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山水城市 建和谐人居——记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

合集下载

土人景观

土人景观

追求“自然—人—神”之和谐的土人景观土人者,立地为铭,自创“土人铭”,他们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为神而设计,以求“自然—人—神”之和谐。

俞孔坚,生于1963年,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教员;1995-1997年任美国SW 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完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中山岐江公园、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众多项目。

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8部,译著4部。

PURCHASE THE HARMONY AMONG "NATURE, PEOPLE, GOD"So called "Tu Ren" means "people on the earth", they set up "Tu Ren Ming", namely their maxim as: design for the nature,for the people, as well as for God in order to purchase the harmony among "Nature,People, God".张志文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作为主持人的顷目有三峡大昌慎移民搬迁规划、珠海淇澳岛村南小区详规、珠海港后工业区规划、山东日照北李村改造详规、珠海港后工业区木材产业城、2001年参与了中关村丰台科技园详规,2002年,云南红河洲行政中心规划专业负责人。

轰伟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注册规划师。

南京大学毕业,曾任湖南省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技术副院长,益阳市城市规划局设计主管;1998年创建中国规划行业首个综合性专业网站《中国城市规划》网。

林泉之心:将设计轻轻放入山水自然之中--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规划设计思考

林泉之心:将设计轻轻放入山水自然之中--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规划设计思考

中轻轻放入雨水花园、在矿坑崖壁旁轻轻放入栈道平台……所有的设计好像原本就该生2.3 设计模式思考设计模式是影响园博园成功的关键因素。

1 南宁园博园总平面图Master plan of Nanning Garden Expo Park 2 核心区建成鸟瞰123势,标高在69~79m之间,其中主要道路的标高基本在72~75m之间;再次“布置建筑不推山”,场地中建筑物顺应山势布置,建筑物的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方式,进行完整保护;其次“主要乔木全部保护”,对苦楝、桉树、马尾松、构树、龙眼等30多个主要树种,约4 自然野趣的保留大树Big trees reserved for natural wild interest5 水天一色的玲珑湖Exquisite waters and sky of Linglong Lake6 恬静自然的湖塘小景Tranquil and natural pond view46589 77 绿意盎然的池塘湿地Green pond wetlands 8 视野开阔的玲珑岛9 自然流畅的入口广场Natural and smooth entrance square10 光影互动的清泉阁11 幽静自然的潭甲池景观Tranquil and natural T anjia Pond12 生境和谐的玲珑湖畔Harmonious habitat of Linglong Lake1112 1015天人合一的山石园林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 of rockery garden in unity of man and nature13 百草丰茂的野草生态意境Ecological conception of luxuriant weeds14 沧桑厚重的矿坑人文意境Humanistic conception of mine pits of vicissitudes of life 131415。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解读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2007年3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荣获第五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TorsanlorenzuoInternationalPrize)城市绿色空间类奖项的一等奖。

该奖是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认可的国际风景园林奖,这是我国作品第一次获此殊荣。

12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而后的2008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再次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的总统奖(一等奖)。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认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21世纪世界显著成就之一,是在大都市中完全人工建造的大型城市公园,其大胆的、富有挑战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为耀眼的亮点。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距离北京市民最近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有10个北海公园那么大。

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城市公园,被称作第29届奥运会的后花园。

一、生态战略下的人文成果“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灵魂。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延伸了北京古城中轴线,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着“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秉承了中华文明优秀而深厚的传统,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重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造园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的山水空间具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意境;绵延山水,跌宕起伏,凸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龙形水系”,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含义,将中国龙图腾传向世界。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使“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更具有历史人文意义,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而精确的总结。

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记第十一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

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记第十一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

