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的异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基本派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
对于物质和精神的看法不同。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精神
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基础,物质是精神的
产物。
以下是具体的划分标准:
1.对物质和精神的看法: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精
神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客观存在的基础,物质是精神的
产物。
2.对世界本质的看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都是物质的
运动和变化;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一切都是精神的表现和体现。
3.对认识论问题的态度:唯物主义强调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
唯心主义则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本质性改造。
4.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和技术
基础的变化推动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思想、道德和文化
的变化推动的。
总的来说,唯物主义注重客观实在和物质的力量,而唯心主义则注重
精神内在和思想的力量。
这两种哲学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都
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之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进行探讨,并解释两种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唯物主义的内涵与意义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主张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产物。
在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任何根本划分。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它们是人脑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唯物主义强调了物质基础对人类思维和社会的重要性,促使人们从唯心主义的迷思中解放出来。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都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唯物主义还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唯心主义的内涵与意义唯心主义是一种信仰或观念,它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意识或心灵的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看来,意识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有能力自主地支配和改变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人类通过思考和意志来创造和改变世界。
唯心主义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意识和心灵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使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体验和价值,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具有创造性和改变能力,鼓励人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唯心主义还为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艺术、哲学和宗教等领域的繁荣。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探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或心灵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同哲学思想的对立与融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同哲学思想的对立与融合哲学是研究存在、认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探索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领域中两种重要的对立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它们的定义、思想基础、观点差异以及融合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基础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意识和精神活动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倡导以实证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强调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认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如休谟、洛克、马克思等通过分析社会、人类历史等领域探索物质世界的法则,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来自于物质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基础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强调意识、精神和心灵的优先性与主导地位。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精神和观念,物质只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唯心主义强调了思想、意识、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塑造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关键。
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主要来自于哲学家笛卡尔、康德等的思想。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在认识世界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心主义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知,认为人的体验和感知直接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差异1. 本体论观点的差异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真实性质的一种观点。
在本体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明显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体,一切都是物质的表现和演变。
而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体,物质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2. 认识论观点的差异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人类认识过程以及认识与现实关系的学科。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存在明显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与意识是受物质的制约和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分析与对比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分析与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人类思想史上,这两种思想一直存在并互相对立。
本文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在世界中的根本性,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是物质的、连续变化的统一体,物质是绝对的,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物质发展而来的,物质是存在的基础,意识是交际物质的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途径,通过感官和理性来认识世界。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则强调精神在世界中的根本性。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位的,认为意识创造或塑造现实。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所以存在的东西都是由意识创造的,物质是对意识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观点是相反的,认为意识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根本,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外部世界。
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只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在世界中的根本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根本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物质为根本的认识方法,而唯心主义是一种以思维为中心的认识方法。
在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很多观点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在世界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最重要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之中。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根本性和实践的重要性,而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根本和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这两种思想体系在认识世界和解释现实的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理性分析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真研究它们的内涵与对比,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它们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在这两个派别中,又分别出现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个不同的分支。
下面将会对这些思想进行全面、生动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
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物质、实在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它的存在是独立于意识的。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的思维和意识都是物质运动的产物。
唯物主义追求客观真理,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事物。
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只是意识的表像或者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相信人的主观意识是唯一真实的东西,对于外界的存在和发展形态抱持怀疑的态度。
