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合集下载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 涟漪 • 涟漪 • 涟漪
• 《江格尔》是明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 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 之一。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 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 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 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 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 已经蒐集到的共有60多部﹐长达10万 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 名的。关于“江格尔”一词的来源﹐ 历来解释不一。波斯语释为“世界的 征服者”﹔突厥语释为“战胜 者”﹑“孤儿”﹔藏语释为“江格莱” 的变体﹔蒙古语释为“能者”。同时, 江格尔也是《江格尔》的主人公。
中国传统乐器
• 箜篌是一种拨弦乐器。名称来 自古代西域的译名。弦数因乐 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 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 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 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 柳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又名柳叶琴、柳月琴、 土琵琶、小琵琶、金刚腿。流行于山东、江苏、 安徽三省交界处,是苏北、鲁南一带柳琴戏、安 徽泗州戏和陕西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外形 像琵琶但略小。传统形制为双弦7品,音域1个半 八度,右手中指戴一竹筒或牛角筒义甲拨弦。现 代的柳琴有3弦、4弦两种,音品增至24个和29个, 按十二平均律半音排列,改用拨子弹奏。柳琴也 用于器乐合奏,如常州丝弦。现代柳琴的著名的 独奏曲有《春到沂河》、《陕北随想曲》、《弹 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玛纳斯》
• 柯尔克孜族(国外称吉尔吉斯族,现有吉尔吉斯 斯坦国)英雄史诗。据中国记录的材料共8部,20 余万行。《玛纳斯》广义指整部史诗,狭义指其 第一部。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 诗《江格尔》不同,史诗《玛纳斯》并非一个主 人公,而是一家子孙八代人。 整部史诗以第一部 中的主人公之名得名。《玛纳斯》主要讲述了柯 尔克孜族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造美好生 活,歌颂伟大爱情的故事。一共分为8大部:

柯尔克孜族1资料.

柯尔克孜族1资料.
语言: 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柯 尔克孜拼音文字。
生产方式: 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在平原地带 的柯尔克孜族也经营农业。
柯尔克孜族之宗教习俗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 牛。
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在塔城地 区额敏县的一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
柯尔克孜族之节日习俗
•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 节日。
• 掉罗勃左节:是柯尔克孜人为纪念一位名叫掉罗勃左的柯 尔克孜族英雄而形成的一个节日。据说在很早以前,掉罗 勃左因不堪忍受外族的欺侮,带领40位柯尔克孜族勇士, 与统治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马英勇 牺牲了,这位英雄是为了悼念心爱的战马,拔下一撮马尾 ,做了一把“柯亚克琴”,坐在马的旁边,拉起了对战马 思念与哀悼的乐曲。这悲壮的琴声,传到了他的同伴们的 耳边,他们又聚集在英雄的身边,为他的安全脱险欢呼, 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后来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柯尔克 孜人互相祝福的节日。这个节日在每年的三月七日到九日 举行,时间为三天。
文化: 柯尔克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 化,著名的长篇史诗《玛纳斯》成为我国的三大 史诗之一。妇女善刺绣和编织,其多姿多彩的壁 挂最为出名。
库姆孜琴。
服饰: 男性喜欢戴白毡帽(卡尔帕克),穿马靴和袷袢; 女子穿连衣裙,上身套色彩鲜艳的坎肩

猎鹰节
新疆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被称为 “猎鹰之乡”,在此居住的柯尔 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人驯养猎鹰有着悠久历史
饮食: 主要为牛羊肉和奶制品,辅以面食,喜欢喝 奶茶。 房屋建筑: 生活在牧区的柯尔克孜族一般住毡房,农区 的住土木结构的平房

浅析史诗《玛纳斯》在吉尔吉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浅析史诗《玛纳斯》在吉尔吉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史诗《玛纳斯》在吉尔吉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韩敏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摘 要:独立以来,民族意识觉醒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史诗《玛纳斯》在其民族文化复兴道路上的标杆性作用。

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巨大努力,力图将史诗《玛纳斯》变成凝聚吉尔吉斯人民的民族符号。

