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04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2015-农大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种属差异 个体差异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 黄连对实验动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治疗心律失常 也有效; 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 ▲种属差异性:动物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 茯苓煎剂:人口服有利尿作用,家兔、大鼠灌胃无明显的 利尿作用; 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降压作用。
▲提示,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
5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 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理论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
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6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 范围往往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 ▲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 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 作用,浓度在 1×10-8~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
▲证的动物模型
大黄脾虚模型
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
冷水浸泡加肾上腺素肝郁气滞模型
▲证的动物模型的缺陷 动物模型少,研究难度很大,认同度差
人和动物在生理生化机能等方面尽管有许多相同
之处,在形体、语言、反应等有很大差别。
17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按传统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药、活血化瘀 药、补益药等的药理作用已基本清楚。 ▲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尚需研究和归纳。 辛凉解表药与辛温解表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清热解毒药与清热泻火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凉血止血药与温经止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平肝息风药与平肝潜阳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补气药与补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复方积雪草含药血清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保护作用的研究

医科院 ) 以复方积雪草 溶剂 回流提 取物 , 鼠灌 胃所用 复 予 大
吸光度 (bo ac , ) asr ne A 。 b
1 1 药品与主 要试 剂 I . L一1 :YI L B 美 国。复 方积雪 8C D A ,
草溶剂 回流提取 物 : 州市 中医 院院 内制剂 , 号 :391 杭 批 000 。 D E /1 M M F2培养基 : IC , 国。胎 牛血 清 : 州四季 青生 GB O 美 杭
15 实验分组及 干预 方 法 .
将 肾小 管上皮 细胞 分为 6 。 组
对 照组 : 用含 2 %正常大 鼠血清 的培养 液培养 ; 型组 : 正 模 在 常组 基础上加入 几 一1 终浓 度 1n/ l低 、 高浓度 复 至 0 gm ; 中、
方积 雪草含药 血清 干预组 : 在无 血 清 培养液 中加入 几 一1 至终 浓 度 1n/ l加 复 方 积 雪 草 含 药 血 清 至 终 浓 度 为 0g m , 05 10 、% , 正 常 大 鼠 血 清 调 整 最 终 血 清浓 度 为 . %、 .% 2 用
碎 , 0 1 I型胶原酶 3 ℃消化 2 用 .% I 7 0分钟 , 8 在 o目筛 网上研
磨 并冲洗 , 依次 通过 1 、0 并 5 20目筛 网, 集 网下 液 体 , 0 收 过
4 ta 0m 孔径 的尼龙筛网后 10 rr n 温离心 5分钟 , 50/ i 低 a 去上 清
液, 用含 2 %胎牛血清的 D M F2培养液悬 浮。在倒置 显 ME / 1
ef 蛋 白质合成增加 , 因表 达 亦显著上 调 ; 个浓 度 的复 方积 雪草 含 药血 清 干预 均 可显 著 降低 a— nn i 基 各 S 、 iet 蛋 白质 、 因的表达。结论 : MA Vm nn i 基 复方积 雪草含 药血 清可抑 制免 疫炎症 因子诱 导的 肾 小管上皮 细胞表 型转化 , 而在 防治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中发挥其 作用。 从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理 24 *
*
*
*
*
*
*
*
*
*
*
资
料 25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27 * * * * * * * * * - -
28 + - * - - - - - - - -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一、新药药效研究的意义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有效、安全、可控和稳定。 有效性评价:实验部分(主要药效学研究)、临
2、给药途径和容积
小鼠禁食(12-16小时)不禁水按体重计算,灌胃不 超过0.4ml/10g体重,注射给药不超过1ml/只。大鼠禁食 (12-16小时)不禁水,灌胃不超过3ml/只;腹腔注射不 超过1.5ml/只,静脉、皮下注射不超过1ml/只。
3、观察时间
不同药物的中毒症状出现早晚不同,如为代谢产物 引起的毒性,出现时间可能较晚,因此,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时间至少1周,如遇迟发性或进行性反应时,还要适 当延长。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以排 除非药物因素引起的死亡。
3、呼吸系统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麻醉猫或犬身上观察并 记录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如在有效 剂量下出现明显的呼吸兴奋或抑制时应进一步作呼 吸中枢抑制实验,肺溢流实验,初步分析对呼吸系 统的作用部位。
4、其他
根据不同药物药理作用特点。可再适当增加观 察其他系统的指标。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
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 物质。
第四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
及其制剂。
第五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 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对含中药龙血竭的血清处理方法

赵六,钱七,孙八,等. 血清中龙血竭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50(6): 691-696.
