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教育比较PPT

合集下载

比较教育研究的案例(2篇)

比较教育研究的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比较教育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比较,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以中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国教育体系的异同,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中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概况1.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美国教育体系强调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特点如下:(1)教育体系较为分散,由州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

(2)课程设置灵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3)教师待遇较高,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大。

(4)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我国教育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特点如下:(1)教育体系较为集中,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

(2)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3)教师待遇相对较低,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4)教育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三、中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比较1.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体制较为分散,有利于地方教育特色的形成。

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体制较为集中,有利于国家教育政策的统一实施。

然而,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2.课程设置比较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灵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然而,过于固定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待遇比较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待遇较高,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

中美文化关系

中美文化关系

对外关系的文化准则比较 COMPARISON OF EXTERNAL RELATIONS OF THE
CULTURAL NORMS
历史传统 • 传统文化“和为 贵”,对外关系 要“合和万国”, 外部国家也要和 谐与和平,世间 万国都平安无事。 毛泽东 • 和平共处五项基 本原则:互相尊 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 二战后 • 推行全球霸权主 义,人为的扩展 自己的海外势力。 将其政治制度、 价值观念、意识 形态,向外推广, 强加于别国 邓小平 • 中国永不称霸。 体现中国对外关 系中爱好和平的 文化传统。
在我们中国,儒家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重一种社 会实效。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特别注重学术的 社会价值, 认为理学是无用的学问, 其所 导致的是家、国的覆亡。顾炎武从“ 通经 以致用” 的精神批评理学只尚空谈, 而不 注重见闻与经验的重要。
政治制度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基督教新教 •Wasp--White anglo saxon protestant意 主元文化构 为新教徒的安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现在 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 成 •最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 黑暗。《圣经· 创世纪》人是“神”所造。 亚当,夏娃 •神造世界
有物混成,先生天地,吾不知其为名,强 名曰道。《老子》”道生天地, 无中生有” 子不语怪、力、乱、神。《史记· 孔子世家》 世界观 排除了“神”造世界。
汉斯· 摩根索 • 国际社会是无政 府的,只有争得 强权,才能维护 自己的和平。
克林顿
•冷战后“美国的核 心观念—民主和市 场经济—较过去任 何时候都要广泛地 被接受。认为美国 “为全球树立了榜 样,全世界的每一个 角落都在寻求并尊 重我们的领导”

试析新课改视域下的中美基础教育

试析新课改视域下的中美基础教育

试析新课改视域下的中美基础教育【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教育中美比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基础教育改革不论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专家学者参与的热情度,还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太多的相似。

受联邦体制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地方分权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中国长期以来由政府统一指导和规划实施的教育管理体制相比较,美国的教育改革更多地呈现出理论探讨、实践研究的多元和课程理念、改革成果的多彩。

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所说:“美国的知识氛围有助于激励新思想的产生。

”加之几百年来,作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再加上学术研究氛围自由开放的历史积淀,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成为中国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教育改革实践中较多关注和聚焦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

最近,笔者随团考察了美国的一些中小学,零距离地与美国一些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沟通,切身感受到美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独特之处。

换个视角近距离地接触和学习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比较分析中美基础教育在学生培养、课程设置、高考制度、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的不同,有助于国内的教育工作者拓宽思路,从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步履更加坚定、步伐更加稳健,在政策制定和改革范式的推进中更加务实、科学、合理。

一、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独立,是指不受他人干扰,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地处理事务;健康,是指个人在身体和精神等方面发育正常、良好,有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资格,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蕴含着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对学生生命状态的关注,让学生在自主成长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实现理想的价值目标。

美国在中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从教育的价值体系和核心精神出发,较多地关注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形成。

笔者在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小学部考察时发现一个有趣的角落:墙角,放着小长凳,墙上贴着一些字画,上面用艺术的字体写着“THEPEACE TABLE”和“peace starts here”。