关键词:吉尔吉斯;民族传统文化;《玛纳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36-011991年独立以后,吉尔吉斯政府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作为吉尔吉斯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史诗《玛纳斯》所表达的民族统一和自强不息的主题思想在唤醒民族意识、凝聚国民力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玛纳斯》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讲述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玛纳斯子孙八代人抗击外来侵略,创造美好家园的英雄历史。

将史诗搬上歌剧舞台,用歌剧的形式展示一个民族的史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史诗,《玛纳斯》展示的是柯尔克孜民族生动宏伟的壮阔历史,是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其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史诗《玛纳斯》产生于吉尔吉斯族的童年期,并随着吉尔吉斯长大。

[1]作为吉尔吉斯人民千百年来精神生活、历史足迹的真实写照及其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该史诗成为影响吉尔吉斯民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民族秉性等方方面面的重要因素。

民族英雄玛纳斯将吉尔吉斯各个部落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不仅是史诗的主人公,更是团结吉尔吉斯人民的强大力量,是吉尔吉斯实现民族统一的巨大向心力。

19世纪以来,随着对史诗《玛纳斯》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其自身蕴含宝贵价值逐渐受到吉国各界的重视。

该史诗首先是一部宏大的史实记录,在对吉尔吉斯民族起源进行详尽描述的同时,还提到了包括卡尔梅克,哈塔斤部,哈萨克,阿尔纳乌特,阿尔金在内的100多个民族和部族,反映了吉尔吉斯同其它民族的交际史实。

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简介

柯尔克孜族‎简介15世纪3‎0-40年代,柯尔克孜人‎受瓦剌首领‎也先的追击‎,一部分人逃‎到了天山地‎区,受东察台汗‎国管辖。

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公园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大小‎合卓的叛乱‎的过程中,柯尔克孜族‎一个部落首‎领阿奇木曾‎率带领柯尔‎克孜人配合‎清军,围攻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

1949年‎9月25日‎,柯尔克孜人‎民和新疆人‎民一道迎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暮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宣布成‎立。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柯尔克孜“Airgh‎i z”是本民族的‎自称。

汉文史书中‎的“鬲昆”、“隔坤”、“坚坤”、“结骨”、“纥坤”、“护骨”、“契骨”、“纥迄斯”、“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吉利吉斯”是“柯尔克孜”一词在清代‎前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译‎音。

清朝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

史诗《玛纳斯》也有“布鲁特”或“布鲁依特”的称呼。

有关柯尔克‎孜名来源的‎传说,在民间又有‎两种:一种是“四十个姑娘‎”的传说。

因为柯语中‎“柯尔克”意为四十,“克孜”意为姑娘。

“柯尔克孜”即为四十个‎姑娘的含义‎。

此含义便引‎申出了柯尔‎克孜族源于‎四十个姑娘‎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

这种传说,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时‎期就已广泛‎流传。

《元史》载:“吉利吉斯者‎,初以汉地女‎四十人于乌‎斯之男结婚‎,取此义义名‎。

”关于“柯尔克孜”含义的第二‎种解释是:“柯尔”意为大山、山脚、山里等;“克孜”是从“乌古孜、奥古孜、盖孜、依孜”等演变而来‎的。

“乌古孜”是一位国王‎、“奥古孜”意为大河、“盖孜”意为游动、“依孜”意为印迹。

库木孜简介‎库木孜,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考姆兹。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库木孜,用整块杏木‎、柳木挖制,全长90厘‎米。

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记(组篇)

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记(组篇)

烙印入心张淑萍作者简介:张淑萍,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参悟集》《暖心居》《爱的践约》和长篇小说《天山飞霞》等。

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回族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

足够好的名称在玛纳斯湿地采风的时候,接到朋友电话:“在哪儿?”“在老地方。

”“怎么像是约会密语?”“是和玛纳斯有个约会,老地方,老感情了,隔一段就得来!”“哦哦,再联系。

”我怎会脱口而出“老地方”,真的不假思索;但是玛纳斯这几个字早就在心灵深处,却是不争的事实。

最早看到玛纳斯这三个字,是我上中学的时候,读杂志上节选的诗歌《玛纳斯》见到的。

玛纳斯不是地名,而是大英雄名,是柯尔克孜族民间传唱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第一部的主人公。

