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传读后感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

陆游辛弃疾对比阅读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三、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四、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五、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六、对他们作品的读后感悟七、结尾正文:【引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陆游与辛弃疾无疑是其中闪耀的两颗明星。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及主题,进而体会他们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深沉思考。
【陆游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因此他的作品既有豪放的爱国情怀,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
他在官场上几经波折,但始终坚守爱国立场。
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悲壮著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陆游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陆游的诗词作品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创作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为特点。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
陆游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抒发爱国情怀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又有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示儿》。
【辛弃疾诗词创作特点及主题】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悲壮的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主题紧紧围绕国家命运、民族存亡,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悲痛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如《青玉案·元夕》,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临江仙·夜登三峰》。
【陆游与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异同比较】陆游与辛弃疾的诗词创作在风格、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然而,陆游的诗词作品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抒发,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更关注国家命运。
另外,陆游的诗词风格较为奔放、激情,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显得悲壮、激昂。
关山月陆游原文读后感

关山月陆游原文读后感“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一开篇,我就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愤懑。
你想啊,朝廷下了和戎的诏书,这将军呢,只能空守着边疆却不能作战。
这是一种怎样的压抑?就好像是有一腔热血,却被死死地摁住,不能挥洒。
我当时就在想,那些将士们心里得多憋屈啊!他们每天看着边疆的山河,本应是保家卫国的地方,现在却只能无所事事。
这场景,光是想想就觉得难受。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这一句更是把那种社会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那些达官贵人呢,在深宅大院里尽情歌舞,而战马肥得都死了,弓也断了弦。
这对比,太强烈了!我就觉得,这简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
一边是想打仗却不能打的将士,一边是只知道享乐的权贵,这社会能好吗?我真的是越读越生气,感觉陆游当时也是怀着极大的怒火在写这些的。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读到这儿,我心里一阵酸楚。
那些士兵啊,在戍楼听着刁斗声,看着月亮一次次落下,从三十岁参军,一直到头发都白了。
他们的青春就这么消耗在了这无尽的等待和无奈之中。
他们可能也有家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可是都被这战争与和戎的局势给搅得乱七八糟。
我就想,要是我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做呢?也许也会像那些士兵一样,满心的不甘和失落吧。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这一句让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
壮士们的心声有谁能懂呢?只有那沙地上的白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凄凉。
他们的牺牲好像都被忽视了,那些达官贵人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为了国家边疆稳定付出的人。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写当时的士兵,更是在反映一种社会的冷漠,一种对底层民众的无视。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里陆游又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
虽然现在情况很糟糕,但是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经历战争,怎么能让侵略者在这里子孙相传呢?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感觉陆游的爱国情怀真的是像火焰一样燃烧。
他不甘心国土被侵占,不甘心民族被欺压,这种精神真的很让人钦佩。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的乡村世界读后感

陆游的乡村世界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陆游的印象还停留在他那些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诗词里。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走进陆游所描绘的那个乡村世界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南宋时期乡村生活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书中所展现的乡村,并非是简单的田园风光,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烟火气的小社会。
陆游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那里有青山绿水,有阡陌交通,有鸡鸣犬吠,还有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度过的那段时光。
姥姥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四周环绕着青山。
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春天的时候,山上会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像是给大山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裳。
我总会跟着姥姥一起上山,去采摘那些新鲜的野菜。
姥姥总是能准确地辨认出哪些野菜可以吃,哪些是不能碰的。
她弯着腰,仔细地寻找着,嘴里还念叨着:“这荠菜包饺子可香啦,那马齿苋凉拌着好吃。
”我就在一旁跟着捣乱,不是把野菜弄断了,就是把旁边的小草当成了野菜。
姥姥也不生气,总是笑着说:“小调皮,别捣乱,等会儿姥姥给你做好吃的。
”山下是一片片的农田,每到春耕时节,田地里就热闹起来。
男人们赶着牛犁地,女人们则在一旁撒种。
那时候,我还小,觉得这一切都特别新奇。
我会蹲在田埂上,看着泥土在犁的翻动下翻滚,闻着那新鲜的泥土气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
到了夏天,稻田里一片绿油油的,微风吹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夜晚,稻田里还会传来阵阵蛙声,“呱呱呱”的,像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村里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温暖。
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每年秋天,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大枣。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爬上树去摘枣,可每次都被姥姥拦住,她说:“小馋猫,别着急,等枣熟透了,姥姥给你打下来。
”于是,我就天天盼着枣能快点熟。
终于有一天,姥姥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对着枣树一阵敲打,枣子就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
陆游教子读书爱国读后感50字