中美课堂教学差异之比较与思考

中美课堂教学差异之比较与思考
、Biblioteka 中美课 堂教 学的差 异
中美课堂教学的差异表现在教学 目标差异、 教学 方法差异、 教学内容差异、 师生关 系差异、 课堂氛围差
异 几个 方面 。 1 .教学 目标差异 教 学 目标是课 堂 教 学 的 指 向标 , 堂教 学 活 动 以 课
学提出的问题发表不 同看 法 , 能使想法更加深入、 完
上传给学生 , 这种现象有所改观 。但是 , 受时间和考试 的限制 , 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 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
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 但我相信 只要家长与学校 合力, 从幼儿园教育做起 , 甚至从婴儿期教育做起 , 就

定有希望 。 3评 价标 准 的差 异 .
影响中美课堂差异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受 到评价标准差异的影响。中式课 堂教学评价标准更多 关注教师的“ 本身 , 教” 更多指向课堂上一些表面因素 的评价 ( 如气氛热烈 、 间分配恰 当、 时 课外作业量适

统性 , 一个问题 尚未解释清楚 , 又到了另一个问题 , 有 时爱讲与课文 内容无关的事。
二、 中美 课堂教 学差 异 的成 因
中美课堂教学在上述几方面存在极大差异 , 究其 原因, 主要是 由个性差异 , 家庭教育背景差异 , 评价标 准差异 所造成 的。
1 .个性 差异
些人天生富有, 而另一些人一辈子都需打工挣钱 , 这
有位年轻老师竟然穿着 一条破烂不堪 的牛仔裤上课 , 教学 内容范围的决定权。而中国教师在这三方面的权 全无中国人所看重 的课堂仪表。不过 , 虽然美式课 堂 利往往受到限制。 教学氛围 自由、 民主、 宽松 , 但是外 国教师讲课缺乏系
据笔者观察, 国的教材选材新颖 , 美 有趣 ; 相反 中 国的大学英语教科书 内容死板、 保守。例如 , 国的写 美 作教材中的一些让学生课后讨论 的话题有 : 同性恋不 应被 视为犯罪 ; 和平 时期 , 所有 男 女 公 民也 应 服 兵役 ;

中美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中美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教材研究中美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于虹(上海文来实验学校,上海201107)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011年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在2012年的九月正式开始实行。

在2012年美国《面向生活的地理学: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也正式颁布。

从中国和美国相继修订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随着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教育界也随着其发展而不断地改变。

地理教育在解决全球环境、能源、生态问题等方面表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界开始审视中学地理在教育中的价值与地位。

中美两国对于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顺应了全球化的潮流,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国在教育理念上却有一定的差别。

截至目前,对于中美两国的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对中美两国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对比探究。

通过文献法、对比研究法得出中美两国的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结构、理念、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在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于地理知识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过于关注地理理论知识,而忽略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这主要和我国的课程设置有关,重理论、轻实践,地理教学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从中美两国的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对比探究中找寻,进而希望能够提一些建议。

本文将从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构成部分和地理课程内容四方面来对中美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对比探究,希望能够发现我国与美国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差别,从而完善和补充我国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促进我国地理教学的更好发展。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作用及定义1.地理课程标准的作用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个国家对其地理教学的整体系统性的标准要求。

第一,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是对地理教学总体要求的纲领,是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教育文件,它规定学习领域,但是不直接规定教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发频繁。

其中,研究生教育领域也是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发展概览和对比分析的角度,讨论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异同。

一、发展概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社会经济条件等,导致研究生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得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拥有694所高校和4566万名学生,其中研究生人数达到314万人。

同时,研究生教育面向的专业也从原先的少数重点领域,逐渐扩展到各行各业。

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研究生院校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前者主要培养具有独立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后者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美利坚合众国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企业,反哺教育机构。

”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特点:与实践相结合。

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全球公认的最优质的教育体系之一,拥有着超过70%的世界著名大学。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独立性和自由性。

在绝大部分学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导师,自由探索自己的研究兴趣方向。

与此同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仅来自大学,同样也来自企业和政府的科研机构。

二、对比分析1.办学模式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运营模式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注重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基础知识。

