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岛素血症引发高血压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与胰岛素的关系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与胰岛素的关系

【 b ta t A sr c 】
0be t e T i uster a o ew e ib t e hoi h p r n i n l dis l . t o s jci ods s h e t nb te n da ei n p rs y e e s na d bo u n Meh d v c li c s t o o n i
材 料与 方 法
白尿 者 3 4例 , 肾功 能不 全者 6例 , 为血 压正 常及 分
高血 压两 组 。血压 正 常组 3 9例 , 1 , 2 男 9例 女 O例 ,
年龄 4 O~7 2岁 , 平均 5 . 3岁 ; 17 高血 压组 3 O例 。男 1 2例 , 1 女 8例 , 龄 5 .4岁 。两组 一 般 资料无 明 年 96
18 9 5年 WHO糖 尿病 诊 断标 准 。糖 尿病 肾病 诊 断标 准 为 : 尿 白 蛋 白 2 2 0L/ n为 微 量 白 蛋 白 O~ 0 1 mi . g
测定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 的血 【 摘要 】 目的 探讨糖尿病 肾病 高血 压与血胰岛素之 间的关 系。 方法
糖、 血胰 岛素 、 C肽 并进行 比较 。结果 高血压组 的空腹 及餐后 2小时血胰 岛素和 C肽高于非高血压组 。结论 探讨糖尿病 肾病 高血 压的机制 以及临床治疗具有指 导意义 。
显 差异 。 . 2 .方法 :在不 同 的时 间测 量右 上肢 血 压 3次 ,
取平均值 , 计算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 脉压 。 13 抽
取 晨 空腹 及餐后 2小 时血 , 测定 血糖 , 同时 用放 免 并
法 测血 清胰 岛素及 C肽 。
型 采 用
n n— y e e in g o .Re u t o h p r nso r up t s ls Th a tngBG n BG o s at rm e lwe e n i i c n l ifr n e b t e wogrup . ef si a d 2 h ur fe a r otsgnf a ty dfe e c e we n t o s i

5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5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继发性高血压(5%)
由某些疾病引起 的血压升高
肾脏疾病
各种肾炎、肾动脉 狭窄、糖尿病肾病
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皮质醇增多症、嗜铬 细胞瘤
•诊断标准:(表1)
• 根据1999年WHO/ISH,统一标准:
• 收 缩 压 ≥ 140mmHg 和 ( 或 ) 舒 张 压 ≥90mmHg • 10mmHg = 1.33kpa
肾素
ACE
AgN
AgI
AgII 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 水盐代谢、神经作用
2.肾潴钠倾向增加
(Increased retention of sodium)
肾脏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起启动
或维持血压升高的作用,其中心环节即
是肾潴钠倾向增加。
给Dahl盐敏感(DS)大鼠和Dahl盐阻抗(DR)大 鼠的离体肾脏进行体外血液灌流,
calmodulin
Ca2+
Ca2+ -calmodulin
胞内钙浓度升高
MLCK
inactive
Kinase (inactive)
血管SMC持续性收缩,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另外,膜稳定性降低, 使SM对血管活性物质敏感 性和反应性增强; 从而引起血压持续升高。
myosin (inactive)
阻力血管纤维化及管壁增厚,使血管口
径减小;
②对血管的损害:
血管口径变小使切应力增大易致内皮损
伤,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5.肌醇磷脂代谢与高血压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细胞外信号及细胞信号转导系 统的调节。 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即 肌醇磷脂途径, 主要调节细胞代谢、分泌、收缩、增殖等功能。
Kinase-Ca2+ -calmodulin (active)

胰岛素增敏剂与ACEI类药物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增敏剂与ACEI类药物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增敏剂与ACEI类药物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胰岛素抵抗(IR)见于2型糖尿病(T2DM)、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高血压等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是代谢综合征(MS)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发病机制,改善IR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收集近年关于改善IR的临床报道,从胰岛素增敏剂、ACEI/ARB两方面对其改善IR的机制与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标签: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增敏剂;ACEI/ARB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外周靶器官及靶组织对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INS)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人体胰岛素难以产生正常生理效应的一种病理状态[1]。

