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110607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常见类型:半常绿林、稀树草原、半荒漠、森林草
原、森林苔原、针阔混交林等植被带都属与不同的地 带群落交错区类型。 瓦尔特认为,地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生态张力地 区,在此两种植被类型分布在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下, 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哪一种能获得立足之地,常取 决于局部地形造成的小气候或土壤质地,结果两种植 被散乱混杂或镶嵌分布。在穿越一个地带群落交错区 时,先是一种占优势,然后是两种的优势程度相当, 最后是另一种占优势。
母岩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 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根本因 素。而热量和水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地带性规律, 因此, 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地带性规律.它表现 为植被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植被分布的水平规律性
一、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目的:掌握被区划。
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性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植被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但从全球来看,气 候是决定植被的最根本因素。 气候条件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产生间 接影响,其相互关系可以下列图式表示: 气候
3)垂直带更替与水平地带更替相似,但并 不完全相同 相似: 相同植被类型的外貌相似,植被带的 更替次序相似。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第一节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是指每种植物的一定个体共同分布的一定地域。
一、植物分布区的类型根据植物分布区的大小,将植物分布区分为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
大多数植物都是狭域分布的。
二、植物分布区的中心1、多度分布是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2、发生或起源中心是指某一物种或更高级的分类学单位在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点。
3、变异中心是指植物种的分布区内包含变异类型最多的地区。
4、残遗中心是指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原本广域分布的种残存的狭小地区。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1、物种起源的方式(1)单境发生论物种是在一个地点发生后逐渐传播出去的。
(2)多境发生论物种可以在多个不同地区同时或者不同时发生。
2、植物的侵移是指一个新的物种形成以后,只要其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适合该物种发展的有利条件,该物种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展自己的分布范围的过程。
3、影响植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认为因素4、外来入侵植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从原来生长地区进入另一生长地区,并对新的生长地区的生物、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损失,或给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植物。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植被一、植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生境中的各居群组成的植物群体。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统计方法最小样方法。
(2)统计分析多度、盖度、频度①多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一般采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Ⅰ记名计数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上直接统计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然后以占样地中全部的植物个体总数百分比表示。
◆一般用于乔木植物。
Ⅱ目测估计法不测定绝对数量,而是按照事先划分的等级记载各种植物的多度。
常用的等级标准是德国植物学家德鲁特(O.Drude)运用的分级制:Soc 个体数极多Cop 个体数多(分三级)Cop3 个体数很多Cop2 个体数多Cop1 个体数尚多Sp 个体数不多(分散)Sol 个体数很少(独立孤生)un 仅有1株②盖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相对投影面积、即水平空间面积。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 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 替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 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 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死亡谷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南美
澳大利亚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4.某些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呈岛状出现于邻近的其 它植被带内(主要是局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这 种分布现象称超地带性植被或泛域植被。利用此现象 可以预测相邻地区的植被(称植物地理学预测法则)。 5.局部地形或土壤类型的交替变化(重复出现),可 引起多种不同植被重复出现交错分布,形成植被复合 体。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降水有 规律的变化,风速和日照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也都发 生相应的变化,植被在垂直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植 被的这种分布规律称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合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长白山 2691 m
高山 苔原
2100m 矮曲林 1800m
值
湿润指数:
干燥指数:
0.1
0.1
我国曾将上述公式中的系数0.1改为0.16,用以表征地区的 干燥度及其自然带和植被带.
