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word版本
文学史A大一上背诵

中国古代文学史A 大一上学期背诵资料整理诗经《诗经·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
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shuì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biāo镳,翟茀dífú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guō活。
施罛gū濊huó濊,鱣zhān鲔wěi发bō发,葭菼tǎn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诗经·邶(bèi)风·静女》见作品选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ú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ú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小雅·鹿鸣》见作品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示”)民不恌(“佻”),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遨”)。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耽”)。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tu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docx

名词解释:1、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
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2、赋、比、兴:为《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朱熹解释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大体来说,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的开头位置。
就兴与诗歌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意义相关的例子,如〈关雎〉,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
山有枢〉。
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3、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用古文字写定,比今天〈尚书〉多出十六篇,这十六篇后来亡逸了。
4、〈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也是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5、〈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6、卮言: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
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
7、“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当时他并没有特定的名称,“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开始出现。
从体式上看,“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以抒情、议论、描写为主,刘向把楚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
8、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带你一起背考点
【名词解释】
赋、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语言 准确而简明。叙事特点:微言大义。 《吕氏春秋》 1.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 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2.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近 300 则丰富多彩的寓言 故事。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左思风力 西晋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风骨,被钟嵘《诗品》誉为“左思风力”。左思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 刚健有力。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发端自魏正始时代,盛行于东晋。内容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 理的表述。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宫体诗 宫体诗是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遣性质,注重对写实技巧的追求,构形常常惟妙惟肖。 《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是为《水经》所作的注释,共 40 卷。它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 的学术著作,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是一部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3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嵇康诗歌的特色 钟嵘的《诗品》评价其诗风“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1)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有一种峻切之语。 (3)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的特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3)描写更加细腻。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八首诗主要反映了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最能表现左思气 概的是《咏史》其五。 2.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名为咏史,实是咏怀。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 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 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 (1)庾信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的融合。(2)庾信的诗歌创作可以依 42 岁留魏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①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徘偶均自然工巧。②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 歌之大成。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1)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2)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想象,跟人的劳动宗教有关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百兽率舞。
”出自《尚书·尧典》2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出自《诗大序》。
3 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幻想的4 神话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劳动说宗教说5试论中国神话主要特征:⑴不管想象多离奇,始终以人生为主题。
⑵集体创作,流传中不断完善成型⑶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⑷浓烈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形象。
第二章《诗经》:内容,特点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简述《诗经》文学成就。
⑴抒情和写实的统一⑵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⑶形式(四言句式)和语言方面(双声叠韵,词汇丰富)的特点。
2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比其音律,疑问与天子。
”是《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论述。
3 汉代“四家诗”指齐鲁韩毛。
4 汉代“四家诗”种属于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5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家国沦丧的悲哀的诗篇。
6 《诗经》分类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7 周人最著名的史诗,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8 论述《诗经》中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情爱诗:歌唱爱情婚姻;反映与之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社会政治诗:下层人抨击政治;官吏对政治不满;生活郁闷忧伤;称颂执政者第三章先秦散文:历史散文:有文采地记事诸子散文:通过刻画讲道理寓意1 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文本是《今文尚文》。
2 经过孔子的修订过的编年史是《春秋》。
3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4 “《春秋》三传”指《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5 简述《左传》及其作者,论述其的文学特色。
解释春秋的,编年史,作者左丘明。
⑴剪裁、历史事件故事情节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版笔记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2.(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1)雄辩色彩。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4.(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逼真的描写.(4)谐趣和讥刺横生。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5.(1)“美政"理想。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6.(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完整word版)00538_中国古代文学史(一)_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完整word版)00538_中国古代文学史(一)_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学史中国古代⽂学史⼀、填空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
