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

合集下载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林地下部的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具有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等优势,对于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更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地资源,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具有丰富的资源及多样性。

林下资源包括药材、竹笋、野生果蔬、花卉、蜂蜜等,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增收的机会。

与农作物不同,林下资源具有天然优势,无需化肥农药,环保健康。

林下经济资源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市场多样的需求。

林下经济模式利用了林地的空间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我国,林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许多地区的林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对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等领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林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林下资源的收入相对较高,可以为农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机会。

林下资源的采集、加工、销售等环节,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对于农村的劳动力输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林下经济模式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许多林下资源是天然生态资源,其采集、加工及销售的过程会为林地资源的保护带来积极的意义。

与此林下资源的种植和采集也可以为土地水土保持带来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践证明,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由于林下资源种类繁多,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较大,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对于林下资源的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预测和引导。

其次是资源保护的问题。

由于一些林下资源具有野生性,它们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需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最后是政策支持不足。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在森林下开展农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模式,它能够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带来多重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包括林下种植、林下畜牧、林下蘑菇种植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林下经济模式及其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带来了生态效益。

林下经济的开展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天然林的砍伐和开垦,从而减缓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林下种植和畜牧的发展也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了土地的裸露,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助于水土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林下经济还有利于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林下经济模式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林下经济的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创造销售收入,为农民带来增值收益。

林下经济活动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还带来了社会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了农民的贫困现象。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林下经济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林下经济模式产生了多重综合效益。

它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林下经济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比如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足、政策支持不力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拓宽市场渠道、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推动林下经济模式向着更加可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栽培技术

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栽培技术

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栽培技术山桐子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原产于中国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的油脂含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在山桐子栽培的过程中,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具有很好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山桐子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的栽培技术。

一、土壤准备山桐子适宜生长的土壤为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pH值在6.5-7.5之间为宜。

在栽培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深翻耕作,并施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二、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需要进行处理,首先是浸种处理,将山桐子种子放入30-40℃的水中浸泡24小时,使种子吸水膨大;然后进行发芽处理,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入温暖、通风的地方,保持一定的湿度,待种子出现小苗后再进行播种。

三、种植密度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的种植密度以每亩种植8-10棵山桐子为宜,油莎豆的播种密度为每亩40-50公斤。

四、播种方法在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时,首先需要在山桐子的行间开沟,沟深20-25厘米,沟宽15-20厘米,然后将油莎豆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覆土厚度以种子直径的2-3倍为宜,最后轻轻拍实土壤,保持土壤湿润。

五、管理措施1.灌溉管理:种植后及时进行浇水,但要避免积水。

在成熟期适量增加水量,有效保证产量。

2.施肥管理:生长初期每隔10-15天浇施一次稀薄的有机肥料,开花前后再施一次磷钾肥料,有助于促进油莎豆生长。

3.除草管理:定期进行除草,保持杂草与油莎豆之间的距离,避免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

4.病虫害防治:要定期巡查,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选用有机农药进行喷洒。

六、收获加工山桐子的生长周期为3-5年,油莎豆的生长周期为3-4个月,山桐子林下套种油莎豆的收获时间一般为9月份。

采摘后先将油莎豆晾晒至半干后进行打壳,然后将油莎豆的颗粒分选整理,最后进行包装销售。

至于山桐子的收获,则需要用梯子攀爬采摘,采摘后的山桐子需要晾晒、去壳、炒制等加工步骤才能得到山桐子油。

中药材林下种植、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模式

中药材林下种植、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模式

林下种植1.林下种植是一种在森林中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兼顾了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农林协作发展。

2.林下种植中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有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

稻药轮种3.稻药轮种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种植模式,通常在林地中间种植水稻和药材。

水稻是一种浸水作物,适合在水稻生长期间林下种植。

而药材则是一种中草药,对林地的土壤和环境要求较高。

稻药轮种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秧田和林地的资源,实现农作物的互补生长。

4.稻药轮种的优势是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减轻人工的农作业强度。

而且,这种种植模式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间种5.间种是一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混合种植模式。

在林下种植过程中,间种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

6.间种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树木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能够丰富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拓宽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

套种7.套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交替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模式。

在林下种植中,套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作物的丰产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有机循环。

8.套种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差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能够丰富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结语在林下种植中,稻药轮种、间种、套种等种植模式都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林协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些种植模式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林下种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生产模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农林协作的有机发展。

