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及其成因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在不同地

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植物区系的原因。植物区系是指特定地

理范围内的植物群落和物种组成。通过研究植物的区系和分布规律,

可以揭示大地构造、气候、土壤、海陆变迁等因素对植物群落和物种

的影响,为生态学、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区系的分类

植物区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有全球植

物区系划分、洲际植物区系划分和局部植物区系划分等。

1. 全球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全球范围内的植物分布特征,将植物区

系分为热带区、亚热带区、温带区和寒带区四大类。热带区植物区系

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竞争激烈;亚热带区植物区系则受季风气候和

温度带变化的影响;温带区植物区系则具有四季明显和温度变化大的

特点;寒带区植物区系则以苔藓植物和低矮植物为主。

2. 洲际植物区系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类型的差异,将世界各

大洲的植物区系分为北美洲区系、南美洲区系、欧洲区系、非洲区系、亚洲区系和大洋洲区系等。

3. 局部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地理范围的不同,将各大洲或各国家地

区内的植物区系进行划分。例如,在中国可以将植物区系划分为北方

区系、南方区系和高原区系等。

二、植物区系的形成原因

1. 大地构造因素:地球的大地构造对植物的物种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山脉的形成会引起气候和土壤的变化,从而导致植物区系的形成。

2. 气候因素:气候是植物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气

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

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草原则多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3. 土壤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养分含量也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不

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区系。

4. 海陆变迁:地球上的海陆变迁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海平面升降、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变化都会导致植物的迁移和分

布变化。

5. 生物因素:动物的迁移和传播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例如,许多植物的果实需要动物才能传播,这样能够在较远的地方形成新的

植物群落。

三、植物区系与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对植物区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迁徙,大量植物被引进到新环境中,引起了植物区系的混合和变化。同时,

人类活动也导致了大面积的生境破坏和物种灭绝,进一步影响了植物

区系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1. 入侵植物:人类引入的入侵植物对当地植物区系造成严重影响。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和繁殖能力,占据了原有植物的生境资源,导致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2. 开发利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导致了大片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和城市化过程。这些活动减少了许多原有的自然植被,造成了大面积的植物区系破坏和物种流失。

3. 城市化对植物区系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水泥和建筑物所覆盖,原有的植物区系被破坏。但同时也有一些适应城市环境的植物种类得到了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总结

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植物区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同时,植物区系研究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 第二节植被区别 第三节人与植被 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 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1,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 2,土壤: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是相应地带内地土壤类型,同样也取决于该地带的气候类型,因此,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看出是气候的间接作用。 3,人为影响:人类可破坏植物群落,也可建立新的植物群落。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水平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 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 一、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水平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

南亚热带暖温带 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寒带 北亚热带寒温带 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 北 寒带冻原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夏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季雨林 南 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 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草原夏绿林 内陆海 西东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

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落基山(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荒漠草原森林 太平洋大西洋纬度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二)世界各地植被水平分布规律 1,北半球欧亚大陆植被分布规律(包括北非) 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 西岸系列(含北非)内陆系列东岸系列 大冻原冻原冻原太针叶林针叶林针叶林 西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针阔混交林平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夏绿阔叶林 洋荒漠(热带亚热带)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洋稀树草原、疏林季雨林 雨林 2,北半球北美植被分布规律 整个北美,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明显。