参考文献3
陈九,吴十,张十一,等. 龙血竭血清药理学研究[J]. 中国 新药杂志,2018,27(1): 9-14.
致谢词
01
感谢所有参与本实验的受试者 ,他们的付出使得本研究的实 施成为可能。
酶标仪 紫外可见光谱仪
恒温水浴箱 分光光度计
实验操作人员准备
实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
实验操作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实验 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正确
使用实验器材、防护用具等。
实验操作人员应了解实验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急处理措施
。
02
实验方法
血清样本收集
收集健康志愿者的静 脉血样本,经过离心 处理后获得血清样本 。
记录志愿者的年龄、 性别、体重等基本信 息。
确保血清样本无溶血 、黄疸或脂血等异常 情况。
血清预处理
将血清样本置于离心管中,加 入适量的抗凝剂(如肝素、枸 橼酸钠等),以防止血液凝固 。
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以一 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分离出 血浆和血细胞。
移除上清液,保留沉淀物,进 行下一步处理。
其他相关数据分析
总结词
分析血清中其他生化指标,全面评估龙血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结合临床试验或临床数据,对血清中其他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综合评估龙血竭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04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呈现
血清中龙血竭的提取率
经过优化后的提取方法,血清中龙血竭的提取率明显提高,达到90%以上。
中药益发复方含药血清对毛囊干细胞增殖及K19、β1整合素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Re g u l a t o r y Ef f e c t s o f Yi F a Co mp o u n d Me d i c a t e d S e r u m o n P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F o l l i c l e S t e m Ce l l s a n d mRNA
朱培 成 , 侯 志庄 , 张娴 , 谢婷, 刘维 , 陈修 漾 ( 广东 省 中医 院 , 广州 5 1 0 1 2 0 )
摘要 : 目的 本研究主要观 察中药益发复方含药血 清对 大鼠毛囊干细胞增殖及 K1 9 、 3 1 1 整合素 m R N A表 达水平
的调控作 用。方法 自制益发复方含 药血清 ; 取7 ~ 8日龄 Wi s t a r 大鼠, 分离隆突区毛囊 , 用二步消化酶法获取 毛囊外
根鞘 细胞 , 再用Ⅳ型胶原黏 附法分 离毛 囊干细胞 。将分 离得 到的毛囊干细胞分为 实验组 a 1 一 a 3 ( 培养液 中分 别加入
1 0 %高、 中、 低剂量的益发含 药血 清) 、 对照组 b ( 培 养液 中} s m N . 1 0 %空白对照血清 ) 及 对照组 c只加无血 清角质细胞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g u l a t o r y e f f e c t s o f Y i F a c o m p o u n d m e d i c a t e d s e r u m o n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f o l l i c l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K1 9 a n d 1 3 1 I n t e g r i n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本实验对几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中药A的抗炎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鼠(雄性,体重20-25g)2. 实验药物:中药A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A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7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鼠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药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A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炎作用。
实验二:中药B的抗氧化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大鼠(雌性,体重200-250g)2. 实验药物:中药B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B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14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B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实验三:中药C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2. 实验药物:中药C提取物3. 实验组: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孔。
4. 实验操作: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实验组加入中药C提取物,培养48小时。
5. 指标测定: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对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增殖与凋亡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 况。比较细胞存活率、 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情况的差异 。 结果 中药一 组的细胞
存 活 率 最 低 , 随着 培 养 时 间 的增 加 而 持 续 降低 ; 且 中药 二 组 的 细胞 存 活 率 较 中 药 一组 高 , 显 著低 于对 但 照 组 , 细 胞存 活率 在 4 其 8h时达 到最 低 ; 中药 三 组 的细 胞 存 活 率 与 对 照 组 比较 无显 著差 异 。 中 药 一组
C i D p r e t rl y C ne e t , u a snU i r t G a gh u 5 0 6 , hn hn e a m n Uo g , acr n rS nY t e nv sy un zo, 1 00 C i  ̄ t f o o C e - e i, a
c n e e n C- i o a crcll eP 3i vt HU NG ∞一 i n r A 日啪 Z U Fn 一 吼, I h o 耽 H N u, m , HO ag L UZ u 一 A H iQ
一
