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十首古诗词默写(教师版学生版)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解

受到李总的启发,分享一下我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解:

阳明先生认为外在事物是心的映射,是因为有了心里的想法才有万物的形态变化。物是主观创造出来用于描述客观世界的概念。而且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认知事物、感受事物,人活在自己的认识中。就如先生所说,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如此外界之物与我们的心便有了联系,便有了牵挂。每个人都是活在一个自造的世界之中,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时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的外部处境则大为不同;同样的过往经历,同时走过的人们对其认知亦有不同。换句话说,客观事实是一回事,我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客观事实”又是另一回事。人类有一种选择性记忆机制,人们会记住一些事,也会忘记一些事,人们会关注一些事,也会忽略一些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选择性记忆机制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所以说自己的心灵就是一切的主宰。

正因如此,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观点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在处理基建项目组与使用部门之间的分歧,或者处理公司与供应商、施工单位等合作伙伴之间的矛盾时,常常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出现碰撞。面对同样一个“争议”或者不愉快事件,有的人反应很激烈,会以仇视和敌对态度导使矛盾升级或者陷入僵局;有的人会胆怯退缩,或者试图采用迂回、拖延战术来逃避矛盾;有的人会理性思考,权衡利弊,以退为进化解矛盾;有的人会进行换位思考,以各自让步、互相妥协来化解纠纷,等等。尽管客观事实只有一个,但各人的观点总有不同,而且多半人都会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总认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误判了客观事实。我想,这也许正是我们还不明白“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道理的缘故吧!

如此,根据法律、制度或者社会道德来判断事情正确与否,只是相对的,唯有来自良知的善恶分辨才是正确的。可问题是各人的“良知”处于不同的开启状态,只有致良知、合乎天理的判断才能无误。因此,我们需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心,不断学习和反省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尴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