植物地理

名词解释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 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地带性植被:又称显域植被。分布在“显域地境”、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 非地带性植被:又称隐域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选择、填空题 1、植物对光的适应类型:对光强的适应:阴生植物、阳生植物、中生植物;对光照长短的适应: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2、植物的五种生态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1、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异地物种形成、同地物种形成、平行物种形成。 2、我国草原的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3、吴征镒的中国种子植物分区和亚区: 4、植物的分布区的形状和类型:间断分布和连续分布。 5、世界植物的分区:1、泛北极植物区(北方亚区、古地中海亚区、马德雷亚区)、2、古热带植被区(非洲亚区、马达加斯加亚区、波利尼西亚亚区、新喀里多尼亚亚区)、3、新热带植被区、4、开普植物区5、澳大利亚植被区、泛南极植物区。 6、中国植被的分区:1、泛北极植被区(欧亚森林植被亚区、亚洲荒漠植被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被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被亚区)2、古热带植被区(马来西亚植被亚) 简答及论述题 1、中国植物的区系特征:1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区域性强,特有程度高。 2、各气候区植物生活型组成及特征:热带地区生长季气候热湿但存在旱季,所以高位芽植物的比例最高、一年生植物次之;温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冬季寒冷,以一年生植物最多、地上芽植物次之;北极地区、中纬度高山地区和温带地区的寒冷冬季都很长,因此都以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其中,中纬度高山地区的气候寒冷,地上芽植物较多,温带地区气候较冷湿,所以瘾芽植物也很多。(植物的生活类型: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瘾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 3、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一)垂直结构:群落特别是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光照强度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级群落的特征密切相关,其总特点是变动的程度比较缓和。空气流动在群落内发生很大的变化,群落对气流发生摩擦作用,抑制风速,甚至使其完全停止。群落截留降水的能力,与群落类型以及主要组成种类的生物学特征有关。(二)水平结构:随机分布,簇生的或成群的分布,有规则的分布,个体高度的簇生结合成群,以及整个群体有规则的分布。(三)层片:(四)季相结构:群落中层片结构随时间季节而变化。 4、热带雨林主要植物类型及特征:类型:①热带低地雨林②热带山地雨林③热带沼泽雨林。特征:1、种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与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及其成因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在不同地 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植物区系的原因。植物区系是指特定地 理范围内的植物群落和物种组成。通过研究植物的区系和分布规律, 可以揭示大地构造、气候、土壤、海陆变迁等因素对植物群落和物种 的影响,为生态学、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区系的分类 植物区系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有全球植 物区系划分、洲际植物区系划分和局部植物区系划分等。 1. 全球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全球范围内的植物分布特征,将植物区 系分为热带区、亚热带区、温带区和寒带区四大类。热带区植物区系 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竞争激烈;亚热带区植物区系则受季风气候和 温度带变化的影响;温带区植物区系则具有四季明显和温度变化大的 特点;寒带区植物区系则以苔藓植物和低矮植物为主。 2. 洲际植物区系划分: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类型的差异,将世界各 大洲的植物区系分为北美洲区系、南美洲区系、欧洲区系、非洲区系、亚洲区系和大洋洲区系等。 3. 局部植物区系划分:按照地理范围的不同,将各大洲或各国家地 区内的植物区系进行划分。例如,在中国可以将植物区系划分为北方 区系、南方区系和高原区系等。 二、植物区系的形成原因

1. 大地构造因素:地球的大地构造对植物的物种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山脉的形成会引起气候和土壤的变化,从而导致植物区系的形成。 2. 气候因素:气候是植物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气 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 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草原则多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3. 土壤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养分含量也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不 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区系。 4. 海陆变迁:地球上的海陆变迁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海平面升降、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变化都会导致植物的迁移和分 布变化。 5. 生物因素:动物的迁移和传播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例如,许多植物的果实需要动物才能传播,这样能够在较远的地方形成新的 植物群落。 三、植物区系与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对植物区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迁徙,大量植物被引进到新环境中,引起了植物区系的混合和变化。同时, 人类活动也导致了大面积的生境破坏和物种灭绝,进一步影响了植物 区系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

植物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与形成的科学,通过对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在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演化历史,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布规律。 一、环境因素对地域分布的影响 植物的地域分布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水域等。不同的植物对这些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出现了各种植物群落。 1. 气候因素 气候是植物地域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于不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热带雨林中的植物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而荒漠地区的植物则能够在干燥和高温的条件下存活。 2. 土壤因素 土壤的养分含量、pH值、质地等也是影响植物地域分布的重要因素。某些植物对酸性土壤更适应,而另一些植物则倾向于生长在碱性土壤中。此外,一些植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也不同,这也导致它们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分布不均。 3. 地形因素

