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常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治沙试验站719000)摘要:对生态环境予以改善并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我国林业工程造林工作的主要目的,而造林工作的质量则是工作中所必须给予保证的。
目前,造林工作主要用于改善一些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
而在我国一些干旱地区中,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造林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严格的依照干旱地区的气候和地质特点进行,本文就针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172-02引言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众多地质灾害问题中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水土流失会造成严重的土地沙漠化现象,而植树造林措施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有环境问题的出现或进一步恶化。
但在我国一些出现严重水土流水的地区,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也是具有极高的难度的,需要依赖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相关研究人员逐渐开展了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工作。
1不同造林树种抗旱能力分析1.1阔叶类树种阔叶类树种之间的抗旱能力也有有所差异,抗旱能力有强有弱,比如花椒、国槐、火炬树、臭椿、枣树、白榆等树种的抗旱能力就是比较强的,在进行抗旱造林工作中,可以在上述几种品种中选择合适的进行种植,但对于抗旱能力一般的树种,则需要谨慎考虑再决定是否选择种植。
1.2针叶类树种在针叶类树种中,其所属的树种所具有的抗旱能力普遍都很强,像侧柏、樟子松、油松、沙地柏、杜松、圆柏、白皮松等品种的树木都可以用于种植在干旱地区环境。
1.3灌木树种类灌木树种的抗旱能力也较强,也为适合在干旱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生长发育。
像荆条、山桃、连翘、柠条、酸枣、扛柳、山皂角、黄刺梅、山杏等品种的树木都可以用于种植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作。
2造林技术2.1造林地块的提前整地土地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而预先对土地进行整理也是造林工作前所必须的准备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苗木的生长环境并提供更高质的造林条件,从而使造林的成活率得以提升,因此,造林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的整地工作。
山区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山区抗旱造林技术浅析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有:降水量不足、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年际变率大、有效降水少、地下水缺乏。
干旱问题导致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被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定边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6920km2,北部是荒漠化、沙化严重的毛乌素沙地地区,占总面积的47.22%。
南部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地貌主要以峁、梁、沟、川为主,构成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支离破碎的地貌景观,沟壑密度5-7 km/km2,土壤侵蚀模数10000-20000t/年·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
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
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雨量316.9mm。
一、整地方式1.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在黄土高原山地造林上应用较多,即在峁坡、沟坡地段,因坡度较大,地形又较破碎,多采用鱼鳞坑整地。
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横长0.8-1.5m,坑纵长0.6-1.0m,坑距2.0-3.0m。
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宜引蓄更多的雨水。
2.水平沟整地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上口宽约0.6-1.0m,沟底宽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45。
,内侧约成35。
,沟长4-6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m,沟间距2.0-3.0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
挖沟时先将表土堆放在上方,用底土培埂,然后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
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
二、地膜覆盖直播与植苗造林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侯。
浅谈榆林沙区播种造林技术

浅谈榆林沙区播种造林技术榆林沙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北方干旱沙漠地区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过度人类开发,沙区土地多为贫瘠的沙质土壤,极度缺乏水资源,自然植被极度稀少。
造林是改善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沙质土壤上进行有效播种造林是一个关键问题。
榆林沙区的沙质土壤具有固沙能力差、蓄水能力低、养分含量贫乏等特点,因此播种造林技术在这一地区的可行性较低。
但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播种造林在榆林沙区的成功率。
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对于榆林沙区播种造林至关重要。
沙区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因此需要选择适应干旱、寒冷和耐风沙的树种。
目前,在榆林沙区已经成功种植了沙漠中的胡杨树、柽柳和沙冬青等树种。
这些树种适应性强,可以在沙漠环境中生长,并有一定的固沙能力。
合理的播种技术对于榆林沙区播种造林至关重要。
由于沙质土壤缺乏养分和有机质,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合适的土壤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播种过程中可以加入有机肥料和沙土改良剂,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在播种过程中还需注意树木的间距和深度,避免过密或过浅,以确保树木能够正常生长。
科学的水源配置是确保榆林沙区播种造林成功的关键。
因为沙区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在播种造林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水源,确保树木的生长所需的水分。
可以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人工灌溉等方式,提供足够的水源,对树木进行适量的灌溉。
定期的监测和管理对榆林沙区播种造林的成功至关重要。
定期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病虫害防治、修剪和灌溉等,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沙区播种造林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改进技术和探索更有效的播种造林方法。