《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统昌吉笔记玛纳斯县国家湿地公园记(组篇)99称为中国三大史诗。

《玛纳斯》还被誉为中国的《荷马史诗》。

全书整整写了玛纳斯与他之后七代人与外敌抗争、同内奸争斗、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英勇不屈的故事。

我还依稀记得诗中描写玛纳斯征战的场面:“玛纳斯高喊着冲入敌阵/玛纳斯愤怒地高声吼叫/他的吼声/令敌人胆战心惊/…他抽出闪着寒光的宝剑/朝着敌方冲杀过去/…他所经过的地方血水像河一样翻涌”。

那英勇,那豪壮,那血性,那激奋,新鲜而又强劲,叫人血脉贲张,壮怀激烈。

那时候,我心中把玛纳斯和上古传说中的夸父、后羿、女娲、精卫看得一样神圣,因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大英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绥来”改成了“玛纳斯”,我想:足够好的名称啊!和英雄同名,一定有来由。

一条玛纳斯河蜿蜒而过,以河命名顺理成章。

河流维护着两岸的生态和子民,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物种繁衍生息,水丰民丰,带来无限的福祉。

它就像上苍派出的巡逻者,照看着辛勤耕种和放牧的人们;又像天然屏障,阻隔着非分染指的魔爪和野心。

自古以来,玛纳斯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本就是多民族共同开发和居住的地方,是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地方,多民族共同创立了玛河文化,碧玉文化,凤凰文化。

新疆的特色民俗有哪些值得一看

新疆的特色民俗有哪些值得一看

新疆的特色民俗有哪些值得一看新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领略那些值得一看的特色民俗。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众多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

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堪称新疆民俗的瑰宝。

他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令人陶醉。

维吾尔族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常用的乐器有都塔尔、热瓦甫等。

当欢快的音乐响起,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起身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赛乃姆”,舞者们身姿婀娜,眼神灵动,通过舞蹈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一大亮点。

男性常穿着长袍,头戴小花帽;女性则身着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头戴精致的头巾。

服饰上的花纹精美细致,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烤羊肉串、手抓饭、烤馕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烤羊肉串外焦里嫩,香气四溢;手抓饭则是用大米、羊肉、胡萝卜等食材烹制而成,营养丰富,味道浓郁;烤馕口感酥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

哈萨克族是新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民俗充满了豪放与热情。

哈萨克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叼羊”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活动。

骑手们在草原上策马奔腾,争夺一只羊羔,场面激烈壮观,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勇敢和顽强。

哈萨克族的传统民居——毡房,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毡房由毛毡搭建而成,便于拆卸和移动,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

走进毡房,里面布置温馨,充满了生活气息。

哈萨克族的饮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

马肉、牛肉、羊肉是他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奶茶、奶疙瘩等奶制品则是他们喜爱的饮品。

柯尔克孜族的民俗文化同样独具特色。

他们的刺绣工艺精湛,绣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常用于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

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的传奇故事,世代相传,成为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一、汉代西域1、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结果:他以汉使身份与西域各国交往,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目的:劝乌孙东归故地,与汉夹击匈奴结果:未达到目的,但却进一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并导致后来乌孙与汉的联姻。

2、乌孙与汉联姻联姻:昆莫猎骄靡聘娶汉朝细君公主为妻;昆莫军须靡又聘娶汉朝解忧公主为妻作用:这种联姻对密切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促进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来汉朝统一西域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建立:汉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南北二道各地,都护府设在乌垒台(今轮台东北)性质: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意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国家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4、班超在西域公元73年,东汉政府进军天山东部,并派班超出使西域;74年,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府,恢复对西域的统治;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这是我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友好往来。

5、汉朝治理西域的措施⑴派遣官吏,设置统治机构;⑵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⑶屯田;⑷修筑城垒和烽燧台。

