,雨果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救赎和重生。
2.3 生活与尊严《悲惨世界》强调了穷苦人民也应该享有平等、自由、尊严的权利。
作者通过描述贫困下一些无辜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呼吁社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并主张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去追求幸福和尊严。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19《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歧视与迫害,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也19没有冷酷与伪善……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并踏入第三共和国,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精神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精神一、雨果与《悲惨世界》的图景《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是一部以史诗笔法写成的现实主义杰作。
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
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着笔于波旁王朝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生活,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展示了一幅蔚然壮观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历史画面。
它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苦役场的苦难生活。
获释后在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的冉•阿让被好心的主教米里哀收留过夜,却不想他偷了银器潜逃。
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
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10年后,经过努力,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但是,冉•阿让的相貌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
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
即将去世的芳汀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私生女珂赛特。
但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此时在市长办公室里,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投案自首。
身陷囹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身亡的消息后,成功越狱。
冉•阿让接走了珂赛特并把她带到了巴黎。
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8年后,平静的生活因马利尤斯看上了珂赛特而再起波澜。
此时,冉•阿让和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
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悲惨世界》:正义与人道的追求

悲惨世界:正义与人道的追求引言《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通过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等问题,引发了对正义和人道主义的深思。
本文将探讨《悲惨世界》中所体现的正义价值观和对人道精神的追求。
1. 正义的呼唤在《悲惨世界》中,作者通过塑造不同角色来展示不同形式的正义。
例如警官贝尼亚尔代表了法律和秩序,他坚守自己的职责,并努力将罪犯绳之以法。
然而,在贝尼亚尔身上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穷人和受苦者缺乏同情心和理解。
相比之下,主人公让-瓦尔真(Jean Valjean)则代表了一种更加宽容和慈悲的正义观。
他在监狱中度过十九年后得到释放,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尽管面对社会舆论的嘲讽和歧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正直原则,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通过让-瓦尔真的故事,雨果呼吁社会要对罪犯给予改造和希望。
2. 人道主义的探索除了正义观念,作者还强调了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悲惨世界》中塞纳河畔安德尔斯(Les Misérables)酒店成为了一个象征性地点,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团结与关爱。
这个地方成为了流浪者、穷人和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避风港。
同时,《悲惨世界》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和情节展示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探索。
例如,在农村寡妇法茜特(Fantine)被迫卖身以供养女儿期间,她经历了无尽痛苦,但依然保持着对孩子的深爱与付出。
