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整理(1)

合集下载

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乡村贫困居民的生计,加强生态保护,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林地、林区和乡村地区的草地、植被带、水域等非农产品生产地区内以利用生态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活动。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促进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

一、林下经济的意义林下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森林、林地、草地、水域等生态资源,在其中进行非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

它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森林整体生态环境。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一)种植业1. 果树种植:可以发展芒果、李子、枣等,通过加工鲜果、果干、蜜饯、果汁、果酒等产品,增加果农收入。

2. 草药种植:通过种植草药,或者采摘野生草药,制作成药物、口腔清新剂、保健品等,在市场上有很高的销售价值。

(二)畜牧业1. 养猪:可以发展放养、散养的猪。

养猪既可以增加养殖户的收入,还可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 养蜜蜂:可以发展蜜蜂养殖和蜂产品加工,生产天然蜜、蜂蜜饮料、蜂蜜巧克力等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三)渔业1. 养殖:可以发展淡水鱼、亲自虾、鲍鱼、藻类等养殖生产,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捕捞:可以发展乡村环保休闲渔业、路边鱼塘等,增加就业和农民的收入。

(四)林下观光1. 休闲旅游:可以在山塘、田园、海滨等地开发休闲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农家乐:可以开设农家乐,提供特色美食、住宿服务等,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消费,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1. 提高农民收入: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循环利用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保护和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面积,增强生物多样性。

发展林下经济汇报材料

发展林下经济汇报材料

发展林下经济汇报材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发展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资源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开展经济活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日益增强,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及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发展林下经济的好处。

一、林下经济的重要性1. 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帮助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森林的也能够创造经济价值。

2.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开展林下经济,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减少森林资源浪费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的关键时期,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林下经济领域,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竹笋种植、特色林产品的开发等。

这些项目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契机,也提升了林下资源的利用效率。

林下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监督。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立法保障等,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提升产业规模发展林下经济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小范围的试点项目,而是要逐步提升产业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3. 加强技术支持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新技术和培育本地技术人才,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1. 竹笋种植竹笋是一种优质的山珍美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通过种植竹子和生产竹笋,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还可以提升当地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

2. 特色林产品开发在一些地区,人们开发了一些特色林产品,如林木蜜、野生菌类等,通过加工和销售,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

互利 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 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 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 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林树种特性及多年试验推行的经验,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林菌模式即充分利 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 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 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二、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 在林下放养或圈林地、园地食用菌菌棒废弃后菌棒 有机肥食用菌生产 枝条废弃物互利 养肉鹅、柴鸡、肉鸭等。

三、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 每667m2可分别投放牛5头、 肉羊5只、兔30只。

四、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 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cm 。

五、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

目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 市场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六、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 具有固氮根瘤菌。

不与林木争肥争水, 且又覆盖地表, 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肥力, 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七、 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 养殖金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 667m2收益可达数千元。

林地、园地杂草、虫类禽类粪便 鸡鸭禽类八、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 发展蔬菜种植。

九、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 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内或森林周边,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养殖畜禽或者采集森林资源,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并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林下经济中,中药材种植是一项重要的领域,对于提升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是当下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概念和意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是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森林优势资源,通过种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开展示范引导、科技推广、培训示范等活动,推动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示范基地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 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标准(1)生态环境要求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建设应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促进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和提升,保障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进行土地利用,避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

(2)种植管理要求针对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应遵循科学种植原则,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中药材种植品种,采取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合理配置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确保中药材的生态可持续利用。

(3)科技推广要求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需要注重科技推广工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的培训和示范活动,提高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种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要求,注重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对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的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林下经济在当前森林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林下经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经营利用上,允许人们在森林下进行非破坏性利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但是,林下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

1. 林下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家对于林下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地开展林下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林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一些地方的林下经济虽然很发达,但是也有许多地方的林下经济却陷入了低效益、低效率之中,长期存在着发展落后的现状。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的对策:(1)优化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鼓励和引导一些地区弄清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经济特征,加强协作,减少竞争,实现互补发展,共同推进林下经济的全面发展。

(2)尊重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风俗习惯,寻找到林下经济适合发展的产业模式,适当发挥地方自身的优势,减少盲目跟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利用混乱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以及一些利益驱动的决策,导致了一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给林下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乱砍滥伐、采矿开露天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的对策:(1)建立完善的林下经济资源规划和管理体系,对于未来的林下经济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林下经济主体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林下经济在进行资源利用时必须符合环保、节约能源的精神,以及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一些合法性、健康性、安全性的标准。

