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流域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洪水径流的影响
论水利水保措施在削弱流域洪水中的作用

论水利水保措施在削弱流域洪水中的作用发布时间:2022-04-15T07:49:12.94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6期作者:费爽[导读] 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
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200摘要: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
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其暴雨产生的洪水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如何评估水利水保措施对洪水的影响及其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作。
水利水保措施对小洪水的洪峰、洪量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大洪水的洪峰、洪量,对中洪水的洪峰、洪量影响程度最小。
为研究水利水保措施对洪水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水利水保措施;洪水;影响通过水利水保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得流域泥沙量得以有效减少,洪峰得以有效降低,但是因为水利水保措施使得洪水的就地入参深度不断加强,对地表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对实施水利水保措施对流域洪水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对该流域防洪减灾措施的确定、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制定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实现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可以根据建模方法、参比对象等分类方法,对水利水保措施对流域径流影响的方法进行分类方法多样,但是没有定量分析。
这些方法中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NNBR)在实际应用是最广泛的,它的机构十分简单,不需要对研究对象的相依形式或者概率分布形式进行假定,可以使得因确定函数导致的不确定问题得以有效减少。
1.基本研究思路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流域下垫面的自然天气降水因素以及自然条件堡垒因素会对洪水的爆发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等级和程度也会导致洪水产生相应的变化,为了对洪水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人们对大型的水利水保措施进行了构建,可以使得流域的下垫层自然条件得以有效的改善。
但是对不同流域的洪水,采取相同的水利水保措施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为了对水利水保措施对流域的洪水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和分析,我们首先应该对洪水序列进行仔细的检查,将其中的变异点侦察出来,并且依照实施的水利水保具体措施把洪水序列分为两种,分别为:影响前序列以及影响后序列。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及其年内分配的影响

第 2 期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No. 2 2024 年 4 月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 2024 DOI:10.12170/20231001001郭心仪,贾雨凡,范丽丽,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及其年内分配的影响[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2):10-19.(GUO Xinyi, JIA Yufan, FAN Lili, et al.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ons on runoff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2): 10-19. (in Chinese))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及其年内分配的影响郭心仪1, 2, 3,贾雨凡2, 3, 4,范丽丽1,王国庆1, 2, 3(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2.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8; 3. 河海大学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0098; 4.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有着显著影响,径流变化的定量归因计算是流域管理的重要工作。
采用M-K突变检验界定葫芦河流域径流的基准期和影响期,基于SWAT模型模拟结果量化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
结果表明:(1)1961—2014年葫芦河流域年径流量先增后减,整体呈下降趋势,1986年变化较为显著。
(2)SWAT模型能较好模拟葫芦河流域天然径流量过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大于 0.74、决定系数大于 0.75。
(3)1986—2014年葫芦河流域年均径流量相较于基准期(1961—1985年)减少了2.95亿m3,其中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的贡献分别为67%、2%和31%;在影响Ⅰ期(1986—1999年)和Ⅱ期(2000—2014年)内,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分别占96%和44%,其他人类活动分别占3%和52%,土地利用变化分别占1%和4%。
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水库防洪风险率的影响