干燥度类型的界值:
1, 1.5,
4
2.吉良分类系统 吉良(Kira)的分类指标是热量指数和干湿 指数,热量指数包括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 温暖指数(WI)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 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WI=∑(t-5) (t:大于5℃的月均温) 寒冷指数(CI)采用月平均气温小于5℃的 总和来表示: CI=-∑(5-t) (t:小于5℃的月均温)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第二节植被区别第三节人与植被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1,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
2,土壤: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是相应地带内地土壤类型,同样也取决于该地带的气候类型,因此,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看出是气候的间接作用。
3,人为影响:人类可破坏植物群落,也可建立新的植物群落。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水平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一、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南亚热带暖温带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寒带北亚热带寒温带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北寒带冻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草原夏绿林内陆海西东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落基山(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荒漠草原森林太平洋大西洋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二)世界各地植被水平分布规律1,北半球欧亚大陆植被分布规律(包括北非)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西岸系列(含北非)内陆系列东岸系列大冻原冻原冻原太针叶林针叶林针叶林西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针阔混交林平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夏绿阔叶林洋荒漠(热带亚热带)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洋稀树草原、疏林季雨林雨林2,北半球北美植被分布规律整个北美,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第六章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

第二节
植物群落与植被
植物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 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集合体。 植被:整个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和就 构成了地球上的植被。
一、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进行统计分析,弄清群落的种类成分 对每一个种的多度、盖度、和频度进行统计 多度:表示某一个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少。 盖度:反映某一个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水平空 间面 积,分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两种。 频度:表示某一种植物的个体在群落中不同地 点出现的频率,反映一个种在群落中的水平分 布格局。 确定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本地区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这是温带 地区的主要森林群落,乔木树种主要是壳斗科的各 种落叶栎类,其他的落叶树种有桦、槭、椴、楝花 泡桐等。目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灌草丛。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本地区的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人 参、北细辛等为特有种;乌拉草为当地著名的纤维 植物。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以兴安落叶松组成的落叶针叶林为主。为我国主要 林区之一,森林面积估计在20000万公顷以上。
二、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2、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永续利用 ①根据资源蕴藏量和生长量有计划地开采利 用 ②轮采轮伐,给植物以休生养息的机会 ③挖大留小,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森林采 伐避免皆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 ④把分散、面临枯竭的资源集中起来,进行 人工驯化和培育,不但能保护稀少的资源,同 时又能建成原料种植基地,为市场提供数量稳 定的优质产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季相:主要片层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常常使群落表现 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生活型:对环境因子具有相似适应关系并具有相似 的外部形态特点的植物就组成了一个生活型。 片层结构:同一种或生活型相近的植物结合在一起, 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和特殊植物环境的结构。 垂直结构: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高矮不同,它们在 群落中各自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使群落表现出成 层现象。 水平结构:主要体现在群落的一些特殊小环境中 “小群落”的分化和植物种类分布的不均匀性。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特点。
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各地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和特点。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通常会出现丰富的森林植被。
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针叶林和草原的生长。
而在极地地区,因为极端的寒冷气候和短暂的生长季节,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生长。
其次,土壤质地也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成分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的保持和供应,从而影响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
比如,盐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主要出现耐盐碱植物。
相反,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区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此外,地形也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存在以及地形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苛刻,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在高山环境中生存。
而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的积聚,湿地植被会相对丰富。
总的来说,植被分布规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区域
青藏高原高寒 植被区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区域 热带季雨林、雨林林 区域
华 东 五 省 一 市 植 被 图
植物地理学及植被区划的应用
• 植被的指示作用:对土壤、气候、水文、 地质矿产以及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 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受损和退化 植被的修复,植被与生物多样性,植被与 水土保持,植被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植被 区划与景观规划; • 对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 结合现代技术,通过植被动态变化的监测, 反演地球的发展过程,预测预报植被及生 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监控植被资源的动态 变化趋势等。
四:中国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 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 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 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 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要素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 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 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 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 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 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 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 异往往十分明显。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 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
一: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 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 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 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 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期的《管 子· 地员篇》的作者,根据实地的观察, 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 比禹贡更前进了一步。值得注意的是 《管子· 地员篇》已注意到山地植物的垂 直分布现象以及阴阳坡的差别。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谱
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相关性示意图 (董世林,1994)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 植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温带荒漠区域
温带草原区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区域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 • • • •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 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 性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 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 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 性的分布。 •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 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 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 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 展的历史有关。
花序
菊科
向日葵、 刺儿菜、 扶郎菊- 头状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柳杨柳科的葇荑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荠、紫罗兰十字花 科、紫藤蝶形花科 -示总状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胡萝卜伞形科-伞形花序
复伞房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天南星科
肉穗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复穗状花序 (圆锥花序)
第 六 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 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 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 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 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
•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 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 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 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 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 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 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 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 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 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 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 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 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 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 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 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 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 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 只形成两大系列。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 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 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 (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 主要组成成分。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潜在影响
•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潜在影响可以从气温升高影 响水热条件、养分条件等从而影响到植物生理、 生态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 植物的物候 • 分布格局 • 物种多样性等。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 性
•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 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 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 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 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 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 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 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 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 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 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 原则。 •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 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 自然要素的区划。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 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 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 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Zonoecotone ZE)
群落交错区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 境最为适应,特征也最典型. • 2.有些地带性植被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 手海洋影响的情况有区别,也可以\产生明显的 类型变化—在显域生境中存在隐域生境. • 3.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 即在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 布,形成带外”飞地”.
三: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析
•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 异关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 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 (WI)、寒冷指数(CI=Σ(5-ti)、ti为低 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湿度指数 (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 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 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 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 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
狗尾草禾本科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益母草唇形科 -轮伞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薜荔桑科-隐头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圆锥花序(雄) -肉穗花序(雌)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圆锥花序(雄) -肉穗花序(雌)
复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