它使得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INS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并在此基础上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表现,是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环节。

因此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对于疾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从胰岛素增敏剂和ACEI/ARB两方面对其改善IR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1 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包括噻唑烷二酮类(TZDs)和二甲双胍(MT)。

1.1 噻唑烷二酮类(TZDs)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强效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选择性激动剂,代表药物有一代曲格列酮,二代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目前应用的是第二代。

一代的曲格列酮由于在临床中发现的肝脏毒性并有死亡病例报道,因此在2000年已停止销售[2]。

1.1.1 罗格列酮罗格列酮是TZDs中的经典药物,可用于初发性或者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可减轻腹部脂肪及内部脂肪,尤其是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降低血中TG水平,升高HDL-C;同时,罗格列酮能改善IR,其与磺酰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3]。

1.1.2 吡格列酮(1)吡格列酮是TZDs中的新型药物,其药效学研究认为:①吡格列酮具有降低血糖和脂肪作用,对肝脏和外周组织IR有改善作用,可降低血中TG水平,使HDL-C上升;②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糖尿病治疗药物合用后有协同作用;③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单用未发现低血糖现象[3]。

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

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

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
一、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二、高胰岛素血症吃什么好三、先天高胰岛素血症治疗
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1、什么是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的定义为空腹胰岛素≥85 pmol/L。

高血压或肥胖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高血压患者中被削弱。

这时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为了维持一个较正常的血糖水平,他们的机体自我调节机制使其胰岛β细胞分泌较正常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便造成了高胰岛素血症。

青羊区中医医院内科郭英胰岛素的低水平提示胰岛功能衰竭,但对于高胰岛素水平,有些患者并不能正确理解,以为是好事,其实不然,高胰岛素血症是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Ⅱ型糖尿病、肥胖、脑卒中等共同的发病基础。

2、高胰岛素血症的病因
胰岛素抵抗——就是你身体对胰岛素血糖调节效应的反应下降或迟缓,这时胰腺就需要竭力地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参与调节血糖。

长此以往,当胰腺不能再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时,胰岛素抵抗有可能最终进展并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在少数情况下,高胰岛素血症的产生还有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生肿瘤(胰岛细胞瘤),在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数量过度增多(胰岛细胞增生症)。

3、先天高胰岛素血症的预后
弥散型患儿行胰腺次全切术后,仍会有高胰岛素血症的危险,患儿术后可能依然需要频繁的喂养和内科药物治疗以阻止低血糖的发生。

有些患儿因复发需要多次行胰腺手术,也有些患儿可因胰腺切除过多而患永久性1型糖尿病。

由于胰酶的丢失,有些患儿会出现肠道食物吸收障碍,。

高胰岛素血症你需要知道的几个关键点

高胰岛素血症你需要知道的几个关键点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和胰 岛素水平的检查,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高胰岛素血症的 案例分享和经验 总结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成功案例
患者背景:男性, 45岁,肥胖,糖尿
病家族史
治疗过程:饮食控 制,运体重减轻,
生活质量提高
经验总结:坚持治 疗,定期监测,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胰 岛素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胰岛素血症的 饮食和生活方式 建议
高胰岛素血症的饮食建议
控制总热量摄 入,避免肥胖
增加蔬菜、水果 和全谷类食物的
摄入
适量摄入蛋白质, 选择优质蛋白质
来源
定时定量,避 免暴饮暴食
减少糖分和饱 和脂肪的摄入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过度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口服葡萄糖 后检测血液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素敏 感性
02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是否存 在基因突变,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
04
高胰岛素血症的 治疗和管理
高胰岛素血症的治疗方法
饮食控制: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摄入,增 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
胰岛素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 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0 4 家族史: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05
其他检查:如C肽、胰岛素抗体等
诊断高胰岛素血症的方法
01
空腹胰岛素检测:通过检测空腹状态下 的血液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素分泌情 况
03
胰岛素释放试验:通过静脉注射胰岛素 后检测血液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素分 泌功能
05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 查了解胰腺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高胰 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的症状
01

