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
山西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人口煤炭外运线路大秦铁路:大同到秦皇岛京包-丰沙铁路神华铁路:神府到黄骅侯月铁路山西煤炭外运通道1 铁路运输通道铁路是山西煤炭外运的主要途径。
建国以来,通过铁路外运的山西煤炭累计达到20多亿吨,是同期全国省际原煤调运量的86%。
据铁路煤运通道的地理位置,煤炭的来源和去向,可将山西煤炭外运通道分为北、中、南三大通道以及南北向主要集运干线———南北同蒲线,形成一个“丰”字型铁路煤炭运输网络。
山西省煤炭运输北通道由大秦铁路、丰沙大铁路、京原铁路、神朔黄铁路组成;中通路由石太铁路和邯长铁路组成;南通路由太焦铁路、侯月铁路、侯西铁路组成。
(1)北通道以动力煤为主。
晋北的大部分煤炭是通过北通道运输至京津冀、东北、华东地区以及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等港口,是山西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
(2)中通路以焦煤和无烟煤为主,主要运输晋东和晋中煤炭至华东、中南地区以及至青岛港。
(3)南通道以焦煤、肥煤和无烟煤为主。
晋中的一部分煤炭通过南通道运输至中南、华东地区以及日照、连云港等港口。
(4)同蒲铁路。
纵贯山西南北的同蒲线,连接山西东西向8条横向铁路干线,是山西省南北运输的主轴线。
同蒲铁路主要承担山西省煤炭向北、中、南各铁路外运通道集运的任务。
北同蒲线作为大秦线最主要的后方通道,担负着大秦线大部分的货流组织任务。
2 公路运输通道煤炭外运是山西公路货物运输的重要任务。
尽管山西煤炭外运以铁路为主,但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公路网的逐步完善,公路对煤炭的运输快速提高,运量不断增长。
“十五”以来,公路外调量以每年1 000万吨的速度递增,2001年为5 539.7万吨,2002年为6 630.64万吨,到2007年,达到12 855万吨,占全省外调量的22%左右。
公路运输成为铁路外运的重要补充,为缓解山西煤炭外运紧张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煤炭外运的主通道是由4个东向高速煤炭进口(孙启庄、旧关、下烷、韩家寨)和2个南向高速煤炭进口(风陵度、平陆)构成。
山西省自然地理环境

山西省自然地理环境山西省自然地理环境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
春秋时代为晋国故地,因而简称"晋"。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流经全省19个县(市),流程965公里。
目前,山西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8亿立方米,引黄入晋工程竣工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缺水问题,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向太原供水6.4亿立方米,向朔州、大同供水5.6亿立方米。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14°C之间。
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山西农作物生长地区及简介

山西农作物生长地区及简介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山西省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
1. 小麦:山西省是中国的主要小麦生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2. 玉米:山西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广泛,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3. 高粱:山西省的高粱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如忻州地区、吕梁地区等。
4. 大豆:山西省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的盆地和平原地区,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
5. 马铃薯:山西省的马铃薯种植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如忻州地区、吕梁地区等。
山西省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作物种类丰富,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同时,山西省还是中国的苹果主产区之一,特别是运城地区的苹果品质优良,享有很高的声誉。
山西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人口煤炭外运线路大秦铁路:大同到秦皇岛京包-丰沙铁路神华铁路:神府到黄骅侯月铁路山西煤炭外运通道1 铁路运输通道铁路是山西煤炭外运的主要途径。
建国以来,通过铁路外运的山西煤炭累计达到20多亿吨,是同期全国省际原煤调运量的86%。
据铁路煤运通道的地理位置,煤炭的来源和去向,可将山西煤炭外运通道分为北、中、南三大通道以及南北向主要集运干线———南北同蒲线,形成一个“丰”字型铁路煤炭运输网络。
山西省煤炭运输北通道由大秦铁路、丰沙大铁路、京原铁路、神朔黄铁路组成;中通路由石太铁路和邯长铁路组成;南通路由太焦铁路、侯月铁路、侯西铁路组成。
(1)北通道以动力煤为主。
晋北的大部分煤炭是通过北通道运输至京津冀、东北、华东地区以及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等港口,是山西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
(2)中通路以焦煤和无烟煤为主,主要运输晋东和晋中煤炭至华东、中南地区以及至青岛港。
(3)南通道以焦煤、肥煤和无烟煤为主。
晋中的一部分煤炭通过南通道运输至中南、华东地区以及日照、连云港等港口。
(4)同蒲铁路。
纵贯山西南北的同蒲线,连接山西东西向8条横向铁路干线,是山西省南北运输的主轴线。
同蒲铁路主要承担山西省煤炭向北、中、南各铁路外运通道集运的任务。
北同蒲线作为大秦线最主要的后方通道,担负着大秦线大部分的货流组织任务。
2 公路运输通道煤炭外运是山西公路货物运输的重要任务。
尽管山西煤炭外运以铁路为主,但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公路网的逐步完善,公路对煤炭的运输快速提高,运量不断增长。
“十五”以来,公路外调量以每年1 000万吨的速度递增,2001年为5 539.7万吨,2002年为6 630.64万吨,到2007年,达到12 855万吨,占全省外调量的22%左右。
公路运输成为铁路外运的重要补充,为缓解山西煤炭外运紧张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煤炭外运的主通道是由4个东向高速煤炭进口(孙启庄、旧关、下烷、韩家寨)和2个南向高速煤炭进口(风陵度、平陆)构成。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山西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山西山西是中国中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北接内蒙古、河北,东邻河南、山东,南连河南,西北与陕西交界。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具有煤炭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以下是关于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山西的详细介绍。
一、山西的地理分布山西属于内陆省份,地势复杂。