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水库防洪风险率的影响摘要:针对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水库防洪风险率的影响问题,本次研究首先对洪水序列的一致性修订方法进行探讨,对水库防洪风险率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例验证的方式,对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水库防洪风险率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到洪水序列修订之前和修订之后水库内的防洪风险率计算方法。
研究表明:随着下垫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水库的防洪风险率也出现了降低的问题,从保障水库的安全出发,需要将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水库防洪;下垫面;洪水序列;风险率;计算方法0 前言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的前提下,利用水库进行合理的调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是在水库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汛期的限制水位进行合理的设定。
所谓的防洪风险率主要指的是在水库受到破坏时,出现风险问题的概率,只有对防洪风险率进行合理地计算和设计,才能为水库汛期限制水位的设定提供合理的依据,全面提高水库的潜力[1]。
目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流于的下垫面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水库的防洪风险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此问题,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洪水序列的修订情况进行介绍,对防洪风险率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实例研究的方式研究流域下垫面变化情况对水库防洪风险率的影响,为提高水库的使用潜力和保障水库的安全奠定基础。
1 洪水序列的一致性修订方法(1)洪量序列“还现”修订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降雨径流相关图的方法对洪水序列的修订进行全面的分析,所谓的降雨径流相关图主要指的是根据某个流域降雨过程中的产流,并需要将其影响因素纳入其中,进行的统计分析。
通过使用降雨径流相关图,可以建立起降雨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公式,假设在下垫面变化之前降雨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公式为:,在下垫面变化之后降雨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公式为:,则在下垫面变化前后产生的差值可以表示为,这个差值就可以看作是径流的修订值,此时全年内各个时期洪量的修订幅度计算公式为:,进而实现了洪量序列的“还现”修订。
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及洪水影响分析

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及洪水影响分析
贾凤
【期刊名称】《水利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17(023)004
【摘要】采用代表性分区法,对紫荆关流域以上流域下垫面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不同下垫面条件要素对径流及洪水影响的贡献率及流域产汇流变化规律.该研究为大清河流域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及流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贾凤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2
【相关文献】
1.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永定河官厅水库径流影响分析 [J], 张建中;刘江侠;任涵路
2.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潮白河密云水库上游径流影响分析 [J], 任涵璐;刘江侠;曹阳
3.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洪水特性的影响分析 [J], 田传冲;黄冬菁;马海波
4.考虑降雨的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J], 游志康;刁秀媚;刘俊;马箐;尹洋洋;高颖会
5.基于SWAT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下垫面变化和水利工程对径流影响分析 [J], 孙新国;彭勇;周惠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水文复习题1(含答案)

填空: 1. 工程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
2. 工程水文学的内容,根据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基本可分为两个方面:(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
3. 水资源是水文循环使陆地一定区域内平均每年产生的淡水量,通常用(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描述。
4. 根据水文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水文计算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区综合法)。
选择:1. 水文分析与计算,是预计水文变量在的概率分布情况。
a、任一时期内b、预见期内c、未来很长的时期内d、某一时刻2. 水文预报,是预计某一水文变量在的大小和时程变化。
a、任一时期内b、预见期内c、以前很长的时期内d、某一时刻3. 水资源是一种a、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b、再生资源c、非再生资源d、无限的资源判断:1. 自然界中的水位、流量、降雨、蒸发、泥沙、水温、冰情、水质等,都是通常所说的水文现象。
√2. 水文现象的变化,如河道某一断面的水位、流量过程,常常具有某种程度的多年变化周期、年变化周期等。
√1. 水文现象有哪些基本规律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答案:水文规律,基本上可分为成因规律和统计规律两类,相应地,水文计算方法则分为成因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也有将水文规律分为三类的,即成因规律、统计规律和地区综合规律,相应地,水文计算方法则分为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地区综合法。