K . U G o Lag L o g Hog Z A h-i . Sa e aoao O cl yi o t e HO u - in, IY n — n, H NG Z il g t eK yL b r r o no g Suh n t t yf o n
黄剑华 周芳坚 刘卓炜 韩辉 秦自 科 侯 国良 李永红 张志凌
【 要 】 目的 以 临床 常 用 的抗 肿 瘤 中药 组 成 复 方 , 血 清 药理 学方 法 检 测 各 复 方 含 药 血 清 对 人 摘 用 激 素 非 依 赖 性前 列腺 癌 细 胞 P 一 C 3增 殖 、 胞 周 期 分布 及 凋 亡 的 影 响 。 法 以 临床 常 用 的 中 药组 成 三 细 方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及其在药效评价中的应用_姜振

!综述!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及其在药效评价中的应用*姜振,庄朋伟,张艳军(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摘要: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实验方法学,在我国正逐渐受到从事中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探讨了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制备方法及其在体外药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药效评价中图分类号:R28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738(2010)02-0096-03Com plex prescr i p tion seru m phar m 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 n ese m edicine and its applicationin t he evaluation of phar m acodyna m ic actionJI A NG Zhen,Z HUANG Peng-w e,i Z HANG Y an-jun(T i anji n Un i v ers it y o f T raditi onal Ch i nese M edicine,T i anji n300193)AB STRACT:A s a ne w l y em erg i ng e m pirical m ethod,the co m plex prescr i pti on seru m pha r m aco l ogy of traditi ona l Chinese m ed-i ci ne is be i ng paid close atten tion by relative researchers i n our coun try.T his arti c le m a i n l y d i scusses about the prepa rative me t hods of the m ed i ca ted se ru m,the app licati on status quo and the ex i sti ng prob l em s in the phar m acodynam i c acti on eva l uati on i n v i tro,and the prospec t of t he app licati on of t he co m plex prescri p tion seru m phar m aco l ogy o f traditi ona lCh i nese m ed i c i ne1 K EY W ORD S:C o m p lex presc ripti 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 i c i ne;serum phar m a co logy;eva l ua ti on o f phar m acodynam i c action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主要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1984年,日本学者H iroko I wam a[1]在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的设想. 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2]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ù的概念.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该法克服了将中药复方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的缺点,通过含药血清在体外的药理效应来反映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结合现代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临床等学科,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从事中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正不断地被应用于一些中药复方及西药的药效评价及药理学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1中药复方含药血清制备方法111动物选择目前含药血清主要来自于人、大鼠或家兔、豚鼠等,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也会有差异.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和人血清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12给药方案利用含药血清来评价药效,应对中药复方血清中复杂的药效成分进行÷时效关系ù研究,以药效指标来确定最佳给药时间和取血时间.禁食与否、给药次数和给药间隔都将对血药浓度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之前,必须确定合适的给药方案.11211给药途径: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而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目前中药复方多用口服(灌胃)给药来制备含药血清,但其他给药途径亦可使药物进入血清.同时,由于中药新剂型不断产生,在实验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使用注射、粘膜、呼吸道等给药途径制备含药血清. 11212给药剂量:研究表明,含药血清的量效是由动物给药量和血清浓度共同决定的.给药剂量应以临床等效剂量为基准,注意适当控制药物剂量.杨彦芳等[3]认为对过高剂量(如临床等效剂量5倍或10倍等)所得阳性结果,下结论时应慎重.王力倩等[4]在研究苦参、仙鹤草的抗癌作用时提出以给药剂量等于临床用量乘以动物体表面积系数、再乘以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的公式计算制备含药血清的给药剂量较为合理.刘建勋等[5]认为体内*科技部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2009Z X09308-005)给药量并非越大其药物血清药理效应越好,二者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笔者认为最佳给药剂量应在以临床等效剂量的基础上,通过预实验自行摸索.11213给药时间:理想给药时间应按药物半衰期间隔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使血药浓度处于稳态.