西部为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缓,少有山脉。
东部为太行山脉的一部分,山势陡峭,气候渐变为炎热潮湿,且物种多样。
二、山西的气候特点山西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呈现半湿润气候和半干旱气候。
其中,黄土高原区属于中等偏干气候,太行山脉以东边缘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太行山脉以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三、山西的自然资源山西地处中国北方,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和重要。
山西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中国的煤炭基地之一。
此外,山西还具有石墨、钨、黄铁矿等矿产资源。
四、山西旅游资源山西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著名的景点有悬空寺、云冈石窟、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等。
这些风景名胜,有的以古建筑、有的以自然景观、有的以民间艺术和传说故事为主要景观。
五、山西的人文风景山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山西培育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比如文学家阎锡山、艺术家马克亚、国画家吴冠中等等。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像大同、太原、晋中、运城等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山西是一个富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省份,它具有丰富的煤炭、石墨等矿产资源和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古迹。
这里的气候类型多样,人文风景也迷人。
无论是在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方面,山西都值得走一趟。
山西省的地理条件与资源矿产

山西省的地理条件与资源矿产一、地理条件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黄河中游的东岸,东临太行山,西靠吕梁山,北接内蒙古高原,南界黄河与陕西省相望。
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
1.地形特点:山西省地势北高南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北部是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太行山脉,西部是吕梁山,中部是太原盆地,南部是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2.气候特点:山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二、资源矿产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煤炭资源最为著名。
1.煤炭资源: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全省几乎每个市都有煤炭资源。
山西煤炭品种齐全,质量优良,发热量高,被誉为“乌金”。
2.其他矿产:山西省除煤炭外,还有铁、铜、铝、锌、金、银、钼等多种金属矿产,以及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
3.资源开发:山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全省的主要工业部门。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
总结:山西省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资源矿产方面,山西省以煤炭资源最为著名,同时还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山西省的主要工业部门,近年来,山西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
习题及方法:1.习题:山西省的地形特点有哪些?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山西省地形特点的描述,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山西省地形特点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习题:山西省属于哪种气候类型?描述其气候特点。
解题方法:查阅课本中关于山西省气候类型的描述,分析其特点。
答案:山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3.习题: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分布情况如何?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的描述,了解其分布情况。
山西景观植物配置要求

山西景观植物配置要求
山西景观植物配置要求应考虑以下因素:
1.气候条件:山西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因此在配置植物时,应注意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
2.景观设计目的:景观设计目的不同,选用的植物也不同。
如公园绿化、街道绿化、居住小区绿化等,对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都有不同的需求。
3.植物品种:山西常见的景观植物品种包括桧柏、松树、石楠、海棠、金叶榆等。
在植物的配置中应注意品种的搭配,使其色彩搭配协调,形态结构和功能互补,达到整体美观的效果。
4.生态环境:植物配置要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源、照射度、空气湿度等因素。
对于灌木类和乔木类植物,要注意根据相应的生态环境进行配置,以保证它们的生长生态环境的相容性。
总体来说,山西景观植物的配置应以适应性强、耐旱抗寒、美观实用为原则,既要考虑植物自身的特点和所需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整体空间的美感和多功能性的要求。
山西省省情省况

植物资源 已知的种子植物有134科,约1700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种。山西植物资源分布,从南到北可划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森林资源稀少,是全国森林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野生药物有9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野生纤维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见 愁、蝎子草、芨芨草、马蔺、葛 条、荆条、龙须草等。
外贸状况 2005全年全省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5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出口35.3亿美元,下降12.5%,进口20.2亿美元,增长49.6%。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1亿美元。