这种母爱和关怀体现了作者对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推崇。
3. 社会变革与未来展望《悲惨世界》以其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审视成为了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揭示贫富分化、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以及法律体系的局限性,雨果呼吁社会需要进行改革与变革。
尽管小说中描绘了许多悲惨的情节和人物命运,但作者仍然表达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在小说最后,年轻军官马吕斯(Marius)和哥哥将·康坦夫努力追求着自己所理解的正义,并寻找改变世界的机会,这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读后感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读后感在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中,我深深被其中折射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所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探讨了社会不公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系列动人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雨果向我们展示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小说中,主人公让·瓦尔简无疑是一个鲜明的人道主义者典范。
他身世不幸,却秉承着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之心,将慈善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
无论是为妹妹、儿女提供温暖和庇护,还是为他人无偿提供援助与救助,让·瓦尔简始终坚信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和扶持。
他用自己的善良和慷慨,温暖了众多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们,也为读者展示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坚韧与伟大。
在小说的背景中,法国的社会阶层划分明显,贫困和不公并存。
雨果以其浓重的筆触展示了贫富悬殊导致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
将人道主义这一精神融入故事情节,从而让读者深刻地体味到了人类苦难的本质。
小说中的一幕幕悲剧,无一不是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和反思:法国民众的贫穷和饥饿、贫民窟中的孤儿们无依无靠、巴黎暗巷中的破产商人们的无奈等等,这些情节都牵动着我们的心灵,唤醒了对于社会公义与人道精神的思考。
另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物是警长雅歇尔。
他代表了正义与仁慈的力量在试图与社会不公作斗争。
警长雅歇尔在努力还让·瓦尔简的钱时被误认为是偷窃犯,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他并不愤世嫉俗,反而将自己的悲剧毫无怨言地接受下来。
在他最后的临死时刻,他甚至原谅了我们的主人公——让·瓦尔简,并用他即将断气的唇声写下了一份免于负罪的证明。
雅歇尔的伦理高尚、宽容和仁慈,以及他对人道主义终极价值的认可,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度并引发了读者对于善恶辩证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与人道主义精神相关的人物和情节的描写,雨果成功地将悲惨世界的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相结合。
读者也在其中得以反思,考虑到自己应该如何在这个充满不平等和不公的世界中,以一己之力为他人带来正能量。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2.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悲惨世界》的一条红线故事的中心人物,冉阿让是一只迷途知返的羔羊。
这个受尽迫害、歧视与苦难的劳动者,虽曾做下错事,并一度对社会充满仇恨,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内心仁厚,品德高尚的好人。
尤其在被米里哀主教的仁爱感化之后,冉阿让简直成了一个十足的圣者。
人道主义思想,既是雨果同情地描绘“潦倒”“堕落”“羸弱”等人世“困苦”、“灾祸”的出发点,也是他对被“法律和习俗”所主导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尺度。
不仅如此,雨果还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和社会的手段。
小说中的米里哀主教与后来的冉阿让就体现了他这一思想。
米里哀主教是个完美无缺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历尽艰难热心传教,对下层民众充满悲悯,不遗余力地倡导善意,关切、尊重和互助的博爱。
冉阿让的重生便是由他这种爱心的感化达成的。
在主教的感召下,冉阿让皈依宗教,立志向善,成为一个乐善好施,充满博爱精神的慈善家和圣人。
冉阿让的善举使他所在的小城消灭了贫穷和失业,变得欣欣向荣,和谐友爱。
冉阿让的仁爱甚至感化了铁血犬沙威。
沙威本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爪牙,是冷酷而残暴的法律化身。
然而,当他被奇异的共和战士捉住的被处死刑时,冉阿让却千方百计救了他。
冉阿让的这一义举,使他从前的思想动摇了,他的人性开始复苏。
作者就这样宣布了善对恶的最终胜利。
