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2015年07月27日 19:05:53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徐理响

近年来,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正在全国开展,各地根据实际进行了有成效的试点探索。但有些地方在工作中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心,而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有所忽视。我认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可缺失。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别主要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改变确实很重要,如乡村危旧房的改造、道路的硬化、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广播电视、通信、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等。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比城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一直相对较低,这一点正是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的普遍需要。

我们应根据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实际,将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农村社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选项。如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配置”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普遍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养老、文体教育、人口计生、社区安全、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改善农村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推进相关教育资源向周边农村居民开放;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普遍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卫生室,满足农村居民在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需求;加强农村社区警务、警务辅助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和人员向农村社区延伸,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体系等。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一是要优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需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自治功能的充分开拓,也需要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结

构。二是要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社区服务中心(站)及“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建设、室内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等。三是要加强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包括村“两委”领导班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工作者队伍、服务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四是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农村社区的工作经费、服务设施的运行与维护经费等都应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向农村社区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委托社区承办、协办的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等。

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 摘要我国先阶段的公共服务就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还需继续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目标,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使不同地区政府确保本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力接近的与公民基本权力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医疗卫生(或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了发展的社会属性。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尤其是地区和城乡差别较大,本文就以杨楼村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找出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农村市场经济 一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让世界瞩目,伴随着这个大的浪潮,中国广大的农村也紧紧抓住机遇不断的寻求发展空间,尤其是每年的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实惠,看到了改变生活的政策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也开始注入广大农民的脑海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潮流中积极贡献自己的才智。下面让我们通过杨楼村的发展来了解农村公共服务的状况。杨楼村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1076户,4103口人,党员80人,人均纯收入3817元。 (一)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 该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10年实现农村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还大力筹措资金进行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改善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使一些小病能就近就诊,还积极引进人才等等。该村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了群众饮水的安全问题。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也越来越重要,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与坏,为此该村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到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了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农闲的时候村委会组织广大村民外出旅游,还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下乡,广大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的生产力,要靠教育,

公共服务能力答案介绍

您的得分:!恭喜,您通过了《公共服务能力》的考试! 考试标题《公共服务能力》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 及格。 所属课程《公共服务能力》 倒计时48:6 一、判断题(10 道) 1. 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2. 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3. 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4. 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5. 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范畴。 正确 错误 6. 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7. 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8. 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9. 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10.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 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3. 民营化本质上是更多地依赖()提供公共服务,减少政府直接公共服务负担。 A. 民营企业 B. 民间组织 C. 非政府公共部门 D. 人民群众 4. 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乡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县东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乡域面积73.39平方公里,辖7个村,82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97户,总人口23190人。近年来,按照精简、效能、实用原则,针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分散,服务群众不方便,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将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党的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办公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服务有窗口、办事有人员的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实现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理念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合理规划布局。以有利于村民议事、服务群众为原则把好选址关,将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场所选址在行政村的地理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全村群众。 2、整合各类资源。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一室多用要求,**乡整合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统一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保证各类村级专业机构功能的前提下,又节约了土地。 3、完善功能设置。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六个中心。一是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中心。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为民服务代办中心。主要为村民代办计生、民政优抚、新农合、劳动就业等业务,村两委办公室加挂为民服务代办中心的牌子,做到一套人马,两项职能。三是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的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四是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该中心与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融合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人力资源和职能作用。五是和谐家园建设中心。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六是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负责抓好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村计生服务室或村卫生室加挂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的牌子,便于资源共享和方便群众。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等因素,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过程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资金整合力度困难。各部门的资金使用都有各自要求,在实际整合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如有些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有补助资金,有些没有补助资金,要求建设建筑面积不等,但是职能又相近,完全可能整合。但按相关部门要求要单独设立和考评,基层在整合资金建设时,存在一定风险和压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在建设方面,尽管有多方面资金来源,但总的投入差距还很大。一个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包括村干部办公、会议、为民代理、卫生、计划生育、调解、文化科技、留守妇女儿童、调解等功能,通过合理整合,也至少需要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按1200元/平方米(除征地费用)造价计算,成本48万元,加装修、设备购置,总投资将达100万元。目前,支持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有关投资与总投资差距很大。 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且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壳化现象在一些村较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受到工资待遇低的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年轻、有文化的人员。人才短缺,很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运营和维护管理困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和维护管理成为当前尤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各类经费缺乏。如:400平方米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费用有:

走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

走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 刘兴云 2012-7-11 9:38:43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7月4日 近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态依然未能得 到根本性的改变。资料图片 近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进,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态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不均等化和供给效率低下,仍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必须直面的困境。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势在必行,就目前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调整发展战略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国家实施“城市优先农村,乡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客观上阻隔了城乡一体化,导致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分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为扭转这种局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部署。这无疑为我们走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显然,“解铃还须系铃人”,改进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一要务是转变过去的发展战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由城乡