地形对植物地域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拔高度和坡度上。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和气压逐渐下降,降水量逐渐增加,这导致植物在高山地区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而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土壤流失和水分迅速排除,植物种类较少,密度较低。 4. 水域因素 水域对于湿地植物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湖泊、河流、沼泽等水域的水质、水深和水动力条件差异巨大,造成了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密度的差异。例如,荷花适应水深较浅的湖泊,而红树林则适应盐碱水域。 二、地域分布规律 在植物地理学中,地域分布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北纬分布规律 随着纬度的增加,由于气候、光照和日照时间等因素的变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向北极移动,森林逐渐减少,温带植物和苔藓植物逐渐增多,再到极地地区只有少量的苔藓植物和地衣能够生长。 2. 海拔分布规律 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和气压逐渐降低,气候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的分布也会有所变化。一般而言,山地植物具有海拔分布带状特征,从山脚到山顶可以分为多个植物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的种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

植物地理学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分布与演化规律的学科。地球上各 个地理区域因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区系。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地理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 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以热带雨林植物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位于 赤道附近,气候湿热,降水充沛。由于气候条件的优越,热带雨林地 区拥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例如,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 林之一,拥有超过40000种植物。乔木大多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 冠茂密,形成了森林层次分明的景观。热带雨林地区的植物区系对地 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 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应了干燥和寒冷的气 候条件。草原地区通常位于高纬度或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草原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茎细长、叶片硬化,以适应干旱和风沙 侵蚀。草原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维持大气的湿度和保护水土资源具有 重要意义。 三、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 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以耐旱植物为主,这些地区通常位于地势低洼 或内陆地区,缺乏水源和高温炎热。沙漠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适 应能力,如深刻的根系、刺毛覆盖的茎叶等。它们能够有效地利用稀

缺的水源,抵御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蚀。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保持沙漠生态平衡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四、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 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受到海拔、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高山植物适应了恶劣的高山环境,如低温、强风和高反射紫外线。山地地区的植物区系以灌木、针叶树和高山草甸植物为主,分布在不同的海拔带上。山地植物的分布对于保护土壤和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地球上的植物多样性,探索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特点。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区系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通过对其研究,可以促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分布和演化的学科,主要研 究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区系、植物生态、植物演化等内容。其研究 对象主要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及其形态、生理和生态特 征等。 一、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理区域植物种 类和分布的差异,揭示了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格局。植物地理学以分 布学为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采集标本的方式,对植物的地理分 布进行研究,揭示了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和适应规律。例如, 不同大陆和高山地带的植物种类和组成有所不同,热带和寒带的植物 分布格局也不同。 二、植物区系:植物区系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 于植物种类在地理区域上的划分,研究了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植 物区系的划分是根据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 例如我国被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台湾区等。植物区系的 划分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演化历史。 三、植物生态: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植物的生态 特征和生态位。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态角色,揭示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研究植物在资源利用和物种间竞争中的策略,了解 植物的生态位和适应机制。 四、植物演化:植物地理学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子遗传 进化,揭示了植物的演化历史和演化过程。通过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 植物分布格局和遗传变异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的起源、扩散和分化。例如,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格局和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 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物种的起源和亲缘关系。 总之,植物地理学主要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区系、生 态和演化等内容。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子遗传进化,揭示了

植物地理学揭秘植物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植物地理学揭秘植物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规律,并通过研究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特征等因素,解释了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本文将揭秘植物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带您进入神秘的植物世界。 一、植物地理分布的类型 植物地理分布可以分为广布型、特有型和元素型。广布型植物是指在一个或多个大陆上分布广泛的物种,如松树、橡树等。特有型植物则是指只分布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物种,如马达加斯加岛的巴厘岛龙血树。元素型植物是指分布范围狭小、数量少的物种,如高山植物和沙漠植物等。 二、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 1. 气候因素:气候是植物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植物对温度、降雨量、湿度等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在不同气候区域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型。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宜生长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植物。 2. 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和地貌对植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山地地势复杂,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温度、降雨量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植物的分布。比如高山植物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而沿海地带分布着各种沿岸植物。