唯心主义倾向于用主观的主张来解释世界。
在唯心主义中,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个分支。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识主观决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一切的原因。
主观唯心主义忽视了物质的客观规律性,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超越人类意识的绝对精神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了精神的独立性和优越性,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忽视了物质的作用和实在性,不够重视人的实践和物质的变化。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唯物主义关注物质、实在,追求客观真理,而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主观,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超越人类意识的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则分别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超越人类意识的绝对精神上有所侧重。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
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的优点

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的优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认识方式。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心灵是世界的本源和决定因素。
在比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优点时,我们可以看到唯物主义相对于唯心主义的几个明显优势。
首先,唯物主义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人类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世界。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证的证据和观察,才能建立可靠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更注重主观意识和个人的主观体验,容易受到主观感受和个人信仰的影响,缺乏客观的证据和科学的方法。
其次,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存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观念。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存在着客观的规律和本质,只有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认识,才能揭示和把握这些客观规律,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往往将现象归因于主观的心灵或意识,忽视了客观物质的存在和规律的作用。
第三,唯物主义注重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和推动人类的进步。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和发展人类认识的唯一标准。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往往将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上,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实际行动的作用。
最后,唯物主义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唯物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公平,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更注重个人的利益和享乐,往往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平。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优点。
唯物主义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注重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强调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常讨论的概念。
了解这两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遵循以下原则以行动响应它们。
一、唯物主义
首先,唯物主义是以客观实在为基础的理论,物质的存在是最终影响人类观念的根本原因。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而心理现象是物质性的复杂产物。
这里的物质不仅指外伤物质,而且指物质性的能动原因。
同时,唯物主义认为在同一时期,物质与心理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作用,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唯心主义
其次,唯心主义,即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理论,唯心主义者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由心理现象来产生的,它认为自然现象的本质是精神的产物。
这里的精神不仅指外出的习俗,还指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即指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等内在的动力与外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比
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有着一定的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与联系。
一方面,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强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比,是我们追根溯源、寻求进步的重要本源。
四、结论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自古以来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通过理解这两个概念,人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有助于我们采取行动来响应这些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本质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作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和思维是世界的核心。
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通过研究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来认识世界。
它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并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在唯物主义的观点中,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来实现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唯心主义是一种以意识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它认为意识和思维是世界的核心。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一切物质都是由意识所创造和塑造的。
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精神活动,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能够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
在唯心主义的观点中,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意识和思维的直接体验和观察来实现的。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只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上。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精神活动。
这两种观点在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来实现的。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只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实践和观察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意识和思维的直接体验和观察来实现的。
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能够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并通过主观体验来获得真理。
在本体论上,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自己的规律和运动方式。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只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意识所创造和塑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的异同【摘要】对于什么是美,以及美学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解释与理解,这篇文章从马克思、李大钊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和董仲舒、王维的唯心主义美学观进行对比及简单说明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和唯心主义美学的异同。
【关键字】唯物主义美学观唯心主义美学观马克思主义神学客观唯心1.唯物主义美学1.1.1李大钊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美的根源间题是美学研究中无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 美的根源不单在物质的自然性, 而在它的社会性, 在客观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以前的一切自然事物, 根本没有条件和人类发生审美关系, 因此无美丑之分。
人类社会产生以后, 一切自然物总是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而且劳动也创造了美。
李大钊从历史唯特主义观点出发,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的美学思想, 联系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来谈美, 认为劳动创造了美。
李大钊认为, 劳动、创造产生了美, 人的美, 人生的美, 就在于劳动和创造之。
李大钊早期对于崇高美的观点, 来原于西方美学。
1917年1月, 蔡元培在政学会欢迎会上作了演讲, 他的关于崇高美学特征的论述接受了康德美学观点的影响。
康德在解释自然界的“力量的崇高”时说::“自然, 在审美的评赏里看着力, 而对我们不具有威力, 这就是力学的崇高。
”这就是说, 在自然界里, 那些威力很大而又危害不着自己的东西, 便是崇高。
李大钊听了蔡元培的演讲, 觉得“其论‘美’之与‘高’ , 尤为精辟” , 于是有感而发, 在《甲寅》 1917年第二期上发表了《美与高》一文, 进一步论述美与高的特征。
如果说在《美与高》中, 李大钊侧重于论述自然界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并已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 对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表现的美学风格作了初步的探索, 那么, 五四后的李大钊更自觉地揭示社会生活中崇高的本质特征及其美学意义, 使得他的美学思想与现实斗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了他美学思想的又一特色。
