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初探
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美]G.Murphy 心理学发展史上,记载得更多的是西方众多心理学家的理论与贡献,而出自中国的观念与学说少之又少。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学术界,心理学完全成为一种舶来品。
但是,源于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所探讨的话题,同样也为中国的哲学家所关注。
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同样也孕育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一、各家心理学思想1. 孔子的的心理学思想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场面,为制止这种混乱,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治理臣民的心理学思想。
如强调道德教化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举直错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意思是说推举有才能的人,而罢黜无用的人,这即是一种管理心理学的思想。
其次还有交际理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三思而后行”。
再次,孔子的学习理论上倾向先验论,他认为的人的知识都是天生的,明确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
孔子的这种思想带有浓厚的阶级思想。
另外,孔子最有名的还是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他提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次,他主张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
“学而时习之”,还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再次,孔子还强调思与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仍然有所不理解时不去启发开导他。
最后,孔子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才施教”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墨家的心理学思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探微

和行 为 的关 系 , 成为 中 国古代心 理学 思想 上 两对重
要的 范畴 。 知虑 ” 的是感 知和 思维 的实 质 以及 二 “ 指
( 情 相应 和 性 情不 应 两 种 观点 )“ ” 性 、情 的分 类 ( 如 二情 、 六情 )“ ” 、情 的作 用 ( 持增 力和减 力两 种观 点 ) 和对待“ ” 情 的态 度 ( 中节 、 情 和纵 情 ) 描 述 如 节 来
确地 区别 真假 现象 和 吸取 经验 教训 , 以及 针对 主 要 原因 , 确定 先后 缓 急 , 扶正 祛 邪 的治疗 原则 , 方 时 组 的原则 性 和灵 活 性等 , 到今 天 仍是 我们 遵循 的基 直 本 原 则。
参考 文献
1 李培 生主编 伤寒论讲 义[ . M]上海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社 ,9 5 18:
的 本 土 化研 究 也具 有一 定 的价 值 。
关 键 词 : 国 古代 中
心理健康
教 育 思 想
美 国心 理 学史 界 的元 老 布雷 特 和墨 非 等人 , 都 曾表 达 过 这样 一 种 信 念 : 心 理 学 的第 一 个故 乡在 “ 中 国。 u ” 中国五 千年 的文 化传统 中蕴含着 丰 富 的心
和 “ ” 用 , 知 虑 ” “ 行 ” 考 察 感 知与 思维 行 连 即“ 和 知 ,
和需要的性质 以及二者的关系 , 作为古代心理学思 想 的另一 对重 要 范畴 , 有关 “ 情欲 ” 的描述 是异 常丰
富的。中国古代心理学史从“ ” 情 的含义 ( 左传》 如《 中的“ 六情说 ” 、情 ” )“ 的产生( 礼记 ・ 如《 乐记》 认为
中国古代心理学之我见

中国古代心理学之我见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直至 1840年鸦片战争,历代的思想家有过不少涉及心理问题的论述。
这些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开始得较迟,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统的发掘。
现在就以古代常见的几个心理学观点讲一下见解。
形神论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精神和形体的关系的问题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
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身体具备了,心理才会产生;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
同时也是说,有了一定的形体,才会有一定的心理机能。
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提出“人死之后,无遗魂矣”的论断。
王充发展了桓潭的学说,更详尽地论证了心理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的道理他认为精神是血脉所产生的,这种看法还有唯物二元论的形神论的缺点。
南北朝时的思想家继承了荀子的传统,提出了“形质神用”的观点,肯定“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确立了完善的唯物一元论的心身关系的理论。
他还提出人的心理“有方”)的看法,使形神论的心理学意义更为明确。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形神论思想家虽然大多数都认为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但也有少数人指出了心理与人脑的依存关系。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初步觉察到脑对人的病理、心理变化的作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清初的回族学者在《天方性理》一书中,肯定人脑有统摄各种感知和脏腑器官的功能;同时还提出了人脑功能定位的猜想,嗣后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提出了“脑髓说”,进一步作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纠正了长达千余年的“灵机发于心”的错误观点。
天人论关于人和天的关系的学说人和天的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所关心并论述过的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有对立的两种。