(3)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下,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鼓励人们走进森林,体验神奇的自然美丽,降低破坏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3. 经济效益不理想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本较高,存在着一些产业利润不高、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因此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如果长期处于没有利润或收益较低的状态,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副作用。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

浅谈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引言林下经济是指在林业、园林、风景区等绿色空间中,通过种植药材、果树、蔬菜、花卉等农林产品,以及开展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业态,实现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林下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不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林下经济模式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其产业发展对策,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林下经济模式研究1.1 林下经济的定义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果园、风景区等绿色空间中,通过种植农林产品、发展休闲观光等业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户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模式。

它将林地、果园等绿色空间作为生产基地,通过生态种植、特色经济产业、休闲旅游等方式,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2 林下经济的特点(1) 生态效益突出。

林下经济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种植、生态观光等方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2) 经济效益显著。

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多产业综合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3) 社会效益广泛。

林下经济模式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3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林下经济、现代林下经济和创新型林下经济。

传统林下经济以种植农林产品为主,利用林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现代林下经济在传统林下经济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创新型林下经济是在现代林下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业态、打造品牌等方式,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

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

第一章概述一、树下经济的概念林下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现象。

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目前处在蓬勃发展阶段。

农林复合经营的理念是林下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林下经济产生的前提,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

目前关于林下经济的概念尚未有科学准确的定义。

有研究者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选择适合林地资源利用的种植、养殖形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以科技为支撑,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郭奕秋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橡胶林、防护林、公益林等林下经济资源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其他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经济。

.李金海等研究认为,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等理论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 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我国林业立体经营形式出现较早,但其发展重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我国林业理论探索最活跃的时期。

随着林业生态经济理论的逐渐发展,系统林业思想逐步形成,林业的多功能和多目标特点得到认识和体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林业“三定”政策落实以后,随着个体林业的兴起,农林复合经营得到一定发展。

这一阶段,除一般的林粮间作之外,比较典型的有南方的林渔、林鸭、桑基鱼塘,北方的林参、林蛙、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

这一时期的林下经济开发规模较小,仅仅是一般的林下经营活动,尚谈不上产业化。

第二阶段,1998〜2003年。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伴有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方式已不符合社会追求经济、环境效益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林业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的林业生产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非但充分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和土地资源,还能给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特点及意义 1、主要特点 1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林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仅可通过林下种养殖来改良土壤的肥力,还可促进林木生长,并且由于林下的小气候能给增加空气的湿度、预防病虫害,便于林下养殖或者种植的动植物生长。

2 发展林下经济是以林为主,集农、林、牧于一体的复合型共赢经济。

通过林下种植或者养殖,使得林业产业由从单一的利用林产资源逐渐转变为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进而形成综合型的产业经济结构。

3 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农民富裕和农村环境优美,而由于林下经济具有周期短和效益高的特征,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协调发展的作用,并且把畜禽养殖业迁到林地,不仅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

2、意义 1 有利于提升林地综合效益近年我县大力发展生丰产林,使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因此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并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模式,不断提高林地综合效益。

2 有利于提高林地产出率林地是林业最基本的生产基础,合理的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发展林业产业的立体经营,促进传统的单一林业转变向现代化的复合林业,不仅是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以及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是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极大的促进林业资源利用率和林地产出率的提升。

3 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林下闲地和空间资源,发展养殖、种植业,实施林地多种复合经营,实现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并且让农民能够合理的安排林业生产活动,进而有效的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得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创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下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随着森林生态功能的无限扩大,其经济效益的空间逐渐被压缩,很多林区一直在探索如何转型,如何在既保护生态的同时还能有不错的收入中摸索出一条道路,确实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比如说我们经常听说的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生态林业模式,它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在林冠下开展农、牧、草、药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过去,我们常常见到的模式多是林下种养殖,但近年来,林下经济模式发展蓬勃快速,各种新型产业接连不断,这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下面让我们了解几种常见的林下经济业态模式。

