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关于中国的Phillips曲线的实证分析

文章编号: 1 0 0 4 — 7 0 2 6 ( 2 0 1 5 ) 0 3 . 3
文献标志码 : A
1 数 据来 源 与描述 性 分析 1 . 1 数据 来源
2 0 1 5年第 O 3期
关于 中国 的 P h i l l i p s 曲线 的实证 分析
口 徐 萍 萍
摘 要: 本丈将从最基本 的菲利普 斯曲线理论 出发 , 通过对我 国 自然 失业率 的估 算, 并从 劳动力市场和预期 因素 变化 的角度解读我 国通货膨胀 的形成机制 , 检验菲 利普斯 曲线在我 国的有效性 , 并提 出合理 的政策建议。
上式 ( 1 ) 表明, 我 国失业 率 每上 涨 1 个 一 个 百 分
点, 通货膨胀率下降 3 . 0 2 8 5 2 8 %, 即通货膨胀 率与失 用 于 实 证 分 析 的数 据 是 1 9 7 9 ~ 2 0 1 3年 中 国 的城 业率 之 间存 在负 相关 关 系 。 镇登 记失 业 率 以及 通货 膨 胀率 , 其 中通 货 膨胀 率 一直 3 . 1 . 2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 中国的实证研究。 沿 用居 民消 费 物 价 指数 的增 长 率 ,这 些 数 据 来 源 于 对 通货 膨 胀率 ( P I ) 与城 镇 失业 率 ( u) 两个 一 阶单 整 变 量建立 回归模型 : 《 中国统计年鉴》 ( 1 9 8 0 ~ 2 0 1 4 ) 。 1 . 2 描述’ 性分析 c + + 其 中 为误差 项 从 1 9 7 9 ~ 2 0 1 3年 中 国城 镇 居 民登 记 失 业 率 的变 运用 E V i e w s 7 . 0 得到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得到回归 方程 如下 : P 1 , = 8 . 1 7 6 9 7 6 + 0 . 5 5 7 6 2 9 P I , - 广J . 7 3 0 2 3 3 ( 2 ) 化情 况 表 明 , 中 国城镇 居 民失 业 率呈 现先 降 低后 增 长 的趋势 , 1 9 7 9 ~ 1 9 8 5年 失 业 率从 5 . 4 %持 续 降低 到 方程表 明, 我 国失业率每上涨 1 个百分点 , 通货 1 . 8 %, 下降速度较快 , 之后从 1 9 8 5 ~ 2 0 0 3 年呈现稳步 膨胀率下降 1 . 7 3 0 2 3 3 %, 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 间 增长现象 , 之后维持在 4 %左右 ; 从1 9 9 8 2 0 1 3 年中国 存在负相关关系。 的通货膨胀率有 了明显的改变 ,其波动 幅度 明显减 4 格兰 杰 因果关 系检 验 弱, 并 且 出现 有 时 正有 时 负 的状 态 , 但 是 为正 的时 间 在 经 济分 析 中 , 常常要 对 经 济变 量之 间的 因果 关 点 占大 多数 ,可 见 中国在 进 入 2 1 世 纪 之后 通货 膨 胀 系做 出判 断 。 通 过格 兰杰 检 验 在 “ 城镇 失业 率 不 是 通 率一 直 维持 得 比较稳 定 。 货 膨胀率 的格 兰杰 原 因”一项 中 ,其 概率 P值 为 2 ADF检 验) 0 . 0 3 4 6 , 小于置信度 0 . 0 5 , 拒绝原假设 , 即认为城镇失 里 平稳 性检 验 ( 经过 一阶差分后 的各 变量 A D F 值 均小于各 显著性 业 率 是 通 货 膨胀 率 的格 兰 杰 原 因 。 在“ 通 货 膨 胀 率 不 水平下的 A D F临界值, 拒绝含有单位跟的原假说 , 说明 是 城 镇 失 业 率 的 格 兰 杰 ” 原 因 一 项 中 , 其 概 率 为 各变量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因此 , 中国通货膨胀率 0 . 1 1 3 5 , 大 于置 信度 0 . 0 5 , 即通货膨胀率不是 城镇失 与城镇失业率为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业 率 的格 兰杰 。 3 协 整检 验 综上所述 , 1 9 7 9 — 2 0 1 3 年城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 差分后 的两个变量通过 A D F检验都被证实是平 率 通 过格 兰杰 因果关 系检 验 得 到 , 城 镇 失业 率影 响通 稳 的 ,但 不 能说 明 它们 之 间 的线 性 组合 也 是平 稳 的 。 货 膨 胀 率 ,而通 货 膨胀 率对 城 镇失 业 率不 起作 用 , 两 为 了探 究 两者 之 间 的线性 组 合关 系 , 此 时就 需要 通 过 者 之 间仅仅 是单 向作 用 。 协整检验来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是否存在 结束 语 着 长期 稳 定 的关 系 。 协 整 检 验 又称 为 E — G两步 法 , 第 实 证 结果 表 明在 整 体 上 确 实 存 在 菲利 普 斯 曲线 步是 建立 回归方 程 模 型 ,第 二 步 是检 验单 整 性 。 本 的特征 , 这 对我 国的经济 理论 存在 很 大 的借 鉴作 用 。 文用 E V i e w s 7 . 0工具 进行 分 析 。 ( 作者 单位 : 江 西财经 大 学 ) 3 . 1 建立 1 9 7 9年~ 2 0 1 3年 中国通货膨胀率与失业 参考 文献 率的回归方程模型 … [ 美】N Gr e g o r y M a n k i w 。 宏观 经济学[ M I . 6版. 张 3 . 1 . 1 原始菲利普斯 曲线在 中国的实证研究。 对通货 帆。 译. 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 0 0 9 膨 胀率 ( P I ) 与城 镇 失业 率 ( U) 两 个 一 阶单整 变 量建 立 [ 2 】 杨 小军.中国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 回归模 型 : 尸 , f = c 十 其 中 8为误 差项 研究[ J 】 . 统计研 究, 2 0 1 1 ( 2 ) 运用 E V i e w s 7 . 0对 1 9 7 9年一 2 0 1 3 年通 货膨胀 率 [ 3 】K h a n a n d Z h u . .S t i c k y I n f o r ma t i o n P h i l l i p s 与城 镇 失 业率 做 协 整检 验 ,结 果 得 到 回归方 程 : Cu r v e s E u r o p e a n E v i d e n c e『 J 1 . J o u r n a l o f Mo n e y .
中国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且菲利普斯曲线对上世纪 6 O年代美国的经济运行情况一度做出了很好的描述。同时, 政府运用菲利普 斯曲线工具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进行相机抉择 , 即通过高失业率来“ 购买” 低的通货 膨胀水平 ,
或 者通 过通 货膨 胀率 的提 高来减 少失业 。 16 98年 , 里德曼 和 菲尔普 斯 又 将 预 期 因 素 引入 菲 利 普 斯 曲线 , 而 使 其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完 善 。 弗 从 附加 预期 的菲利 普斯 曲线解 释 了美 国 2 纪 7 代 因滞涨 导致 的经济发 展形 态与 早期 菲利普 斯 曲线 0世 0年 的描 述相悖 的问题 。此外 , 预期 的影 响也使 菲利 普斯 曲线有 了长 期 和短 期之 分 。2 0世 纪 7 O年代 初期 ,
文将从最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 , 通过对我国自然失业率的估算 , 并从劳动力市场和预期因素变 化 的角度解 读我 国通 货膨 胀 的形 成机 制 , 验菲 利普斯 曲线 在我 国 的有 效性 , 检 并提 出合 理 的政策 建议 。
1 菲利普斯 曲线与 自然失业率的理论发展
15 9 8年 , 西 兰经济 学家 菲利普 斯 在 研 究 了 16— 15 英 国失业 率 和货 币 工 资 增 长率 的统 计 新 8 1 9 7年 资料 后 , 出了一条 表示 工资 增长率 与失 业率 之 间反 向交 替关 系 的曲线 。这便 是最 早 的菲 利普 斯 曲线 。 提 后 经过 萨缪尔 森和 索洛 等人 的改进 , 菲利 普斯 曲线 被改造 为表 现失业 和通 货膨胀 之 间负相关 的曲线 , 而
