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成功案例二

合集下载

林场创新案例

林场创新案例

林场创新案例林场创新案例:1. 高效种植技术:某林场引进了一种高效种植技术,通过优化土壤条件、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高了林木生长速度和产量。

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智能化管理系统:某林场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林木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该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灌溉、施肥和喷雾等操作,提高了林场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 生物防治技术:某林场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天敌昆虫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了害虫数量,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林场的生产能力,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4. 林下经济开发:某林场开展了林下经济开发,利用林木的副产品开展养殖、种植和旅游等产业。

通过多元化经营,林场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5. 精准施肥技术:某林场引入了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分析和养分监测,精确控制施肥量和时机,避免了过度施肥和浪费资源。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6. 无人机巡检:某林场利用无人机进行林地巡检,通过高分辨率图像和多光谱数据,实时监测林木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了林木的健康生长。

7. 水资源管理:某林场引入了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通过建设水库和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了用水成本,提高了灌溉效率。

这种技术不仅改善了林木的生长环境,还保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 林木遗传改良:某林场通过遗传改良技术,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优点,提高了林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9. 生态修复技术:某林场采用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了受损的林地。

这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林场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10. 林木病虫害监测:某林场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了病虫害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林木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案例

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案例

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案例
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案例如下:
1. 里陂村:结合当地温度、湿度、光照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优势,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种植活枫有机石斛、有机椴木石斛,注册“斛里精”石斛品牌,研发石斛粉、石斛花、石斛切片等石斛产品,通过石斛产业带动林下经济共生共融共享。

为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里陂村先后投入衔接资金万元,着力完善了产业基地发展所需的道路、供水、用电等配套设施,并与龙南经开区规上企业签订合同书,约定铁皮石斛种植规模和保底收购价格,由企业为本村配备技术人员。

产业项目撬动了当地乡贤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围绕基地建设了石斛主题餐厅、丛林卡拉OK、野外宿营基地、萌宠乐园,发
展了鸵鸟养殖、太秋甜柿等其他特色产业,推动铁皮石斛产业基地复合经营。

2. 赣县区荫掌山生态公益林场: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林地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复合经营,取得了较好成效。

如需更多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案例,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林业部门工作人员。

浅谈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成功模式及案例

浅谈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成功模式及案例
亩, 年均 收入 达3 万元 左右 。
广西地 处低纬度 , 面临 热带海洋 , 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 区。 从北 到南年均 气温 在1 7 - 2 4  ̄ C, 太 阳年总 辐射量 达9 o _ _ l 0 o 千卡/ c m 2 ・ 年, 日均温 度 ≥1 O ℃, 持续 日 数位2 4 0 —3 5 8 天; 降 水量 1 1 0 0 - 2 8 0 0 m m雨热 同 季 , 这种 条件 非常 适宜 发展 林
城 乡与环 境
l ■
浅 谈 广 西 林下 经 济 发 展 成功 模 式 及案 例
刘汉 民
( 广 西华森设 计 咨询有 限公 司 )
[ 摘 要] 本文 以广 西林 下经 济发 展为研 究 目标 , 列 举 了广 西在发 展 下经 济 的五大 重要 的优 势 , 通过 详尽 数据 说 明广西林 下 经济 已取得 的 成绩 , 结合 广 西 崇 左市 、 合 浦县 、 桂林 市和 凭 祥市列 举林 下经济 成功 案例 。 [ 关键词] 广 西林下 经济 ; 模式; 案例 中图分类 号 : F 3 2 6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3 3 — 0 1 8 8 - 0 1


下经 济示范 区 、 河池市 都安县藤 芒编 产业 区、 北海 市合 浦县“ 双珍 ” 林 下示范 基
地等 等 , 已在 全 国响起 了名号 。
随着 国家林 业建 设 中心的 战略性转 移 , 我国生态 建设 取得 了明混成 效 , 国家
整体 生态环境 逐年改善 , 生态建 设成果举 世瞩 目。 由于 生态 建设 的需要 , 大量森 林停 止采伐 , 这就不可 避免地给 林业产业 建设和林业 经济发 展带来许 多新的 问

林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详细描述
一些地区为了短期经济效益,过度采伐林木、开发林地,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自然平衡 ,也制约了林业产业的长期发展。
林业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融合度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结词
林业产业与乡村其他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融合,未能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详细描述
目前,许多乡村地区的林业产业与其他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割,缺乏深度 融合。这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产业链未能实现互补,限制了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04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某乡村的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总结词
通过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经济多元 化发展
详细描述
某乡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推动林业 产业从传统砍伐向生态种植、加工和销售转 变。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林 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林业附 加值,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发展。
成功案例二:某乡村的林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总结词
发挥林业科技创新作用,提升乡村产业竞争 力
详细描述
某乡村重视林业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科 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育林业科技人才。 通过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林 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特色品牌
,增强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成功案例三
要点一
总结词
实现林业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可持 续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某乡村在发展林业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通 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景 区。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实现林业资源保护与 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一、发展背景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作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作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黔东南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截至2020年底,全州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101.53万亩,总产值21.89亿元,带动农户30.91万户(含20.87万建档立卡户)。

二、经验做法(一)全面加强统筹协调。

组建两级专班,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州、县两级林下经济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两级林下经济发展专班,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高位推动,坚持每季度召开高规格林下经济观摩会,参会人员为州四大班子领导、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切实高位推动、强力推进。

