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产生的背景

总的来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政府管理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非经济、非政治的社会公共事务是由事业单位来承担的,并以政府事业体制进行管理。我国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具有政、企、事一体化,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特征,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政事职责不清、机构混设、人员混用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凡是事业都应该由政府举办,并应由财政供给经费;凡是事业单位的职工都属于国家干部;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属于非生产活动,不创造价值;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属于社会公益性或福利性的,不能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等等。这些观念既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反映,现在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障碍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而要求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政府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另一方而,社会事务日趋繁杂,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事业范围明显扩大,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而且还包括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治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公共事业开始从政府事业向社会公共事业转型,建立新型的公

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公共事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加快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时代赋予普通高校的使命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国外相比较,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13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已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些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建立;二是将原有的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通过改变专业名称而建立,如师范院校的教育管理专业、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等。可以说,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这一特定的专业形成方式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正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急需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专业认识模糊不清,突出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存在较大的认识上的分歧。

我国的公共事业是从传统的事业演变而来的,传统事业的基本内涵和方向对新型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事业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并被认为是没有生产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从事这些社会工作的单位被称之为事业单位。然而,我国传统的事业或事业单位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目前全国共有130万个事业单位,人员规模达到2900多万人,广泛地分布在我国教科文卫体等12大行业,100多个小的类别中。虽然国家有许多涉及事业单位的法规,但不同法规对事业单位概念和范围的规定并不统一,而且实际应用中的事业单位仍然范围过宽,涉及而广,类别过多。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法人中最不规范的社会组织再加上我国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的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使得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的界限很难界定清楚。另一方而,从传统事业演变而来、正在我国形成的新型公共事业,其界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则是国外的公共事务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尤其是其中的准公共产品理论。

正因为我国公共事业这一概念的形成是传统与现代、本国与外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人们在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界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进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产生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如:许多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事业的范围;有的人把公共事业管理同公共管理混为一谈,或把公共事业管理简单地等同于行政管理;有的则只能从公共事务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出发,把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在实践中又重新回到对传统事业的认识上,等等。由于对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缺乏统一的、有权威的、明确的界定,致使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清,这将不利于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在我们办学的过程中,表现最

突出的莫过于低年级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和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

(二)专业建设还处于各办学单位分散、自发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

虽然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在办学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专业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教育部高教司也很重视,曾在高等教育而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列入了专门课题进行研究,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列入了综合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专项课题进行研究。2000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东北大学召开了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这些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急需克服的困难和问题相比,还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各办学单位普遍反映的师资培养、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信息交流等涉及专业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急需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机制以动员全国各办学单位的力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解决专业建设中而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基本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建设中基本建设在这里主要是指师资、教材、课程体系等方而。从师资方而看,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新建专业,师资缺乏是必然的。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师资转过来的,或通过这些相关专业的学习培养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半路出家,在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