此种近乎童话式的描写,让人感到人道主义的仁爱似乎真的成了一种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
雨果的思想矛盾在《悲惨世界》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他宣扬人道主义,主张仁爱,同时又对人道主义的局限有所突破—在某种程度上肯定革命暴力。
在雨果看来,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是不得己采取的手段,而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永远是“仁慈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析xx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
关键词:人道主义基督教救赎自主自觉《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1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因为其史诗般恢弘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在以往众多文章中分析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被定义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有时对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很少有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价。
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散发着基督教的光辉,尤其可以从主人公冉阿让身上体现出来。
一、冉阿让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源自基督教《圣经》中《约翰福音》上有这样一段话:“基督教像任何权威性的宗教一样,需要他的成员保持一种见解……他们拥有任何善的属性或所行的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于是在米里哀主教热情地招待他,并安排他的住处之后,“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这时的冉阿让桀骜不逊、仇视一切,俨然是一个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理的囚犯。
虽然米里哀主教视他为贵宾,为他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食宿,他不为所动,仍然起了歹心,在半夜时分偷走了主教家中唯一值钱的银餐具。
直到他被警察拦获带回主教家,主教假称银餐具是送给他的,并将银烛台也送给了他,这时他的心灵才有一丝触动。
而米里哀主教的一席话更是震撼了他的灵魂:“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了上帝。
”但是19年黑暗的生活并不能一笔勾销,极度的失望后的冷漠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化解。
于是在路上,冉阿让仍抢走了一个捅烟囱孩子赚来的血汗钱,并凶狠地吓走了可怜的孩子。
“主教的忠告此时一遍遍在他脑子里回响”,“那种生活和心灵上面有一片和平的光”笼罩着他,“他好像是在天堂的光里看见了魔鬼”。
冉阿让的罪恶灵魂被洗净,“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堕落到了怎样的地步”。
人们不难看出,将冉阿让拯救出阴暗的思想和堕落的精神的是谁?是米里哀主教,一个德行高尚的主教,一个近乎完美的圣徒。
他是博爱的、仁慈的、对别人的苦难十分同情的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给了冉阿让,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明白人世间还有温暖,让他真实地感受到即使在充满罪恶与不公的社会仍有仁慈与博爱、宽恕和尊重的存在。
冉阿让的沉沦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所逼迫的,但是这心灵的触动又是那样的痛彻心肺,他的良知被唤醒,就在这一刻他19年来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之后冉阿让满怀着仁爱,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的思想,善良、宽厚甚至是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作用的结果,是人道主义的伟大力量。
此后的冉阿让无论是成为富翁,当了市长,还是因隐瞒苦役犯身份又成了逃犯,还是隐居的绅士,他都像米里哀主教那样以仁爱宽恕救助之心善待与帮助别人。
他收养孤女珂赛特,冒生命危险救出将把珂赛特带走的马吕斯,释放对他穷追不舍的阴险凶狠老练的警长沙威……他时时不忘米里哀主教的教诲。
在主教死时,他穿了丧服,表示对他的感谢。
在临终前他指着那对银烛台说:“把这对烛台送给我的人,我不知道他在天上是否对我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
”而后坦然的离别人世。
这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博大的基督教仁爱救赎人,造就人的巨大力量。
二、冉阿让的人道主义行为是在救赎自己的罪人们知道,基督教所奉行的教义之一是原罪与救赎。
人为天主所造,但人类的始祖亚当不顺从天主的意志而犯罪,他的罪亦传给了世上每一个人,所以人都有原罪。
天主派他的儿子耶酥籍其生、死、复活及升天来救赎人类,世人则应以信仰及悔改而得救。
①[1]冉阿让是个罪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
我们先来例举一下他所犯下的罪行:偷面包、越狱、偷银餐具、抢四十个苏……米里哀主教是拯救了他的灵魂,救赎了他的灵魂,但接下来就是应该冉阿让自己的悔改,这样他才能得救。
是的,他这样做了。
我们还记得冉阿让犯的一个罪是抢扫烟囱小瑞尔威的四十个苏。