在林下种植中,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具体的种植模式选择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林下种植何种作物好

林下种植何种作物好

林下种植何种作物好林下种植何种玉米好杨树种植201*-07-1417:06:30阅读941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林下可以林下养殖的作物有很多。

您可以采取林草林草立体栽种模式,可以达到地上光能高效闪光利用,充分地下土壤养分充分吸收的本意,幼林期种植牧草,既可以避免官地浪费,防止水污染,又可以收获牧草。

在林地、果园行间种草养鸡,可以给鸡源源不断提供服务饲草牛羊肉饲料。

鸡粪鸡粪又为树木提供服务有机肥,减少虫害,一举两得,省工省料,对鸡和树木的生长都有利,养出来的鸡肉质更好。

牧草以多年生为好,避免每年稻谷,同时准许分枝分蘖多,再生性强,适应性强,适口性好。

适用草种有豆科的白三叶、苜蓿,禾本科的鸭茅、无芒雀麦、黑麦草、早熟禾等。

您还可以在林地间作食用菌,是根据食用菌需散射光和阴凉多湿环境的生理特性,而林木不仅的大株行距生产能为食用菌栽培提供生长空间,林木的树阴自然环境又能为食用菌提供阴凉潮湿的栽培环境。

因此,林菌结合,能更有效、更充分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林地间作食用菌,可以减少林木杂草,而食用菌的栽培废料经处理后可作为林地肥料,增加林地生存条件,同时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另外还可以种植药材。

至于大蒜和不宜在成林中种植,成林中非常重要透光条件不是很好,会影响其生长,在刚栽的幼林中可种植。

1、杨-农型实际上是传统的林下上层社会间种,调农植林,林下合理间作白糖、油菜、麦子、棉花等。

2、杨-经型这是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类型。

利用林间培育瓜果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生姜、草莓、食用菌等,采用还可以采用耕作式的合理套复种,融入传统农业栽培的一些品种,构成等等的间作方式。

列举以下几种实用的高效模式。

①林间套种反季节蔬菜。

造林株行距一般为4米×10米或5米×10米,每个树行间,套种一个蔬菜大棚,同一个大棚占地约0.4亩,每亩林地可建2个大棚,种植一季秋延后和春提早蔬菜,再种一季细小香瓜等,一般情况下,每亩林地间作作物纯收入可达2300元左右。

试论农作物间套种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

试论农作物间套种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

试论农作物间套种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作者:陈晓春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18期农作物间套种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混种技术,其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根据比例混合种植,可以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基础上,提升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对农田的充分利用,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是我国自20世纪末至今一直在使用的种植技术,随着应用经验的不断提升,已经是一种技术成熟的种植手段。

1、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的积极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可耕种土地资源被大量应用,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国民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生产必须在有限的空間中,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通过多品种农作物立体化种植来提升农作物产量,不仅提升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可提升了光、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间作套种技术的应用,也能在农作物收获后,将废弃的农作物根茎作为肥料养护土地,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利用农作物间套种技术也能合理的规划农田中农作物的布局,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种植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因此,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是农业发展方向之一,通过集约式的种植方式,可以有效节省空间资源,提高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2、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的具体技术效果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可以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立体化种植,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搭配,利用一种农作物作为主要作物,另一种或两种农作物作为主要作物的附属作物,附属作物与主要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通常为1个月以上,这种种植模式在农作物间套种技术中又被称为间套作。

另一种种植模式是2种农作物混种时间小于1个月,通常为主要作物即将收获阶段栽种附属作物的幼苗,这样不仅可以让主要作物残留的根茎叶作为附属作物的养料,也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种植模式被称为套作。

还有一种种植模式为混种,混种为2种或2种以上的农作物无规则的栽植,通常混种的品种是由当地气候环境与当地市场需求来决定的。

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分析

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分析

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分析近年来,林下套种中草药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在农林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林下套种中草药是指在森林、林缘、灌木丛和薮地等非耕作土地中,采用中草药和其它草本植物进行种植和利用的一种农业模式。

它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下面对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进行分析。

一、优势(一)环境保护优势。

林下套种中草药种植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减少水泥化现象,防止土壤流失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二)效益显著。

通过合理的中草药种植和科学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基本上每亩地可增加300元左右的纯收益,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资源利用优势。

林下套种中草药种植不仅扩大了中草药的种植面积,而且充分利用了森林土壤及灌木丛、玉米田、荒地等空余土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生态效益好。

