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中国的植被与生态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植被和复杂生态环境的国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所以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
这些植被和生态环境在维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国植被的分类中国的植被可以被划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湿地植被、沙漠植被等几个主要类型。
首先是中国的森林植被,包括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阔叶林则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
其次是中国的草原植被,分为草甸草原、草原草原、沙质草原等几种类型。
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西南等地。
此外,中国的湿地植被主要包括了沼泽地、湖泊和河流两岸等区域。
最后是中国的沙漠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恩沙漠。
二、中国植被的特点中国植被的特点是多样性和适应性强。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被类型。
从海拔0米的珠江三角洲到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着丰富的植被垂直分布。
适应性强是指中国的植被能够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西北的沙漠地区,植被适应了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植物,如沙柳和沙蒿。
三、中国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森林资源丧失和破坏问题。
由于过度的木材采伐和非法砍伐,中国的一些森林面临衰退和破坏的风险。
其次是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和土地过度利用,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再次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中国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举措为了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禁止非法砍伐,逐步恢复森林面积。
植被与地形之间关系论文

浅议植被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摘要] 地球表面的植物按一定规律组合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一个区域植物群落的总和即为该区域的植被。
它的形成与许多因素相关,本文主要是从地形因素引起气候条件的变化或者地形自身的变化使植被产生分化,来说明植被与地形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 植被;山地;山脉;地形变化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
可按地理环境特征划分,如高山植被、温带植被;也可按不同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中国植被;还可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
它还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
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如长白山植被主要由森林群落组成,而华北植被则由森林、灌丛和草甸群落组成。
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为人类提供各种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以下主要是阐述植被与地形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或者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为地形。
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
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候带的分布而起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平原的2/3,东半部以广阔的平原和低山为主,平原海拔多在1000m以下,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山地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2000m。
其他还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m以上,对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国有许多超过海拔2000m和3000m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过5000m 和6000m。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高寒草原
分布区域
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 川西部等地区。
植被特点
高寒草原由适应高寒环境的草本植物组成,以高山草甸和草甸草原 为主,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大。
生态功能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防止水土流 失、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热带荒漠
01
分布区域
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份的热带沙漠和戈壁地带。
02
植被特点
热带荒漠的植被以热带旱生植物为主,如仙人掌、霸王鞭等。这些植物
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和储水能力,能够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生存。
03
生态环境
热带荒漠的生态环境同样十分恶劣,降雨量极少,气候炎热干燥,地表
生态环境
生长在亚热带气候区,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
03
草原植被类型
温带草原
分布区域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 新疆、青海、甘肃等省份。
植被特点
温带草原由耐寒的草本植物组成,通常以针茅、羊茅、碱草等草种 为主,草原植物群落的生长和演替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
生态功能
温带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提供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目录
• 中国植被概述 • 森林植被类型 • 草原植被类型 • 荒漠植被类型 • 水生植被类型
01
中国植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植被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的统称,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可以将植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中国的自然环境分享笔记

中国的自然环境分享笔记中国的自然环境非常多样化,包括高山、平原、沙漠、草原、湖泊和河流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分享笔记:1. 地理分布:中国地域辽阔,横跨东经73°33′至135°05′,北纬18°10′至53°33′之间。
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南濒南海,北靠蒙古国和俄罗斯。
这使得中国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2. 地形地貌:中国地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西部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东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此外,中国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著名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
3. 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类型为各种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存条件。
4. 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中国的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草原和针叶林;南方地区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西北地区则有独特的干旱草原和荒漠植被。
5. 动物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动物资源之一,包括许多珍稀物种。
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等都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资源。
6.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草原和沙漠等。
7. 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法规、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等。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地理科目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植被是地理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植被不仅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考地理中有关植被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类型和特征。
例如,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树木稀疏;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茂密。
此外,土壤也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肥沃的土壤适宜植被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不利于植被的茂盛。
因此,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植被与生态平衡植被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空气的新鲜度。
同时,植被还可以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此外,植被还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气温的波动,防止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因此,保护植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高考地理中,对于保护植被的方法和意义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三、植被与经济发展植被对于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与植被的利用息息相关。
例如,农业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同时,植被的利用也可以提供木材、纺织原材料等资源,推动国家的工业和贸易发展。
此外,旅游业也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依赖于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植被景观,如大草原、热带雨林等。
因此,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四、植被与人类生活植被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植物提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木材和纤维等资源,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同时,植物还提供了美丽的景观,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此外,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许多药物的原料来源于植物。
因此,植被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影响也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黄土高原,作为中国的重要地理单元,其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深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系统梳理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关键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直接影响,如物种分布、群落结构、生长周期等方面的变化。
文章将关注人类活动,如农业耕作、城市化、资源开发等,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影响。