外资利用状况 2005全年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5个,其中合资项目35个,合作项目21个,独资项目28个,外资股份项目1个。全省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24.4亿美元,增长80%,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亿美元,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8亿美元,增长205%。
行政区划 全省有太原、大同、长治、阳泉、晋中、晋城、忻州、朔州、临汾、运城、吕梁十一个省辖市,全省共118个县(市、区)。
经 济
国内生产总值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1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的自然条件与植被分布规律(2007-04-27 11:42:50)转载标签:关于山西植被一、自然条件山西位于黄河中游东侧,黄土高原东缘。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
省境四周山河环绕,东和东南绕太行山和河北、河南相邻;西、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古相毗连。
疆界轮廓约呈一由东北向西南华侨的平行四边形。
南北界于北纬34°34.8′~40°43.4′,东西界于东经110°14.6′~114°33.4′之间。
总面积156 266平方公里。
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制约植物类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地貌山西是一个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占40%,丘陵占40.3%,平川、盆地占19.7%,最高五台山,海拔3058米,最低垣曲黄河谷地,海拔185米,其最大高差28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
与东侧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和西侧海拔1000米左右的黄河峡谷两岸的高原相比,显示出山西高原整体隆起的地形。
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由北向南排列着一连串断陷盆地,依次为大同盆地(海拔1000~1100米)、忻定盆地(海拔800~900米)、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和运城盆地(海拔400~500米)。
中部的断陷盆地将整个高原分割成东西山地。
东部以太行山为主,由北而南,包括六棱山、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以上。
西部以吕梁山为主,由北向南,包括七峰山、洪涛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黑茶山、关帝山、石千峰及龙门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
南北长550公里;管涔山以南统称吕梁山。
晋西黄土高原,位于吕梁山以西,北起内长城,沿黄河东侧与吕梁山之间的狭长地带。
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地面覆盖着10~13米厚的黄土层,局部地区黄土层厚达70~80米。
由于长期流水冲刷,把高原切割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晋西北高原是一个凹陷的沉降区,起伏较和缓,为一高原丘陵区,海拔在1300~1500米之间,为省境内的高寒区。
(二)气候山西处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南北狭长,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因偏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大陆度在60%以上)。
按全国气候分类,以恒山为界,北属中温带气候亚带,以南属暖温带气候亚带。
按干湿度分类,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半湿润气候。
这一地区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山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脉起伏,高低悬殊,水平气候与垂直气候交织在一起,各地气候差异甚大,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干燥寒冷。
综合本省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各地温差悬殊,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
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在3.7~13.8°C之间,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由北向南递增,南暖北凉。
受地形影响,又打破了这一规律,使气温分布复杂化。
重直气温变化明显,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C。
盆地、河谷温暖,高原、山地寒冷。
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5~-14.6°C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温差达15°C,7月平均气温介于19.3~27.3°C,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仅8°C,南北温差夏季小于冬季。
气温年变化,各地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差,一般变化于27~35°C之间,北部和西北部气候干燥,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尤大。
南部和东南部年较差较小。
年极端温差一般在52~70°C之间,南部较小,北部较大,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各地气温年际变化明显,年温平均变化率自南向北变动在±0.2~0.5°C之间,最冷年与最热年的变动大部为1~2°C。
气温的月际变化,春、秋季变化大,夏、冬季较稳定,春季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介于7~8°C,秋季降温很快,介于7.7~8.9°C;7月最热,1月最冷,2月升温,8月降温,春温高于秋温,四季明显,北部比南部气温低,大陆性强。
各地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极端最低气温在北部和东西山区为-30~-40°C(五台山达-44.8°C),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6~43°C之间。
气温日变化,平均日较差北部大于南部,右玉达15.8°C,盆地大于山区。
日最高气温出现于14~15时,最低在日出之前,日较差大。
平均月较差,5月最大,8月最小。
无霜期120~220天,由北向南处长,北部右玉113天,南部垣曲239天,南部初霜10月中下旬,终霜3月中下旬,无霜期180天以上。
中部地区,初霜10月上中旬,终霜4月中下旬,无霜期160~180天。
北部初霜9月中下旬,终霜5月上中旬,无霜期少于160天。
降水:因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的影响,降水分布东多于西,南多于北,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强度大。
年平均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介于380~650毫米,总平均511.8毫米。
