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36页PPT

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36页PPT
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时间长,不均匀、 难控制,易反跳,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控
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亚低温治疗仪
01 工作原理:
02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制系统控 制临床需要的水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循环,水毯 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温的环境。
LOREM IPSUM DOLOR
•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2℃ ~34 ℃ 范围内,
原理
01 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 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
02 器官氧耗;
03
五.循环监测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 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 ECG、血压、脉搏、肢端循环 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 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 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 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 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 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 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 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 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 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 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 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护理措施
三 .呼吸系统观察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 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 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 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 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 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 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 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 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亚低温治疗(low temperature therapy)是一种通过控制体温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后恢复、运动损伤、炎症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亚低温治疗主要通过冷敷、冷浴和冷包等方式,降低患者体温,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疼痛和炎症反应的效果。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需遵循以下原则:1.评估: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疼痛评估等,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以确定是否适合亚低温治疗。

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和意识水平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2.设定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需求,制定可量化的治疗目标。

比如,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炎症反应、缩短恢复时间等。

3.选择合适的冷敷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冷敷方式。

可用冷湿敷、冷热敷或冷水浴等方式,但需根据患者的体温调节能力和治疗反应来决定冷敷时间和温度。

4.确保安全: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保证患者的安全。

首先,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同时,需确保冷敷设备的安全性能良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监测治疗效果:护士需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包括疼痛缓解程度、炎症反应的改善和患者的舒适程度等。

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贴心护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护士需为患者提供温暖的环境,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还需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答其疑虑,消除恐惧,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护理体验。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护理时,护士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冷敷时间和温度:冷敷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5-20分钟,不要超过30分钟。

冷敷温度一般控制在15-20摄氏度,不要超过冷敷设备的建议范围。

2.保持皮肤整洁:在进行冷敷后,护士应帮助患者清洁冷敷区域,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整洁,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注意观察副作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痛和瘙痒等不适感,护士需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减轻不适。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 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C,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C,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C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 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ppt

七.体位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 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 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 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 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 体位性低血压。
复温原则
复温原则是先停用冰毯机等物理降温措施,然后逐渐停用冬 眠药物,让体温自然恢复,以平均4h复温1℃左右为宜,使 体温恢复至36.5~37.5℃为宜,复温过快易引起缺氧、心律 失常、脑水肿、休克等。临床医生已普遍将低温治疗作为抢 救重型颅脑外伤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我们则应做好在亚低温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为抢救颅脑损伤患者赢得时间,降 低病死率。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 肿及肺水肿;
04
提高血氧含量,促进有氧代 谢;
05 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适应症
• 溺水、中风 • 肝性脑病 • 细菌性脑膜炎 •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心肺复苏术后脑病 • 高热惊厥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
禁忌症
脑电无活动的昏迷或认知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低温
• 低温可使脑细胞的氧需量降低,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 到脑保护作用,是脑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 温每降低l℃可使代谢率下降5%~6%。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精选)PPT文档31页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精选)PPT文档31页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精选)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定义】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外界不良因素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保护机体免受过多的消耗,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O C、中度低温28~32O C、深度低温17~27O C和超深度低温12~16O C四种。

由于深度低温易发生室颤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不使用。

若将体温维持在28~35O C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改善颅脑外伤病人的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

【适应症】⑴心肺复苏后的病人。

⑵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是伴有去皮质强直、广泛脑水肿或脑肿胀的重度脑挫裂伤。

⑶GCS<8分,术后严重脑水肿。

⑷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禁忌症】⑴全身衰竭、失血性休克。

⑵患有严重的心肺疾患。

⑶<16岁儿童或70岁老人。

【护理要点】⑴评估病人一般情况,有无治疗禁忌症。

⑵准备各种用物,并检查评估是否完好。

用物包括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听诊器、降温或大冰袋、冰帽、呼吸机、监护设备和冬眠、抢救药物等。