优美与崇高就其本质来说, 两者都是美, 是人类在漫长的艰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其区别在于, 前者所显示出来的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与和谐, 是矛盾的结局, 是实践的成果, 表现形态是静态的, 其形式是平静的、和谐的。
人们在观照这种静态的和谐的实践成果时, 获得一种优雅的、平静的喜悦,在自然界常以优美取胜。
在《文豪》等早期的论文中, 李大钊对文艺的看法与强烈的反封建的爱国精神联系在一起, 他既肯定文艺的审美特征与陶冶功能, 更特别注意文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强调其救人救世的社会作用。
他认为, 作家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色, 区别于科学家的抽象的概念与判断, 它绘形绘声绘色, 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 他探讨了作家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要求作家注重文艺的表现和认识功能, 其创作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认为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而永载史册, 正是因为作家的崇高的责任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所处的时代生活。
他认为艺术美根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是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 它通过艺术主体的创造, 融注其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 来深刻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美。
作为一种精神武器, 艺术美比社会生活美更概括、更集中、更典型, 因而能够感染人, 教育人, 鼓舞人的斗志, 在人们的心头点燃起为实现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 从而达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目的。
1.1.2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马克思《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美学命题。
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对把握《手稿》中的美学问题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说“劳动创造了美”并不等于所有的美都是劳动创造的,如自然美就不是。
而且,也不能说所有的劳动创造都是美的,因为劳动在创造了美的同时,也生产了畸形(丑)。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只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劳动所创造的事物才是美的,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劳动就创造不出美的事物。
马克思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美感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分析和论述。
首先,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从主体方面谈到了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音乐的美才能激起人对音乐的美感,只有现实的美才能激起人的现实的美感,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客观事物的美,才有欣赏者主观方面的美感,这是审美上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优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人的美感即主观审美能力对欣赏客观事物的美有能动的作用。
因此,培养主体的审美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的能力和感觉的性质(包括审美的感觉)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
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就在于社会的人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感觉的社会性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而美感,即精神感觉、能给人以享受的感觉也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由于人化的自然,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感的。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美感与人的实际需要的感觉的不同:美感是一种超乎实用功利的感觉,是真正人的感觉,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精神感觉。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应忽视,那就是马克思还揭示出人的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而世界的历史,也就是人的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具有明显的唯物史观的性质。
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以及有关评论的评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到马克思当时美学思想的基本轮廓,这主要包括如下的观点:第一,文艺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要对现实生活作出正确的评价。
文艺创作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第二,作家塑造人物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反映现实,而不是为体现某种观念。
要坚决杜绝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观念。
第三,人物应当有其自己固有的个性,这固有的个性乃是使人物这样行动而不是那样行动的内在的动机。
这就是通常讲的人物的性格逻辑。
艺术创作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真实地描写人物, 表现生活。
第四,文学批评家也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作品,评价生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同《手稿》一起,都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最初形态和表现。
不过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神圣家族》中的美学思想较《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了相当的进步与发展。
2.唯心主义美学2.2.1董仲舒的唯心主义美学观董仲舒认为“美”和“恶” ( 丑) 乃是“天” (上帝或神) 的意志的具体体现, 是“天命”或“天意”所安排和支配的东西。
首先, 董仲舒提出“天地之行美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的说法, 认为“天地”本身就具有目的性, 包括道德属性, 因而能够自行其“美” , 把自己安排簇两良美妙,而为“人君”、“人臣”者效法, 因而人类社会也就显得“美”了。
其具体说法如下:“天地之行美也” , 就“天”而言, 董仲舒说: “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 藏其形而见其光, 序列星而近至精, 考阴阳而降霜露。
高其位所以为尊也, 下其施所以为仁也, 藏其形所以为神也, 见其光所以为明也, 序列星所以相承也, 近至精所以为刚也, 考阴阳所以成岁也, 降霜露所以生杀也。
”显然, 这个“天”具有人格和意志, 它的形态变化都是有目的的; 它把自己安排得很美妙。
董仲舒认为这就是“天之行”的美”。
而“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也。
……是故天执其道为万物主, 君执其常为一国主。
”因而“人君”的种种表现, 也就象“天之行”一样“美” , 前者就是后者在人间的体现。
董仲舒这种“天尊地卑”等等的所谓“天地之行美也”的说法, 显然是所谓“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神学目的论的荒唐虚构, 其目的无非是借以美化封建专制主义的制度、君臣关系及其道德规范。
董舒仲为“天执其道而万物主” , 而这个“天”既有人格和意志,又能有目的地安排和支配万物, 它实际上就是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
而“天尊地卑”,“地”是服从“天”的支配的。
这样, 所谓“天地之行美也”,也就是认为“美”乃是“天”(上帝) 的意志的具体体现和安排。
这就是董仲舒对于“美”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2.2.2王维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王维的诗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 最能为我们提供其美学思想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他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全文抄录如下:近腊月下, 景气和畅, 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 猥不敢相烦, 辄便独往山中。
憩感配寺, 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 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 辋水沦涟,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 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 复与疏钟相闻。
此时独坐, 童仆静默, 多思曩昔, 携手赋诗, 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 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轻鲦出水, 白鸥矫翼, 露湿青皋, 麦陇朝, 斯之不远, 傥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 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
不一一, 山中人王维白。
这是一篇情辞俱美的山水散文, 其中欲说还休而终于还是说了的情感波澜尤其感人至深。
明知邀人出游要影响他人温经为何考虑再三还是发出了邀请? 为何众多朋友不邀而独邀裴迪一人? 从审美的角度看, 此中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 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 美在自然山水的本身。
人的心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 而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 不泛说理, 不空论道, 托物以起兴,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
蓝田辋水美出了个性, 让王维感到“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 看到了美存在于外物所特有的形色。
神秘的冬夜, 烂漫的春日, 山林水月, 轻鲦倏鸥, 其中“深趣”无限, 而又正因为诗人“物在灵府”的唯心作用, 此山中便更具有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了。
客观的美的价值, 正在于它以其感性的特有形式呼唤审美主体以自由创造精神的积极参与。
我们从此文本可看到, 诗人沉浸其中, 心灵因极大的解放而得到突破时空之拘限的自由。
王维是被此客观之美所深深打动, 才按捺不住被美唤起的激情,冒着可能影响他人功名前程的大不韪而有此邀。
但从另一方面看, 他是深深了解被邀者与自己一样都视享受自然山水美为人生最高境界,“只有自然, 才是幸福的源泉。
”(费尔巴哈语)第二, 自然山水美如果是物的属性, 它必须要以美感作前提。
英国美学家休谟说过:“美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