而美国则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倾向于让学生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和实践操作,以达到更高的技能水平。

2.导师制度中美两国在导师制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导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不仅就目前的研究作出指导,也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而美国的导师则更多充当着学生在专业领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授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独立性。

中美师生关系比较

中美师生关系比较

中美师生关系比较一、为什么注重师生关系1. 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效率、情感发展、健全人格形成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 不只是为了纯粹比较而比较。

而是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中国与美师生关系的优缺点,去粗取精,汲取美国师生关系中的精华。

以促进我国教育朝着积极、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中美师生关系比较1. 美国:(1)留美人士李丹在《师生关系在美国》中说,美国师生关系不受限于对“师”与“生”两种社会角色的定位,也不为两者之间知识多寡而产生的潜在权力关系所左右。

(2)旅美华人韩小惠在《解密美国教育》中引用哥伦比亚大学达林·哈蒙德教授对师生关系的简要概括,认为“老师不仅仅要讲授课程,还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3)留美学者王平在其《我看着美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中》写道,在美国,教师“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权利表现在各个方面。

如学生拥有隐私权、选择权、教师不得当众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而且学生有进行选课以及挑选任课教师的权利,学校和教师不得干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完全民主、平等的状态。

(4)苏超时在其学位论文《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介绍中美师生关系的差异时写道,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即使是小学生,教师也像对成人一样去尊重他。

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做其他事情都坚持民主原则。

2. 中国:(1)伦理关系方面,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置”模糊、混乱。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程跟;教师包讲,学生只需记好、背熟;学生违纪教鞭等着你;教师“过分”,学生疏远你、报复你……厌学情绪就源于此,因为学生的自主权没有了。

(2)情感关系方面,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二)

中西教育差异对比专题报告(二)

资料2:中美教育对比一、中美教育之别:功夫与利用率在中国或者其他华人社会,老师和家长教育学生说,只要努力,铁杵也能磨成针;而美国学校则会鼓励学生,想出最有效的办法去制造针,或者想出最有效的方法把铁杵用于其他目的。

就算真要钻牛角尖,一定要用铁杵造针的话,起码也要想办法造个成百上千根针,否则岂不白白浪费了这么多铁?勤奋不等于成功:任何天才要想成功都需要努力,但关键在于努力分高效和低效两种(当然更有无效甚至负效)。

就像我们使用能源生产,也有能源利用率的问题一样。

“铁杵磨成针”的效率,无疑是极低的。

可是,当这种故事出现在小学教材里时,我就从没听到有人质疑过,大多数人都把这个故事当作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智慧宝藏,天经地义,无庸置疑。

可是,古人的智慧就算正确,也未必适合今天的社会。

更何况有些持续了千年之道理,还常常被后人否定呢。

当然有些人会提出,“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并不在于它的事实本身,而在于要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努力可以成就一切。

再认真回味一下,努力真的可以成就一切吗?不见得。

懒惰导致失败,但勤奋绝不等于成功。

中国人固然比美国人勤奋,而且有小聪明,但美国国家强大,社会上成功者大多是美国人自己,这是因为,从大社会到小个人,他们都擅长于有效地利用自己的长处,在社会上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他们在工作中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被最大化地有效利用。

一个人取得的成果,等于功夫和利用率的方程式。

数学好的中国人,这笔账一定比美国人算得清楚。

美国中学生每读一篇名著,无论是莎士比亚、爱默森、乔叟、奥威尔,作业都是写criticism(文学评论),可以正面,也可负面,不大聪明的学生也可以胡说八道,随便写写自己的感触。

关键是从这些评论中,学生能够思考阅读过的内容。

墨守陈规与挑战权威:相比之下,在中国(或者在其他亚洲国家),我记得在中学时常背诵和默写朱自清、鲁迅的著作等等,从来都没有机会“挑战”这些权威。

大家从小背的不是唐诗、宋词,就是《三字经》之类,从没有人告诉过我,在小时候,学校和家庭里会经常就这些著作的内容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