分割迈上城乡统筹,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就要扫清阻碍城乡一体化、造就

“社会屏蔽”的一切显性的或隐性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公共服务体制和法律体系等,以此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理顺供给机制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农村公共服务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要建立或理顺以下机制:一是要畅通农村公共服务表达机制。在确保中央政策贯彻落实不走样的前提下,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增强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供给范围和供给方向的制度,建立充分反映农民意愿、广泛集中农民智慧、切实符合农村实际的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为出发点的、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二是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政府在供给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时,不能仅仅关注本区域内的状况,还应综合考虑相邻的资源配置情形,构建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三是要创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选择性激励,是解决公共服务“搭便车”困境的唯一可行的动力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不仅要着眼于激发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以增加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和质量,还要通过选择性激励机制解决和纠正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要从决策模式的角度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形成激励,从而全方位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运作。四是要理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为确保农村公共利益的有效形成,需要构建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要积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这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 其实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造成的。所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际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阶段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 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在农村主要靠农民积累的公益金来解决某些公共服务事项, 这与城市形成极为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 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事实上, 公共服务因素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达30%~4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 但是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 义务教育人口的 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 25%的资源用在农村。从短期来看, 这使得农民“因病返贫”, 因教育落后返贫的问题比较普遍。从长期看,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匮乏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会影响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 还会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着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 财政与金融资金难及农村地区是一个原因, 但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体制性原因。进入新阶段, 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适应这个变化, 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应当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曾经设计了一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寄发给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合肥市委党校韩枫 前言: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是公务员两大能力(管理和服务)之一,也是公务员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的综合反映,事关公务员整体队伍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本专题围绕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现状及提升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求教于同仁。 一、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解读 能力:是指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狭义),也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领(广义)。 公务员能力:是指公务员在履行公职过程中,对行政规程和策略操作的技巧和掌握程度及应对不同情境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或者指公务员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而胜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观条件)。 公务员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引导公务员能力建设,公务员能力建设影响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公共服务的界定: 公共服务即是公共组织及承担公共义务的个人无偿为社会公众提供满足其公共需求、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务行为。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温家宝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又是政府的价值追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政府性质和角色的重大转变与调整。 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对“服务”认识的不同: 公共服务能力,即公共服务主体在满足公众需求中的本领。 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务员在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时,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利用公共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要所具备的本领,它是意识、态度、技能和方式的综合体。各级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也决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根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和《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大纲》的规定,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是指: 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 据此,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包括六个方面:诚信能力、联系群众能力、为群众办实事能力、自我规范能力、高效行政能力、应用电子政务能力 案例一:“推进中的服务”。 2006-2010年间,正值十一五规划实施期,合肥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掀起推进合肥“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高潮:如果说大发展是解决生产力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建设就是解决公共物品不足问题,即通过公共道路、公共桥梁、公共交通、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文化设施等的提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大环境则是解决公共服务短缺问题,即通过公共政策(就业、投资、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基础上,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了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理论提升。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该区创新探索建立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网、中国科技网、中国财经、中国报道等多家媒体对该区创新经验作了报导。该平台运行至今,共采集各类社会治理信息186726条,办结176377条,办结率达94.5%。 一、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动因 近年来,该区信访稳定信息传递、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等渠道相对单一。信访稳定信息的发现、上报仅靠基层政法综治等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往往导致信息不畅、信息滞后等情况的发生,影响了信访稳定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上,尽管有“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71580”区长热线等,但都是政府职能部门被动接受群众利益诉求,政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效果不甚明显。为此,该区受省“综治E 通”在村(社区)划分综治网格、在网格中建立综治信息员,由信息员主动发现、上报综治信息的启发,对信访稳定信息发现、上报如何变单一被动为双向互动、对群众利益诉求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因此,该区提出了在农村(社区)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的设想,即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以便进一步提升该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上下对接、部门互通、分级授权、信息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构建社会治理信息收集上报、分类处理、交办报办、督办反馈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区综治办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具体分为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信息督办反馈系统等四个系统。 (一)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设在村(社区),以村(社区)社工为主体,社工志愿者为补充对信访类、稳定类、民生类、城镇管理类等信息、事项进行收集并向服务管理平台上报。 (二)信息分类处理系统。信息分类处理系统设在镇综治办和党政办,主要负责对社工或社工志愿者收集上报的信息、事项根据职责权限进行分类处理。 (三)信息办理系统。信息办理系统由各村(社区)、各职能部门、各党政领导组成,主要根据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交办、报办的信息、事项,及时处理、办结,并将处理结果、办结事项反馈信息分类处理系统(综治办、党政办)。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 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 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 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 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 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农村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建设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县有XX个乡镇,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文化站,以文化站的建设标准配备了设施设备。到目前,在4个乡镇建立了省级乡镇文化示范站。以4个省级文化示范站为点,以点带面,带动其它乡镇文化站共同繁荣,促进我县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建设了XX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功放、音响、调音台、话简等唱歌设备;在活动室里还可以读书看报、玩棋牌等活动。以后逐渐增加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数量,并赋于更多的功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更广。 (二)农家书屋建设 我县共有XX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设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每个书屋配书1300多册,光盘100多盘。每年都要补充新书,以符合百姓的需要。 (三)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在乡镇、村共建设了XX个标准篮球场,XX个健身路径。有效地满足了老百姓健身的需要。 (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情况 近几年我县在XX个行政村放映电影约1800场次,满足了群众看电影的需求。今年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放映了《永远的焦裕