陆游教子读书爱国读后感50字《陆游教子读书爱国读后感》篇一《陆游教子读书爱国读后感》陆游,这位南宋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当读到他教子读书爱国之事,我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陆游所处的时代,国家动荡不安,金兵屡屡侵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深知教育子女读书与爱国是紧密相连的,就像树根与树干,缺一不可。
他就像一位执着的老园丁,精心浇灌着爱国的种子在子女心中发芽。
从陆游的教子之举,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
我的父母虽然没有像陆游那样直白地将爱国与读书划等号,但也总是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时候,我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能有个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读书就像给自己的灵魂披上铠甲,而爱国则是这铠甲上最耀眼的徽章。
陆游大概会给子女讲述国家的大好山河是如何被金兵践踏,讲述百姓们在战火中的痛苦。
他希望子女们能通过读书增长知识和才干,然后像勇士一样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教育,我们在舒适的教室里读书,可能很少会有那种将读书直接与拯救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紧迫感。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像陆游那时候一样。
可是我觉得,和平年代更需要爱国情怀的传承。
就好比我们现在面对一些国外势力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文化侵蚀。
如果我们不努力读书,掌握先进的知识,那我们拿什么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呢?陆游教子读书爱国,就像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了无数人的道路。
我们应该接过这盏灯,让它继续在我们这个时代发光发热。
如果我们都不重视爱国情怀的培养,那是不是就像一艘大船没有了航向,只能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呢?陆游对子女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爱国的品德。
他的这种教育理念,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有时候我会抱怨学习的辛苦,可跟陆游所处的时代相比,我现在的条件简直是天堂。
他的子女在战火纷飞中都能努力读书爱国,我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这就像一场接力赛,陆游那一棒已经跑完,现在轮到我们握紧接力棒,向着爱国与知识的远方奔跑。
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

