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在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创新教法,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媒体的合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的实施以及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一点成效及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理念新方法新能力创设提升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中美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进行美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我认为,最主要的紧扣美术新课程理念,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的诸多弊端,确立高中美术教学新理念,探索高中美术教学新方法。

一、以活动为中心营造美术鉴赏氛围

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比如,我讲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就拿我县的两尊“马良”雕塑为例,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马良是童话人物,把它放在儿童公园空旷的草地上,显得那么可亲可爱;而龙峰广场的马良雕塑,在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下,就显得那么小气。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讲一些与作品欣赏无关的故事和笑话,则是不可取的。

二、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高中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三、以情境为手段让学生进入情境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润物细无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例如,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我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在《宛自天开——古代园林》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一段苏州园林影像片段,配

上中国古典乐曲,让学生陶醉在优美音乐和和谐的古典园林环境中,学生被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色吸引,不知觉投入到美术欣赏活动中来,对中国园林进行重新认识和感受,然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谈认识,讲体会,在声和色的交融中,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引向深入。感受就更加深刻,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受到陶冶。

四、组织多种活动内化学生鉴赏能力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指导学生临摹所鉴赏的作品;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某一作品作出评价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实现由表及里的内化。美术鉴赏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步提高对艺术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在西方许多大师的美术作品面前,特别是在人体美术作品中,真善美与假丑恶、高雅与邪恶其实就是一念之差。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尤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掌握批评的武器,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的重要方面。

总之,结合本人多年来的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经验,笔者深知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应紧扣美术新课程理念,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把促进高中生的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从而使学生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的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 高中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3(22).

[2]孔平. 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05

[3]李伟. 美在感受美在判断美在创造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