中草药的种植与林木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供良好的保护,同时还能避免人为开垦较大面积的耕地。

二、模式(一)天然森林药材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在天然森林内部,利用林下空隙、林缘和树冠下等森林阴凉处进行药材的套种。

该种植模式具有环保、样本资源丰富、药效好等优势。

在果林、竹林、灌木丛等空气采光较好,土地基质肥沃的森林阴凉处,采用适宜的草本、地被药材进行套种,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发展森林生态经济。

(三)中药材与果树合作模式在果树间或果树下可以进行丛香草或匍匐草本植物中药种植,药材和水果、农作物的合作模式,可以增加森林药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资源依赖性大。

中药材种植对森林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要求较高,一些草药虽然生长在山区,但没有达到大规模种植的要求,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草药建立专门的种植技术,从而扩大中草药的规模。

(二)缺乏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中草药的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需要建立健全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安全。

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分析

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分析

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分析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中草药种植常常采用连片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容易造成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

而林下套种中草药在树林的遮荫下,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肥状况,缓解土地退化的压力。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能够更好地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树林的遮荫可以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促进中草药的生长。

树木的下面往往是营养丰富的土壤,适合中草药的生长。

而且,林下种植可以解决大部分中草药的光合作用,减少光照对中草药的破坏。

树木的根系能够释放出有益的气味物质,起到一定的驱虫防治作用。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能够提高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林下种植要求选用适合的中草药品种,因为不同的中草药对环境和生长条件要求不同。

林下种植需要合理的管理措施,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林下种植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保持适当的间距,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植物的竞争。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模式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应该加强对林下套种中草药模式的研究,完善管理措施,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强盛ꎬ杨 娟ꎬ祁明华ꎬ等.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ꎬ2019ꎬ47(4):120-12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4.029

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

王强盛1ꎬ杨 娟2ꎬ祁明华3ꎬ倪雪颖1ꎬ夏萌霜1ꎬ李 珏1(1.南京农业大学现代农作制度与生态循环农业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95ꎻ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14ꎻ3.江苏省灌云县农业委员会ꎬ江苏灌云222200)

摘要:发展林下经济是新时代农林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ꎮ通过薄壳山核桃林下4种作物种植方式ꎬ分别是紫山药—紫山药—紫山药(RS1)、紫山药—紫玉米—紫山药(RS2)、紫山药—黑大豆—紫山药(RS3)、紫山药—紫甘薯—紫山药(RS4)ꎬ并以没有薄壳山核桃的露地栽培为对照ꎬ分析林下4种种植模式的产量和效益ꎮ结果表明ꎬ林下连年套种紫山药的RS1处理ꎬ紫山药实际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ꎻ第2年林下套种紫玉米、黑大豆或紫甘薯ꎬ收获的作物实际产量以紫甘薯最高ꎬ黑大豆最低ꎻ第3年再次种植紫山药ꎬ除RS1处理外ꎬ以第2年种植黑大豆(RS3)处理的紫山药产量最高ꎬ并以第2年种植紫甘薯(RS4)处理的紫山药产量最低ꎬ并且林下种植的作物产量低于非林地的露地栽培ꎻ林下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紫山药>紫甘薯>紫玉米>黑大豆ꎬ其中紫山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ꎬ紫甘薯具有较大的生物积累量ꎻ人工成本费在林下种植生产性投入方面占据较大比重ꎬ机械化是林下经济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ꎮ 关键词:林下经济ꎻ作物种植模式ꎻ林下套种ꎻ产量ꎻ效益