计算:1. 将全球的陆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系统,已知多年平均降水量Pc=119000km3、多年平均蒸发量Ec=72000km3、试根据区域水量平衡原理(质量守恒原理)计算多年平均情况下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径流量R为多少?答案: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对于全球的陆地区域,多年年平均得到的水量为多年年平均得到的水量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Pc,必然等于多年年平均流出的水量,即多年年平均蒸发量Ec与多年年平均流入海洋的径流量R之和。
工程水文学作业答案(老师答案)

P=
m ×100% n 1
1、影响年径流量的因素有哪些?各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因素: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因素对年径流的影响。在气候因素中,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对年径流量的 影响程度,随流域所在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流域下垫面因素对年径流的影响。流域下垫面因素包括地形、土壤、地质、植 被、湖泊、沼泽和流域面积等。这些因素对年径流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流域蓄水 能力上,另一方面通过对降水和蒸发等气候条件的改变间接地影响年径流。 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 面。直接影响如跨流域引水,将本流域的水量引到另一流域,或将另一流域的水引 到本流域,都直接影响河川的年径流量。间接影响如修建水库、塘堰等水利工程, 旱地改水田,坡地改梯田,浅耕改深耕,植树造林等措施,这些主要是通过改造下 垫面的性质而影响年径流量。一般地说,这些措施都将使蒸发增加,从而使年径流 量减少。 2、何谓前期影响雨量?它对径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计算前期影响雨量? 答:流域前期影响雨量即流域降水前土壤的含水量。对于设计情况,为简便起见,常用前 期影响雨量 Pa 作为衡量流域干湿程度的指标,反映流域蓄水量的大小。 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本次降雨径流量的大小,前期影响雨量愈大,则本次的降雨径流 量就愈大。 前期影响雨量 Pa 的计算式为:
第 2 时段末 t=2△τ 时, 最初降落在 2△τ 线上的净雨在向下流动 过程中,沿途不断地汇集 F2 上持续的净雨,当它到达 1△τ 线 位置时,净雨停止,所以再继续向下运动中,将不继续汇集雨 水。在第 2 时段末流量为:
第 3 时段末 t=3△τ 时,与上面同样的道理,此时的流量为:
图 7.6.2-2
正好汇集了F1上沿途产生的地面净雨。 此时的流量为:
伊洛河产汇流分析

伊洛河产汇流分析作者:贺新渭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3期摘 ;要:本文通过对伊洛河流域1959~2016年间人口、耕地、灌溉面积、水平梯田、河滩造地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灵口水文站1959~2016年实测降雨、径流和蒸发资料的分析,实现对伊洛河流域1959~2016年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的定量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伊洛河流域产汇流环境变化初步结论。
发现伊洛河流域降雨系列、径流系列和水面蒸发系列呈缓慢下降趋势,为今后伊洛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伊洛河;产汇流变化;1、概况1.1流域概况伊洛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最大支流。
伊洛河发源于秦岭主脊----海拔2028.4m的龙冈山东南侧的木盆沟脑,即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
在本省境内的河段长129.8km,流域面积为3145.7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5058万m3,年平均流量17.0m3/s,年平均输沙量97.4万吨,年平均含沙量1.81kg/m3,年平均降水量683.1mm,蒸发量810mm,干旱指数1.19。
伊洛河在本省境内河谷形态特征,上段和下段是狭窄的峡谷,中段是开阔的川源。
从发源地到保安段,基本上是峡谷,河床中为卵石,两岸多为石质山地,坡度在30度左右。
保安至庙湾段为开阔的川源,河谷宽阔分布有湾、滩,河床中多为沙、卵石;两岸地形起伏不大,局部地方有悬崖陡壁。
庙湾至兰草河口段为峡谷段,河床中为细沙、卵石,两岸为石质山地。
1.2暴雨和洪水特性伊洛河流域暴雨最早产生在4月,最迟在10月,但量级和强度较大的暴雨一般产生在7~9月份。
伊洛河上游暴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锋面雨,其特点是历时长,强度均匀,笼罩面积大,另一类是雷暴雨,其特点是雨量集中,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小。
伊洛河洪水分为桃汛、夏汛和秋汛,其中夏汛最大。
洪水最早出现在4月,其洪量较小,年最大洪水一般发生在7~9月,根据石门峪和灵口水文站资料统计,7~9月洪水占81.4%,10月由于受淋雨影响,亦有洪水发生。
气候变化对伊逊河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伊逊河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杨志勇;于赢东;王建华;严登华【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年(卷),期】2011(22)2【摘要】海河流域作为中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流域,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以海河流域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伊逊河流域为对象,基于海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构建了20种气候变化情景,应用具有物理机理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流域水循环情景,对气候变化对伊逊河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升高1℃将使流域内3.8mm的径流转化为蒸散发,降水的增加将使流域的蒸发和径流都有所增加,其中新增降水50%转化为蒸发,30%转化为径流。