强化考核问责,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把各县(市)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成效纳入年终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开展一季一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州每季度召开林下经济现场推进会上进行通报,工作较好的两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作交流发言,工作滞后的两个县(市)作表态发言。

对林下经济推进情况进行适时调度、评估、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招商引进一批。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机遇,建好林下经济产业招商项目库,对接杭州市优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黔东南州。

培育壮大一批。

通过“一企一策”“并购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分类扶持壮大一批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对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引导其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助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转型发展一批。

大力推动一批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对实力较弱的林场、公园、园区等经营主体,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和生产运营,或以入股方式帮助其做大做强。

(三)倾力打造特色品牌。

定好产品标准。

成立州林下经济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和四大林下经济标准制定工作组,联合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种苗培育、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等标准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内,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生态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下面介绍一个林下经济的案例。

案例:云南省普洱市勐海县的茶园林下经济
勐海县是中国著名的普洱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了10万亩以上。

在茶园中,农民们发现了一种叫做“茶树菇”的野生菌类,这种菌类生长
在茶树下的土壤中,可以与茶树共生,不仅不会对茶树造成危害,还
能够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于是,勐海县的农民开始将茶树菇作为
一种新的经济作物来种植。

茶树菇的种植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只需要在茶树下的空地上种植即可。

茶树菇的生长周期短,一般在3-4个月内就可以收获。

茶树菇的
价格也比较高,每公斤可以卖到30元以上。

通过种植茶树菇,勐海县的农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茶树,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除了茶树菇,勐海县的农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林下经济作物,比如茶花、竹笋、木耳等。

这些作物的种植不仅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
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比如保持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总的来说,勐海县的茶园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还为农民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间或林地下方从事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经济活动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列举了10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以展示其多样性和可行性。

1. 林下种植:例如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蔬菜、草药等作物。

林下的阴凉环境可以保护作物免受酷暑的侵害,并且树木提供了有机肥料和水分,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2. 林下养殖:利用森林提供的资源,可以在林下养殖家禽、兔子、蜜蜂等动物。

养殖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且动物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3. 林下采摘:在林木下种植野生莓果、蘑菇等可食用植物,并进行采摘销售。

这种经济模式不需要大面积开垦土地,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时提供新鲜的野生食品。

4. 林下养蜂:利用森林中丰富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林下养蜂可以提供优质的蜜蜂产品,如蜂蜜和蜂蜡,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增加了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5. 林下草药种植:在森林中种植草药植物,如铁皮石斛、灵芝等,进行草药的种植和采摘。

这些草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森林中的植物资源。

6. 林下养殖蚕蛾:利用森林中的桑叶养殖蚕蛾,获得蚕丝。

蚕丝是高档纺织品的原材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林下养殖蚕蛾可以提供农民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桑树的种植。

7. 林下种植食用菌:在森林中种植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进行采摘销售。

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大,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利用了森林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8. 林下养殖蜜蜂:在森林中放养蜜蜂,利用森林中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蜜蜂的蜜和蜂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保护了森林的生态系统。

9. 林下养殖家禽:在林木下方建立家禽养殖场,利用森林提供的阴凉环境和自然饲料进行养殖。

家禽的肉、蛋等产品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10. 林下种植水果: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水果树,如柚子、柿子等。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山地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旅游等经济活动,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

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加收入和就业的同时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本文将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汇报。

一、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1.生态效益显著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绿色、有机的,利用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生态旅游具有观赏、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多种形式,弥补了其他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经济效益可观林下经济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为当地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同时,林下经济的产业链条较长,涉及到农业、林业、旅游等行业,产生的间接效应也非常显著。

3.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利用的是天然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

实行可持续发展策略,保证了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

二、林下经济发展的形式1.林下生态旅游林下生态旅游是指在天然的林木、山水、溪流等环境中开发的旅游活动。

这种旅游活动强调自然、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体验和游赏。

林下生态旅游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村、度假村等多个领域。

2.林下生态农业林下生态农业是利用闲置的或劣质的山坡地、披着林下植被的草地绿化等途径,在森林土壤中进行生态农业开发。

该领域涵盖了从种植到养殖,从水上到陆地,从花卉到果品等广泛的领域。

3.林下生态绿色采摘林下生态绿色采摘是指在林下环境中利用天然的自然果实、草药等资源,开发独特的采摘、观赏活动。

此类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森林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林下经济发展的案例1.川北凉山林下经济保护发展成功经验自2005年开始,四川省凉山州对森林资源进行了保护,实施了林下经济开发计划。

发展林下经济对于凉山州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广西横县林下经济发展横县的林下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了生态资源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

全县有林地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

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

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

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

一是规划引领。

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

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

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

“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

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三是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

一是龙头带动。

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

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

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基地带动。

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

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

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

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

三是典型带动。

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

诸如此类的林下种养大户,全县已拥有40余个,年种养效益在2300万元左右。

四是技术保障。

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

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万人次。

二抓技术示范。

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

三抓技术创新。

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

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效益。

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

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

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显着的生态效益。

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

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使林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

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

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着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

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26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

2003年以来,基于宜林沙荒地多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

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

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

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

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

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

二是政策优惠+贷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

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

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

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

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

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

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

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

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