禄》、《孔繁森》、《生死决择》等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力地宣传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二、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一)工作举措。一是为确保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利推进,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体广新局主要负责人为 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着眼于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文化建设方针,围绕县委县政 府的工作大局,从硬件和软件是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 了全县文体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从县到乡镇和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在免费开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同时,逐步开放健身房、公共电子阅览室,满足群众文 化娱乐的需要。全县XX个乡镇的文化站也免费开放,XX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免费阅读,给乡村带去文化的精神食粮。各乡镇和一些 村已有完善的全民健身路径,安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满足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 二是我县群众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自觉加入文化娱乐、全 民健身的队伍中,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各乡镇自发成 立广场舞协会,每天晚饭后就跳坝坝舞。村民到乡镇文化站唱歌、看书,出门不远就可以进行打篮球等体育活动。文化体育方面的 娱乐已经潜移默化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善了他们的

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内涵

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内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9级农林经济管理金礼旭) 摘要: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是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谈公共服务管理一般都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因为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非常低下,偏远山区根本就谈不上公共服务管理,农民甚至没有公共服务管理的意识。而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篇将让人们尤其是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的内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内容重点 一、农村公共服务管理 1、农村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含义:国家是公共服务型国家,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关于国家,有很多定义。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社会整体的权力,它是垄断的和最有权威的,并以强制性力量为依托。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社会整体的权力,是由决策或立法、审判或司法、以及行政执行机构构成的权力体系。本文中所谓的国家,即是指这一社会整体的权力体系。当国家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时候,国家具有公共性质,国家存在的目的和职能,就是为全体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由国家的公共性质所决定,国家体系中的所有机构,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们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务。在中国,这意味着在人大、法院、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国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在从事公共服务,上述机构也都是或者都应是公共服务机构。总之,公共服务主体是国家,服务的对象是人民。 农村公共服务,就是国家是服务的主题,农民是服务的对象。国家给农村居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含的内容很多,从读书到看病,从养老到看戏,从物质再到文化,都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民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教育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及新农村建设指导服务等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相关的方方面面。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基本上履行以下五项职能: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向上级反应基层的各种情况等;对上级部门派驻的机构,履行代管或协调、协助、服务等职能。二是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矛盾纠纷,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负责辖区内的生产安全等。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等。四是提供农村综合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劳务输出等服务。五是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履行农村基层党建职责,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等。 制约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体制不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财政困难、历史遗留等。另外,村级组织薄弱、矛盾纠纷较多、农村维稳工作难度加大、政府诚信缺失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站所职能发挥不明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

当前,基层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取得三方面的支撑,即通过完善责权统一和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等三方面有效联动。 完善权责一致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界定、细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明确基层政府的行政权限,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基层政府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基层的责任,对不应由基层承担的职责,不再列入基层目标责任考核,把基层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担;加强上级委托授权的监督和管理,加快确认基层执法主体地位,提高执法效率与质量。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弥补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缺口。对欠发达地区,应更多地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来实现基础性公共服务的完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将大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而不是用于公共服务的投资,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基层配套资金的比例;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合作,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其财政收入,使基层政府能够有更多的可支配财力,根据当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进行公共服务的投资决策;增加财政转移支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社会公共需求急剧增长。有需求者就有提供者,作为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我认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非常重要。因为服务居民是社区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1)转变职能,更新观念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是要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4)建立考核制度。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着力改善民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刚刚闭幕的城关区委八届五次全委会以及城关区经济工作会议,是城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城关区干部群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城关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常态、展现新常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幸福民生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自觉实践能力,大力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扩大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深入实施《拉萨市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及城关区“科教兴区”战略,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推动“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八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章来源:惠农区发改局发表日期:2015年06月02日文章录入:吴世平点击率:102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关注农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巩固提高“两基”和“普高”成果,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市十三中学,建设惠农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特殊班,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2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走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

