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范
水稻稻曲病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安全性和卫生 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 民的收益。
社会效益分析
保障食品安全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农药残 留,提高水稻的食品安全水平,保障
人民群众的健康。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生 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
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02
03
促进生态平衡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和危害,促进生态 平衡,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06
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绿色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和生物农药等手段防治水稻稻曲病,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 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智能化农业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水稻稻曲病的智能化预测和精准防治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02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果气温适 宜、湿度较高、光照不足,会促
进稻曲病的发生。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也是影响稻曲 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对 稻曲病的抗性有差异。
03
此外,田间管理措施如施肥、灌 溉等也会影响稻曲病的发生。
04
02
稻曲病的症状识别
稻曲病的症状表现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水稻谷粒,造成谷粒膨大、开裂,形 成稻曲。
发布预警信息
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布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预警 信息,指导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05
绿色防控技术的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减少农药使用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等,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 生产成本。
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抗稻曲病性鉴定与评价

H E Ha i — y o n g , T A N Q i n g — q u n , C HE N Xi a o - j u n , Y A N G X u e - h u i , WU S h i - p i n g ,
摘要: 【 目的 】 探明贵州省水稻 主栽品种对稻 曲病 的抗性程度 , 为抗病 品种 的选 择及水稻 品种 的推广布局提供参 考依据 。 【 方法 】 利用人工 培养 的稻 曲病菌分生孢 子悬 浮液 , 采用 人工注射穗苞接种 的方法对贵州省2 0 个水稻 主栽 品 种 进行抗稻 曲病 性鉴定 。【 结果 】 2 0 个 品种 中对稻 曲病 抗性最强 的是福优 1 0 2 , 其发 病率为 1 5 . 4 0 %, 平均稻 曲球数 为 0 . 3 粒/ 穗, 综合抗性 指数为3 . 0 , 抗性综 合评价 为 中抗 ( MR) ; 其 次是T 优2 7 2 , 发病 率为2 3 . 1 0 %, 平均 每穗病粒 数为0 . 5 粒, 综合抗性 指数 为4 . 1 , 抗 性综合评 价为 中感 ( MS ) ; 有7 个 品种表 现为感 ( s ) , 1 1 个 品种表现 为高感 ( H S ) , 发病 率和 平均病粒数 最高达8 6 . 7 0 %和8 . 2 粒/ 穗 。【 结论 】 目前贵州省水稻 主栽 品种 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 , 2 0 个参试品 种 中仅有福 优 1 0 2 表现 为中抗。在稻 曲病 常年 发生 严重的地区 , 可选 择抗性相对较强 的福优 1 0 2 种植 。
Ab s t r a c t : 【 O b j e c t i v e 】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m a i n r i c e c u h i v a r s t o i r c e f a l s e s mu t i n G u i z h o u w a s a s c e r t a i n e d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
水稻稻曲病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技术

水稻稻曲病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技术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稻区。
该病对水稻的危害严重,可造成整个稻田死亡,引起农业损失。
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必须了解其影响因素,并采用综合防控技术加以控制。
一、影响因素1.气候条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气温在18-27℃之间,相对湿度在60-85%之间时,为病害发生的适宜条件。
而高温、低湿度和强光等干燥的条件,对水稻稻曲病的传播和发生不利。
2.土壤条件:土壤是水稻的生长基础,对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也有影响。
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氮素时,更容易促进病害的发生。
土壤的pH值过低或过高也会影响水稻生长和抗病性能力,从而增加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率。
3.品种抗病性:水稻的品种对水稻稻曲病的抗性不同。
一些抗性强的品种,容易抵御病害的入侵。
而对于一些抗性差的品种,则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和繁殖。
4.田间管理:水稻田间的管理也是影响水稻稻曲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技术针对水稻稻曲病的影响因素,有必要采用一些综合防治技术,来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和传播。