总结而言,榆林沙区作为我国北方干旱沙漠地区之一,播种造林是改善其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合理的播种技术、科学的水源配置和定期的监测和管理,可以在榆林沙区实现有效的播种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沙区生态环境。
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改进技术,为实现更好的播种造林效果提供支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容器苗造林技术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油松容器苗造林技术【内容摘要】随着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增加,有效研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有效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研究林业工程建设过程如何有效采取合理的抗旱造林技术,以保证林业生产质量,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保证,促进林业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油松容器苗造林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地造林的一项成功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通过近年来麟游县两个国有林场在天保工程、三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造林建设中的应用和对比分析,该技术效果好,适宜土石山区和岩石裸露立地条件差的地块造林,可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油松;容器苗;山地造林;渭北地区麟游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宝鸡市东北部,东经107°19′-108°2′北纬34°33′-34°58′,东西长65.28公里,南北宽46.35公里。
属渭河支流漆水河上游,海拔最高1664米,最低740米,平均海拔1271米。
以页岭为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沟壑纵横、坡缓川狭、沟梁相间、少有台塬;气候冬春干旱,夏秋季多雨,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劣,造林立地条件差,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麟游县就从2001年开始利用油松容器苗造林、推广油松容器苗育苗,年育油松苗容器500万袋,累计造林面积6.8万亩,占全县造林面积的60%左右,苗木生长良好,保存率在85%以上。
通过油松容器苗造林的试验、示范、推广、总结,油松容器苗造林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优选树种。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油松容器苗育苗、造林技术的见解:一、油松容器苗造林的特点1、油松容器苗具有根系再生能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成林早等优点。
2、油松容器苗造林能够保持苗木根系完整、不伤根,使苗木充分利用容器中原有的营养土和水分,不用缓苗,直接生长。
[1]3、油松容器苗造林具有节省种子、充分利用育苗地、造林时间长、抗干旱、耐瘠薄、造林成活率高的优点。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降低树木生长对水分的依赖程度,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抗旱造林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树种: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
如阔叶树种中的柏木、白蜡等,针叶树种中的松树、云杉等都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 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地面覆盖物的铺设、建设护坡、修建沟渠等,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
3.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土壤质地和增加养分含量,提高树木的吸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施肥可以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施用,使土壤保持一定的肥力。
4. 合理的灌溉管理: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给予树木适量的水分补充。
可以采用滴灌、淋灌等方式,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5. 合理的间作和间伐:通过合理的间作和间伐来减少树木间的竞争,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控制林木的密度和面积,避免造成林木之间的过度竞争,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展。
6. 风沙固定和草地建设:在干旱地区,风沙和草地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建立风沙固定系统和草地保护项目,可以减轻风沙带来的影响,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需要考虑树种选择、水土保持、施肥、灌溉管理、间作和间伐以及风沙和草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陕北沙区造林树种选择和抗旱技术分析

陕北沙区造林树种选择和抗旱技术分析作者:尹静姚婷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0期榆林地区地处于黄土高原北部,每年的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
北部以风沙草滩为主,南部大部分是黄土丘陵,属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差,自然灾害,如沙尘暴、干旱等频繁发生,因此,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成活率低、风沙侵蚀严重,而这些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1]。
榆林地区根据国家指令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1 陕北榆林沙区造林树种的选择陕北榆林沙区在树种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原则:1.1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树种是植树造林的首要工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势以及土壤等选择树种。
对于沙化情况严重、土壤干旱、土质较为贫瘠的陕北榆林沙区,要选择抗旱性且耐贫瘠的树种,如灌木,因其生命力旺盛,对生长条件的要求较低,因而一直是沙区首选树种之一。
1.2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优先选择本地的一些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更加适应陕北榆林沙区的气候条件,生长过程稳定,更易于成活,对于沙区造林来说具有很大的可行性[2]。
应优先选择一些当地的树种,也应根据陕北榆林沙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成活率高的树种,更好地促进沙区造林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
1.3 充分考虑树种特性充分了解树种在该地区的生长情况,记录各树种的生长情况,有效分析各树种的特性,淘汰较为不适合的树种,选择最为合适和成活率较高的树种。
同时,还要保证树种的多样性,因为树种的多样性有利于森林植被生长。
综合以上几点,较为合适的树种有:沙柳、樟子松、紫穗槐、沙棘、沙蒿、花棒等。
这些树种生命力、抗旱性强,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因此,可以很好地在陕北榆林沙区生长。