以卢卡斯为代表 的理性预期学派假说 : 人们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理性地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 , 否定 了因预期偏差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而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对于总需求 的预期低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吕寒;贾谊风【摘要】A new adaptive expectation model is come up wi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illips Curve. Ac- cording to this model, an equation of expectations - 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is built up, followed by the esti- mation of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il- lips Curve in China,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ing of expectation facotors on the real inflation.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reven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some empirical results, such as guaranteeing the consistency of currency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disclosure and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cing the emphasis on the solution to the structure employment and so on.%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进而估计出我国近年来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由此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有效性,并描述了预期因素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成立的实证分析_谌守焜

3. 8 0. 263157895
3. 2
0. 3125
2. 3 0. 434782609
1. 9 0. 526315789
1. 8 0. 555555556
2. 0
0. 5
2. 0
0. 5
2. 0
0. 5
2. 6 0. 384615385
2. 5
0. 4
2. 3 0. 434782609
2. 3 0. 434782609
4. 0
0. 25
4. 3 0. 23255814
4. 2 0. 238095238
4. 2 0. 238095238
4. 1 0. 243902439
4. 0
0. 25
4. 2 0. 238095238
4. 3 0. 23255814
4. 1 0. 243902439
4. 1 0. 243902439
3结论
总的来说,菲 利 普 斯 曲 线 在 中 国 是 很 难 成 立, 比 如 90 年代我国就出现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双低现象,这是 不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客观事实。但不做绝对否定 性结论,菲利普斯曲线不能大范围地适用于中国,主要原 因总结如下: ①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于工业化程度与市场经 济程度较高的西方。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国 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差异,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② 菲利普斯曲线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很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 实证研究,都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过时了。③菲利普斯曲线 只是一种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并不能作为绝对真理。
[关键词] 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 通货膨胀; 计量经济学;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分析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分析1. 引言经济滞涨是指价格上涨速度下降、通货膨胀率回落的一种经济现象。
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通货膨胀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整体供需状况。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用来描述物价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种曲线,提出者为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 Phillips)。
本文将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中国经济滞涨的风险。
2. 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和应用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物价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在经济运行平稳时,物价上涨速度通常与失业率呈反比关系。
换言之,当失业率较低时,产能利用率较高,企业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企业利用率低下,物价上涨压力减小。
菲利普斯曲线的一般形式为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可以帮助分析经济的供需状况以及通货膨胀风险。
当经济运行接近满 employment 的时候,存在产能不足、物价上涨的风险;而当经济运行远离满 employment 时,存在产能过剩、通货膨胀风险下降的可能。
3. 中国经济的滞涨风险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需求的变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失业率出现上升趋势,这给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1 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中国正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升级。
这一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而抑制物价上涨,降低通货膨胀风险。
3.2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地缘政治风险加大。
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风险减小。
3.3 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青年就业压力较大。
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增加,同时也会加剧社会不平等问题。
4. 政策建议为了应对中国经济滞涨风险,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稳定经济增长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减少失业风险,提高产能利用率,抑制通货膨胀风险。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摘要:文章检验了我国经济中的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性。
本文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不可观测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设定它们服从一个单间的向量自回归过程,再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估计我国1978-2013年的实际产出,从而得到产出缺口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行驶进行了验证。
发现我国在短期内存在一条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正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