安置患者单人房间,光线宜暗,室温18~20o C。

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亚低温治疗时应用肌松剂的同时,配合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按机械通气护理。

⑷在放置颅内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防止脑灌注不足,维持颅内压在20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⑸在放置脑氧分压监护装置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脑氧分压的变化,防止脑供氧不足,维持脑氧分压在15mmHg以上。

⑹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肌松剂滴入的速度及肌肉松弛程度。

降温时,先使用冬眠药物待自主神经被充分阻滞,病人御寒反应消失,方可加用物理措施。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o C 为宜。

体温降至肛温33~34o C,腋温31~33o C较为理想。

⑺固定好观察脑温、肛温的传感装置,翻身或做治疗时动作要轻,随时检查固定情况,防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

科内学习亚低温治疗的护理GLX讲课文档

科内学习亚低温治疗的护理GLX讲课文档
15℃~20℃时,表示使用降温功能.
★当水温度设置范围在35℃~40℃时,表示使
用复温功能。
第三十页,共62页。
体温温度设置有四档,按体温设置键时它们 循环被设定.这四档分别为:
33℃~34℃;34℃~35℃; 35℃~36℃; 36℃~37℃.
第三十一页,共62页。
物理降温:体腔降温Fra bibliotek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倒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 洗降温。
我国部分大城市有条件的医院展开。
第七页,共62页。
概念-发展史
➢ 20世纪90年代,发现轻中度低温对脑组织 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亚低温:28-35℃为亚低温.目前公认的最 佳降温范围为脑温:32-33℃
第八页,共62页。
脑保护--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
在缺血瀑布启动前超早期针对自由基损伤、细胞 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代谢性 细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谢障碍等进行联合治疗。可 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 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 E和C、甘露醇、激素如21-氨基类固醇、巴比妥类 等)和亚低温治疗。
➢ 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抑制包括谷氨酸多巴胺等内 源性毒物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轻继发性脑细 胞损伤。
第十八页,共62页。
四、抑制神经元的凋亡
➢ 颅脑损伤导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导致 能量代谢障碍,出现神经细胞凋亡表现。
➢ 压低温治疗通过抑制凋亡路径,通过抑制半胱 氨酸酶活性,防止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抑制 神经细胞凋亡,达到脑保护作用。
特点:使用方便。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它低温技术的
辅助降温措施。
第二十四页,共62页。
物理降温:体表降温
➢ 可用冰水浸浴或冰屑、亚低温治疗仪降温,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

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

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

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

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

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

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

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

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情况。

并对两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分为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和死亡。

统计学处理采用Ridit分析,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

见下表。

比较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组预后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

3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案亚低温治疗仪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转,各部件连接是否完好,避免病人皮肤与冰毯直接接触,尤其是后颈部,以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速[2]。

低温诱导阶段:咪达唑仑以静脉泵入,芬太尼静脉泵入,或使用冬眠合剂5ml/h静脉泵入,患者Ramsay评分达到6分后,设置降温毯温度12-18℃进行低温诱导,使患者体温以℃/h的下降速度,快速达到目标温度。

低温维持阶段:持续镇痛、镇静或冬眠合剂静脉泵入,当患者中心温度达到33℃左右时,调节降温毯温度20-25℃维持低温治疗。

复温阶段:先撤除体表降温装置,逐渐减量直至停用镇静剂或冬眠合剂,复温期间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

4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

研究认为亚低温时间和脑水肿时间窗应该一致,脑水肿高峰期一般为伤后3-7天,过早停止亚低温无助于减轻脑水肿[3]。

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6小时内,脑梗塞或脑出血患者6-48小时内,颅脑外伤患者6-72小时内或根据颅内压决定(颅内压>20mmHg)。

根据不同基础疾病,低温维持时间不同。

心肺复苏昏迷患者目标低温维持24小时,脑梗死患者目标低温维持24~72小时,脑出血患者低温维持时间为8~10天,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颅内压情况维持24-72小时,脊髓损伤患者36-48小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3-5天,或者参考颅内压的情况决定持续时间。