3.《诗经·⼤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族成长壮⼤的著名史诗,它们是《⽣民》、公刘》、《绵》、《皇矣》、《⼤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风》:习习⾕风,以阴以⾬。
黾勉同⼼,不宜有怒。
6.《诗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韦昭的《国语注》。
10.《⽼⼦》:“我有三宝,持⽽保之。
⼀⽈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11.《⽼⼦》:“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12.《⽼⼦》:“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13.《⽼⼦·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终不为⼤,故能成其⼤。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犹难之,故终⽆难矣。
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学》、《论语》、《中庸》、《孟⼦》。
15.语录体是《论语》⽂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17.《孟⼦?尽⼼上》:“君⼦有三乐,⽽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母俱在,兄弟⽆故,⼀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18.《孟⼦?离娄下》:“君之视⾂如⼿⾜,则⾂视君如腹⼼;君之视⾂如⽝马,则⾂视君如国⼈;君之视⾂如⼟芥,则⾂视君如寇仇。
”19.《孟⼦·梁惠王上》:庖有肥⾁,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殍,此率兽⽽⾷⼈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
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初唐诗人陈子昂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促成声色与性情的统一;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提倡复古,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提成三代两汉的古文,在其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文与道的离合,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此外,道家、佛学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先后不同程度的渗透进来。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试图打破按朝代分期的框架,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其阶段性(九个方面:创作主体;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接受对象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传媒;主体,读者)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二、概述:(一)上古期总:各种文学体裁的孕育;思想基础的孕育;(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奠定文学的基本格局(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收对象,传播媒介为文字),直到宋出现市民文学。
1、第一段先秦文学。
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散文),诗乐舞结合。
2、第二段秦汉文学。
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汉代文学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以新姿态新活力酝酿出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将魏晋作为新开端划分依据(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在这个时期具备且成熟):✧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开始并完成;✧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诗、词、曲鼎盛;在唐宋元达到高峰✧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文学传媒新形式;✧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
a.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达到鼎盛。
文向诗(占据主导地位)靠拢,出现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
杜甫承前启后(这个阶段最后下个阶段最早,里程碑式的诗人)。
确立“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范式。
b.文学创作个性化;c.宫廷核心作用,以此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d.玄学(真与自然)佛学(关于真与空心性境界)渗入文学,促进文学观念多样化。
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
(1)韩、柳古文运动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新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确定.散文形式(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
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3)由杜甫、白居易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庭筠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
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
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
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文学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等新形式;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三)近古期嘉靖后总特点: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变化;2)王学左派影响,创作主体个性高扬;肯定情欲;冲击理学禁欲主义;3)通俗文体(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主导)小说最富生命力。
1、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第一段。
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及论争。
诗文有公安、竟陵、神韵、格调、性灵、桐城派主张和实践;词有阳羡、浙西、常州词派主张和实践;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群体论争。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共同达到传奇的顶峰近古期第一段是白话长篇小说的丰收期: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2、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适应社会变化,文学创作发生变化。
文学的基调: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
文学观念: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国民影响深)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等新媒体出现,写作方法随之变化;散文内出现报刊文体,诗歌中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口号。
近古期终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是中国文化奠基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文化形态文化品质影响深远。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时期文学)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大约是农事祭歌;《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尧舜时《击壤歌》《卿云歌》《康衢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歌谣遗文。
反映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时,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
可惜神话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二、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金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的文字,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提供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篇幅较长的钟鼎铭文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三、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现在所知最古的一套乐曲),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祈求神灵庇护达到万物和畅的理想《尚书·益稷》载帝舜时乐曲《大韶》;《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觋是文化主要承担着和创造出于巫术祭祀目而创作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
巫史不分。
史的职务期初也是宗教性的,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史官记录的辞风质朴、不加纹饰;自作的,条理细密、文思清晰。
西周时学在官府。
文化被贵族垄断,官学内容为六艺(五礼、六乐、五舐、五驭、六书、九数,《周礼·地官》)。
后官学变为私人传授(父子代代相传)。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
春秋战国,分封制解体,贵族庶人间兴起士阶层。
民间聚众讲学盛行,文化知识从贵族转到士。
儒墨学派发展壮大,“礼贤下士”之风盛行;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诸子并起,议时政、阐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
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