但季节分配不均,各地差异明显,年际变化大,流失严重,天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缺水现象严重。
本省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气流,降水量等值线走向与山地走向吻合。
迎风的东南坡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700毫米,五台山多达913.3毫米,成为多雨区。
背风的西北坡及盆地,降水量年平均400毫米,大同仅为384毫米,为少雨区。
降水量在85天以上,五台山达145天。
暴雨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范围小,强度大,一般70~260毫米,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占50~60%,年际变化相差2.3倍,个别地方相差5倍。
月降水量逐年变化,以7、8、9月变率最大,相差14~227倍。
日照:各地日照长短与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地形、山脉遮蔽和阴天相关,一般介于2200~3000小时,由南往北递增。
日照时数分配:春季575~800小时,夏季625~875小时;秋季525~725小时;冬季450~650小时。
蒸发量:一地的蒸发量主要决定于温度、风力、湿度、气压、土壤和植被等。
全省各地全年蒸发总量为1500~2300毫米之间。
风向:冬半年在内蒙古高压控制下,多北风和西北风。
夏半年受大陆低压的影响多南风和东南风。
同时各地的风向还受地形的影响,又有日夜变化的山谷风。
风速:各地平均风速1.4~4.5米/秒,五台山最大平均风速9.5米/秒。
各地最大风速一般在14~20米/秒。
春季为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占春季的40~50%,8月风速最小。
夜里风速小,中午风速大。
(三)土壤土壤是在气候、植被、地貌、成土母质、时间因素、人为活动等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本省纬度,海陆位置和成土环境条件,使得本省气候错综复杂,植被变异和更替明显,因而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点。
1.地带性土壤类型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
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
雁北纬度偏高,东部多山,雨量少,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疏矮小,地理环境上是一个典型的干草原景观,与此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为干草原栗钙土。
日温差、年温差大,风蚀、水蚀严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温5~6°C,大陆气气候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母岩的物理风化强,化学分解缓慢,土壤质地粗,砂性大,结构差,表层好气性活动频繁,有机体迅速分解,少积累、剖面中有明显的钙积层,但钙积层分布的深度和积累的强度,随不同地形部位而异。
晋南、晋东南、晋中和忻州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森林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的中间位置,从海陆位置上看,位于沿海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过渡地位,在这个地区生长的森林植被是不稳定的,一旦破坏,次生灌木草原植被较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土壤为褐土,这是本省主要地带性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
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年降水450~600毫米、年均温10~20°C,矿物质化学分解强,土壤营养丰富,土壤剖层色淡而薄,是粘化度弱的淡褐土。
晋南、晋东南,粘化层色暗而厚,是粘化层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一直到平鲁的西北部,右玉为灰褐土。
年降水450~500毫米,年均温7~8°C,气温较寒冷干燥,根据南北自然条件和土壤剖面性质特征,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
2.山地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
垂直地带土壤谱式较复杂,建谱土壤类型,常随基带土壤呈规律性分布。
北部栗钙土区,垂直带谱式: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在阴坡海拔2000~2200米,为森林植被,土壤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为山地栗钙土。
西部1900~21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为山地栗钙土。
西部灰褐色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海拔2400~26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海拔2000~24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0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为山地灰褐土。
东部淡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1900米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为山地褐土。
东部、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为山地棕壤;1500~18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为山地褐土。
3.隐域性土壤类型隐域性土壤形成除决定于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外,并与土壤生物地带性相关,按其成因可分为:1.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因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形成沼泽土。
2.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因受地下水升降影响,底土产生锈纹、绣斑,地表长着草甸植被,形成草甸土。
3.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由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在强烈蒸发条件下,表面大量聚盐形成盐渍土。
4.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砂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砂土。
上述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
二、植被分布规律山西植被是指山西省植物群落的总体。
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
它是在前述地貌、气候、土壤和人为活动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