对有以下情形者不宜进行亚低温治疗:①老年人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②合并休克,尚未得到彻底纠正;③处于全身衰竭状态;④婴幼儿颅脑损伤。

总的来说应选择恰当的适应证,采取正确的亚低温治疗。

5 护理环境要求环境要求安静,空气新鲜,有条件可安置在单间,室温控制在20℃~ 25℃,相对湿度50-60% ,每天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药品。

神经系统的观察低温有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复温过快,患者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如因肌颤或躁动引起颅内压增高,应及时调整镇静剂或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加强颅内压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亚低温治疗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有无皮肤、口唇及指甲发绀等缺氧表现。

严密观察呼吸机工作状态,根据患者病情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设置的相应参数。

人工气道的护理由于镇静剂的使用,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非那根的抗组胺作用,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4]。

应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同时加强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发生肺部感染及痰栓形成。

循环系统的监测与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24 h动态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肢端循环及面色、ECG等的变化。

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微循环得到改善,表现为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心率减慢,脉搏整齐有力。

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或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予以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患者微循环。

体温监测与护理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重要内容,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一般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2~ 35℃,若患者体温超过35℃,达不到亚低温治疗效果,若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

对体温过低的患者应适当调整降温毯设置温度,若效果不好则适当降低镇静药物或冬眠合剂的泵入量,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复温的护理复温速度越慢越有利于亚低温发挥作用[5]。

先停用冰帽、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再逐渐减量直至停用镇静剂或冬眠合剂,将病人置于室温中,自然、缓慢、控制复温。

使患者体温以平均4小时升高1℃的速度,在12小时以上缓慢升至36℃。

避免复温过快,出现复温性休克或反弹性高温加重脑损害。

若患者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取加盖被子、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以协助复温。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感染低温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减少,减弱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增加感染概率[6]。

加强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抬高床头10-30°,每1-2小时翻身、叩背,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等,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的发生。

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温度过低可致室颤。

应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改变及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并备好抢救药物和仪器。

凝血功能异常亚低温引起血小板数目和功能下降,在凝血过程中一些温度敏感性的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应遵医嘱定时监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及皮w黏膜有无紫癜等。

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低体温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使脂肪代谢增加,乳酸堆积。

低温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可发生低钾血症;复温后又迅速回升,易致高钾血症。

应遵医嘱定时监测电解质,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有利于判断失钾量和指导补钾[7],复温前8小时暂停静脉或肠内补钾。

血糖监测亚低温治疗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高血糖。

复温时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应警惕出现低血糖。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体位护理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取平卧位,避免让病人突然坐起、剧烈翻动或搬动,以防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皮肤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减弱,全身皮肤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及冻伤,应每1-2小时进行翻身、拍背并活动肢体,避免降温毯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密切观察患者肢端循环、皮肤颜色有无改变,并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床单元的清洁平整,以防止压疮、冻伤及静脉血栓的发生。

营养支持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能增加机体抵抗力,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鼻饲流质温度以30-32℃为宜。

总结: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脑代谢及脑氧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使脑损害的患者获得益处。

通过对26例亚低温治疗护理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正确选择适应症,严格控制降温和复温,进行连续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严密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亚低温治疗的有效进行,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伍丽红,徐树军,惠凯,朴影,杨巍,李宏,耿红梅,局部亚低温延长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疗效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3(08)。

陈韶雯.电冰毯应用于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61。

Maas A,Stocchetti N,低温和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实验的复杂性。

柳叶刀神经学,2011,10:111-113。

周浩、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7,5(1):1920konstantinidis A, lnaba K,Dubose J等人,非治疗性低温对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结局的影响。

J Trauma,2011,71:1627-1631.别黎,王海峰,马晶等,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20)吴在德等,外科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