一种看法是唯心论的天人论,把天看作人化的天,认为它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思想感情,能祸福人,能主宰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
中国古代心理学古代心理学的思考与认知

中国古代心理学古代心理学的思考与认知中国古代心理学:古代心理学的思考与认知中国古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而深厚的学科,既有其与现代心理学不同的特点,也有其独特的思考和认知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观点,以及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考方式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思考方式注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观察。
在传统儒家学说中,心理学被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一环,强调心智的修养和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与现代心理学强调的外部环境因素不同,中国古代心理学将个体内心世界作为研究重点。
在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提出了“兼爱”和“无私”的观念,主张个体应该摒弃私欲,追求公正和仁爱。
荀子则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的人性和欲望的支配,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理性的控制。
这些观点强调了个体内在心理世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修身方法。
二、中国古代心理学的认知观点中国古代心理学的认知观点体现了对人类思维和感知过程的认识。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思维被视为对外界现象的主观反应,不同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客观感知和认知。
庄子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和追求真理来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另一方面,道家学说中的“道”被视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通过摒弃欲望和个人自我的束缚来实现心灵的解放。
尔后,佛教的传入更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古代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强调个体内心的冥想和觉察,以达到开悟和修行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心理学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中国古代心理学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其中,儒家思想尤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关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庄子的思想则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鼓励个体思辨和追求真理。
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辨的发展。
佛教的传入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古代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影响到中国古代人们对内心深处的觉知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与应用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与应用中国古代历史是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而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旧具有重要价值和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认为,人性本善。
这一思想最早源自孔子,在《论语》中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如果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会变得善良。
孟子也是赞成这一观点的人,他认为人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仁爱之心,只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以发扬光大。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们的心灵纯洁和内在的善良,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
另一方面,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如果不受到约束和监督,人们就会做出各种恶劣的行为。
而庄子则认为,人性本空,没有固定的本性。
虽然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激进的,但也为后来的一些思想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二、心境欣悦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心境欣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观念。
它指的是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时,他能够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轻松愉快,而当这个人心情不好时,他会失去这种感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心境欣悦”相关的词语,如“静心慎虑”、“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等。
三、冥想和冥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冥想和冥思都是十分重要的思考方式。
冥想是一种专注的冥思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专注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来缓解压力和恢复精神状态。
而冥思则主要是通过思考来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有助于心理治疗。