冉阿让在清醒之后作了些什么?遇到一个神甫,要求他把十法郎给那个孩子,又拿出十法郎要求给其他的穷人。
在他当上市长之后,“每次有捅烟囱的流浪少年打那城市经过时,市长先生总要派人叫他来,问他姓名,给他钱。
”作者在整本书中反复强调了好几次,冉阿让经常给穷人们钱,尤其是扫烟囱的孩子们。
冉阿让的这些行为一方面是继承了米里哀主教的做法,怀着人道主义之心,仁慈的对待别人的苦难,充满同情,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去帮助别人,一方面他也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孽,他曾抢过一个穷孩子的四十个苏,他在弥补这个过失。
我们当然还记得那可怜的女人芳汀。
芳汀曾将吐沫啐在冉阿让的脸上,因为她认为是他害她赚的钱不够多才沦落到做了娼妓,是“她一切痛苦的罪魁祸首”。
当冉阿让听了芳汀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自己美丽的头发、牙齿,以及肉体的悲惨遭遇后,他对芳汀的无礼行为毫不介意,反而甘愿承担她的一切生活费用,并设法帮她领回孩子,以求得她们母女团聚。
即使在他被捕之后,他千方百计地努力设法履行他自己的承诺,巧计越狱,收养珂赛特。
他留给珂赛特六十万法郎的嫁妆,这些钱是他在做市长的时候挣到的,可他却说是珂赛特的母亲留给她的,他只是个保管员。
这是个多么伟大的人啊!帮助根本就和他无关的女人,收养她可怜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她。
像基督徒一样,爱周围的人就像爱自己的亲人。
可是为什么像芳汀一样的女人那么多,他只救助了芳汀?是因为他只遇到了芳汀吗?冉阿让在当蒙特勒伊市长的时候,他努力使任何一个无衣无食的人都得到工作和面包,继而要求男女工人养成良好的道德。
但是因为他不体察芳汀的实际内情,相信了一个爱嚼舌的妇人的话,将芳汀赶出了工厂逼向了更黑暗的社会底层,牵累到小珂赛特无依无靠。
在他看来这是他不应该犯下的罪过,是他将芳汀和珂赛特进一步推进了深渊。
因此他为了赎罪,想让芳汀临死之前见到珂赛特,完成她的最后一个心愿。
可是在这个时候又因为他的缘故,牵连到另一个无辜的人被捕。
他为了澄清事实而拖延了去接珂赛特的行动,芳汀临死也没有见到她心爱的女儿。
他没有满足芳汀的最后一个愿望,他认为这是他犯下的又一个罪过。
因此他安葬了芳汀,想尽办法越狱,收养珂赛特,把自己能提供的最好的环境提供给她,使她成长。
在珂赛特爱上马吕斯后,他宁愿失去自己最心爱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就出马吕斯,成全他们。
这些①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1998年9月P402确实是伟大的值得称颂的人道主义救助行为,但是这一些也正是他对芳汀和珂赛特的一种赎罪的行为。
再来说说商马第事件,就是那个拖延冉阿让去接珂赛特的事件。
因为他曾抢了小瑞尔威的四十个苏,商马第只是有点像他,于是就误当成他而被指控有罪。
冉阿让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他的脑海里掀起了惊涛骇浪,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或将错就错,使无辜者蒙冤;或主动投案,自己重服苦役。
“做个诚实仁慈的人、一个有天良的人”的人生准则促使他毅然选择了后一条路,他宁可做一个“圣洁其中,羞辱其外”的真人,而不当一个“外君子,内小人”的伪善者。
“做一个人格扫地的而受人恭维的吏官,或是一个不名誉而可敬的囚犯”“那只是个人的事”,他谴责自己仍是“自私自利”,于是他出庭自首了。
冉阿让以自己与众不同的行为奏出了一首激越的人道主义赞歌。
他具有牺牲自己、保全别人的高贵品质。
诚然这种行为也是一种敢做敢当的行为:犯下抢劫罪的是他冉阿让。
如果是无辜者蒙冤,自己又将犯下了另一个罪。
他答应过主教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为了这两点,他必须自首。
这是他在赎自己曾经犯下的罪。
[2]①三、冉阿让的行为是自主自觉的人道主义行为圣·托马斯·xx曾说过:“作为宗教徒,需要为我们的邻人做一些事,就像儿子爱他的父母,可以促进他谦恭的对待他人。
同样也会冒险去拯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
但是这些行为都与某些事务相关,而不是对上帝的感恩戴德,我们只是按照上帝的启示去做,友善、真诚、勇敢的行动。
”②[3]在冉阿让的灵魂被米里哀主教拯救之后,米里哀主教光明高大的形象就扎根在冉阿让的心灵深处,并使他自觉自愿的实行人道主义行为。
米里哀主教的这种道德感化是以感化者自身高尚的德行去证明宣示他所奉行的人道主义理想的真实性、可信性、可实现性,而感化并不是感化者以先知先觉者、道德优越者、救赎者自居,居高临下的去“布道”,去做泛泛的说教,而是以诚信、以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宽恕精神,以对被感化者的理解尊重与信任,以仁至义尽的耐心去打动被感化者的心,去触及他的灵魂、引发其内心的自觉,引导其走向人生的正途。
但是外力感化的作用是有限的,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造就一个人,还要靠个人道德的自主与自觉。
冉阿让是在经历了许多风雨坎坷磨难失落,许多的困惑迷惘思考与反①③杨一飞《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P24 R·丁麦克劳克林《基督教和圣·托马斯·阿奎那》《人道主义问题》美国大卫·戈伊科奇约翰·卢②克蒂姆·xx编东方出版社P86-87③耿文忠《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总第49期)第14卷P21省之后,才有人生的领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友善仁爱宽恕尊重的珍贵,才会将其内化与自己的生命之中成为生命的重点,不惜用生命去坚执的呵护,持守和追求。
有了这样的道德上的自主与自觉,才能做到无论怎样的情况,怎样的压力诱惑,无论能否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与回报,都始终如一无怨无悔的去实践自己的道德追求。
我们记得冉阿让救出割风老爹的情景。
那时沙威说:“我从来只认得一个能代替千斤顶的人,就是那个苦役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