糖尿病与高血压之间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与高血压之间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低 ,而且其维 持很 大程 度上 取决于正常的 自主神经功能。糖 空腹 或糖 负荷后 血浆
尿病患者 自主神 经功 能异常 的早期表现不 明显 ,常表现为夜 间血压 降低的程 度减小和心率增快 。 有研 究显示 , 1型糖 在 尿病 早期 ,自主神经功 能异常与血糖控 制程度 呈反 比。
1 4 胰 岛素抵 抗及 高胰 岛素血 症 .
白浓度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 比,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均升高 。
随着尿 白蛋 白正 常逐渐 向微量 白蛋 白尿发展 ,血压 水平也逐
流行病 学调 查也证 实 了上 述结 论 。中心型脂肪 分布增 加胰 岛素抵 抗和相 关 的代谢综 合征 的发生 率 ,还增 加心血 管风 险 。中心型脂 肪分 布是 2型 糖尿 病的 强预测 因素 , 奠定 这 了高 血压 与糖尿病相关的基础 。因此 ,体重增加和 中心型脂
重 吸收 ,通常使总体钠增 加 l %,细胞外液扩 张。另外,高 0
血 糖还 促进 蛋 白质 非酶糖 化 ,终 末产物 与 巨噬细胞上 的特 异 受体 结合 引起 肿瘤坏 死 因子和 白细胞介素 I 的合 成与分 泌, 后者 可致血管平滑肌 细胞增殖 ,使管腔狭窄 、收缩性增
强而产 生高 血压 。
2 1年 1 02 月第 1 9卷 第 1 期

综 述 ・
糖尿病与高血压之间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郑 玉栋 (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 305 00 ) 0
调查表明 , 0 6 %~7 %的糖 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 , 0 首次诊 老化对 血压 的影 响相似 。但糖尿 病患者 出现高 血压 时年龄 较轻 ,这提示 在糖尿病患 者 中,正常 的血管 老化过程 加速 , 其特 征是 大通道 动脉 的僵硬度 进行性 增加 。糖 尿病患 者血