同时,我国1979-2013年的数据还拒绝了“自然率假说”,表明当期产出缺口的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产出缺口;卡尔曼滤波;自然率假说Abstract:This paper tested the output gap based on Phillips Curves,using data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3. I first estimate the unobserved potential output by Kalman Filter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real output can be separated to trend and cycle output,which are modeled in a state space representation derived from a V AR process. Then a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output gap,which indicates that Phillips Curves can be hold in the short run in China. In the other hand,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ate rejected the “Natural-Rate Hypothesi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ing of output gap would increase the inflation in China.Key words:Phillips Curves;output gap;Kalman Filter;Natural-Rate Hypothesis1.引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时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两大重要指标。
1979年-2013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
1979年-2013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作者:王佳玫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一种统计规律描述自其诞生便注定了其动态拟合通货膨胀率及与之相关经济变量关系的角色。
本文以Eviews8.0为工具,运用中国1979年-2013年统计数据对中国失业率及通货膨胀关系进行拟合,由此探讨三类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是否存在,并对其重要政策含义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一、引言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名义及实际GDP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伴随的是我国经济在各个发展时期也受到了来自通货膨胀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是由货币当局行政控制纸币本位制下法定不兑换货币发行所必可避免的一个体制性威胁(范爱军等,2009)。
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增速,将其控制在“通货膨胀目标”范围之内,一直是各国政府所谨慎实施而又为之头疼的问题。
至此,围绕反映宏观经济决策的两大基本而关键的变量——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之间重要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一种统计规律描述自其诞生便注定了其动态拟合通货膨胀率及与之相关经济变量关系的角色。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起源于对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物价上涨率及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随着其研究对象的动态扩展及深化而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
基本的或可称之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了三对经济变量两个反向和一个正向的交替关系。
本文将采用中国数据实证研究三种不同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以求找出最贴近中国实际情况的形式,并得出相关的政策研究结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些许参考。
二、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实证——数据及模型检验(一)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采用1979-2013的年度数据,样本容量为35,其中所有指标以及指标计算过程中所用数据皆来自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在指标选择方面,笔者选用CPI指数为度量指标衡量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理论界研究经验表明在涉及民生问题是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更为贴切(范爱军等,2009)且整体波动更大些;选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全国失业率的代替指标,这是由于我国尚未有完整的失业统计资料。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分析作者:何玲玉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5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理论及西方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论述,并选取我国1978-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绘制并对曲线的走向特点、形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时期符合菲利普斯曲线,但其他时期表现不符。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过膨胀率;失业率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2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介绍菲利普斯曲线: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根据1986-1957年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数据,提出了一条关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也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增长率较高,反之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菲利普斯曲线被发现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宏观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和论述。
1.新古典综合学派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通过分析美国的数据,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并通过成本定价原理,用通货膨胀率取代了货币工资增长率,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则通货膨胀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被正式命名,并很好地为当时西方国家政府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负相关的要求不相吻合。