林粮模式也称为林油模式或林农间作,主要包括林粮间作、林菜间作和林油间作。

一般在林下套种小麦、玉米、谷子,以及花生、土豆、红薯、魔芋和豆类等小杂粮。

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和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蔬菜的种植种类一般来说,秋末在落叶树开始脱叶时将菜苗栽入林地,这时尚未脱落的树叶和树枝可以给菜苗遮光、降温、保湿,使菜苗容易成活许多地方利用冬春季节林间的光照种植大白菜、辣椒、萝卜、包菜、蒜苗、菠菜、油菜、甘蓝、圆葱等蔬菜。

’林禽模式林地郁闭后,林内仍有一定的散射光,空气新鲜,环境清洁,林下空气湿度大,林荫使禽类生长更快、更健康,既减少人工饲养,降低了饲养成本,又符合绿色消费观念。

林下养殖的禽肉蛋适口性明显提高;林下养禽解决了以往的“人禽争地”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60~100 只禽类,每年可养3~5 茬,且养殖技术简单。

林畜模式也可以称为林-草-畜模式,即在林地内种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牛、羊、兔和特种动物。

林下养殖方法比传统普养殖方法的优势在于:林下养殖产生的大量牲畜禽粪便与树叶、草渣混合,可促使两者快速分解,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不仅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并且大大减少了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

林木为建在林中的养殖场营造了一个空气清新的小环境,尤其是在夏天,能减少阳光直射,为牲畜遮阳纳凉,降低舍内外温度,保持适宜牲畜的生长环境。

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中药材。

疏密有间的森林为林下间种中药材提供了贴近自然的空间,夏天能遮荫,冬天能保暖,还为偏阴性中药材提供了阴湿的环境。

发展林药模式应当注意的问题:选定的中药材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应当选择耐瘠薄、耐干旱、耐草荒的粗生易长品种。

大多数中药材在种植后的3~5 年内不宜重茬。

林菌模式林菌模式是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和利用食用菌生长喜阴、喜湿的特点,以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为主要原料,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多种可食用菌类。

林下种植食用菌克服了夏季常规食用菌生产大棚内气温高、温度不易调节的问题。

林下种菌模式还解决了农村焚烧秸秆问题,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发展前景通过优选林下经济模式,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讲求实效原则,可实现林下经济科学化、标准化、基地化和产业化,形成“上中下、短中长”立体经营格局;以富民为目标,通过政策保障、技术服务和资金扶持,有效地破解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难题,促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及效益分析林下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生态林业模式,它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在林冠下开展农、牧、草、药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通过优选林下经济新模式,可有效破解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对促进县域生态和谐和富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优势1.1 政策科技扶持优势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完全符合当前国家政策鼓励的低碳经济、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

1.2 林地空间利用优势根据2012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调查数据显示,成武县林业用地面积22.8万亩,有林地面积17万亩,林木覆盖率25.8%。

林地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或单一种植模式,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

随着国家对林业发展的重视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日益凸显,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1.3. 生态良性循环优势1.3.1周期互补,增加效益林下经济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弊端,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长短结合,优势互补。

1.3.2遮荫降温,减少成本传统庭院饲养方式因密度过高造成高温环境,影响畜禽生长,林下养殖则能降低禽舍内外温湿度,给畜禽营造较好的生长环境,降低了设施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饲养效益。

1.3.3相互利用,互促共赢林下养殖可林木为畜禽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林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聚集在林下形成林下动物的“天然氧吧”,适宜畜禽生长,增强肌体免疫力,减少药物使用量,可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环保、风味独特的畜产品;畜禽的粪便与畜禽吃剩的草渣、树叶混合,快速分解后利于树根吸收,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畜禽排泄物产生的氨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利于林木的光合作用,树木释放大量氧气,又利于畜禽生长,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1.3.4绿色养殖,健康生态发展林下养殖,净化了村庄。

把庭院养殖转到村外林下,畜禽的粪便和气体不再污染村庄庭院,保持了村容整洁,同时还阻断了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对村民健康的威胁,为公共卫生建起一道有效的防护屏障。

“林下养殖”还较好地解决了林牧争地矛盾,节省耕地,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林分的抚育管理得到加强,林地的生产力得到有效维持。

二、优选发展模式拓展林下经营模式,实现短、中、长项目合理搭配,达到用长带短、以短养长的科学种养格局,实现主体生态林业业协调发展。

2.1林粮结合模式在造林初密度为3m×4m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

种植面积约占林下经营总面积的60%以上,年亩纯收入2200元左右。

选择种植大豆、花生、绿豆、豌豆等小杂粮,均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五谷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林粮间作期于植树的1~3年进行,4年后树木郁闭就不能进行间作了。

