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1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这一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语文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传达、韩兆琦、李道英、隋慧娟选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上)录像教材27讲,韩兆琦、李道英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估计2006年12月出版)
4、中国古代文学IP课程11讲,韩传达主讲(将见“电大在线”)
三、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教学重点是:
1、《诗经》;
2、先秦诸子散文;
3、屈原与楚辞;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代诗歌;
6、建安文学;
7、陶渊明;
8、李白;
9、杜甫;
10、白居易与新乐府;
11、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高等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中,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知识点展开论述,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起源于传国之器龙骨、兽骨,这些刻有文字的骨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诗歌和乐曲记载。

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代文学逐渐发展成为包含诗、词、曲、赋、话本等多种文学形式的丰富体系。

二、诗经与楚辞的韵文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文集是《诗经》,这是一本记录了先秦时期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珍贵典籍。

《诗经》中的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独特的韵文之美。

而楚辞则是古代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以壮烈的英雄主题和辞章之美闻名于世。

三、唐诗宋词的艺术成就在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而宋代则是词的鼎盛时期。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邃细腻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的豪放自由、王之涣的忧患意境、杜牧的婉约柔情,这些都是唐诗的典型代表。

而宋词则以其婉约细腻、婉转含蓄的风格成为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

四、元曲与明清小说的瑰丽多姿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戏曲的重要流派,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剧目和精彩纷呈的表演形式。

元曲的特点是以曲笺体写作,采用音乐演唱的方式呈现,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明清时期的小说则以长篇小说为主,主题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都是明清小说的代表。

五、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融入了儒、释、道等思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学习资料【一】doc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学习资料【一】doc
(3)燕飨。《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这类作品都表现了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之间的脉脉温情。
(4)怨刺。产生于西周初期的燕飨诗,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中怨刺诗,针砭朝政,情绪激愤,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忧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国风中的怨刺诗则是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一直到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2、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而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8、《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浓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了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也有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诗经》中赋、比、兴运用的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中国古代文学B1 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学号:姓名: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2、《诗经》是我过第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3、《诗经》的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_____ 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歌》放映战争的诗歌中,《》和《》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

6、“风”、“____ ___”和“___ ____”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_______》、《夏书》、《商书》和《》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和以善用比喻三方面。

9、《左传》是先秦散文“_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的成熟。

10、《庄子》33篇,分为、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是庄子所做。

11、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12、《》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的抒情长诗。

13、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的赋法。

14、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搞唐赋》、《》和《神女赋》。

15、战国时期两位最重要的诗人是和。

二、默写和填句(每句1分,共10分)1、默写《诗经。

秦风。

蒹葭》第一章八句。

(8分)2、填句:“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恨”《离骚》。

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B1)综合练习题1.《诗经》的《风》、《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于“风”、“雅”、“颂”,古人有很多解释。

一、现在一般都承认“风”是乐曲的名字,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犹如我们现在说的山西调、河南调等等。

《诗经》里的国风有十五种,就是有十五个地方的乐曲。

二、“雅”也是乐曲的名称。

“雅”就是“正”的意思。

“雅”乐是京畿附近的乐曲,是相对地方音乐而言。

“雅”里又分“大雅”、“小雅”,大约它们的区别是它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的先后,“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正是音乐上受到“风诗”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区分。

三、“颂”也是因音乐而得名。

根据朱熹等人的解释,“颂”是祭祀宗庙时的乐曲。

现在,《诗经》的《风》、《雅》、《颂》里共有305篇诗歌。

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

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

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

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qǐ)》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

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

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

四、婚恋诗: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

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

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章节自测题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章节自测题

知识文章标题:深度探讨电大我国古代文学B1章节自测题1. 背景介绍在我国古代文学课程中,B1章节自测题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工具。

这一章节涵盖了关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广泛知识,包括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各个方面。

2. 深入解析B1章节自测题在B1章节自测题中,涉及到了诸多古代文学名篇、名家和名著,比如《诗经》、《楚辞》、《论衡》等等。

这些内容的考察不仅需要对于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于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有着全面的把握。

通过对这些题目的解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3. 指导性建议为了应对B1章节自测题的挑战,学生在备考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可以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作品、作者风格、文学流派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准备。

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解析文章,以及参与讨论,来加深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测题。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而言,B1章节自测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利器,它促使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备考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通过解答自测题,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总结B1章节自测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检测工具。

它不仅要求我们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有着扎实的掌握,还要求我们能够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认真对待B1章节自测题,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我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变迁以及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1章节自测题作为对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工具,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古代文学的重要性、自测题的意义、备考方法以及对于古代文学的个人理解等方面进行探讨。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盗传必究简答题1.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答: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概括和总结。

(1分)简单地说:所谓赋,就是直话直说,把所见的事物、心中的感受,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3分)所谓比,就是打比喻,用别的事物来比喻此事此物;(3分)所谓兴,是指触景触物生情,用别的事物开头,以引起作者对诗的主体部分的歌咏之词。

(3分)2.筒述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忧念时局,关心祖国命运,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分)揭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基木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并寄以深切的同情,是杜诗的另一重要内容;(2分)杜甫一生道路十分坎坷,他的诗歌详尽地记叙了自己在这“万方多难”时代的种种人生经历和感受;(2分)描绘山水,题画咏物,也是杜诗的内容之一。

