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诗歌内容和知人论世法,理解诗人的迁谪情感。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增强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文本,体会三次琵琶演奏。

2.学生通过诗歌内容和知人论世法,理解诗人的迁谪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让同学们写2~3句话来描写。

师:同学们的描写道出了琵琶的特色,也体会到了用文字来记录声音是困难的,可是即使不易描写,唐代诗人白居易还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留下了描写音乐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他是怎么描写琵琶音乐的。

(二)介绍白居易

1.师:白居易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先一起来填关于他的知识卡片。

师:大家之前学过学过哪些白居易的诗歌?对他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吗?

生:《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通俗易懂。

师:白居易语言的风格是与他的文学主张相关的。

(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诗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别无寄托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民间疾苦。)

2.课文背景

被贬江州直接原因: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真正原因: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得罪了许多人,为人所排挤。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师:也就是在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他写下了《琵琶行》。

(三)解题,介绍“行”的诗体特点。

师:《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序的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奠定诗歌感情基调。

四、内容赏析

(一)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倡女自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问题归纳

学习目标

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2、文章最后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请问是什么使与弹奏者本不是同一阶层的白居易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而老泪纵横呢?

第一问: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吸引(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伤悲(明写、略写)

■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刻画了人物形象。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1、用喻拟声:8个比喻。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3、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比喻

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有利于读者的联想;

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视觉想象。

(2)拟声词

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3)结合抒情

在描写之中插入自己对琵琶女情感的体察和分析,使得乐声之中融入了情感因素,更加婉转动人。

(4)侧面烘托

通过听众的期待沉醉和环境的寂静衬托乐曲感人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琴技的高超。

■第一次、第三次侧面烘托,以人的感受、周围环境反衬、衬托。

拓展延伸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

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问:感情共鸣

分析诗歌第三、四段,对比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理解“同时天涯论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含义。

琵琶女:诗人: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招贬谪

江口守空船取酒还独倾

命运相互映衬,怜人亦是悲己。

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都从都城来到这个遥远的江州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都有由盛到衰的遭遇感受

都有满腹的幽恨暗生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三)景物描写

景——秋:瑟瑟江、月:茫茫

情——郁闷愁苦,迷茫悲凉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设环境,烘托气氛,传达感情。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寂静、沉醉琴艺高超心意相通

3、住近湓江地底湿,黄芦苦竹饶宅生。条件艰苦生活困窘寂寞悲凉的心境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九)结语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通俗易懂。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感觉到《琵琶行》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烘托等多种手法来表现音乐特点,还在于它将音乐描写、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融合在了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令读者心灵感动的意境氛围,才能是传唱千古的不朽诗篇。

(十)板书

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情想通

三闻琵琶,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