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

正常生理
葡萄糖 转化 糖原
降低
血糖
胰岛素 抑 制
脂肪分解 酮体产生
异常比较: HIS所致的低血糖时, 常无酮体产生。 饥饿所致低血糖时, 酮体产生增多 。
因此,要注意尿酮的测定。
治疗
1、内科
治疗
饮食
药物
饮食
婴幼儿:多次配方奶或母乳喂养,添加糖水喂养,及时添 加辅食,合理喂养,少量多餐,糖尿病母亲生之婴儿应早 开奶。
(4) 长效肾上腺素 : 接抑制β细胞分泌 , 可用于严 重新生儿低血糖。
(5)二氮嗪: 第一线药物,治疗高胰岛素血症, 能抑制胰岛素分泌 , 刺激儿茶酸胺分泌 , 动员糖原 分解。用量 : 1 0~ 20m g / k g / 日 , 有人用至 2 5 m g / k g / 日 , 但副作用大:水钠潴留、 心 衰 、 共济失调 、 多毛 、 呼 吸急促 、 心 动 过 速 等
儿童:除控制总热能的摄入外,还要注意供能营养素之间的 摄入比例, 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其次还要坚持运动,改变久坐不 动、吃夜宵、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方式。
药物:
(1)静脉输注葡萄糖:先给0.5g/kg静推,以后按 >15mg/kg/分静滴,每日需求量为12~20g/kg。
(2)胰高血糖素:急救时有用,但为暂时效果。 用法0.5mg,每12小时肌注1次
。根据报告, 新生儿期发病 者 22 % 有 效 , 2 ~ 12 个 月 龄发病者 8 7 % 有效 。无效者应手术治疗 , 术 后如再有低血 糖 , 再用本药有时则有效 。同时 用利尿剂如 双氢克尿塞效佳 。
二氮嗪
[别名] 降压嗪,氯甲苯噻嗪 作用与用途:1.能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使血压 急剧下降。在降压的同时,并不降低心输出量,故脑、肾、冠脉 的血流量不变。适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急救。 2.抑制胰脏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可用作升血糖药;用于幼儿特发性 低血糖症、由于 胰岛细胞瘤引起的严重低血糖。 [注意事项] 1.可引起水钠潴留,多次重复使用可能引起水肿、充血性心力 衰竭,过量可引起低血压症甚至导致休克,均应及时予以处理。 2.对糖尿病患者或多次注射本品的患者,为防止血糖上升,可 用 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以控制血糖。 3用药后可能出现一时性脑或心肌缺血、发热感、头痛、恶心、 失眠、便秘、腹部不适感、听觉异常、静脉灼痛感等。 4.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重型高血压患者及 乳妇忌用。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杨菊【摘要】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高血压低危组(22例)、中危组(20例)及高危组(18例)口服替米沙坦12周前、后的血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另取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以上生化指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中、高危组患者血压高于低危组(P<0.05);3组高血压患者FINS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3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低、中危组患者的FINS降低,而ISI增加(P<0.01),但替米沙坦对高危组患者的FINS和ISI无影响;治疗后低、中危组FINS和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高血压低、中危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而对高危组患者无影响.%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of telmisartan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Methods 22 low-risk EH patients and 20 moderate-risk EH patients and high-risk EH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elmisartan for 12 weeks. Blood pressure,serum concentration of fasting insulin(FINS) and glucose(FPG)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12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ISI) were calculated. 20 healthy subjects were taken as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s of moderate-risk and high risk EH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high as compared with low-risk EH patients(P<0.05). FINS was higher and ISI was lower in EH patients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s(all P<0.01). The blood pressures of all EH pati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s(P<0.01). Telmisartan decreased FINS level and increased ISI inlow-risk and moderate-risk EH patients(all P<0.01), but had no effect on high-risk patients. There were similar effects of telmisartan on FINS and ISI in low-risk and moderate-risk EH patients. Conclusion Telmisartan can ameliorate insulin resistance in EH patients with low-risk and moderate-risk,but has no effect on high-risk EH patients.【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1(040)001【总页数】3页(P49-50,52)【关键词】高血压;胰岛素抗药性;替米沙坦【作者】杨菊【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226001【正文语种】中文高血压患者约有50%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SR)[1],ISR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它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均密切相关[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胰岛素血症引发高血压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杨明均[1]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