(2分)总之,杜诗内容广博,地负海涵。

一部杜诗,既是他一人之年谱,更是一代之诗史。

(2分)3.筒述“楚辞”产生的原因。

答:“楚辞”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首先,楚辞受到当时南方楚地民歌的影响;(4分)(2)其次, 楚辞受到楚国的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3分)(3)另外,楚辞的产生还受到了楚国方言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4.什么是唐代的“传奇” ?唐传奇有哪些代表作?(写出不少于3部的题目)答:唐代传奇是指唐代的文言小说。

(4分)宋代以后,人们根据其作品多传述奇闻轶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

(3分)唐代传奇名作众多,代表作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

(3分)5.什么是“永明体”(新体诗)?答:齐梁时期,声韵学得到很大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额总结出了平上去入四声,。

(2分)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歌声、韵、调的配合,并指出作诗应该避免所谓“八病”(八种声律上的弊病),这就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声韵美,形成了一种新体诗,这种诗体由于产生于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答案【篇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习题】>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理解。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9.简论韩非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0.名词解释:《论语》、《墨子》、《庄子》。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l.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2.了解和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

3.了解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

4.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

5.论述《离骚》的主要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B1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二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代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里,《杂歌谣辞》里的一些汉代民谣虽未入乐,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乐府,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与汉乐府民歌是相通的。

(1)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和反抗,以及揭露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代表作有《妇病行》、《东门行》、《相逢行》、《平陵东》等。

(2)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的诗篇,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古歌》等。

(3)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诗篇,这类作品有《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4)反映社会动乱给知识分子文士们造成忧惧和漂泊之痛的诗篇,如《悲歌》、《枯鱼过河泣》、《乌生》等。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生动的故事性: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经》民歌主要是抒情诗,尽管有少数诗篇带有叙事性;而汉乐府民歌则主要是叙事诗。

它们往往有情节,叙述故事时又常常注意其生动性。

代表性的诗篇有《孤儿行》、《妇病行》、《十五从军征》、《艳歌行》等。

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更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杰出诗篇。

(2)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因多是叙事诗,所以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陌上桑》中的罗敷、《上山采蘼芜》中的“故人”、《十五从军征》中的归乡老兵、《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等等,都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3)句式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诗经》民歌主要是四言句式,汉乐府民歌则多表现为杂言,表现为句式变化多端,如《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各种句式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言都有。

但是汉乐府民歌中已经有完整、整齐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民歌相较《诗经》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即使现在读来,多数夜几同口语,如《江南》、《长歌行》、《上山采蘼芜》等都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如话家常。

三、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是《汉铙歌十八曲》的第十五曲,也是表现爱情的民歌。

全诗均为女子自誓之辞,自誓的内容是表示对男子不可遏制的爱情,但也有人认为是表示与所爱的决绝,但决绝的原因没有说明,所以认为它与《有所思》应合为一篇,《有所思》在前是说之所以决绝,《上邪》在后是自誓决绝,虽是臆测之辞,权可作一家之言。

我们仍视作爱情的誓言。

《上邪》没有描写他们的爱情是如何热烈,而是全篇都是女子的自誓之辞,而其爱之深于中可见。

“上邪”是指天自誓,古人敬畏天地,指天为誓,表示其庄重严肃。

“我欲”二句是正面作誓,表示两人的爱情的长无衰竭,感情强烈而直率。

“山无陵”以下是以假设作誓,一连用几个比喻证明这个感情的永无变化,除非是高山变成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相合,爱情才会消歇。

既然这五种情况都不可能,那么爱情也就永不消歇了。

诗全用口语,长短句杂陈,且不加修饰藻饰,但却感情强烈奔放,极富感染力。

博喻的运用使语气奔腾而下,语势跌宕,有不可阻遏的气势,与女主人公的热烈奔放心潮起伏的感情相谐无间。

这首诗对后世爱情诗词有所影响,如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无论是立意和语言明显与本诗一脉相承。

四、《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东汉中期以后,文人们受乐府民歌中五言体制的影响而开始学作五言诗,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就是无名氏的组诗《古诗十九首》。

(1)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妇女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之情。

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名篇佳作。

(2)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

这类作品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3)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

如“西北有高楼”等。

这类诗客观上反映了知识分子仕路不通的苦闷。

(4)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这类作品如“驱车上东门”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比较单薄,它没有能够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更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但是我们通过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个人嗟叹,还是可以曲折地看到一些那个时代的影子,能够隐约地体味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气氛。

五、《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很高,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

仔细分析有以下三点:
(1)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

《古诗十九首》全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多的叙述性。

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就都是如此。

诗中抒情、议论都融合在这种具体的叙述与描写之中,四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高度的统一和谐。

(2)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客从远方来”有“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可以说是精彩极了。

沈德潜说:“置书怀袖,亲之也;三岁不灭,永之也。

作意措词,微而婉矣。

”(《古诗源》)只有对人爱敬到了极点,才有可能对他所赠的东西珍重系心到如此的地步。

(3)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的语言,但它不是那种僵化呆板的书面语,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一种口语。

它让人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帖。

明代胡应麟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

”(《诗薮》)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五言诗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