2 山 水 城 市 中 风 景 园 林 的 特 殊 作 用 (pca ) sei l
efe t of ln c e acht c u e i s a hu f cs a ds ap r ie t r n h ns i
cy。 车 生泉 ( ) i) t 中 交流 了城 市 自然遗 留 地景 观保 护设 计 的 方法 , 悦( ) 浣 日 对中 国西 - 日本琵 琶湖 的 景观 胡和
玛塔 (  ̄ o it d I rod ) 邀参 会 , 赛 斯 Ma a B nf i e b b r 应 a a e 孟 博士 代 表 IL 向大 会致 辞 。杭 州市 人 民政 府副 市 长 FA 张 建 庭 , 江省 建设 斤总 规划 师周 日良到会 并致 词。 浙
研讨 会主 题 为 “ 风景 园 林 ・ 山水 文 化—— 人 与 自
人与 自然 山水 的和谐 共 融— —记第十 一届中日 风景园 韩 林学术 研讨会
H r n e e u n a d N trlS Q s u — T e 1 L n sa e A c idua S mp su a mo y b l n H ma n aua h nh l we — h a d c p rh e l y o f t r m o ia a a n o e
第 十一 届 中 日韩风 景 园林 学术 研讨 会于 2 0 08年
片 时与 山 水景 观背 景 的关 系 , 沈愚 京 c ) 韩 阐述 了 东方
1 0月 1 — 1 5 7目在杭 州 举行 。研讨 会 由中 国风景 园林
学 会f H L } C S A、日本 造 园 学 会 fI I韩 国 造 景 学 会 JL 、 A flA共 同 主办 , KL ) 杭州 市西 湖 风景 名胜 区 管菱 会 、 浙江 省风 景园林 学 会、 江森 禾艘 份有 限公 司承 办 3 0 浙 近 0 名代 表参 加 了此 次研讨 会 , 中 目方代 表 1 其 9名 . 方 韩

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林
匹克森林公园
曹娟;付彦荣;张婷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7(23)6
【摘要】“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风景园林新亮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于2007年5月14日在北京卧佛山庄举行。

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总页数】1页(P87-87)
【关键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风景园林;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论坛;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
【作者】曹娟;付彦荣;张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5.4
【相关文献】
1.业界高层汇聚北京纵论创新亮点纷呈——2007年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J], 刘继峰
2.“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通过《北京宣言》 [J], 文桦
3.中和之美诗意栖居——访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洁 [J], 陈道隆;庞贝
4.2007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宣言在京召开 [J],
5.2007年中国风景园林高层论坛即将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向自然的轴线--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简介

通向自然的轴线--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简介

通过一个封闭式小桥与观景台与外部沟通。 (8)长虹引练: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
纵贯森林公园形成一条绵延3km的景观河 渠,现状植被相对完好,规划中在充分利用 原有河渠的前提下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湿 地廊道。■
(2)蓬瀛胜境: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
对仙境的追求模式为蓝本,营造蓬瀛仙山 灵岛的氛围,设瀛山、飞羽岛等景观。根据 视线分析的结果,湖北部设计41.5m(相
2003年8月,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 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园林局联合 主办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方案征
集活动,经过对境内外数十家设计资格审 核后,选择了其中8家设计单位及联合体作
线南端为“奥运之门”,是一座高40m的方
拱形体,它与水中倒影形成的“地方”之门, 位于中轴线最靠近城市的端点。轴线向北
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设计联 合体规划设计的方案“通向自然的轴线”将 作为实施方案的蓝本。
之门”相同,龙形湖面中“森林公园之门” 的倒影与其本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环, 是沿城市中轴线的景线与沿森林公园水系 横向轴线景线的交叉点,表达了“天圆地
肥’,耽IRD∥孤P D眵唧fc nMf P口地册d舭&甩加f zone.hn出c印e pldnntng.Ecoiogicat e舯打。矾盹t.Ax证
2.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2.1规划理念 (1)生态重建设计——营造具有生物 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本规划追 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现代园林设计 与营建优良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生 态学原理被用来改进园林设计,例如,设计 有利于吸引鸟类和蝴蝶的缓坡地形与林相
结构;设计符合生态学和景观设计原理湖
月船7)钏C∥豫妇括彻伽f,o舭打伽船舭p陆朋垤池口 口谢幻JD甜矿拥p切雄朋刎渤p唧}嘲加r肪P肠订出c印ecD甩・

吴良镛 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大地上

吴良镛 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大地上

吴良镛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大地上作者:暂无来源:《科学大观园》 2021年第14期编辑|任红雨他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吴良镛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自2000 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2011 年度最高奖首次表彰了一位建筑师——吴良镛,他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他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

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1922 年,吴良镛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自幼喜爱文学、美术,兴趣广泛,读书刻苦勤奋。

1937年南京沦陷前,吴良镛随兄长匆匆离开南京,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刚刚交完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

”吴良镛回忆起1940 年7 月在重庆合川参加高考的情景时说,“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

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重新修整惨遭蹂躏的城乡”的心愿,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抗战胜利后,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梁思成之约,协助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到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师从著名建筑师沙里宁。

1950 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

年轻时,吴良镛天真地认为,西方的城市病跟中国没什么关系,“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可以避免,而且还能建设得更好。

”然而吴良镛发现,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变化巨大,并没能绕开“城市病”。

更让他感到揪心的是,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的凌乱。

建筑名家之吴良镛

建筑名家之吴良镛

吴良镛(1922-)
吴良镛,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荷兰克劳斯亲王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称号。

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