同时,也易于管理,不需要多加照顾或采取一些特殊的管理方式,能够节约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些树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良好效果。
2 抗旱造林技术的具体应用树种的选择非常重要,是陕北榆林沙区实施造林的前提和基础,抗旱造林技术是树种更好地成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干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之一。
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对于林业来说,干旱不仅会造成树木的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选择抗旱树种在林业工程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些抗旱树种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种植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榆、柽柳、胡杨等,这些树种能够在干旱地区生长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合理设计林分结构是抗旱造林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林分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的抗旱能力,提高整个林分的抗旱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树种的种植密度和间距,通过增加遮荫效果和降低蒸发量,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水分蒸腾。
三、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通常是非常紧缺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提供水分。
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来补充土壤水分,并使用覆盖物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和施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存条件。
四、科学施肥管理科学施肥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长能力和抗旱能力。
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植被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剂和施肥量,确保树木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
五、合理管理林分合理管理林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的抗旱能力。
及时修剪树木,清除杂草,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光照条件,减少因水分竞争而造成的林分失衡;及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很重要的,以免病虫害对树木造成影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林业工程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性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以提高林地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一、选择抗旱树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地条件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抗旱树种应具备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良好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旱树种有沙柳、刺槐、沙槐等。
二、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提高林地抗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取砂化土壤或者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
常见的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施加复合肥料、分解秸秆等。
三、进行地形防治地形防治是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的重要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沟渠和坎埝,利用地形起伏差,形成防止水土流失和集水的地势特点。
建设排水系统,排除积水,保证林地排水畅通。
四、合理布局林分合理布局林分是提高林地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林分的面积、形状和结构,减少暴风雨等恶劣气候对林分的损害,并通过选择不同树种组别搭配,形成互相保护和提供水源的生态系统。
五、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林地抗旱性能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树种和土壤条件的特点,合理施用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提高树木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组合施肥方法,提高施肥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针对干旱地区进行造林的一种综合性技术,通过选择抗旱树种、改良土壤、进行地形防治、合理布局林分和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从而有效提高林地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
摘要:总结了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为干旱地区造林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um up the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in yulin city in hilly and gully region in the south of drought-resistant afforestation, analyzed the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afforestation in arid area. key words: hilly and gully area in the south of yulin city; afforest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25前言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南部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间,且多集中与七、八、九三个月,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风沙很大,夏季干热,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较多,风沙也较小。
过去陕北地区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补植,有时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
1、采取的技术措施 1.1适地适树在生物界,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适地适树”就是这一规律在造林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做到“适地适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实现科学造林的基础。
树种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成活,而且影响生长发育和效益发挥,造林时使‘地’和‘树’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