这两种思考方式都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情绪管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这一点在现代心理学中仍然非常关键。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思想家们主张,一个人应该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的情感管理非常有参考价值,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九、结语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类心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古代 心理学

中国古代心理学
中国古代存在着独特而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观念。
虽然没有像西方现代心理学那样系统化的体系,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和宗教等领域都蕴含了一些关于人类心理的深刻思考。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都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探讨。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出了“仁爱”、“孝悌”等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道家则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心性的安宁。
墨家则关注公平正义和爱的普遍性。
这些思想都对人们的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间接涉及了心理学的一些方面。
在医学领域,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取决于身体的平衡,也与心理状态有关。
例如,中医认为情绪的失衡可以导致疾病,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健康恢复。
此外,中医还将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纳入诊断和治疗考虑,倡导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在宗教领域,佛教和道教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佛教注重觉察和慈悲,通过修行来净化内心,追求解脱和智慧。
道教则强调身心合一和内省,通过炼丹、静坐等修炼方式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哲学、医学和宗教等领域,通过关注人的情感、行为和内心世界来探索人类心理。
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教育和治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升到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关键的高度,并从认知、情欲、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挖掘并发扬这些心理健康思想对于当前促进人们身心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心理健康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在中国古代,从先秦开始,思想家们就对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留下了颇多论述和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
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成因,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认知观、情欲观和环境观等。
重新挖掘并梳理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概要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心理健康。
如《管子》认为消极情绪对人的心理有损伤作用,如能排除消极情绪,保持安定和宁静,人的心理和精神就可以达到和谐完满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人只有修身正意,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是行为端正的保证。
人先要做到意气安定,然后才能使行为端正。
心理健康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人心如能达到正和静的境界,形体上就会表现为皮肤丰满,耳聪目明,筋骨舒展强健。
我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十分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孔子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推出理想人格的标准,即“仁义”。
“仁”主要反映血缘亲爱;“义”主要反映政治关系,下服从于上,这两种关系的总和就形成了“礼”。
“克己复礼为仁”,就成为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即健康人格。
在孔子看来,符合社会行为标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仁义之人,也就是心理健康之人。
一个人要成为仁义之人就要“克己”,约束自己,讲究中庸;“复礼”,即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以符合社会规范。
孔子的“君子”说就体现了他的“人的健康”说。
他提出君子涵养的四个方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心理学报【作者简介】景怀斌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 【内容提要】近年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不够。
本文认为,虽然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说法,但是由于人的存在的共同性,传统中国文化客观上具有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功能。
这表现为三种思路:信仰―养性的思路,养生―治身的思路,迷信―功利的思路。
它们各自对心理健康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文章分析了这三种思路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对当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启发。