但是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十分复杂,半衰期难以测定.目前,给药时间上常用的方法有1次给药,或间隔2~4h给药,或每天1~3次,连续3~10d.虽然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但最终目的是尽量使取血时间落在血药浓度最高峰期间.李仪奎等[6]通过对大量的中药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后,提出一种通行的方案,即每天给药2次,连续3d,末次给药后1h采血,称之为÷通法ù.笔者认为不同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口服后在体内要经过一系列生物转化,药物代谢过程.因此,最佳给药时间可以在对药物血清时效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预实验来解决.113取血方案11311采血方式:目前制备含药血清采取的采血方式主要包括大鼠股动脉采血法、大鼠下腔静脉采血法、家兔耳中央动脉采血法、家兔耳缘静脉采血法、家兔颈动脉采血法、豚鼠颈动脉采血法等.11312采血时间:制备含药血清最佳采血时间应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蒙一纯等[7]认为应根据实验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和中药吸收、生物转化特点来确定采血时间范围.如大鼠一般1~2h可达血药浓度峰值,此时血清即为含药血清.李仪奎[8]通过对96个药物达峰时间统计后提出药后1~2h采血较为合理.包金风等[9]认为应对不同时间分别采血进行预实验,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比较后再确定采血时间,是最可靠和科学的方法.114含药血清的处理及保存11411含药血清的处理:目前含药血清在采集后多经过56e,30m i n的灭活处理.张军平等[10]研究者认为血清灭活这一常规处理方法是必要的.既可灭活掉血清中的部分补体,减弱对培养细胞的非药物性影响,又符合减少微生物感染的常规细胞培养要求.而徐海波等[11]却认为含药血清灭活后,药物在体内继发性变化诱生的体内有效活性物质会减少或丧失生物活性,从而影响药理实验结果,与体内作用机制不一致.笔者认为含药血清在采集后如何处理方面的争议表明含药血清制备技术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11412含药血清的保存:周明眉等[12]研究发现,含药血清经长期低温保存(-20e,2个月)后药效显著降低,提示含药血清即使低温冷冻保存仍影响其药效.崔晓兰等[13]研究表明,3d保存或不保存处理的比较对药效无任何影响,故在进行实验时宜使用新鲜或保存时间较短的含药血清.2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在药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目前,中药的开发和研制主要是寻找药物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备精炼的中药制剂、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建立,使这一目的的实现变得更为切实可行.可以通过体外药理学实验对有效药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还可以对药物的制剂工艺进行比较和筛选等.211在对神经系统疾病药效评价中的应用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涉及到许多的体外模型,运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快速、高效地筛选出治疗疾病的药物.合理使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结合疾病的体外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中药复方进行分析,可较好地反映中药药效.如朱燕等[14]通过观察脑益康含药血清对D-半乳糖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表明其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和ATP酶活力,降低MAO-B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对D-半乳糖处理的海马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提示我们通过建立体外衰老和老化模型,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可用于抗衰老及脑老化药物的药效评价及筛选.212在中药抗肿瘤药效评价中应用冯文茹等[15]选择4个体内抗癌试验有效的样品(中药复方制剂)进行体内及血清药理学的试验.其中血清药理学实验采用10%和20%的含药血清进行体外抑瘤试验,用M TT法检测4种样品含药血清对不同肿瘤细胞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样品体内抑瘤实验显示明确的抗肿瘤活性,血清药理学同样显示一定的抗癌活性.通过动物体内抑瘤实验和血清药理学实验比较,表明体内抑瘤试验与血清药理学实验存在一致性.庄严等[16]采用M TT法测定新加良附药物血清对人正常肝细胞L202、人肝癌细胞BEL27402、人胃癌细胞BGC2823、人食管癌细胞EC A2109、人乳腺癌细胞M CF27生长抑制率影响.结果显示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抑制效应.结论表明新加良附药物血清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消化道肿瘤活性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相关实验表明,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抗肿瘤药效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13在中药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刘红等[17]通过观察家兔灌胃给予生脉散后,其含药血清对豚鼠离体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强度与动物的给药量呈显著的量效关系,表明生脉散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负性频率作用,结果与以前学者的研究相一致.