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 中国古代文学 - PPT大纲
介绍
1 概述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揭示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文学流派
诗歌
探索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韵律, 深入研究唐诗宋词及其他形 式的古代诗歌作品。
散文
欣赏鲁迅的散文作品以及清 代散文家的杰作,领略其中 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戏曲
欣赏精彩绝伦的京剧、豫剧、 川剧等古代戏曲表演,了解 其艺术美学与文化内涵。
经典著作
四大名著
品味《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 国演义》等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深入研究《庄子》、《诗经》和《论语》等中国古 代文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文学影响
1
古典文学
探索中国古典文学对人们的思维方式、Fra bibliotek现代文学
2
价值观以及艺术表达的深远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和 影响,展示其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中国古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其它文学类课程的基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并行课程为《古代汉语》,后续课程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共同形成中国文学体系。
2.课程设计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作家和作品分析,通过诵读和欣赏使学生充分体验文学的美感,教会学生探索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对学生古代文学理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突出师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史、文学运动及文学流派。
⑵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状况。
⑶掌握古代文学的伟大成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⑷能够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⑸掌握与古代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古代典章制度、历史知识及古代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评价古代作家及古代文学作品。
⑵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阅读一般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⑶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⑷能够写出观点清晰的文学欣赏短文,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作品领悟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6、《汉书。
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7、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8、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9、《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_OK

34
3、曹操的影响
• (1)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人的影响, • (2)为四言诗体注入活力。
• 不仅以其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 一代诗风,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 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35
东晋文学
代表作家:陶渊明
晋 36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44
三、女性题材诗
• 1、描写女性的美貌 • 《清平调词》咏杨贵妃: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5
2、抒写女性对爱情的向往
•
《夜坐吟》
•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 金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24
二、汉代历史散文是两汉文学的 最高成就
汉代历史散文比先秦时代有了较大的发 展,其主要特征是传记文学体裁的出现。
《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开创了 我国正史的写作体例。
25
三、汉乐府民歌和汉代文人诗是 两汉文学的重要形式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在 诗歌的形式上较之四言诗有所突破;在表现的内容 上,叙事的成分有所增加。
• 辞赋是汉“一代之文学”,具有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特点。汉代辞赋作家有 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 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 名家名篇: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 、班固《两 都赋》、张衡《归田赋》 、《二京赋》
1、《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2、《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 主义的基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现实主义精神。 3、《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 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课程编号:182132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
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主要内容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重点、难点: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先秦文学绪论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难点: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PPT课件

h
8
2、散文
• 阴虚甲骨卜辞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记载。
• 魏晋南北朝以还,文体自觉意识:
• 曹丕: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 書 論宜理, 銘誄尚實, 詩賦欲麗.(《典 论·论文》)
• 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赋碑诔铭 箴颂论奏说。
h
9
• 《文选》将文体分为三十九类
• 刘勰《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 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文学散文和非文学 散文始终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散文的文 学性,通常总是依附于原本非文学的文体 门类而得以体现,并随之发展,如历史散 文、诸子散文、游记散文、笔记散文等。
• 最后,楚国或曾经生活在楚地的作家,也 为赋的创立或发展,做出过直接的贡献。
h
13
4、词曲
• 词最初产生于民间,时间不可考。
• 词与音乐关系密切,词的兴起,可 以说是两汉以后诗和音乐彻底分离 后,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以 新的方式实现的一次回归。直到南 宋末年,词才脱离音乐,成为格律 诗的一种。
h
3
1、诗歌
•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 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 鲁迅先生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 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 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 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 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 杭育派’。”(《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 《汉书艺文志》九家十流之一:“小说家 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 者之所造也。孔子 曰:“虽小道, 必有可 观者焉, 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不为也. 然 亦弗灭也。”
中国古代文学的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的介绍一、古代文学的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指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结束之前的一段漫长时期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内容,以及独特而瑰丽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上古时期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被称为《风雅颂》。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间所创作和流传下来的305篇诗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风貌、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
《诗经》以其简练而富有力量感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作家借鉴和模仿之源。
2.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所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一部重要诗集。
它以其深情而激昂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们对国家兴衰、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楚辞》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三、先秦时期1. 儒家经典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儒家经典则是这一时期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既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具有深远影响力。
这些著作以其言简意赅、思想精深而被后世奉为圭臬。
2. 道家文献道家文献是道教思想和修行方法总结和阐释的重要著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道德经》和《庄子》。
这些文献以其奥妙而玄奥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宇宙万物之间无形之道,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等重要理念。
四、两汉时期1. 历史记载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历史记载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其严谨而详实的记载方式,成为后世历史文献的典范。
《汉书》、《后汉书》等也为研究两汉时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2. 文言文学两汉时期是文言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
代表作品有《论衡》、《世说新语》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优美的文风,展现了作者对社会风貌、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1. 乐府诗乐府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歌和宫廷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重新拾起了字典。
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编先秦文学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出自《吕氏春秋·古乐》“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出自《礼记·效特性》《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出自《关雎》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
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论述题一、《氓》《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三章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章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
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
"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比”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
二、《蒹葭》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
“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
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三、《国殇》艺术手法:1、作者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2、动静结合。
屈原将动态过程中英勇杀敌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3、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四、《哀郢》诗的前三层为回忆,其抒情主要通过记叙来表现;第四、五层是直接抒情。
乱辞总承此两部分,写诗人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的痛苦和悲伤。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语重意深,极为感人。
作者直抒胸臆,一谓三叹。
全诗章法谨严,浑然一体。
本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很大的独创性:一,开头并未交待是回忆,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四句为一节,三节为一层意思,很整齐。
语言上的特点是骈句多,如“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远”等,既富有对偶美,也有助于加强感情力度。
五、《冯谖客孟尝君》作者如何塑造冯谖的形象:1、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
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
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
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
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一道曲折。
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
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
这又是一道曲折。
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
这又是一道曲折。
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
这又是一道曲折。
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
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
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
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
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
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
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
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
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简述1、欲扬先抑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
2、映衬烘托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
“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3、尺水兴波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也颇有技巧:第一部分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
第二部分叙述冯谖焚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
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
六、《项羽本纪》项羽的悲剧性格:其一是自满。
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
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残暴专横。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
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
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