3. 土壤因素: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对植物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例如,对于耐盐碱 的植物来说,它们分布在盐碱地或盐湖周围,喜欢高盐、强碱的土壤 环境。 4. 生物因素:植物地理分布也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动物传粉、种 子散布、种间竞争等生物因素都可能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例如, 某些植物种子需要借助动物吃食后传播,因此它们倾向于生长在与食 草动物共生的地区。 三、植物地理分布形成原因的解释 1. 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消融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变迁和生境改变,从而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在冰川运动过程中,植被被冰川 覆盖或摧毁,而在冰川消融后,适应冷环境的植物逐渐扩散到新的区域,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植物分布。 2.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不同大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 过程。大陆漂移会改变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进而影响植物的 分布。当两个大陆碰撞或分离时,原本共同分布的植物将会分离,演 化为各自独立的物种。 3.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对植物地理分布产生了影响。人类传入 外来物种、森林开发、草原耕地化等都对植物的分布造成了改变。例如,人类引进的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而森林 开发和草原耕地化则会改变原有植物区域的环境,导致植物地理分布 发生变化。

植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分布规律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学科。通过对植物种类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物种分布规律是植物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介绍植物地理学中的物种分布规律以及其解释。 一、地理分布规律 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 宏观方面,植物物种的分布主要受制于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因素。例如,热带地区一般温暖湿润,适宜热带植物生长,所以热带地区植物物种较多;而极地或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植物物种相对较少。另外,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等也会对植物分布产生影响。例如,山脉可以形成天然的屏障,使得物种在不同山脉之间存在区域性差异。 微观方面,植物物种的分布也受到其生态特征和适应性的影响。例如,某些植物物种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具有独特的适应机制,能够忍受干旱、寒冷等极端环境,因此在该地区分布较广。此外,植物物种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如亲缘关系、竞争和合作等,这些关系也会对物种分布产生影响。 二、物种分布的解释

植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分布规律的目的之一是解释物种形成和演化的 原因。以下几个主要解释机制是植物地理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1. 分散扩散:物种通过迁移、扩散等方式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而形成新的分布区。这种机制通常发生在陆地植物中,受到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隔离分化:随着地质演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作用,植物种群被 地理障碍隔离成多个亚种或种群,隔离后的亚种或种群分别适应新的 环境条件,逐渐形成独特的分布。 3. 山地分化:山脉、高原等地貌特征可以形成植物物种分布的隔离,导致物种在不同山脉或高原之间出现差异。 4. 岛屿生物地理学:岛屿上的植物物种分布受到岛屿面积、距离、 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岛屿上的植物群落通常较为简单,但也具有 高度特异性。 三、实用价值与展望 植物地理学对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通 过了解物种的分布规律,可以为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物种的种群和栖息地,减 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外,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物物种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未来的研

植物地理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区域

植物地理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区域植物地理 - 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区域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分布、演化和生态环境适应性的学科,通过对植物种类、种群和生态系统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存在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使我们对植物的生态分布和生活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分布 植物地理学的核心是研究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全球性分布、区域性分布和特殊分布。 1. 全球性分布 全球性分布的植物种类可以在地球上的多个大陆上找到,如某些草原植物、多年生植物等。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2. 区域性分布 区域性分布的植物种类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如沙漠植物、高山植物等。它们对特定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适应性,只能在特定的地区生存和繁衍。 3. 特殊分布

特殊分布的植物种类分布较为有限,只存在于某些特殊的地理区域,如热带雨林植物、沿海湿地植物等。这种植物对特定的气候和地形条 件要求严格,往往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二、生态区域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植物的生态区域划分。生态区域是 根据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特征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 域包含着特定的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1. 寒带和温带 寒带和温带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变化较大。 在这些地区,常见的植物包括针叶树、冷杉等,它们适应低温环境, 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2. 热带和亚热带 热带和亚热带位于地球的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温度 较高。在这些地区,常见的植物包括棕榈树、热带雨林植物等,它们 能够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 3. 中纬度和高原 中纬度和高原地区位于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气候干燥 或寒冷,土壤贫瘠。在这些地区,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常见的植物包 括草原植物、蔷薇科植物等,它们适应贫瘠的生态环境。 4. 水域和湿地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 生存状况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的学科。它结合了植物学和地理学的知识,探讨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 性和分布规律。通过对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 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提供 理论基础。 一、植物地理的基本概念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植物的分布格局、植物区系、种间 关系以及植物的适应性。植物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和分布密度。植物区系则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组成和特征,可 以根据植物的共同特征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植物区系。种间关系是指 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植 物的适应性则是指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 二、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意义 1. 解析植物分布规律:通过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 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揭示植物分布的原因和机制。例如,某些植物 选择在热带地区生长,而另一些植物则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这些分 布规律对于理解植物的进化历程和生态演化有重大意义。