走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 2012年07月11日09:38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7月4日作者:刘兴云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近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态依然未能得到 根本性的改变。资料图片 近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进,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态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不均等化和供给效率低下,仍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必须直面的困境。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势在必行,就目前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调整发展战略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国家实施“城市优先农村,乡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客观上阻隔了城乡一体化,导致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分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为扭转这种局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部署。这无疑为我们走出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显然,“解铃还须系铃人”,改进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一要务是转变过去的发展战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由城乡分割迈上城乡统筹,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就要扫清阻碍城乡一体化、造就“社会屏蔽”的一切显性的或隐性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公共服务体制和法律体系等,以此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理顺供给机制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引导农村公共服务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要建立或理顺以下机制:一是要畅通农村公共服务表达机制。在确保中央政策贯彻落实不走样的前提下,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增强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供给范围和供给方向的制度,建立充分反映农民意愿、广泛集中农民智慧、切实符合农村实际的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为出发点的、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二是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政府在供给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时,不能仅仅关注本区域内的状况,还应综合考虑相邻的资源配置情形,构建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三是要创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选择性激励,是解决公共服务“搭便车”困境的唯一可行的动力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不仅要着眼于激发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以增加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和质量,还要通过选择性激励机制解决和纠正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要从决策模式的角度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形成激励,从而全方位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运作。四是要理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机制。为确保农村公共利益的有效形成,需要构建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要积极发挥地方人大监督、财政审计监督、广大农民监督以及上级监管的作用,形成相互协作且有力有效的基层公

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提要] 本文对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及完善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6日 一、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一)农村公共服务成绩 1、教育。两免一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为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对6万所农村中小学进行危房改造,累计改造危房7,800万平方米。 2、医疗。近3年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2003年启动,2008年全覆盖,目前报销比例大幅提高。2013年新型农村医疗筹资标准是参合农民每人每年交60元,各级政府补助280元,医疗保障金每人每年340元。资金筹集后对于参合农民实行大病统筹,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几万元。据调查市的八个县的农民全部参加了新农合。有关部门规定,参合农民在乡卫生院看病报销90%,县医院报销80%,市医院报销70%。住院补偿封顶线可提高到15万元。新农合的成立,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我国提出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2012年底达到全覆盖,比原计划提前8年完成。 目前,市8个县的农民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分三批进行:2009年,第一批:;2010年,第二批:封丘县、县;2011年,第三批:卫辉市、原阳县、延津县、长垣县、获嘉县。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可以领到一份养老金。

5、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几年,在农村修建了一条又一条公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实行了村村通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解决了农民用电问题。 (二)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短缺 (1)农村学校数量少。偏远的山区,小孩上学走很远的路程,本村没有,邻村也没有,翻山越岭来回要走5个小时的山路。有的路程比较艰险,需趟水过河,小孩子上学非常艰辛。由于客观原因,农民居住分散,有的山村只有几户人家,每年报名上学的小孩太少,村村办学校成本太高。财力有限,办不起。 (2)办学条件差。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学校还有1,000万平方米的危房,小孩们在危房里上课很不安全,但是没有资金拆迁改造盖新房。有的是豆腐渣工程,财政资金紧,教育经费短缺,包工头偷工减料,当地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3)教师少。山区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承担了所有课程,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所有年级课程全由他一个人讲。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 2、医疗资源短缺。目前,有些村卫生室条件简陋,医生还是七八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很多人没有从医资格。技术水平有限,农村居民一旦遇上急病,风险是很大的,弄不好命就没了。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大病看不了,小病也经常出现失误,给农村居民带来很大伤害。 3、社会保障滞后 (1)医疗保障不健全。新农合2003年启动,到今年将近10年,目前农村仍然有人看不起病,有病不敢进医院,原因有两个: ①垫付资金交不起。目前,生病住院需要垫付全部资金,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农村有的家庭没人在外打工,仍然以种地为生,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 ②自费资金交不起。大病患者必须跑到城市大医院,而城市大医院报销的少,自费资金多,病人往往放弃治疗。 (2)养老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障比过去强多了,过去农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d612507.html,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对策研究 作者:张婉金 来源:《乡村科技》2019年第02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与 社会发展将会迎来更好的机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乡村需要构建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建设,以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为乡村振兴和乡村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分析基本公共服务的构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新特点,最后尝试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2-44-2 姚雨提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推进供给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发展机制,发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能[1]。罗万纯指出,要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建设和谐富裕幸福新农村,就需要提高农 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2]。李顺毅等提出,从了解贫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需求、提高教 育服务能力、优化兜底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方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实现精准扶贫[3]。杜春林等指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呈“碎片化”,农村公共服务项目需要改善,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整合[4]。已有的文献主要研究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对 策,本文主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