刘倩等[18]以化浊行血汤不同给药方案、药后不同取血时间所得的药物血清为受试对象,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缺氧复氧实验,复氧同时给予不同化浊行血汤含药血清干预,采用M TT法观察不同含药血清对缺氧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化浊行血汤含药血清对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该药理作用与动物灌喂后的采血时间有一定时效关系.214其他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在药效评价研究中还被广泛应用于对抗菌类药物研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的研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的研究,对生殖系统的作用的研究等方面[19].3关于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311优势血清药理学方法通过模拟和反映人或动物服药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观察到中药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另外,通过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并与原复方粗提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312争议中药作用机理十分复杂,绝大部分的实验结果均揭示出中药含药血清具有一定的药效,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却是相互矛盾.因为血清成分复杂,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多,直接导致实验结果重复性差.在药理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还存在血浆药理方法和血清药理方法之争.贺石林[20]等认为应加强中药多层次半体内实验研究,其中血浆药理方法可避免血清药理方法的弊病.葛金文[21]等认为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生理、病理状况和吸收进入循环血中药物变化.中药成分非常复杂,在半体内实验中,可以考虑采用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同时并举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4展望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为中药药理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能较为客观真实地阐明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和复方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活性成分的转化和改变.目前,该方法已经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中,积累了宝贵的实验经验和研究数据.但由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相信随着临床药理、中药药代动力学、血清药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应用,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必将把中药现代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参考文献[1]H iroko I w a m a,SakaeAm agaya,Y ukio O gi h ara1E ffect of s hos a i kot o aJapan ese and Ch i n ese trad i ti on alh erba lm ed icalm i xt u re,on t h em it o-gen ic activit y of lipopol ysacchari de:a ne w phar m acol og i cal testi ng m ethod1J ou rnal of E t hnophar m acol ogy,1987,21(1):45~531[2]田代真一1÷血清药理学ùH÷血清药化学ù)))汉方N药理学+#始未D?药物血中浓度测定N新7#世界1TD M研究,1988, 5:541[3]杨彦芳,王玉芹1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规范化探讨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80~3811[4]王力倩,余上才,李仪奎1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苦参、仙鹤草的抗肿瘤作用1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5):191[5]刘建勋,韩笑,孙宇扬1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1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29~8311 [6]李仪奎,吴健宇1血清药理实验中采血时间的通法方案1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6):569~5701[7]蒙一纯1中药血清药理学应用研究展望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421[8]李仪奎1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若干问题1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951[9]包金风,刘国卿1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概述1药学进展,2000,24(2):891[10]张军平,张伯礼,山本清高1中药药物血清的制作方法探讨1天津中医药,2004,21(4):274~2761[11]徐海波,李彩君1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13~161[12]周明眉,杨奎,姜远平,等1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1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1):431[13]崔晓兰,贺玉琢,高英杰,等1中药复方血清药理方法学探讨-Ó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3):361[14]朱燕,周爱玲,胡亚娥,等1脑益康对D-半乳糖损伤的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93~961 [15]冯文茹,赵秀梅,沈洪等1中药方剂体内及含药血清抗肿瘤作用的比较1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30~12321[16]庄严,董青,陈信义,等1新加良附药物血清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研究1北京中医,2007,26(5):308~3101[17]刘红,艾民仙,阳辉1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生脉散对豚鼠离体工作心脏的作用1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15~18161 [18]刘倩,马学盛1化浊行血汤含药血清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及其体内给药时效差异的研究1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0):2501~ 25021[19]杨仙凌1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1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662~6641[20]贺石林,葛金文1质疑血清药理学,加强多层次半体内实验研究1中国药理学通,2005,21:31[21]葛金文,朱惠斌,王宇红,等1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6):16~221微悬臂梁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续飞,秦红勇1,侯沧(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泰安271400;11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摘要:生物传感器的原理是在传感器中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被用作传感反应.