2. 维护生态平衡: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 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着地球的气候和大气组成。通过研究植 物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适应性,从 而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 3. 资源利用和保护:植物地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分布 和适应性,还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提供依据。通过 研究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和 管理植物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三、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植物标本采集、实验研 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实地考察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 过对不同地理环境中植物的采样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其分布范围、 物种组成和适应性。植物标本采集则是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送往植物 标本馆进行分类保存和研究,为植物地理学的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实验研究可以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模拟不同地理环境,研究植物 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生理生态机制。GIS技术可以将植物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通过数据叠加和空间分析,揭示植物在地理空间上 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 四、植物地理学的应用前景 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农业科学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等 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 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气候变化适应

植物地理学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演化

植物地理学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演化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演化的科学,通过对植 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的自然分布、起 源和地理进化过程。植物地理学不仅是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更是对 全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重要基础。 一、植物分布的地理特点 植物的分布在地理上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与特点。首先,植物的分布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土壤、海拔等地理环境条件会直 接影响植物的适应性和分布范围。其次,地理隔离也是植物分布的重 要因素。地理隔离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最后, 植物的分布还与历史因素和人类活动有关。历史因素包括地质变迁、 气候变化等,而人类活动则包括人类的种植、破坏和移植等。 二、植物分布的类型 根据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特点,植物地理学将植物分布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1. 全球分布:一些植物种类具有广泛的全球分布。这些植物可以在 多个大陆或洲际之间找到,如松树、蕨类植物等。 2. 区域分布:一些植物种类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分布,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等,这些区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供植物生长。

3. 局部分布:一些植物种类只在特定的地理局部分布。这些植物通常对环境非常敏感,只能在狭窄的地理范围内生存。 三、植物分布的形成原因 植物的地理分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地理环境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气候、土壤、海拔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适应能力,从而决定了植物分布的范围和特点。另外,地理隔离也是植物分布形成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植物群体的遗传隔离和演化分化。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植物分布造成影响。例如引种、灭绝和破坏等人类活动会改变植物的分布格局。 四、植物的演化与地理分布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的演化路径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亲缘关系和遗传信息,可以了解植物的演化历程和地理进化过程。地理隔离和环境适应是植物演化的两大驱动力。地理隔离会导致植物群体的遗传分化,从而形成新的物种。而环境适应则是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适应和演化的关键。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会适应特定环境,同时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对环境因素做出相应的生理和形态变化。 综上所述,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演化,揭示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植物的分布、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为保护植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植物地理学将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植物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形成原因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形成 原因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的一门学科。它探讨了植 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并通过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植物群落的 影响,揭示了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同时,植物地理学也关注在不同 地理背景下植物的生物地理特征和物种适应能力,探讨形成植物地理 分布格局的潜在原因。在本文中,将分为三个方面来讨论植物地理学 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一部分:植物地理分区体系 植物地理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植物地理分区体系,旨在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布情况,将地球划分成几个植物地理区域。这些区域通常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土壤条件、植被类型和生 物多样性等因素进行划分。世界上最著名的植物地理分区体系是德国 植物学家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柯尼希气候生物地理区划,根据全球不 同气候区域以及植物群落的特点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区域,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这些区域的划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地区 植物的分布情况,并对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植物地理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种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规律。在不同 的地理区域,植物群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密度高,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植被带。而在温带地