同时径流和蒸散发对于高温和强降水更为敏感。
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使未来水资源量的变化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升温为主、降水变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伊逊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可能进一步衰减。
【总页数】7页(P175-181)【关键词】气候变化;伊逊河;空间均化流域水文模型;水资源【作者】杨志勇;于赢东;王建华;严登华【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9【相关文献】1.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 [J], 陈桂亚;Derek;Clarke2.气候变化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分析 [J], 陈桂亚;Derek;Clarke3.碧流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研究 [J], 彭兆亮;何斌;王国利;王子茹4.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评估 [J], 王永强;刘志明;袁喆;鄢波;李玉娟5.承德伊逊河钒钛磁铁矿小流域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及生态风险累积效应 [J], 孙厚云;卫晓锋;贾凤超;何泽新;孙晓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洛河流域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洪水径流的影响李致家,张萍,李晓,吴勇拓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E-mail:adelineqiqi@摘要:为了探讨伊洛河流域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采用Kendall秩相关检验对伊洛河黑石关站以上地区1960—2000年的实测降雨径流资料序列进行趋势检验,并重点对伊洛河段水库群集中的长水-白马寺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降雨径流都随时间有减小的趋势,而水库调蓄是造成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Kendall检验;伊洛河流域;下垫面变化中图分类号:P3331. 引言伊洛河是黄河中游下段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发育穿行在熊耳山的南北两麓,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974km,黑石关站为伊洛河最下游控制站,流域面积18563㎞²[1]。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流域内大小水库的扩建、封山育林、种植结构的改变,河川径流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2],其演变过程受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分析伊洛河的径流特征,认识其演化规律和趋势,对深入了解流域开发对径流产生的影响和流域的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有重要意义。
位于东经110°—113.5°、北纬33.5°—35°之间的伊洛河黑石关站以上流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流域地形及站点分布图如图1所示。
采用卢氏、故县、长水、新安、白马寺、东湾、陆浑、龙门镇、黑石关这九个观测站。
通过对伊洛河黑石关以上流域1960—2000年降雨径流关系的年际变化和汛期变化的分析,并重点对水库群集中的长水-白马寺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降雨径流都随时间有减小的趋势。
2. 降雨量变化分析2.1 年降雨量变化由于该地区资料情况比较差,个站点,分别是:卢氏、长水、新安、白马寺、龙门镇、东湾、黑石关。
选用1960—2000年的实测降雨资料,按各站点控制流域面积对7个站点的降雨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伊洛河黑石关站以上流域逐年平均降雨量,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黑石关以上流域的年降雨量呈峰谷相间的状态,一般枯值出现的历时为2—4年,趋势线方程为y=—1.6533x+523.14,在这41年中年降雨量减少了近70mm,平均每年减少约1.7mm。
同时,点绘黑石关以上流域五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过程,如图3,可以发现,该流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以5年为一个周期上下波动,但总体呈减少的趋势。
图2 伊洛河黑石关以上流域年降雨量变化过程Fig. 2 Annual rainfall diversification process of YiLuo River basin upstream HeiShiGuan图3 伊洛河黑石关以上流域五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过程Fig. 3 Five years average rainfall changes process of YiLuo River basin upstream HeiShiGuan2.2汛期降雨量变化伊洛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0—800mm,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
暴雨主要发生在7、8月份,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38%左右,有些年份亦有9月发生暴雨的记录[3]。
因此,这里将7、8、9三个月作为汛期,分别对黑石关以上流域各站进行降雨径流分析。
考虑到资料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选择卢氏、长水、新安、白马寺、龙门镇、东湾、陆浑、黑石关共8个站点,采用1960—2000年的实测降雨资料绘制各站的逐年汛期雨量变化过程线,按各站点控制流域面积对7个站点的降雨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到黑石关以上流域的逐年汛期平均降雨量,如图4。