6、经济与文化的交流⑴农业方面:西域→中原:①农作物品种的苜蓿、胡麻、胡豆(蚕豆)、大蒜、葱、芫荽、石榴、核桃等,丰富了内地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②西域的良种马,成为军事、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既壮大了汉朝的军事力量,又促进了内地经济特别是养马事业的发展。

中原→西域:先进的农具和耕作、开渠、凿井等技术,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⑵手工业方面:西域→中原:毛纺织业发达,毡、毯等毛织品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中原→西域:先进的冶炼、铸造等手工业技术,促进西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⑶文化方面:西域→中原:①乐器如竖箜篌、琵琶、唢呐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②西汉末年,印度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中原→西域:汉朝的礼仪、制度、服装、建筑等,对西域有很大影响各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往⑷“丝绸之路”的形成:汉朝统一西域后,我国同西方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简介柯尔克孜族,与吉尔吉斯族是指同一个民族,属于汉语的同名异译。

该民族主要分布于中亚,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现代汉语对居于中国境内的这一民族常称“柯尔克孜族”,对居于中亚的这一群体称为“吉尔吉斯族”。

中国境内约有16万柯尔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文化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纳斯》,有20多万行。

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描绘了玛纳斯家族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何尔克孜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

节庆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

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饭好菜摆好,以示庆祝,并且还要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做成一种名为“克缺”的食品,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饭食丰盛。

服饰饮食柯尔克孜族妇女的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喜欢穿红色的短装和连衣裙,衬衣直领宽大,显得舒适。

裙子多褶形圆筒状,下端束于腰,下端镶制皮毛,显得华丽富贵。

男子多穿一种无领的“袷袢”(外衣),里面穿竖领单襟扣领衬衣,腰问系一根皮带,挂一把小刀,下着条绒裤或皮裤,脚穿长统马靴。

一日三餐,除早餐为馕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面食、马、牛、羊肉为主;在农区以粮为主食,但肉类仍占有很大比重。

粮食大都用来磨面做馕、面条、奶皮面片及“乌麻什”(用麦面或青稞面做成的稀粥)、“库依马克”(油饼)、“包尔骚”(油餜、“巧巴拉”(馄饨)等。

制作面食时常用皮制的擀面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也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

史诗以玛纳斯等八个英雄的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

《玛纳斯》第一部长达73000多行,故事情节最为曲折动人,也流传最广。

它从柯尔克孜族的族名传说和玛纳斯家族的先世唱起,一直唱完玛纳斯领导人民反抗卡勒玛克和契丹人黑暗统治的战斗一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

它从头至尾贯彻着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它歌颂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玛纳斯》的主要艺术成就《玛纳斯》的各部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颇多创见。

在语言艺术上,其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史诗中的丰富联想和生动比喻,均与柯尔克孜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相联系。

史诗中常以高山、湖泊、急流、狂风、雄鹰、猛虎来象征或描绘英雄人物,并对作为英雄翅膀的战马进行出色的描写。

史诗中出现的各类英雄人物都配有不同名称和不同特征的战马。

史诗几乎包含了柯尔克孜族所有的民间韵文体裁,既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大量的习俗歌,又有不少精练的谚语。

专家指出,《玛纳斯》不只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

史诗中出现的古老词汇、族名传说、迁徙路线,古代中亚、新疆各民族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大量有关古代柯尔克孜族游牧生活、家庭成员关系、生产工具、武器制造及有关服饰、饮食起居和信仰伊斯兰教前的萨满教习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玛纳斯》的主要nei r6ng第8部《奇格台依》,叙说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与卷土重来的卡勒玛克掠夺者进行斗争的英雄业绩。

史诗的每一部都可以独立成篇,内容又紧密相连,前后照应,共同组成了一部规模宏伟壮阔的英雄史诗。

《玛纳斯》- 内容简介《玛纳斯》《玛纳斯》第1部长达73000多行,故事情节最为曲折动人,也流传最广。

它从柯尔克孜族的族名传说和玛纳斯家族的先世唱起,一直唱完玛纳斯领导人民反抗卡勒玛克和契丹人黑暗统治的战斗一生。

玛纳斯诞生前,统治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卡勒玛克王由占卜者处获悉:柯尔克孜族人民中将要降生一个力大无比、长大后要推翻卡勒玛克人统治的英雄玛纳斯。