1.选用高抗性品种:水稻的品种抗病性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在种植水稻时,要选用高抗性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能力。
2.加强施肥管理:合理施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增加水稻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抗病性能力。
不过施肥切不可过量。
3.适当增施磷肥:适当增施一定量的磷肥,能够增强水稻的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
4.合理用药:当前,针对水稻稻曲病,药物治疗效果仍然比较理想。
可以采用药物控制病菌的传播和繁殖,以达到抑制病害和防治病害的目的。
然而,使用药物时,必须注意安全和合理性。
5.增加生物对策:选择一些对水稻稻曲病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用于田间的施肥和灌溉,以提升水稻基础免疫能力,抵御病害的入侵。
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为了控制这种病害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以下为具体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1. 良种选择: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高抗优良品种。
2. 播种前处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和有机物质浸种。
3. 合理田间管理:留有足够的空间,保持透气性,定期修剪和拉杂草。
4. 防治虫害:及时喷洒绿色无公害虫害药剂。
5. 解决水分问题:合理灌溉,保持土壤微湿,不过湿。
6. 合理施肥:用合适的肥料,不使用过多的氮肥。
7.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施用能增加叶面光合作用效率的肥料。
8. 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巡查和监测,如有发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9. 友好防治:使用环保无公害药剂和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10. 改良栽培方式:尝试“中秋插秧、早熟收获”的栽培方式,减少水稻生长期,以降低病害发生率。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生长和丰收。
关于水稻稻曲病预防及病谷处理技术

水稻稻曲病预防及病谷处理技术稻曲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仅在穗部发生,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稻绿核菌侵染水稻花器引起的穗部病害,是水稻后期的真菌性病害。
病菌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开裂,布满墨绿色粉末。
由于今年我省大部稻区在水稻敏感生育期(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阴雨天气偏多,田间湿度较大,致使稻曲病发生较为普遍。
为有效减少染病稻谷的危害和做好来年的科学预防,现就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一是针对即将收获的水稻,如有稻曲病,先人工收割带有稻曲球的稻穗,摘除带有稻曲球的谷粒集中深埋或烧毁,然后再统一进行收割。
二是针对已收割的水稻,如有稻曲病,要及时清除收割后的稻曲球病粒集中深埋或烧毁,可以减少稻曲病病原菌毒素对稻谷的污染,同时减少稻曲病病原菌的越冬基数,减轻来年的初浸染源。
三是对收割的稻谷及时晾晒或烘干,保持稻谷水分含量在13%左右,同时注意防治鼠害,减少稻谷污染。
由于稻曲病病原菌毒素溶于水,煮饭时,要对稻米(含免淘米)进行多次淘洗后在进行蒸煮。
四是水稻生长期科学预防,减轻发病程度。
(1)选用无病种子,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播种前结合盐水选种,淘汰病粒,用57℃温水进行温汤浸种10分钟后,洗干净催芽播种。
(2)早期发现病粒应及时摘除深埋或烧毁,对发病重病田块收获后要进行深翻,使菌核和曲球在土中腐烂。
(3)科学施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
(4)药剂防治,针对常年发病较重的品种和区域,水稻后期采用两次叶面喷雾预防技术,第一次施药时间在水稻破口前7-10天(即田间1/3-1/2的植株剑叶叶枕与倒数第二叶叶枕持平时),第二次施药时间在破口期(5%始穗,或第一次药后7-14天);药剂可选择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36%丙环·咪鲜胺悬浮剂(米优)、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稳达)、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禾技)、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稳腾)、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4%井冈霉素A水剂等药剂,可兼防稻瘟病和纹枯病。
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田间抗性鉴定和化学药剂防治研究

2 9 湘晚 籼 1 5、 2号 、 香优 8 、 新 0 T优 7 6 0 。本研 究 还 筛选 了 3 %苯 醚 甲 ・ 0 丙环唑 E 好 力克 , C, 洁苗 , 真
出 版社 , 9 : 2 2 5 1 81 — 1 . 9 7
3 一 8
试验 研究2 1 0. 18
和 化学 药剂 防 治研究 。
摩2琏 i 础
1 的穗 数 、 5粒 有效 穗 数 ; 品种 随机 数 1 每 0穗 , 数 穗 计 粒数 : 计算 平 均 有 效穗 数 、 均 穗粒 数 、 丛 率 、 穗 平 病 病
6个品 种 自然发 病 , 种 处 理后 发 病 更 重, 接 它们 分 别是 两优 培 九 、 莲 优 6号 、 优 6 、 优 1 1 红 汕 3丰 9、
E 2 V4 ; 6个 品种 只 是 在接 种 处理 后 发 病 , 别 是 金 优 2 7 两优 0 9 、 1 、 3 、 6有 分 0、 2 3 V1 1 Ⅱ优 4 6 培 两优 1、
30r d 丙 C青 岛奥迪 斯 生 物科 技 试 验 田设 在 攸 县 城 洁苗 (0 L苯 醚 甲・ 环 E 亩 0m : 4 0r d C青 岛 关镇 万 古桥 村 欧家 组 , 面积 13亩 , - 土壤 属 红壤 土 , 肥 有 限公 司 ) 用 2 l真 彩 (3 L戊 唑 醇 S 亩 5m : 4 力 中等 ,H值 65 土 壤有 机 质含 量 为 31 p ., .%。供 试 品 奥迪 斯 生 物科 技 有 限公 司 ) 用 1 l应 得 2 %悬 陶氏化 学 ( 上海 ) 限公 司 ) 用 2 。 有 亩 5g 种 1个 , 8 株行 距 1 m 1 m。大 田基肥 每 亩施 浮剂 ( 6e x2 . o 0