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与基于微机电系统(M E M S)技术制造的微悬臂梁平台结合,可以设计出一种功能非常强大的生物传感器.介绍微悬臂梁的工作原理,微梁的读出技术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微悬臂梁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作了介绍.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微悬臂梁读出技术中图分类号:R31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738(2010)02-0098-03M icrocantilever bio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 n t he bio m edical fieldXU Fe,i Q I N H ong-yong1,HOU C ang(Shandong M edicine T echn i c i an Co llege,T a i an271400;11School o f ControlSc i ence and Eng i nee ri ng,Shandong U niversity,J i c nan250061)AB STRACT:OBJECT I VE B iosensors are sensors i n wh i ch b i omo lecu l a r i nteractions are used as sensi ng rea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 概述 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 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 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
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可行性探索研究 2、 方法学研究 3、 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 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不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均可出现多个抑菌高峰,表明中药抗菌有效成分复杂,其吸收高峰不相一致,可以对细菌给予多次打击,有利于抑制其繁殖。 崔晓兰等应用口饲桂枝汤的含药血清进行研究,发现每日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的血清有明显抑制副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桂枝汤煎剂本身并无直接抗副流感病毒作用,而口饲桂枝汤后的中药血清则有明显作用。因此,血清药理研究可以防止假阴性实验结果的出现。 二.对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研究 杨奎等观察了口饲黄芩、香薷、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丸的含药血清对家兔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产生过程中单核细胞内DNA、蛋白质合成速度及Ca2+内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口饲黄芩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并推测出黄芩解热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而阻断内生致热原的合成。含香薷血清、含羌活胜湿汤血清、含九味羌活丸血清三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单核细胞Ca2+内流的影响,香薷和九味羌活丸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Ca2+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作用较明显。 三.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力倩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进行离体试验,观察了含苦参、仙鹤草的血清及其煎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苦参、仙鹤草煎剂及含苦参血清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而含仙鹤草血清则无效。初步证明苦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确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而含仙鹤草血清及其煎剂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中药粗制剂因素有关,也可能受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及血清等因素的影响。该研究提示,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四.对造血系统的实验研究 张英华等用血清药理方法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对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发现含当归补血汤的血清对小鼠粒系一巨系造血祖细胞(CFU-GM)、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含药血清量的增加,CFU-GM、CFU-E的增殖数越高。提示当归补血汤能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从而有可能增强粒系一巨系、红系细胞的生长、成熟而达生血补血的作用。拆方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刺激粒系、巨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源于当归,而对红系造血祖细胞的作用以黄芪为主。表明当归、黄芪对不同的造血祖细胞的作用各有侧重,又互相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的造血补血机能。而当归补血汤煎液对CFU-GM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当归补血汤水煎液不能刺激CFU-E的增殖。