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9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本课是本单元的主题课文第一篇。本课体栽是诗歌,以活泼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语文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掌握句式相似的诗歌的背诵方法。

2、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3、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

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据此掌握背诵方法并学会仿写。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动画、文字、图片等素材,配合教师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读代讲法

儿童诗教学,切忌繁复的讲解和分析。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需要我们用心去读。在教学中,我有层次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真切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无意中救了一条小白蛇,谁知,这小白蛇竟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他的恩情,龙王送给他一颗宝石,海力布把这块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神奇吧?大家想拥有一颗这样的宝石吗?没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我们也将得到一颗宝石,我们的这颗宝石更神奇----

有了它,我们不但能听懂动物的话,还能听懂植物的话,风的话,云的话,好!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教师范读,整体把握。

下面就请同学们听我朗读,边听边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老师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的朗读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听录音会更真切,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把课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也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

三、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同学们都理解了课文内容吗?

全国人民都说“有困难,找警察”。在咱们这个小小的课堂上,我们说”难题小,解决方法自己找;难题大,老师帮忙想办法。”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已经理解的小节可以不读,不理解的小节多读几遍,把最难理解的小节告诉老师,老师帮忙解决。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第八小节)

附: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辽阔无边,深不见底。这里生活着远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生物----三叶虫。(指出三叶虫)三叶虫死后,大部分三叶虫的尸体都腐烂,分解,最后消失不见。有极少数被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尸体会随着泥沙的沉积逐渐被埋在地球深处。由于这里的压力很大,湿度很高,沉积的泥沙逐渐变成了一层岩石,三叶虫尸体的坚硬部分--骨骼也随着泥沙逐渐变为地层而像岩石一样坚硬,就形成了三叶虫化石,它们被埋在地层很多很多年,到了3000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南方的印度洋板块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交叠相挤,地层的岩石被挤高,埋在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也随之被带到高处,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

(设计意图:素质教育不排除老师主导地位的体现。由三叶虫化石来推测喜马拉雅山脉曾是汪洋一片,要用到史前地质学的知识,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过程,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做出生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也为理解后面“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打下基础。)

四、朗读课文,读中有悟。(要分析语言及修辞)

这个问题因为需要搜集资料又涉及面较广,老师帮大家解决了。现在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我们读的时候,应该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她神奇语言的赞美。

(1)指导朗读。“到处”“处处,每个地方的”的意思,重读,语速放慢。“睁开眼”读得轻松一些,语速稍快

(2、3)指导朗读。声调高而上扬,“高高”重读且声音适当拖长,“准”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肯定的意味.“也”也读重音.

(4、5)“不就像······”反问句,声调由低到高。

把它改为陈述句,读的时候就是平调了。“春天来到人间”“秋天就在眼前”要用欢快的语气读出对春天、秋天的喜爱和无限期待。

(6、7)“——”表解释说明,声音适当延长,停顿时间稍长。“也”重读,起强调作用。

(8)“嵌”音要读准,“喜马拉雅山脉”要注意名称连读,“汪洋一片”语速放慢,声音延长,读出海的浩瀚无边。

(9)“大自然的语言啊”注意“啊”的变音,“妙不可言”重读,“只有······才······”重音突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可以多种方式读。

(设计意图: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四、默读课文,整理所得。(要说顺序排列及天气季节·····)

大家读得真好,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相信通过这样的朗读,大家肯定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诗中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通过这些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拿起笔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好笔记后,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练习,能巩固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生生活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齐读总括句,把握主旨。(要说结构总分总)

众人合作力量大,大家完成得真好,送给同学们一片掌声吧!

大自然会用飘得高高的白云告诉我们明天是晴天,用搬家的蚂蚁告诉我们天要下雨了,用游泳的蝌蚪告诉我们春天到了······这些语言我们读懂了,可大自然的语言千千万万,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她所有的语言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找一找。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有何特点,找到读懂大自然语言的宝石,把握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什么,也体会到了诗歌的语言美和结构美,这时候,再去把握主旨,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老师板书“到处都有”“妙不可言”,“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发现。

六、说话及仿写。

原来读懂大自然语言的宝石就是“爱学习”“勤于思考”啊!只有爱学习才会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勤于思考,才会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大自然,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每当大自然有阴晴雨雪天气变化的时候,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时候,她都会用她独特的语言告诉我们,你留心观察过吗?请同学们把自己要发言的内容简略地写到纸上,再说一说

谁愿意和大家一块分享他的思考成果?

要求发言的同学真不少,大家在听这些同学发言的时候,要记得把有借鉴意义的发言简略记录下来。

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写一节吗?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写儿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培养他平时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又锻炼了他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观察所得的技巧,水到渠成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仿得有方法,仿得有方向,仿中有延伸,有效地架设了阅读、观察与想象之间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