由图可见,伊洛河黑石关以上流域的汛期降雨量随年代变化呈峰谷相间状态,一般枯值出现的历时为1—2年,与流域年雨量的变化情况相同,趋势线方程为y=—0.9569x+340.21。
另外,点绘黑石关以上流域汛期五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过程,如图5可以看出流域汛期降水量总体呈减少的趋势。
图4 伊洛河黑石关以上流域逐年汛期降雨量变化过程Fig.4 Rainfall changing process of YiLuo River basin upstream HeiShiGuan in the flood season year by year图5 伊洛河黑石关以上流域汛期五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过程Fig. 5 Five years average rainfall changes process of YiLuo River basin upstream HeiShiGuan in the flood season3. 降雨径流趋势分析按照流域产流规律,降雨量与产生的径流量成正比关系,即:R P α=⋅ (1)可得R P PR P Pαα∆⋅∆∆==⋅ (2) 对各站的年及汛期降雨和流量变化幅度进行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表2,可以发现除黑石关站以外,各站点的降雨变幅相差不大,在1960—2000年的41年内减少了约14%左右(汛期除陆浑站和黑石关站以外,41年内减少了约11%左右);而实测流量的区间变化则很明显,主要集中在长水-白马寺区间和东湾-龙门镇区间。
这说明除了降雨减少引起的流量减少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对流量有影响。
表1 1960—2000年各站点降雨流量变化幅度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each station rainfall and flow changes range between 1960&20001960-2000年变化的百分比站名降雨(%)流量(%)东湾-12.4 -28.9龙门镇-12.9 -64.4卢氏-9.5 -50.2 *长水-14.7 -77.8白马寺-15.0 -50.9新安-14.8 -71.8黑石关 5.2 -58.2 黑石关(面)-12.6 -58.2*注:卢氏站1962—1970年流量资料缺失。
表2 1960—2000年各站点汛期降雨流量变化幅度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each station rainfall and flow changing range between 1960&2000 in the flood season1960-2000年汛期变化的百分比站名降雨(%)流量(%)东湾-13.1 -23.3陆浑 2.5 -55.1 *龙门镇-10.7 -63.3* 卢氏-7.4 -22.7长水-11.8 -69.0白马寺-15.1 -46.9新安-12.5 -65.6黑石关12.0 -55.3 黑石关(面)-11.3 -55.3 *注:陆浑站1989—2000年流量资料缺失,卢氏站1962—1970年流量资料缺失。
3.1 Kendall秩相关检验Kendall秩相关检验是判断时间序列趋势性的方法[4]。
采用Kendall秩相关检验对伊洛河黑石关站以上地区1960—2000年的年与汛期实测降雨径流资料序列进行趋势检验。
结果如图6、7、8和9所示。
3.2长水-白马寺区间根据资料,伊洛河现有陆浑和故县两座大型水库,分别在1965、1992年竣工,承担着图8 1960—2000年汛期降雨变化幅度分布示意图 Fig.8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change range between1960 and 2000 in the flood season 图9 1960—2000年汛期流量变化幅度分布示意图 Fig.9 Distribution of flow change range between 1960and 2000 in the flood season图6 1960—2000年降雨变化幅度分布示意图 Fig.6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change range between1960 and 2000 图7 1960—2000年流量变化幅度分布示意图 Fig.7 Distribution of flow change range between 1960and 2000调节上游来水和防洪的任务,近百座中小水库,总库容26.5亿m3,控制面积9798km3,占伊洛河流域面积的52%[5]。
对比流量变化趋势线,应该说大水库的调洪和中小水库的拦蓄是导致流域径流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重点对降雨径流变化较大的长水-白马寺区间进行分析。
长水-白马寺区间是中小型水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共有中型水库2座,小Ⅰ型水库45座,小Ⅱ型水库92座,控制面积占区间面积的25.7%。
70年代以前是小水库建设的高峰期,占总数的95.8%[6]。
在长水-白马寺区间上游有故县水库,开工兴建于1958年,1992年基本建成,其间经历了“四下三上”的漫长过程。
按照各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将区间内各站1960—2000年实测降雨和流量资料分为1960—1970年、1970—1992年、1992—2000年三个阶段,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趋势线,得到各个阶段的降雨和流量变化情况,并计算累积变化量,年资料分析如表3所示,汛期资料分析如表4所示。
表3 长水-白马寺区间降雨流量变化趋势(累积)Table 3 Trend of rainfall and flow between ChangShui and BaiMaSi(accumulated)长水新安白马寺年代降雨(%)流量(%)降雨(%)流量(%)降雨(%)流量(%)-16.2 -19.8 -8.5 -36.0 1.5 -23.8 1960-1970-21.2 -44.0 -3.8 -31.1 -17.4 -12.5 1970-1992-31.9 -50.5 -11.3 -27.8 -14.5 -18.6 1992-2000表4 长水-白马寺区间汛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累积)Table 4 Trend of rainfall and flow between ChangShui and BaiMaSi in the flood season长水新安白马寺年代降雨(%)流量(%)降雨(%)流量(%)降雨(%)流量(%)1960-1970 -1.5 -27.0 10.8 -39.5 43.3 -29.1 1970-1992 -4.9 -33.4 19.0 -33.1 15.7 -12.7 1992-2000 -8.8 -40.9 14.1 -14.1 13.3 -15.3由表3可见,在1960—1970年间,长水站的流量减少基本与降雨减少保持一致,区间流量减少主要集中在新安站所在的涧河流域,由于中小水库拦蓄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