区,植物物种数量较少,种类相对简单,主要由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物种的数目、种类和地理位置的统计和分析, 揭示了这些分布规律。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地理模式,如种子 植物在温带地区呈现由高到低的纬度梯度分布,或者在山地地区呈现 由低到高的海拔梯度分布。这些规律是由地球上的物理地理环境、气 候条件、生物竞争与适应以及迁移等因素所解释的。 第三部分: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 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讨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 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气候是影响植物地理分布的 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和繁殖有巨大影响,从而 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类型和分布范围。此外,地理隔离和地质历史也是 造成植物地理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地理隔离让植物种子在不同地区 扩散和迁移困难,从而导致地理分布的差异。另外,地质历史中的地 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周期等也会造成植物分布格局的变化。人 类活动,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发和外来物种的引入等,也对植物分布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植物地理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为 我们理解植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更 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植物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植物地理学的植物分布格局与生境适应

植物地理学的植物分布格局与生境适应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分布规律和生物地理模式形成原因的学科。植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是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生境适应。植物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和区域的差异,而生境适应则是指植物为了适应各种生境条件而形成的特定的生理、形态和生态特征。 植物的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生物互作、遗传漂变等人为和生物因素。植物通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以适应不同地理区域的环境条件。 一种常见的植物分布格局是纬度梯度。根据纬度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展示出不同的植物区系和群落结构。例如,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在中纬度的温带地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逐渐减少,而更多的是以落叶乔木为主。到了极地地区,真正的寒带植被则以苔藓、地衣等简单形态的植物为主。 除了纬度梯度,海拔梯度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气压和日照等因素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导致了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例如,在高山地区,植物群落逐渐由森林向草甸、裸岩和雪线上的寒带植被过渡。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植物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境需求。 此外,土壤类型和水分状况也对植物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含量和质地特征,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

水分的供应和排水情况对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干旱地区,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根系和防止水分蒸发的表皮结构,以适应水分稀缺的环境。 植物的生境适应是植物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生境适应指的是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而形成的生理、形态和生态特征。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植物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特征。例如,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较小的叶片、较长的根系和较厚的表皮结构,以减少水分流失和增加水分吸收的能力。 此外,植物还通过共生和拮抗等方式与其他生物互作,以提高其在特定生境中的生存能力。例如,植物与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共生,形成根瘤和菌根,以增加养分的吸收能力。植物之间还存在互相竞争和共生关系,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不同植物种群在同一生境中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 总之,植物地理学的植物分布格局与生境适应研究揭示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植物分布格局和生境适应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为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地理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