卡勒玛克汗王遂派人四处查找,并把所有怀孕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一一剖腹查看,以便杀死即将诞生的玛纳斯。

但在机智的柯尔克孜族人民的保护下,玛纳斯终于在阿尔泰的布鲁勒套卡依地方平安地降生。

目睹人民的苦难生活,使玛纳斯从小就对外来的掠夺者充满了仇恨,他立志要为本民族报仇雪耻。

玛纳斯还在幼年时,已成长为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

他同情贫穷的人民,把自己家的财产分赠他们;他参加劳动,在炎热的吐鲁番耕种庄稼。

他长大后敬重长者,信任贤能,团结了四面八方的勇士,统一了被分散的柯尔克孜各部落,联合邻近被压迫的民族,南征北战,使各族人民过上了欢乐富裕的生活。

他被拥戴为汗王,成为当时被卡勒玛克奴役着的各族人民公认的领袖。

后来,他不听贤慧的助手──爱妻卡尼凯依的劝告,带着40位勇士和大队兵马,对契丹人的京城进行远征。

玛纳斯在这次远征中身负重伤,回到塔拉斯后逝世,柯尔克孜族人民重新陷于灾难之中。

《玛纳斯》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型英雄史诗。

它从头至尾贯彻着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进行不懈的斗争。

表现了被奴役的人民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

《玛纳斯》- 艺术成就《玛纳斯》闻名中外骠骑猎《玛纳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卡勒玛克、契丹人的奴役,以及肃清内奸、惩处豪强、斩除妖魔、为民除害的斗争,表现了古代柯尔克孜族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玛纳斯》的各部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颇多创见,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史诗中的丰富联想和生动比喻,均与柯尔克孜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相联系。

史诗中常以高山、湖泊、急流、狂风、雄鹰、猛虎来象征或描绘英雄人物,并对作为英雄翅膀的战马,作了出色的描写。

仅战马名称就有白斑马、枣骝马、杏黄马、黑马驹、青灰马、千里驹、银耳马、青斑马、黑花马、黄马、青鬃枣骝马、银兔马、飞马、黑儿马、银鬃青烈马、短耳健马等等。

史诗中出现的各类英雄人物都配有不同名称和不同特征的战马。

史诗几乎包含了柯尔克孜族所有的民间韵文体裁,既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大量的习俗歌,又有不少精练的谚语。

《玛纳斯》是格律诗,它的诗段有两行、三行、四行的,也有四行以上的。

每一诗段行数的多寡,依内容而定。

每个诗段都押脚韵,也有部分兼押头韵、腰韵的。

每一诗行多由7个或8个音节组成,亦间有11个音节一行的。

各部演唱时有其各种固定的曲调。

《玛纳斯》不只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例如史诗中出现的古老词汇、族名传说、迁徙路线,古代中亚、新疆各民族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大量有关古代柯尔克孜族游牧生活、家庭成员关系、生产工具、武器制造及有关服饰、饮食、居住、婚丧、祭典、娱乐和信仰伊斯兰教前的萨满教习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玛纳斯》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琢磨,溶进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新疆北部特克斯草原、塔城等柯尔克孜人聚集的地域。

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地区也有《玛纳斯》流传。

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史诗。

史诗《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广义的《玛纳斯》是包括8部史诗在内的整部史诗的总称;其中,以玛纳斯的名字为全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又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

每一部都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部史诗长达21万多行,共2000万字。

而狭义的《玛纳斯》则是指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

史诗第一部的内容最为古朴,结构十分完整,艺术上亦最为纯熟。

它在8部史诗中,气势最为磅礴,篇幅也最长,占到整部史诗的1/4。

它描写了英雄玛纳斯一生非凡的经历与辉煌的业绩。

玛纳斯的一生由“神奇的诞生”、“少年时代的显赫战功”、“英雄的婚姻”、“部落联盟的首领”、“伟大的远征”、“壮烈的牺牲”几部分构成。

东方史诗的基本模式是从英雄的诞生开始叙事,《玛纳斯》亦是如此:加克普汗很富有,但年迈无子使他痛苦万分。

通过祈子仪式,年迈的妻子神奇般怀孕。

玛纳斯诞生时,一手握着血块,一手握油脂。

手握血预示玛纳斯将要浴血奋战一生,他会让敌人血流成河;手握油则预示玛纳斯要让柯尔克孜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玛纳斯》为了躲避卡勒玛克人的追杀,玛纳斯出生后便被送到森林里扶养。