水稻稻曲病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技术

水稻稻曲病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技术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水稻产量,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因此,掌握稻曲病的影响因素及综合防控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稻曲病是一种温度适宜、湿度高的病害。
适宜的气温范围为20-25℃,相对湿度为75-85%。
在这种条件下,稻曲病易于发生和传播。
2.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稻曲病的感受性不同。
一般来说,抗病性强的品种对病害的影响较小。
因此,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控稻曲病的有效手段。
3.土壤条件:土壤富含有机质、氮、磷等营养元素,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和传播。
4.病原菌源:稻曲病毒可通过种子、拍子、田间杂草等传播。
如果病原菌源严重,就会给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
二、综合防控技术1.选择抗病品种:在育种上注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通过选育高抗性的品种来降低稻曲病的危害。
2.管理土壤:加强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环境,适口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
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稻曲病的发生率。
3.合理施肥:施肥过量易导致水稻生长过旺,使水稻叶片丛生,加重防治难度。
因此,需根据土壤的状况和需求施肥。
4.间作适宜:间作别的作物可以破坏稻曲病菌的传播和繁殖,有利于防治稻曲病。
5.防治草害:采取有效的草害措施,尽量减少田间杂草数量,以减轻稻田的病菌菌源。
最好的方法是在育苗前喷洒草药杀死田间草害。
6.勤换水务:水稻稻曲病受水分影响较大,适量浇水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益。
在生长期间,应及时更换水的环境。
7.定期清洁田间工具:应保持田间工具的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总之,综合防控策略是控制稻曲病的主要手段。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管理土壤,适口施肥,间作适宜,防治草害,勤换水务和定期清洁田间工具等,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稻曲病的发生率,提高水稻产量,促进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稻曲病早期症状鉴别及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抗病性鉴定

稻曲病早期症状鉴别及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抗病性鉴定张爱芳;陈雨;杨雪;高同春;王文相【摘要】[目的]了解在自然发病情况下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的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侵入机制提供参考.[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水稻孕穗期的幼穗花器,研究稻曲病菌的侵染过程,并对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该菌是在抽穗前8d左右从上下颖壳间的缝隙中侵入的.该菌随机到达各种花器上,但到达花药的几率最大.然后菌丝上下扩展,当到达花丝的上部或/和柱头上时就会生长得更快,因为那里营养更多.该菌不侵入子房,是因为子房的细胞小而排列紧密,病菌无法穿透.该菌是授粉前侵入花器的,说明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可发病,可以进行抗病性鉴定.[结论]试验结果为水稻生产上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水稻稻曲病;侵入过程;雄性不育系;抗病性鉴定【作者】张爱芳;陈雨;杨雪;高同春;王文相【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1.4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
近20年来,由于我国高产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及农田肥力水平的提高,稻曲病在我国各水稻产区的发生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已经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1-2]。
该菌除直接造成产量损失外,还产生毒素,对人和其他动植物产生有害影响[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鉴定和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抗
性评价分级及鉴定结果有效性判断。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200×
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范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Technological
Standrad
on Rice Varieties against the False Smut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 言
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范性目录。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学院、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二明、肖启明、王金辉、郑和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鉴定和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
抗性评价分级及鉴定结果有效性判断。
本标准适用在田间病圃对一季稻(中稻、一季晚稻)和晚稻品种抗稻曲病
鉴定和水稻种质抗稻曲病筛选。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条款(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种子质量标准GB/T 4401.1-1996.