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引入了自然失业率和适应型预期的理论,认为由于相对实际工资、自然失业率和适应型预期的存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但长期中,工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表现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分析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分析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贸易战、国内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
这些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探究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因素,并分析可能的解决办法。
菲利普斯曲线简介菲利普斯曲线指的是价格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图,1958年菲利普斯发现,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换言之,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反之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
通俗地说,当经济过热,货币供应过剩,由于失业率降低,导致物价上涨;而当经济低迷,由于失业率上升,导致物价下降。
中国经济滞涨风险分析外部因素贸易战自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自贸区的关税壁垒不断提高,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增加的成本直接导致企业产值下降、企业倒闭,造成民间消费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国家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随着全球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欧美市场的放缓,中国经济面临较多的压力。
此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国经济的波动也将互相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内部因素结构性问题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老龄化现象加剧,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同时,缺乏创新型产业以及强大的竞争力,导致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尤需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业发展停滞,能源和资源消耗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大量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占据较大比重,而高新技术研发密集型企业较少,这导致了当前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失衡状况。
解决方案面对外部冲击,需要拓宽贸易渠道•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合作伙伴,比如加入更多贸易组织,例如RECP,欧盟的东南亚国家组织等。
•推进国内贸易升级,通过拓宽消费和投资市场,在国内扩大消费和投资,并增加更多权益类投资。
外部环境变化下,需要加快调整内部结构•采用更加市场化、创新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展高科技行业,尽快打造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而不是陷入低成本竞争的泥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吴哲理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曲线的形状及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同时运用中国的相关数据对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否存在进行了验证,并对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实证[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69X(2011)01-0093-03吴哲理(1991-),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金融与经济2011.01
一、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发展历程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并指出,二者之间往往呈现的是负相关关系,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反之低失业率时,有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1960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相继提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会由于宏观政策的作用会发生移动。长期而言,货币政策是不能靠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否定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长期权衡取舍,也就是说,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垂直的。1972年至1973年,以卢卡斯(Robert.E.Lucas)
和萨金特(Thomas.J.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一条垂直线,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是无效的。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应用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中是无效的,而在短期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菲利普斯曲线简单地说明了,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结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总供给曲线变动产生的。这样,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首先得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决策者可不采取调节行动。若在区域之外则可根
93据曲线来进行调节。如果失业率高于临界点,而通货膨胀率在区域内,决策者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如果通货膨胀率较高,失业率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是,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三、基于我国数据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检验在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什么形状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否存在着稳定的替换关系?1.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情况根据我国1991~2008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可以得到中国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曲线图。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为X轴,通货膨胀率为Y轴做出图标如下:图1中国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曲线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上图就是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际轨迹。