【摘要题】心理健康与咨询【关键词】传统中国文化/心理健康/三种思路【正文】1 前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传统中国文化对心理健康、心理异常影响的独特性方面。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对心理问题有普遍的、突出的耻感,这是因为传统伦理文化的标签(Stigma)作用[1.2];在对心理问题的自我感觉上,由于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使心理问题躯体化,结果出现诸如“神经衰弱”之类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3];在心理治疗的过程或效果上,中国文化对于心理咨询的方法、过程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4];心理调节方式上,中国人呈现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5.6]。
二是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面,一些心理学家对中国传统的心理治疗进行了整理,如医家的心理治疗[7],也有人试图从传统文化发现蕴涵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式和技术[8]。
可以预计,随着心理治疗的精神或信仰(Spirit/spirituality)取向越来越为心理学界所接受,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会得到加强[9]。
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即时(hereandnow)心理症状角度讨论问题的,而且集中于某一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历史的、整体的研究同样是把握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哲
M a .2 0 r O1 Biblioteka 第 3 9卷 第 2 期
J u n lo n e o g l r l o r a fI n r M n o i No ma Un v r i ( h l s p y & S ca ce c ) a ie st P i o h y o o ilS i n e
(95) 男, 15一 , 内蒙古普 通 高校 人 文社科 重 点研 究基地 内蒙古师 范 大学心理 教 育研 究 中心 主任 , 教授 , 士 生导师 。 博
环境 及 大环境 , 至包含我 们 自己的身体 。孟 子说 : 甚
“ 我善 养吾 浩然 之气 。 又说 :持其 志毋暴 其气 。 “ ” “ ” 不 得 于心 , 求 于气 。 “ 勿 ” 志一 则 动气 , 一则 动 志 。 这 气 ”
些都 是指 形质 的 自我及 其 与道德义 理 的 自我 的密切 关 系 , 时也显示 出作 为小 环 境 的形 质 的 天在 道 德 同 修持 上 的重要性 。二是 道德义 理之 天 , 是道德 、 天 价
构 建 了 中 国传 统 哲 学思 想 。 而 中国 传 统 哲 学 的基 础 是 天 冬 合 一 观 念 , 由此 出发 . 于 心理 健 康 思 想 方 面 引 申 出人 关 与 自然 的 和谐 、 与 社会 的和 谐 、 与 自 身 的 和谐 以及 人 与 终 极 价 值 的 统 一 四 大 命 题 。本 文 以 儒 佛 道 思 想 为 内 人 人 容, 以心 理 健 康 思 想 为 目标 , 步探 讨 了 中国 古代 传 统 哲 学 中蕴 含 的 心 理 健 康 思 想 . 初 以期 丰 富 当今 心理 健 康 理 论 , 以 中国 哲 学 智 慧进 一 步 阐 释 建 设 和谐 社 会 重要 思 想 。
一
观念 。 由此 出发 , 申出 四个命 题 : 与 自然 的和 引 人
己、 己之 道 。三是 本 体之 天 , 就是 本 体 的宇宙 , 达 天
一
谐 ; 与社 会 的和谐 ; 与 自身 的和 谐 ; 与终 极 价 人 人 人
个 生生不 息变 动不居 的天道 实体 。 从 天 的这 三 种 含义 出发 , 以引 申 出天人 合 一 可
[ 键 词 ] 中 国古 代 ; 人 合 一 ; 理 健 康 思 想 关 天 心 [ 图分 类 号 ]B 4 中 8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10 — 6 3 2 1 ) 2 0 2 - 7 0 1 7 2 (0 0 0 — 0 2 0
人 不是孤 立地 存 在于 世 界 中 , 而是 不 可 避免 地 会 受到 身处其 中的文化 的影 响 。在 不 同的文化 背景 下, 发展 出不 同的思 维 方 法 、 值 观 念 、 价 情感 体验 和 行 为规 范等 内容 。与 西方身 心二元 对立 的哲学 传统
一
观 引 申出 的 四个 和谐 的命 题 是 密切 联 系在 一起
至 今仍在深 刻地影 响着 中国人 的思想 观念 和行为方 式 。儒道佛 三家 是 中 国本 土文 化 的 主要 组 成 部分 , 本 文希望通 过对儒 道佛 和传 统 医学思 想的梳 理与分 析, 勾勒 出中 国古代 心理健 康思 想 的大致面貌 , 理清
值 的来 源 , 是孔 子 所说 的 为人 、 人 、 立 达人 、 己、 为 立
不 同 , 中国传统 哲 学是 一 种返 身 内求 的学 问 , 管 “ 尽
没有特定 的心理 学 部分 , 有 其 独特 的理论 阐述 和 却 精 神修养 方式 ”1 。中国传统哲 学 的基 础 是 天人 合 [4 ]
们 分别 代表 了人 生应 有 的认 识 、 有 的 努力 和 应有 应 的追求 方 向 , 因而 也就 代 表 了天 和 人 生生 不 息 的 内 在 生命 的永恒 价值 。
一
观形 成 的影 响 , 望对 当前 的心 理 健康 理 论 研究 有 希
所裨 益 。 天人合 一思想 中的“ ” 要 有 三种 含 义 , 天 主 一是
值 的统一 。
中国是 一个 有 着悠 久历 史 的文 明古 国 , 中华 文
明延续数 千年直 至今 天 , 长 的历 史 岁 月孕 育 了深 漫 邃 的文化 , 中蕴 含 了丰富的心理 学 思想 , 些思想 其 这
思想 的 四个命 题 , 即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 人与社 会 的和
谐 、 与 自身的 和谐 、 与终极 价值 的统一 。天人 合 人 人
V0 . 9 N0 2 13 .
中国古代心理健 康思想初探
董 云 波 , 中永 陈
( 内蒙 古普 通 高校 人 文社 科 重 点研 究基 地 内 蒙古 师 范 大 学 心理 教 育研 究 中心 , 内 蒙古 呼 和 浩 特 市 0 0 2 ) 1 0 2
[ 摘
要 ] 中国具 有 五 千 年 的 思 想 文 化发 展 历 史 , 我 国古 代 思 想 的 发 展 而 言 , 佛 道 三 家 并 驾 齐 驱 , 同 就 儒 共
、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自然 之天 , 天就是 自然 , 我们所 处 、 受 、 用的小 是 所 所
道 家 的代 表人 物庄子 对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有 着深
[ 稿 日期 ] 0 91—5 收 2 0—22 [ 者 简 介 ] 云 波 (94) 男, 作 董 17一, 内蒙 古 普 通 高t A  ̄ 4 科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教 育研 究 中心 讲 师 ; 中永  ̄ - i . 陈
其 发生发展 的脉 络 , 探讨 其对 当今 中国人 心 理 健康
的 , 一不 可 。天 是整体 真实 的本体 , 缺 是人 的存在 的
根源 , 生命创 化 的动 力之 源 , 活 实用 的基 础 , 实 生 是 现 完美 人生 的理想 与 目标 。天人 合一有 源头 上的合
一
、
过 程上 的合 一 、 目的 上 的合 一 三种 实 践 意义 ,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