3 术语和定义
3.1自然诱发(natural induce)
在适宜病害发生的环境和病原物存在的条件下,病原物借自然因素直接
或间接传播到寄主植株或器官上,使其发病。
3.2人工接种(artificial inoculation)
采取人工方法将病原物直接或间接接种到寄主植株或器官上,使其发病,如喷雾
法、涂抹法、注射法、针刺法等。
3.3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通过自然诱发或人工接种等方法,将病原物直接或间接接种到寄主植株或器官上,
使其发病,并依据相关的抗性评价标准,来区分品种的抗病性。
4 鉴定方法
4.1 鉴定病圃选择与气象条件
鉴定病圃应在水稻栽培的山区,稻田土壤肥沃,肥力均匀、排灌方便;被选点所
在县级气象部门近10年内连续5年主要气象因子达到表1条件中的至少3项。
表1 鉴定点的县级气象因子指标(8月10日~9月10日)
降雨日数1) (d) 日平均温度 (℃) 相对湿度 (%) 平均日照
(h)
≥12 ≤28 ≥75 ≤5
注1):日降水量≥0.1mm为1个降雨日
4.2 病圃育苗
供试品种(含感稻曲病对照品种),作一季稻种植,播种时间在每年5月
中旬,依照品种生育期分批播种,每品种用种量60g,播前经2%福尔马林液或
85%强 氯精(三氯异氰尿酸)300~500倍液浸种12h消毒,再换清水浸种2d,
每天换清水1次,接着按常规催芽,当芽长达约0.5cm后,播于试验秧田,每 品
种播种行长50cm,播种宽5cm,行距10cm,3次重复(每重复播种量20g),各
区组供试品种随机排列。播种后盖膜防鼠。移栽苗龄30d(从播种 至移栽)。播
种方式如图1。
图1 秧田播种方式示意(各区组供试品种随机排列)
4.3 病圃栽培
供试品种于6月下旬移栽,按区组随机排列,每品种3次重复,插单株,每小区
80丛,即10行,每行8丛,株行距为16cm×21cm,在参鉴品种四周插种保护行,
按高产栽培方式进行田间管理。田间栽培方式如图2。
图2 田间鉴定方式示意(各区组供试品种随机排列)
4.4病圃管理
病圃施肥按高产栽培要求,施用纯氮(150~180)kg/hm2,氮钾肥比1: 2~3。
秧田期占总纯氮1/4,以50%作基肥,其余50%分两次于二叶期和移栽前7d追
施;移栽田占总纯氮3/4,以60%作基肥,其余40%分两次于 秧苗返青和孕穗
期追施。秧田和大田害虫防治正常进行,孕穗前期可施用杀菌剂防治纹枯病和稻
瘟病,此后不再施用杀菌剂。
4.5接种
在自然诱发的基础,为确保菌源量充足,用PS培养液培养病菌分生孢子和菌丝
(附件A),当鉴定品种中某个品种率先进入孕穗末期(幼穗分化7~8期)进行
第1次喷雾接种,第2次在50%品种的10%稻株抽穗时进行,接种于 16:00进
行。接种菌液为菌丝片段与薄壁分生孢子含4%马铃薯汁的混合液(附件B),
用喷雾器作喷雾接种。喷雾时要求整个穗部能见到菌悬液。
4.6调查
于品种腊熟期至黄熟期,即大约于第2次接种后25~30d进行调查。每个小区全
部调查,记载病丛数、病穗数、每穗病粒数,计算病丛率、病穗率和平均每穗病
粒数。并记录接种期间的天气情况(附件C)、品种生育期(附件D)及品种抗
性鉴定结果(附件E)。
病丛率(%)=(病丛数/调查总丛数)×100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 ×100
平均每穗病粒数=总病粒数/调查总穗数
5 水稻抗稻曲病评价分级
水稻品种抗稻曲病依据平均每穗病粒数和产量损失率(%),将抗性
分成6级,具体抗性分级如表2。
表2 水稻抗稻曲病评价分级
抗性病级 平均每穗病粒数 产量损失率(%) 抗性表型
0级 0 0 高抗HR
1级 0.001~0.100 0.546~0.829 抗R
3级 0.101~0410 0.830~1.716 中抗MR
5级 0.411~1.010 1.717~3.434 中感MS