玛纳斯从小进山放牧,曾到吐鲁番种麦子。

年仅11岁的玛纳斯,率领40名小勇士与柯尔克孜各部民众,与入侵的卡勒玛克人进行了浴血搏斗,最后把入侵者赶出柯尔克孜领地。

由于玛纳斯出色地主持了哈萨克汗王阔阔台依盛大的祭典,使他的威名传遍四面八方,他成为统帅包括柯尔克孜各部落在内的60个突厥语部落联盟的总首领,成为统辖内七汗和外七汗的大王。

为根除后患,追剿东逃的卡勒玛克人,玛纳斯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远征。

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与独眼巨人搏斗,与卡勒玛克强敌交锋。

经过激烈的浴血搏斗,玛纳斯大获全胜,登上了卡勒玛克首领昆吾尔的宝座。

但他把妻子卡妮凯的“远征胜利应立即班师返乡,否则必有大祸”的劝戒、警告置于脑后,乐而忘返,结果被败将昆吾尔的毒斧砍中头部,不幸身亡。

玛纳斯生于柯尔克孜民族濒临灭亡之时,从小策马挥戈与来犯之敌搏斗,直到远征获得辉煌的胜利、被卡勒玛克首领暗害身亡,他的一生是为柯尔克孜民族独立而战斗的一生。

在玛纳斯率领下所进行的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反抗异族侵略的民族战争,使史诗《玛纳斯》具有真正的民族史诗性质。

在《玛纳斯》的人物体系中,英雄玛纳斯的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

玛纳斯是一位勇猛剽悍、能征善战、性格放荡不羁的勇士。

他大吼一声,则山崩地裂,洪水汹涌,黑云翻滚,闪电雷鸣。

他挥舞长矛利斧冲入敌阵,所到之处人头落地,尸体如山,血流成河。

听到玛纳斯的名字,敌人魂飞魄散。

玛纳斯既有盖世的勇力,辉煌的战绩,也有惨痛的失败,狼狈的处境。

在史诗的人物画廊中,玛纳斯是一位充满原始激情与新鲜活力,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英雄形象《玛纳斯》面临传承危机《玛纳斯》最初产生于9至10世纪。

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口耳相传的锤炼,融进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柯尔克孜语里叫作“玛纳斯奇”。

每逢节日欢聚邀请“玛纳斯奇”来演唱《玛纳斯》,已成为柯尔克孜牧民的传统习俗。

演唱时,“玛纳斯奇”不以乐器伴奏,曲调的高亢低沉、舒紧疾徐随内容而变化,颇具感染力。

在《玛纳斯》演唱比赛中,经常连续演唱几天几夜。

20世纪初叶,中国柯尔克孜族人民中著名的“玛纳斯奇”有阿合奇县的朱素普阿洪、额布拉依木、乌恰县的考交木凯勒迪、别克铁木尔、托略克、朱玛拜等人。

据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有70多位“玛纳斯奇”,其中以居素甫·玛玛依所演唱的最为完整,老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完整演唱八部《玛纳斯》的人,其余的歌手大多只能演唱某些片断。

“玛纳斯奇”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特色,形成了许多演唱的变体。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普查工作者记录、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23万行,共18册)柯尔克孜文本。

目前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被柯尔克孜族视为民族魂的《玛纳斯》,面临着传承危机,一些重要的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已年过古稀,史诗传承形势严峻。

因此,对《玛纳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申遗为《玛纳斯》插上传承之翼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起实施新的“非遗”申报规则,改变以前申遗每两年举行一次、每个国家申报一项的做法,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众多“非遗”项目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好消息。

2008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成立了表格填写小组和申报片剪辑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