文章号:W007105
2005-4-25 16:06:09
在临床上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等异常的病理生理状态 ,都是以高胰岛素血症为中心引起的
—系列代谢紊乱。在这些疾病中 ,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医学界对于
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于近年取得了很大进展。
胰岛素原 ,是由胰岛 β细胞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而胰岛素原 ,则在胰蛋白酶和羧肽
酶的作用下 ,分解成胰岛素及C肽 ,并从β细胞释放入血液循环。胰岛素从分泌到发挥生物
效应的任何环节发生异常 ,包括受体前缺陷 ,如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
素不完全和血中存有抗胰岛素物质等 ,都会出现胰岛素代谢紊乱 ,特别是出现高胰岛素血
症。因此 ,近来有学者提出胰岛素代谢紊乱综合征的概念。
高胰岛素血症可分急性高胰岛素血症及慢性高胰岛素血症。前者常见于胰岛素瘤、胰岛
细胞腺瘤及嗜铬细胞腺瘤等 ;后者继发于胰岛素抵抗。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 ,血浆中的葡萄
糖不能有效地从体循环中移除 ,进而刺激胰岛素从β细胞释放 ,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
岛素血症往往又伴发高血压 ,其发生机理是如下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水钠潴留高胰岛素血症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 ,提高了肾对水钠的重吸收 ,导致水钠
潴留。有研究证实 ,向肾动脉输注胰岛素 ,可使钠排出减少一半。大多数学者认为 ,胰岛素
影响钠重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曲小管 ,因为这一部分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密度最高 ,而且钠 -
钾ATP酶的活化作用在此也最活跃。但最近有研究报告认为 ,胰岛素抗钠利尿作用在远曲
小管 ;同时 ,胰岛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也可增加钠的
重吸收。这两个作用使血容量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 ,产生血管壁间质水肿与钠潴留 ,而引
起高血压。
二、跨膜离子转运正常水平的胰岛素可活化钠 -钾ATP酶 ,减少细胞内钠与钙。但在
高胰岛素血症时 ,其作用相反 ,并刺激钠与氢、钙与钠的转运。同时 ,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
肌细胞 ,使细胞内钙聚集 ,抑制其调节血管舒张及葡萄糖转运。此外 ,高胰岛素血症时 ,还可
降低血镁离子水平 ,导致血管不易舒张。胰岛素又是直接刺激ATP酶促进细胞内钾离子吸
收的重要因子 ,其过活化可致细胞内碱化 ,使细胞对生长因子更敏感 ,促进平滑肌细胞生长
及内移 ,使血管壁肥厚及管腔狭窄 ,产生高血压。国外有研究者 ,在应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
钳夹技术评价血清钠与钙离子浓度对血压的影响时 ,发现离子钙浓度与血清钠及钙浓度之
比都影响收缩压 ,而胰岛素会影响经膜转运的钙离子 ,使细胞内钙聚集 ,从而导致不适的血
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 ,而使血压升高。又有国外研究者应用实验测量三联钾导致的血
管舒张 ,以作为钠钾泵活动的指标。在该项实验中 ,研究者发现胰岛素对氯化钾更敏感 ,在
其产生的动脉收缩作用中有 ,对氯化钾的剂量有依赖性。
三、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与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高胰岛素血症可提高交感神
经系统与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兴奋性 ,还可降低血管对乙酰胆碱所致舒张作用的敏感
性。有研究认为 ,高胰岛素血症通过促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 -R表达 ,而促进血管平滑肌
细胞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和血管紧张素原的产生 ,而增加血管的收缩作用。这表明
,高胰岛素血症对血管组织局部的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有重要的活化作用 ,并能
提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国外研究者的实验也证明 ,交感神经切除术可阻止高胰岛素血症
引发的高血压。有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 ,双肾去神经术耗去了去甲肾上腺素的储存 ,进而阻
止了高胰岛素血症引发的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双肾去神经术能使升高的收缩压在两周内恢复
正常 ,这提示了高胰岛素血症产生的高血压也需要肾神经的参与。国外有学者在胰岛素调节
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试验中得出了结论 ,认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产生
的血管收缩作用可被高浓度胰岛素加强 ,出现非时间依赖性。这表明 ,去甲肾上腺素在高胰
岛素血症产生的高血压血管重构上起很大作用。
