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矩,不妄言,一丝不苟逐条完成。现如今看来,这些仪式、程序很多已经老套陈旧,甚至有些还有封建愚昧的成分,但这种“慎”却体现了对规矩,对制度的严格执行,也代表了三思而后行的智慧。

敬,恭敬、敬畏。“礼者,敬而已矣”,礼仪的本质是恭敬,一个人有恭敬的心,他一定让一切接触他的人都如沐春风。我们回想一下,遇到一个非常讲礼貌的人,我们是如沐春风,还是觉得接触他的时候特别紧张?这就有不一样了。这个很有礼貌的人,我们遇到他有点紧张,那很可能这个礼就已经做得让对方有压力。像夫子是温良恭俭让,让大众接触他感觉非常温暖、温和,非常善良。比方我们礼仪当中,“路遇长,疾趋揖”,遇到长辈、遇到认识的人,我们就应该向前去给他问好。敬的另外一层意义——敬畏则要更深入。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并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前三种礼仪分别表达了人们对天地、山川河流、对逝去亲人长辈、对战事军人的敬畏,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敬畏是文明成熟的尺度。判断一种文明的成熟程度,敬畏的内涵的广度与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尺。成熟的文明一般有三个基本表现:它敬畏生命的神圣,关注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敬畏自然的神圣,对人类理性

的限度有深刻的认识,不会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它敬畏历史的神圣,知道以礼敬的态度善待民族传统,同时知道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一个不够成熟的文明,其社会充满物质和功利化倾向,人们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对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盲目迷信,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无动于衷。

戒,克己、自律。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我们可以看到,斋戒沐浴、食不言寝不语、走路抬头挺胸、向长辈鞠躬磕头就是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使礼仪的仪式感增强。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

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中国,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也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在愈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村里,本来这不需去反思和焦虑,但随着这些传统文化礼仪的消失,可怕的是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核也随着消逝,这带来的损失和破坏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深思的。

(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王逸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