中图分类号:S3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4-0120-03

收稿日期:2018-08-29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编号:LYSX(2015)21]ꎮ作者简介:王强盛(1971—)ꎬ男ꎬ江苏东台人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和生态循环农业研究ꎮTel:(025)84395103ꎻE-mail:qswang@njau.edu.cnꎮ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ꎬ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ꎬ借助林地特有的生态环境ꎬ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等生物种类ꎬ进行合理种养ꎬ实现农林结合的立体复合生产ꎬ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ꎮ发展林下经济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ꎬ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ꎬ增加物质供给ꎬ满足社会需求ꎬ实现以短养长ꎬ加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ꎬ保护农林资源、追求绿色增长和发展农林休闲观光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ꎬ也就是说林下种植或养殖ꎬ能够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ꎬ形成立体型农林复合产业经济结构ꎬ将有限的林地资源进一步添加生态位ꎬ进而实现林地增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ꎮ目前ꎬ我国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模式ꎬ主要包括林粮、林药、林果、林菜、林草、林菌等模式ꎬ其中林下高效种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ꎮ 目前有关林下经济发展的种养模式ꎬ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认为增效是明显的ꎮ对林下养殖来说ꎬ丁大俊等总结认为ꎬ林下养禽效益显著ꎬ可真正使得“死林地”变为“活宝盆”[1]ꎻ寇祥明等研究认为ꎬ林间套种牧草养鹅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是稻—麦轮作模式的2.8倍ꎬ同时该模式耗能低、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效果显著[2]ꎻ王健等研究认为ꎬ林下饲养产蛋鸡适宜补饲量为舍内饲养的70%~80%[3]ꎻ周乃富等研究认为ꎬ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0~20cm土层的土壤养分[4]ꎮ对林下种植来说ꎬ吴宝成等研究认为ꎬ杨树低树龄条件下套种的中药细柱五加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可高于露地栽培[5]ꎻ丁晶晶等研究认为ꎬ杨树林下种植雪菜模式提高了杨树林地利用率ꎬ有效地促进了林农增收以及当地杨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ꎬ年新增纯收益为46335元/hm2[6]ꎻ陈州调研认为ꎬ林

茶间种ꎬ即在茶行中套种一些适合的果树或乡土树种ꎬ除了果树和苗木的收益ꎬ复合经营还能够延长茶叶的采摘期8~9dꎬ名茶单位面积产量能提高8%ꎬ茶园均效益可增加500元/667m2左右ꎬ效益十分可观[7]ꎻ隋国光分析认为ꎬ不同

林下经济模式经济效益有明显的差距ꎬ市场需求和林菌产量是决定林菌项目净收益的重要因素ꎬ其中菌种费对项目成本影响较大ꎬ雇佣人员费投入次之[8]ꎮ因此ꎬ林下经济无论是

种植业还是养殖业ꎬ都具有较为明显优势的综合效益ꎮ 薄壳山核桃作为著名的优良树种ꎬ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观赏价值、物用价值和药用价值ꎬ越来越被广泛种植[9-10]ꎮ

目前ꎬ有关薄壳山核桃林下种植作物的类型和模式研究极为少见ꎮ本研究通过多年试验分析薄壳山核桃林下种植紫山药、紫玉米、黑大豆和紫甘薯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ꎬ以期为林下高效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本试验于2015—201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ꎬ该农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性气候ꎬ土壤类型为壤土ꎬ基础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为22.81g/kg、全氮含量为1.22g/kg、速效氮含量为91.20mg/kg、速效磷含量为21.18mg/kg、速效钾含量为110.79mg/kgꎬpH值为7.27ꎮ1.2 试验设计

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波尼ꎬ林间行距为4mꎬ田间荫蔽度为15%~20%ꎮ设置4种林下种植模式ꎬ每个小区面积11m×