间作蔬菜和瓜类,平均每亩效益可达800元~1500元。

也可林间甘薯、大豆倒茬种植,第1、3年种大豆,隔年种一茬花生倒茬。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为林地增绿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使片林当年就有收益,亩纯收入150~200元。

林粮间作这种模式技术简单,当年有效益,容易被农民接受。

但林粮间作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林木行间严禁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

2.2林药结合模式在林下发展中药材种植,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林间套种模式,也是一条生态保护和兼顾农民长短期效益的双赢途径。

在管理中药材的同时林木也得到了管理,有利于林木生长。

树木定植后第1~3年,在行距2米以上的林间套种中药材板蓝根、赤芍、黄芩、白术、知母、三七、薄荷、金银花等。

树木长到3~5年后,树体比较高大,可种植一些喜阴耐阴中药材,如桔梗、黄连、半夏、柴胡、党参、天麻、白芷、丹参、天南星、麦冬等,试验证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可增收1000~3000元/左右。

比如,在杨树行间平播板蓝根,全年施肥2次(基肥1次,追肥1次),浇水1次,喷药1次(防治菜青虫);秋后板蓝根收获时主根3cm粗,侧根1cm粗,亩产量达450~500kg,按照市场价2元/kg,每亩收入1000元,扣除投入100元,每亩纯收入900元;板蓝根叶子也是药材,每年可采2次,干叶回收价格为0.6元/kg,每亩可收入70多元。

2.3林蔬结合模式就是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可选择的蔬菜品种有:大葱,青椒、茄类、油菜、圆白菜等,种植技术同一般露地栽植技术。

以栽植大葱为例,亩可出葱2000kg左右,按0.2元/kg计算,平均亩纯收入在400元以上,且管理简单。

第2、3年也可在行间种植一些常规露地上可以生长的蔬菜,但最好不要种植萝卜、白菜等生长期较长且后期需水量大的品种。

2.4林苗结合模式针对造林密度3m×3m或3m×4m的株行距,行间不宜进行杨、柳等高大乔木的育苗,可选择一些耐荫性较强、植株生长较慢的冬青、小叶女贞等绿化苗木。

也可行间进行玫瑰、紫穗槐树种育小苗。

该模式特点是充分利用造林初期林间地培育各种苗木。

间作育苗的时间为造林后1~3年,在林木树冠郁闭以前出圃。

2.5林花结合模式结合我县油用牡丹基地建设,利用宽窄行林分结构,林下种植油用牡丹、油用牡丹再套种短期作物,如套种中药材白术、生地、丹参、板蓝根、知母、天南星、桔梗等,平均每亩增收2000~3000元左右;套种蔬菜朝天椒、菠菜、油菜等,平均每亩增收4000元左右。

2.6林菌结合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m2,经济效益显著。

当速生林长到4~5年的时候,大树遮荫,林间地利用不上。

但是林地暗潮湿正适合林菌间作。

选择交通便利、有水源的3年以上、行距3m 以上的速丰林地,树木行间搭建规格为宽1~1.5m、高0.8~1m的小拱棚。

在小拱棚内依次排入菌棒,1亩速生林地,一年一季投入菌棒1万只,每亩地产值2.4万元,只要按照要求管理,扣除成本每亩地获利在5000元左右。

从菌棒入地到开始出菇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整个生产时间为2个月,每亩可增收8000~10000元左右,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

2.7林蝉结合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

金蝉俗称“知了”,在当前昆虫市场中,是唯一一种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不受任何饲料添加剂、农药、激素的影响,营养丰富,味道或口,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

人工养殖金蝉投资小、技术容易掌握、省工时、高效益、无风险,是农村新的致富项目。

3年的树林每亩地可种植卵枝500条,每条卵枝有卵50个到150个不等,一般每亩可收金蝉成品150kg左右,效益可达10000余元。

如果树龄较大还可酌情多种植一些卵条,收入可达15000元。

2.8林草、林牧结合模式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牧草品种选择:黑麦草、紫花、苜蓿、野谷草、三叶草等。

林牧模式,即在树木行间郁闭后,养殖与种草相结合,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草多的特点,在林地周边区围栏,散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鹅、肉兔、青山羊等,树木为家禽遮荫,家禽吃草、吃虫,粪便肥地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