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仅仕途坎坷,甚至连爱情也是不幸的。
大家了解他与唐婉的悲惨爱情故事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1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手书钗头凤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2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仅仕途坎坷,甚至连爱情也是不幸的。
陆游钗头凤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陆游钗头凤读后感陆游钗头凤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游钗头凤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陆游钗头凤读后感1《钗头凤》是一个词牌名,又名《折红英》,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君赠钗头凤 ,临别频回首, 浅将相思悄悄缝 .无言泪眼捧红豆本是无凭语轻愁添消瘦莫道是非任红尘情意到头转成空君心若怜卿愿常入梦中滴醉听聆盼来生化作鸳鸯比翼飞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
声情凄紧。
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人,都以此曲调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
京剧中的钗头凤就国家是描写其中一位诗人的爱情故事。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喜爱的诗人。
虽说人们论及忧国忧民,非杜甫莫属。
陆游和杜甫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从诗词的功夫,两人各有千秋,但在人生大志上,我认为陆游的境界高于杜甫。
陆游一生虽然仕途受阻,遭秦桧小人之辈陷害,但他始终以一种积极应备的姿态随时做好为国效力。
他把国家民族的安危首先放在个人的努力上,而杜甫一生的所求就是明君,这就是两个人的区别,这区别使得陆游的人生境界高于杜甫。
但今天我想说的不是陆游和杜甫在诗作上的区别,也不想论他们人生大志的区别。
而是赏读陆游写给表妹唐婉的一首爱情词《钗头凤》》后之感。
陆游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但他的爱国情怀在后代人的心中远远超过他对文学诗词的贡献。
陆游终其一生,除了他的爱国情怀,他的文学才华,被后世人永远记住外,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同样也被后人悉知。
陆游与他表妹唐婉,可谓才子佳人,千古一配。
唐婉聪慧淑雅,知书明理,颇有才气。
两个人婚后自是相爱。
但陆游的母亲,怕陆与唐相爱过深,长期沉溺于情爱而消弱了读书人的意志,遂对唐婉产生不满情绪。
无独有偶,唐婉婚后几年没能生一男半女,于是陆母终于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让陆游把表妹唐婉给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陆游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陆游传读后感(一)
我非常喜欢读传记文学作品。最近我抽空读了两本,一本是美国
着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另一本是中国着名学
术大师朱东润的《陆游传》。我深刻地感觉到两点,即传记文学的生
命和魅力在于坚实的史料和艺术技巧的有机结合;历史中的伟人确实
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在读《陆游传》
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一书是公认的宋朝名人传记的颠峰巨制,
是他花费整整二十年心血的结晶。整部书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
再现陆游的生平,科学地评价他的行为,客观地确立他的成就;整部
书以陆游的诗篇贯穿,始终围绕他爱国事业的沉浮和人生命运的坎坷
来写,不仅做到了史料翔实,考证严密,而且文笔流畅,能够正确、
全面而纵深地把握住陆游一生的思想脉络,让我深深佩服。当然,陆
游那种坚定的志向和强烈的爱国之心更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让我久
久不能平静。
有道是,一个人少有大志并不难,难在终身坚持不懈而且无悔。
陆游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名人的指点和个人的努力,达到
能文能武的境地。他不愿意做诗人,却成为了诗人。他曾为了心爱的
人沉痛不已,但他能够忍悲明志,毅然提出“学者当以经论天下自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期”、“个人之上还有国家,恋爱之上还有事业”。他本想在政治上
一心报效国家,执着进取,誓死恢复中原,却遭到统治者的冷遇。他
虽然有怨恨,但是他无悔,即便在晚年看到朝廷苟安,山河破碎,主
战的忠臣良将被害被逐而自己能幸免,自叹一腔“壮志空飞腾”,他
还是将满腔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寄托于诗文中,满腔期待自己能有
机会奔赴沙场去杀敌,直到弥留之际,还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难怪清末着名思想家梁启超高度赞誉他:“中国诗家无不言
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还写诗赞扬说:“诗界
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
不平。”
陆游的确是一位世间非常罕见的豪气、雅致、多情奇男子。在朱
东润先生的这本书中有如此评价:“我们看到陆游的爱是如何的忠贞
不渝,始终如一。对于恋人的爱是如此,对于民族国家的爱也是如此。
惟有忠贞不渝,始终如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也惟有这样的爱,才
能想起死去五十余年的唐琬,便看到美人的倩影;也才能对危在旦暮
的国家,发生无穷的恋慕。”
这让我想到现在从事的教育工作。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够自觉
地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那么我们就会像陆游一
样,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满腔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积极投
入,以执着进取的信念和无怨无悔的姿态主动追求,即使有再多的苦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和累都能够面对,即使有再多的挑战也能够迎接,如此才可能培养出
一批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而言之,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一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
文学价值,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很有启发,所以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
陆游传读后感(二)
说到陆游,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诗,他的词,从小在学校学习时
就已学了无数的篇目。但是读过《陆游传》之后才真正懂得了这位伟
大诗人的真性情,真正体会到他的有情。
陆游的情,是与唐婉凄凉却坚定的恋情。
他们的爱情,几乎是人人有所听闻的。那样的情,即使分离十许
年,即使各自都已觅得新伴侣,仍坚定不渝的爱情在那样一个年代是
少见却令人敬佩的。在思想那样保守的古代,我想大多数男子对女子
的想法就是生儿育女,大部分精力仍是在事业上的。而且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真正的爱情是少有的。可是陆游却打破了这一观念,他的
行动,他对唐婉的情,都在沈园的那首《钗头凤》中体现。那种苦苦
相恋却不能相守的无奈,却仍执着于此的坚守,都在词句中一一体现。
如此多情的好男儿,怎不让人落泪!
陆游的情,是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
我们都知道,陆游诗一位有名的爱国好儿郎,虽然他在沙场上没
有杰出的表现,可是他的诗,那些字字铿锵的诗句,无一不体现着他
赤热的报国情怀。或许是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陆游的爱国从小就开
始形成,到后来越来越大,这种情怀也就越来越深,不论是对朝廷的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书还是在自己的诗作中,陆游对现实的不满,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都
直白地、毫不隐瞒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这种举动就十分让人敬佩,那
样混乱的,乱臣贼子尤其多的朝廷,说重一句话就会有杀头的罪,可
是陆游却仍直言不讳,那样赤诚明白的爱国之士,怎能不让人另眼相
看?我还记得《陆游传》在写陆游临死前提到他咽气前最后一刻写下
了《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临终一刻,他仍是惦念江山社稷,依旧那么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
的统一。如此爱国的好儿郎,怎不让人佩服!
不管是多情的陆游还是爱国的陆游,都是哪位有情有义的陆游。
如此伟大的诗人,怎不让人印象深刻呢!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