才能使树木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由于不同的立地条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学区划立地类型,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合理搭配。
立地条件差的以侧柏、刺槐等耐干旱树种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可适当发展一些经济树种,使该树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
1.2整地经过历年来整地的调查发现,整地方式不同,土壤中含水量不同,相同整地方式由于整地时间不同含水量也不同。
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小坑穴整地好,其蓄水能力强,保土又增肥。
因为水平阶整地是沿等高线由高到底、由上到下逐阶坑挖台阶,改变了坡度缩短了坡长,能完全截断地表径流。
造林地块多为山坡地,造林选地时,应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整,适树适整,讲求实效,并根据不同的地块,分别采用鱼鳞坑、反坡梯田、穴状等不同整地方法,以改善土壤保水、蓄水、拦水的功能。
严格技术标准,保证栽植坑的容积和断面形式质量,不仅如此,还要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以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1.3苗木选择与起运苗木是植树造林的重要前提条件。
不同树种适宜不同的环境条件。
树种的苗木质量直接影响到造林的效果。
应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和造林的规划,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树种和抗旱、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
造林用苗必须是经过验收且具备“一签两证”的ⅱ级以上优良苗木,并且做到责任到人,实行验质签收制度。
起苗要选择在无风的阴天进行,避免强阳天和大风天气起苗。
圃地土壤干旱的要
提前3~5 d灌1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
起苗要保证根系完整,不损伤树干,修去多余枝叶、根系,细致包装。
要重点保护苗木的根系以防失水,尽快运往造林地及时造林。
要做好起苗、运输、造林等环节间的衔接,最大限度地缩短起苗至造林的时间,以减少苗木水分
的散失。
起苗后不能及时栽植的,要及时假植、浇水。
1.4栽前处理一是截干处理。
萌芽力强的树种可将苗干截掉,刺槐、杏树、荆条等保留主干10~20 cm,杨树、垂柳等保留主干150~200 cm。
经济树种苹果、梨、大枣等一般按相应的定干高度短截。
截干可有效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散失。
二是浸根处理。
经长时间运输、假植的苗木栽前要对根系浸水1~3 d,使苗木吸足水分。
三是生根粉处理。
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
使用时,一般是将经济苗等裸根苗根部放入25 mg/kg abt 3号溶液中浸泡1 h,或用25 mg/kg abt 3号溶液和成泥浆,苗根蘸泥浆造林。
四是生根保水剂处理。
生根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可以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
供水分。
使用时,将生根保水剂与水按1∶200的比例充分吸水,形成冻状物,蘸根后造林。
也可将10~15 g生根保水剂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树坑苗木根部后覆土。
五是植物蒸腾抑制剂处理。
选择无风、晴朗的早晨或傍晚,将蒸腾抑制剂用水稀释200~500倍,均匀喷洒于苗木的叶面和枝干,以滴水为度,可有效抑制苗木蒸腾,保持苗木体内水分。
1.5栽植适宜的造林时间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开始造林,
苗木萌芽后停止造林。
此外,应注意总体布局,有先有后。
造林时间顺序一般先平地后山地,先低山后高山,先阳坡后阴坡,先萌芽早的树种如柳树、杨树等,后萌芽迟的树种如槐树、枣树等。
杜绝大风、强阳天造林,以免苗木失水过度而影响成活。
具体栽植方法如下。
一是坐底水栽植。
坐底水栽植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应浇坐底水。
经过测定,针叶苗木根部浇水1~2 kg,土壤含水率提高15%~20%,能保证苗木栽植后15 d内生根成活所需的水分。
二是“三埋两踩一提苗”。
苗木定植时,先埋少量土,以苗木不倒、不移动为准,浇第1遍水,约25 kg,水稍沉后一埋一踩一提苗;再浇第2遍水,约15 kg,水沉后,再一埋一踩,并修出树盘,再踩一遍。
即“三埋两踩,一提苗”,分层浇水,分层踩实。
三是适当深栽。
制约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水分不足,适当深植有利于防风保墒,使苗木根系接触土壤中的水分,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四是秋冬造林。
一定要覆土掩埋,第二年春季适时放苗,分次进行。
2、成效分析 2.1促进林木生长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进幼树生长,在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
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幼树早期生长迅速,幼林郁闭也能提早1~3年。
2.2降低造林成本采用抗旱造林技术降低造林成本主要体现在造林成效上,开始
造林时,抗旱技术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高出部分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使单位面积林木省去了反复补植、重造成本,从而使造林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可以节约2~3倍的造林费用,而且造林地
条件越差,效果越明显。
3、总结 (1)由于生态比较脆弱、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特别是春季干旱缺水,虽然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研究探索,在造林中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
效果,但是,干旱问题仍然是困绕林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需要继续研究推广新的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实效。
(2)当前,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较少、任务重,深入基层宣传林业生产技术的机会较少,群众缺乏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使很多适用、实际、实效的抗旱造林技术难以全面推广。
(3)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一项公益事业,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通过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生长量等方式,彻底改变林业生态效益的滞后性、间接性、公益性。
在工程造林施工中,扩大抗旱造林规模,提高科技应用含量,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抗旱造林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如果能够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以采用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有助于林业生态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1] 闫淑兰.辽西地区抗旱造林综合技术应用[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2):24-26. [2] 郑洪韬,焦宪辉.浅谈抗旱造林技术[j].北方经贸,2010(5):26-27. [3] 和正元,刘培伟.抗旱造林方法浅析[j].陕西林业,2010(2):41. [4] 巨换梅.浅谈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