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也影响了土壤质量、水文条件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而对植被覆盖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将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文章将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影响黄土高原,作为中国的重要地理单元,其植被覆盖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黄土高原的气温升高,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周期变长。
春季提前到来,冬季推迟,使得植被生长时间延长,从而提高了植被的覆盖度。
气温的升高也促进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一些适应温暖环境的植物种类开始在此地区出现。
降水量的变化也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黄土高原的降水量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总体降水量可能没有明显增加,但降水模式的改变却对植被生长产生了影响。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特点。
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各地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和特点。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通常会出现丰富的森林植被。
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针叶林和草原的生长。
而在极地地区,因为极端的寒冷气候和短暂的生长季节,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生长。
其次,土壤质地也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成分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的保持和供应,从而影响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
比如,盐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主要出现耐盐碱植物。
相反,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区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此外,地形也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存在以及地形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苛刻,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在高山环境中生存。
而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的积聚,湿地植被会相对丰富。
总的来说,植被分布规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
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
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
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
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
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
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
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
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
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
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出发,经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进入我国东部和南海一带。
1.3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一个地区除了有地带性植被外,还具有非地带性植被(也称隐域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中,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中。
如盐生植被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中;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这些植被统称为隐域植被。
它们对气候带没有专一性,因而是非地带性植被。
它们的分布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2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2.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2.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
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
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的山岭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此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国台湾东岸顺着环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远离东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尤其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3 植被的地理分布3.1中国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3.1. 1从垂直分布来看,在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气候规律作用下,上述各水平地带的森林类型,都在纬度较低的水平地带内按垂直带谱出现,而且是纬度越高,在垂直带内出现的下限则越低。
3.1.2 从水平地带分布来看,由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3.1.3.自北而南分属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大气候带。
气温由北而南逐渐升高;降水量则由南往北递减。
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
这种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中国森林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制约的作用。
3.1.4 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水平位置都属于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为温带针叶(以红松为代表)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但在本地带山地的上部广泛分布有以落叶松和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
3.1.5秦岭山地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南坡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森林和含有亚热带成分的森林。
在此以上和北坡的下部,则分布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油松、华山松、铁杉等温带针叶林。
3.1.6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高山和台湾山地北部,其水平位置属于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是以常绿阔叶林为特征的亚热带森林。
但是,由于纬度低、山体高,因而又分布着属于北方地区各水平地带的森林:下中部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为暖温带与温带针叶林;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针叶林。
3.1.7 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山地南部,下部是雨林、季雨林,上部则为其它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
3.1.8 台湾因山体高,再往上还分布有喜温凉的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3.1.9 按水平地带分布的寒温带针叶林,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
其范围包括黑龙江以南,洮儿河以北,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以西的地区。
3.2植物地理气候不同的植物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所适宜的或可能适应的气候范围,即以植被类型作为气候类型或分区的标志。
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3.2.1植物地理气候指标涉及 3方面:①气候因素的性质,其量度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②各植物种在遗传本质上对气候的需求和反应;③植被或生物群落与气候因素的特定关系,这不仅是个别种对气候反应的简单总和。
3.2.2温度带和湿度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常常是密切相关许多植物种分布的垂直高度、纬度和大陆度的界限往往限于临界低温,地理界限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等温线通常是对应的。
北半球寒温性针叶林带的北界或山地上限,通常与7月份平均温度为10℃的等温线一致;夏绿阔叶林带分布的北界或山地上限,则往往与1月均温0℃的等温线一致。
但是由于植物和植被的分布不仅取决于气候,还取决于历史上的原因、生物或人为因素,植物或植被分布界限与等温线并非经常吻合。
某种植物可能适应于某个气候区,但还来不及分布到那里,或由于生物竞争、地形障碍等原因而不存在于该地区,植物种的进化和植被的形成也常落后于气候变化。
3.3中国植被地理分布格局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 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 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 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 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 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 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 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 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在温带成分中,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 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 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 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 其中, 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 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3]。
4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4.1 中国三大植被区域在上述自然地理条件下,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3大植被区域。
即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极端干旱的干旱荒漠区。
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
4.2中国植物区系划分吴征镒根据对中国2980属种子植物分布的比较分析,将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划分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
1979年他根据植物区系分析和各地优势植被的区系组成,将中国植物区系分布区划为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下属7个亚区和22个地区。
张宏达1980年提出的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方案为:①劳亚植物界:北美植物区,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②华夏植物界:东亚植物区,马来西亚植物区,印度-喜马拉雅植物区;③澳大利亚植物界:东北澳洲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西南澳洲植物区;④南美植物界:南美植物区,中美植物区,安达斯植物区;⑤非洲植物界:南非植物区,中非植物区,北非植物区,马达加斯加植物区;⑥南极植物界:新西兰植物区,胡安-斐南德斯植物区,亚南极群岛植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