—021—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47卷第4期22mꎬ重复3次ꎬ并设置没有薄壳山核桃的露地栽培为对照ꎮ处理1为每年种植紫山药(RS1)ꎬ处理2为紫山药—紫玉米—紫山药(RS2)ꎬ处理3为紫山药—黑大豆—紫山药(RS3)ꎬ处理4为紫山药—紫甘薯—紫山药(RS4)ꎬ紫山药、紫甘薯垄作移栽ꎬ垄距1.2mꎬ垄宽0.25mꎬ每行核校树间种植2垄ꎮ紫山药品种为苏蓣1号ꎬ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ꎬ施22500kg/hm2腐熟有机肥作基肥ꎬ块茎膨大期分2次追施复合肥600kg/hm2ꎻ紫甘薯品种为徐紫薯8号ꎬ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ꎬ基肥施22500kg/hm2腐熟有机肥和525kg/hm2硫酸钾复合肥ꎬ块茎膨大期施尿素75kg/hm2和硫酸钾150kg/hm2ꎮ紫玉米品种为江南紫糯ꎬ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ꎬ基肥施优质农家肥22500kg/hm2、复合肥450kg/hm2ꎬ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施尿素450kg/hm2ꎮ黑大豆品种为乌青1号ꎬ基本苗15万株/hm2ꎬ基肥施复合肥225kg/hm2ꎬ初花期施尿素75kg/hm2ꎮ1.3 测定指标在成熟期测定紫山药、紫玉米、黑大豆和紫甘薯的田间实际产量ꎬ并结合田间生产资料投入和市场价格计算净效益ꎮ1.4 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分析ꎮ2 结果与分析2.1 林下套种几种作物的实际产量从图1可以看出ꎬ在2015年(第1年)林下紫山药获得了28800kg/hm2的产量ꎬ与对照处理的常规露地栽培相比较低ꎬ但差异不明显ꎻ在2016年(第2年)ꎬ再在林下种植紫山药ꎬ产量较第1年下降17.7%和较当年对照低25.0%ꎻ在2017年(第3年)ꎬ再次在林下种植紫山药ꎬ实际产量进一步下降ꎬ实际产量分别较第1、2年下降39.6%、26.6%ꎬ较当年对照低38.9%ꎮ第2年林下种植紫玉米、黑大豆或紫甘薯ꎬ收获的产量为紫甘薯>紫玉米>黑大豆ꎬ但相对各自的露地栽培处理(对照)ꎬ林下紫玉米、黑大豆和紫甘薯产量降低ꎬ其幅度表现为紫玉米>黑大豆>紫甘薯ꎬ分别为10.3%、5􀆰8%、3.3%ꎻ再到第3年的紫山药ꎬ第2年不种植紫山药ꎬ第3年种植紫山药的实际产量均高于连续种植紫山药处理ꎬ提高幅度在24.0%~61.2%ꎬ其中第2年不同的种植作物ꎬ到第3年种植的紫山药产量存在明显差异ꎬ表现出的顺序为黑大豆>紫玉米>紫甘薯ꎬ以第2年种植黑大豆处理的后续紫山药实际产量最高ꎬ其实际产量较当年对照仅下降1.5%ꎻ而第2年种植紫甘薯处理的后续紫山药实际产量较当年对照下降幅度最大ꎬ下降24.2%ꎻ第2年种植紫玉米的后续紫山药实际产量较当年对照下降8.3%ꎮ

2.2 林下套种几种作物的投入与产出分析表1为林下套种几种作物的田间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价ꎮ从总体上来看ꎬ林下种植紫山药主要生产性支出在种苗费、肥料费和人工成本费ꎬ特别是田间整地、起垄、育苗、播种、搭架、收获等过程需要的人工较多ꎻ林下种植紫玉米和黑大豆的主要支出在肥料费和人工成本费ꎬ一方面全生育期肥料投入相对其他生产资料较多ꎬ另一方面整地、喷药和收获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人工费用ꎻ林下种植紫甘薯在种苗费、肥料费和人工成本费等方面投入较多ꎬ但相对林下紫山药来说ꎬ生产性投入大约为林下紫山药的24.6%ꎬ其中农药的用量也相对减少ꎮ本试验结果表明ꎬ随着林下紫山药连年种植ꎬ其肥料和农药的生产成本整体增加ꎬ而收获产量下降ꎮ从社会需求来看ꎬ紫山药、紫玉米、黑大豆和紫甘薯都有较好的价格优势和消费潜力ꎻ再从净收益来看ꎬ第2年林下种植的不同作物ꎬ估算的净收益表现为紫山药>紫甘薯>紫玉米>黑大豆ꎬ其中紫山药的净收益最高ꎬ分别是紫甘薯的2.3倍、紫玉米的3.4倍和黑大豆的14.2倍ꎬ以黑大豆净收益最低ꎬ不同林下种植模式的后续种植净收益出现明显差异ꎻ最后从产投比来看ꎬ林下几表1 林下套种几种作物的产投比

考查内容2015年2016年2017年紫山药紫山药紫玉米黑大豆紫甘薯紫山药(RS1)(RS2)(RS3)(RS4)(RS1)(RS2)(RS3)(RS4)

种苗费(元/hm2)3480034800780900274534800

肥料费(元/hm2)129001710024751230292521300

农药费(元/hm2)450525570450360525

机械作业费(元/hm2)2550255013506009752550

人工成本费(元/hm2)2160022800420054001200024000

总成本(元/hm2)7230077370937585801900583175

单价(元/kg)121267312产值(元/hm2)3456002844007038023100109440208800313200336600258840

净收益(元/hm2)273300206625610051452090435125625230025253425175665

产投比(元/元)4.783.687.512.695.762.513.774.053.11

—121—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47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