植物地理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 化 地球上植物的分布和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被称为植 物地理学。这个学科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探索植物种类、 数量和密度随地理环境的变化情况。它涉及到生物地理学、生态学、 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揭示植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演 化过程。 1. 植物地理的概念和背景 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 分布和变化。植物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从微小 的藻类到高大的森林树木,涉及到不同的地貌、气候和气象条件等。 植物地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植物的地理起源和演化、植物的地 域分布规律和区系划分、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等。 2. 植物地理的研究方法 植物地理学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是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研究人员通过在不同 地理环境中调查植物的生长情况,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研究和 分析。此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 技手段的应用也为植物地理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工具。 3. 植物地理的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植物种类和数量的 地域差异、植物适应环境的策略以及植物演化和迁移等。通过研究植 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植物组成,揭示地理隔离对 植物种群演化的影响。同时,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植物适应环境的途径,为植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 依据。 4. 植物地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植物地理研究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了解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 以预测植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 供科学依据。此外,植物地理研究还可以为农业种植、森林经营和野 外探险等领域提供参考和指导。 5. 植物地理研究的挑战和前景 尽管植物地理学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和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尚不完全 清楚,植物迁移和扩散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生物技术和遥 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地理学在未来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 认识地球生命系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总结: 植物地理研究植物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是一个涉及多个学 科的复杂领域。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植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 名词辨析 1、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张叶片。 复叶:一个叶柄上着生2~多数分离的叶片。单叶在小枝处合在一起,复叶在叶柄处合在一起。 2、植物区系:一个地区内全部植物种类总体称为这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某一地区, 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种类的总称。)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 3、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 似的植物个体。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间存在着交配繁殖能力。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再某个地段内,即各群体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4、植物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植物系统发育: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1).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新一代的个体,在个体发育中,即有继承和保持上一代个体特性的遗传性,又有或多或少不同于上一代的变异性。2).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5、环境区: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就某一株植物而言,环境还包括毗邻生长的同种或其他种的植物个体。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 6、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所以生态位是对种群生活环境的总体评价,生态幅是生物体对单一环境因素的耐受范围。 7、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样地)上的个体数目。盖度: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投影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可用百分数来表示。基部盖度:又称纯盖度,是指植物基部实际占的面积。 8、频度: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地段上出现的均匀度。高度:植物个体在地面以上垂直方向伸展的长度。 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示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数量的数值。 9、地带群落交错区:各个地带中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间并不具备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用于更替的宽阔过度带就是地带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亦称生态过渡带。 其他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物地理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植被生态地理)。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现代生物学界则更多重视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间存在着交配繁殖能力这一特征,并认为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之间是生殖隔离的,即分属不同种的个体不能正常杂交,即便结合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植物分类原则 A、根据形态结构特点: 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这类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及地衣,统称为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这类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统称为高等植物。 B、根据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 隐花植物:以抱子繁殖新个体,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及蕨类植物,统称抱子植物由于不开花,又称隐花植物。 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包括裸子、被子植物,统称种子植物,由于能够开花,又称显花植物。 C、根据维管束系统: 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具有维管束,故称维管束植物。 非维管束植物:藻、菌、地衣、苔藓无维管束系统,故称非维管束植物。 D、根据胚珠位置: 裸子植物:胚珠裸露 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 E、根据光合作用色素: 光合作用色素是植物的特有成分,但是在菌类、藻类中,色素的成分差异较大,是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F、根据生态环境: 生物采集植物标本时要注意记录其生境,比如水陆环境、海拔高度、土壤情况等。据此可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等。 4、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每个单位还可以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等级。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5、植物的命名: 双名法,草棉的拉丁学名是Goossypium herbaceum L.第一个字是棉属的名称,属名一律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的名称,意为草质的,第一个字母小写。学名最后是定名人的姓的缩写。变种在种加词后加var.及变种加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6、细菌的一般特征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LT

种的间断分布区、属的间断分布区、科的间断分布区 (2)按分布广狭划分的分布区 世界性分布区:分布区遍于世界的种称为世界种(或广布种),其分布区称世界种分布区。 特有性分布区:只限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的种,称为特有种。其分布区,称特有种分布区。 广泛分布:介于世界性分布和特有性分布之间 三、植物的地理成分 地理成分:为按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区系成分。 四、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五、属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 属相似性指标=两地共有的属数/较贫乏地区属数总量×100% 六、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单位 原则: ①以特有科、特有属、特有种的数量比重为主要依据; ②划分高级区划单位时,考虑历史条件较多; ③划分低级区划单位时,要考虑现存的生态条件。 单位: ①植物区(Kingdom):除含有很多特有种、特有属外,还要有特有科河共同的发展历史。 ②植物地区(Region)在区内再分地区,含有很多特有属、特有种,特有科少。 ③植物分区(Province):在植物地区内,根据差异分为植物分区,特有属少,但有一定的特有种。 七、世界六大植物区(P50) Ⅰ.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 Ⅱ.古热带植物区 Ⅲ.新热带植物区 Ⅳ.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 Ⅴ.澳大利亚植物区 Ⅵ.泛南极植物区

八、中国植物区系分区(P61) 中国植物区系分为2个植物区、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Ⅰ.泛北极植物区 A.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B.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C.欧亚草原植物亚区 D.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E.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F.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Ⅱ.古热带植物区 G.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分类 1)非生物因子 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的理、化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等。 2)生物因子 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二、liebig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限制一个植物生长或存活的任何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三、耐热定律、生态幅 耐热定律:指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生态幅: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四、生态类群、生态型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的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生态型:对于广泛分布的同种植物来说,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