两者的变化关系主要表现一下三种情况:(1)正相关变化:1992~1994年、2000~2001年、2002~2003年、2005—2006年、2007~2008年出现了相互促进的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2)负相关变化:1994~1997年、2001~2002年、2003~2004年、2006~2007年出现了相互交替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3)垂直变化:1991~1992年、1997~2000年、2004~2005年出现垂直于X轴的直线。2.宏观因素分析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1991年后的几年,扩张性的政策显然起了巨大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物价迅速上升。但是依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的同时失业率应该下降,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也使通货膨胀继续走高,在1994年通胀率一度达到最高值24.1%。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迅速,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影响了城镇自身的就业率,失业率逐年增加。1994~1997年间,通货膨胀率有明显的回落,从
24.1%大幅度下降至2.8%。而失业率继续持续着上
升的势头,由2.8%增加到3.1%。两者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情况。面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政府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到1996年底,过热的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治理,持续三年之久的高通货膨胀大幅度回落,消除了突出的金融风险,解决了投资膨胀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1997~2000年,失业率一直保持着3.1%不变,
但是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甚至连续两年出现负数,而后稍有回升,在2000年达到0.4%。菲利普斯曲线呈垂直状态。连续4年实行宏观经济“双紧”政策,所以从1996年开始出现市场需求疲软,到1997年3月,物价开始下滑。至此,中国经济已从通货膨胀转化为通货紧缩。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偏低,经济增长受抑制。面对这一情况,政府从1998年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扩大内需,转向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终,物价下降幅度减少,失业率保持稳定。2000~2003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较低,维
持着小范围的波动,低至2002年的-0.8%,高至2003年的1.2%。而失业率继续上升,由3.1%高增至
4.3%。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我国经济生活中重要问
题。居民继续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经济不振,物价水平走低,企业利润减少,不愿意投资,至使失业率不断增加。2003~2006年,通货膨胀率大幅度攀升,由03年的1.2%上升到04年的3.9%后,又降低至06年的1.5%。失业率从历史最高值4.3%后,略有下降。尽管如此,前两年的变化趋势符合菲利普斯曲线。03年政府又一次开始采取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
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随后一直采取着财政货币“双稳健”的政策,宏观政策逐渐由积极转向中性。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经济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
金融与经济2011.0194(上接第85页)!!!!!!!!!!!!!!!!!!!!!!!!!!!!!!!!!!!!!!!!!!!经验,才能进一步完善系统。[参考文献][1]张晓.商业健康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50.[2]新华网.5家健康保险公司即将诞生,人保健康拔头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05-04-08.[3]袁定清,刘婷.健康保险与第三方健康管理[J].湖北保险市场,2004,(11):23.
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调控过程中,由于预见性强,措施及时灵活,不仅没有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失业率微弱下降,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3.结论探析结合上述分析,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一,我国失业问题较为复杂,基数庞大的人口增长,就业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劳动力始终供大于求。若以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率过猛增长,物价上升高于工资的涨幅,抑制总需求。其二,我国通胀并非完全靠工资增长率推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替代关系。目前的一些失业状况主要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加上巨大的人口数量,会加剧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条件下的就业压力。这些失业并不是由较低的通胀所引起的,也就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的负相关关系。尽管如此,在某些年份还是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所以不能将菲利普斯曲线从中国完全剔除,其仍可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干预的参考。四、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第一,加强金融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目前货币供给、投资规模以及外贸顺差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以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适度提高利率,充分发挥金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第二,在不同的政策组合中,应充分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创业机制,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减少税收等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搭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生通货压力。根据两者在作用机制、作用方向、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自身特点,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第三,为了使制定的政策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必须考虑和估计经济主体的预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是有不小差距的,必须更加灵活,更加细致,刺激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尽量避免经济政策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孙海军,张素蓉.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中国市场,2006,(Z3).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