四、血管活性物质研究已证明 ,胰岛素能刺激主动脉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内皮素 ,且与
胰岛素浓度呈正相关。内皮素是目前人们已知的、最强的血管收缩剂 ,其效能是去甲肾上腺
素的 100倍 ,缩血管效能持久。高胰岛素血症是内皮素升高的主要决定因素。其机理可能是
,胰岛素与内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激活酪氨酸激酶 ,刺激内皮素mRNA转录、合成、
分泌内皮素 ;胰岛素还可直接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产生作用 ,而刺激内皮素的分泌。内
皮素能引起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 ,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还可通过一些原癌基因 ,促
进平滑肌与心肌增殖 ,引起心血管的重塑。此外 ,高胰岛素血症通过激活一些激酶抑制剂的
活动 ,导致血管舒张的作用丧失。高胰岛素血症还可破坏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一氧化氮 ,并
引起内皮细胞前列环素与C型利尿肽的释放减少 ,使其对扩容反应性下降。高胰岛素血症又
可引起缓激肽 -激肽系统的活化障碍 ,导致胰岛素诱导的糖氧化作用及扩血管作用降低。此
外 ,高胰岛素血症也可引起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的增加 ,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这是血浆
中尿激酶等的主要抑制物。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异常增加时 ,会导致纤溶活性受抑制 ,
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增加了血流阻力。国外有学者通过实验证实 ,对胰岛素水平的控制力减
弱 ,会使血流阻力增加 ,引起高血压。
五、血管重塑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肾上腺素及内皮素可影响血管重塑外 ,毛细血管功
能也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高血压紧密相关。在多种组织中 ,毛细血管与血压密切相关。以
前的研究已证明 ,在胰岛素抵抗者身上 ,存在胰岛素受体缺陷及受体后缺陷。也有证据表明 ,
毛细血管面积减少与微血管内皮功能损坏均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毛细血管、骨骼肌细
胞等对胰岛素敏感性的高低 ,与胰岛素及葡萄糖的分散面积也有重要关系。这种胰岛素敏感
性降低 ,是由于毛细血管密度的降低 ,同时降低了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影响。在前毛细血
管水平 ,小前毛细血管被认为是毛细血管重塑的重要调控因子 ,其功能障碍可导致外周血管
的抵抗。国外有学者评估、分析了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者微毛细血管功能的联系。其结果显
示 ,毛细血管重建与血压呈负相关 ,而与胰岛素的敏感性呈正相关。
六、脂质代谢动脉壁是胰岛素敏感组织之一。当动脉暴露于高水平及循环的胰岛素时 ,
胰岛素就会通过胰岛素受体或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使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 ,同时血管
内皮细胞表面的脂蛋白酯活性也增加 ,使血中含过量甘油三酯的脂蛋白 ,包括乳糜微粒分解
成的较小脂蛋白 ,如低密度脂蛋白。这种脂蛋白易被动脉平滑肌细胞摄取 ,促进粥样硬化斑
块形成 ,还能抑制动脉壁内腺苷酸环化酶的溶酯作用 ,并能促进乙酸结合到胆固醇、磷脂、
甘油三酯中去。而粥样硬化斑块形
成和动脉壁内腺苷酸环化酶的溶酯作用被抑制 ,两者均可使小血管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
七、胰岛素代谢清除率有人用高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胰岛素代谢清除率 ,发现高血压者
与正常者胰岛素代谢清除率是明显不同的。因此 ,对于低的胰岛素代谢清除率 ,可以认为是
高胰岛素血症导致高血压的—个辅助因素。
八、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的遗传关系有研究者对高血压家族与正常血压家族做家族内
血胰岛素相关分析 ,发现双亲的血胰岛素均值与子女的胰岛素呈正相关。国外有研究者在双
亲无糖尿病与其中之一患糖尿病或全患糖尿病者中见到 ,血胰岛素水平顺次递增。国外另有
研究者发现 ,在高血压患者的正常血压子女中 ,在发生高血压和高血脂前 ,已存在高胰岛素
血症。以上研究表明 ,慢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存在遗传机制 ,即按显性方式遗传。
总之 ,高胰岛素血症产生高血压的机制是复杂的 ,是多因素构成的病理生理变化。这就
要求医生在临床治疗中 ,要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增加其敏感性 ,从而改善血清胰岛素浓
度 ,降低血压。大量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 ,在抗高血压药物中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
药物不仅能直接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 ,而且能直接增加组织血流量 ,也增加了周围缓激肽的
浓度 ,导致胰岛素、葡萄糖与胰岛素敏感细胞的接触 ,使组织细胞的葡萄糖摄入增加 ,血液
胰岛素浓度正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