这与当归补气补血的作用不相符。由此可见,血清药理体外实验方法克服了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的弊端,是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中药复方体外实验方法。 五.对呼吸系统的实验研究 董自波等以金荞麦片为供试药物,观察了含药血清对离体豚鼠回肠的松弛作用。结果发现,口服临床等剂量的金荞麦片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表明金荞麦片具有H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能改善气管炎过敏的临床症状,时效关系表明等效剂量的金荞麦片给予豚鼠40分钟出现效应,80分钟到达峰值,160分钟效应开始衰减,效应至少可以维持160分钟。量效关系表明:3倍与9倍临床等效剂量效应呈比例的增加。黄坚等发现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具有显著抗组织胺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与直接煎剂进行离体药理实验具有相似的药理效应。该实验提示小青龙汤中的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而起作用,其有效成分的达峰时间约为2小时,表明血清药效实验的可靠性及可信度在某些方面优于通常的药理实验。 六.对心血管系统的实验研究 张群豪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到口饲血府逐瘀浓缩丸的含药血清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血府逐瘀汤煎剂直接加入培养基中也呈现出对SME繁殖的抑制作用,且煎剂浓缩液作用强于含药血清。表明血府逐瘀浓缩丸在体内外确均有抑制SMC增殖的作用,血府逐瘀浓缩丸确含抗SMC增殖的有效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血府逐瘀煎剂浓缩液的抑制作用比含药血清强,可能与某些有效成分未能从消化道吸收或经体内代谢失活有关。 王伟等用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血府逐瘀胶囊、精制血府胶囊、硫氮酮三组药物的含药血清可显著降低缺氧缺糖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L)、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的释放,且精制血府胶囊组、硫氮酮组更为显著。提示精制血府胶囊组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强于血府逐瘀胶囊。 刘强等观察了清心饮对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3病毒的影响,发现清心饮的含药血清可明显减轻实验性病毒心肌炎的细胞病变,改善细胞搏动,降低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滴度,减少感染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释放,显著抑制柯萨奇B1病毒核糖的复制。清心饮的水煎剂液体体外实验也有上述药理作用,由此提示清心饮中含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的有效成分,口服有效。 针对以往附子强心作用的研究均采用体外实验或静脉直接给药的方法,而无口服给药的结论。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未服药动物血清比较,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后2小时血清作用达高峰。证明附子血清与附子制剂直接给药两者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基本相似,说明其强心有效成分确能经胃肠吸收入血,且不会经吸收立即被代谢失活。 七.对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 刘国卿等采用具有典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特征的PC12细胞株为实验模型,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口饲“李氏5号方”的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含药血清作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对NaCN加缺糖致PC12细胞缺血样损伤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和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江雪华等采用新生小鼠大脑皮层进行体外神经细胞培养,建立离体的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运用血清方法,进一步观察了含“李氏5号方”的血清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李氏5号方”水煎剂(含挥发油成分)虽能抑制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损伤,但作用不如其含药血清强,同时,含药血清抑制神经损伤的药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李氏5号方”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 八.对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刘成海等观察了扶正化瘀方对培养大鼠贮脂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方血清能明显抑制贮脂细胞增殖,且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及其血清浓度有关,而且对贮肝细胞内外胶原生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季光等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血清能显著促进正常及损伤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活性,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的胶原生成率。刘成海等采用扶正化瘀方的血清直接添加于培养的肝纤维化病理形成的重要细胞—大鼠肝细胞及星状细胞。结果表明:含药血清能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肝细胞增殖。提示扶正化瘀方有利于损伤肝细胞的修复、有助于抑制舌状细胞活化及其细胞基质生成,显示该方的抗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王晓玲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的配伍作用,结果表明,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均可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抑制其胶原、TGFβ1的基因表达与蛋白生成。其中化瘀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