7级 1.011~1.760 3.435~5.581 感S
9级 >1.761 >5.581 高感HS
6 鉴定结果有效性判断
每次品种抗稻曲病鉴定均设感病对照品种,感病对照品种为红莲优6号或两优培
九。对照感病品种要求发病级别≥7级。调查时要去除杂株结果。鉴定品种两年
结果 相当于参照中抗品种T优259或威优46(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生产和田间多
次鉴定更换新的中抗品种,但新的品种必须是通过审定的),且平均每穗病粒数
≤1.00方可作新品种审定接受值。
7对提供鉴定品种的要求
供试单位提供的品种纯度要求达到GB/T 4401.1-1996标准二级,并提
供该品种(编号)的生育期。品种的数量,每品种不少于100g。
附录A
PS培养基的制作与稻曲病菌培养
A.1培养基成分
马铃薯200g,蔗糖20g,水1000mL
A.2 制法方法
先将新鲜无病的马铃薯洗净,去皮后,称200g,切成小薄片,加水1000mL,煮
沸20分钟后过滤,其滤汁为马铃薯煮汁。然后加入蔗糖20g,摇匀,后补足水
至1000mL,分装,在121℃下灭菌30min,备用。
A.稻曲病菌分生孢子培养条件
将稻曲病菌菌丝,接种于装有灭菌的PS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水平摇床上26℃
黑暗条件下130r/min恒温振荡培养7d,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附录B
稻曲病菌菌悬浮液的制备
B.1过滤菌丝
在PS培养基培养7d含有大量稻曲病菌分生孢子和菌丝,用双层灭菌纱布过滤,
将菌丝用高速组织捣碎机(10000r/min~120000 r/min;3~5 min)捣碎成小片段
备用。
B.2 离心
过滤后的菌液,离心(3500转/分,5min),弃上清液。
B.3分生孢子量检测与菌悬浮液的制备
分生孢子菌液用3%~4%的马铃薯煮汁稀释,用血球计算板计数,使分生孢子悬
浮液接种浓度调至含4×105个孢子/ml,将捣碎的菌丝片段加入混匀即为接种菌
悬浮液。
附录C 第1次接种当天后25日的主要气象因子记载表( 年)
日 期 月/日 降雨日数1) (d) 日平均温度 (℃) 相对湿度 (%) 平均日照
(h)
注1):日降水量≥0.1mm为1个降雨日
附录D 水稻品种生育期记载表( 年)
品种
编号
播种期1) 移栽期2) 秧 龄3) 孕穗期4) 始穗期5) 齐穗期6) 成熟期7) 全生育期
8)
注: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
月/日表示。
3) 秧 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4)孕穗期:50%植株的剑叶全部露出下
一叶叶枕的日期,以月/日表示。5)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
以月 /日表示。6)齐穗期:8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7)
成熟期: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8) 全生
育期:自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
附录E 品种抗稻曲病鉴定调查记载表
(调查地点: 时间: 记载人: )
品
种编号 重
复
调查总丛数 病丛数 病丛率 病穗数 病穗率 病穗中含不同病球数的穗数 平均
每
穗
病
粒
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¼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