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苜蓿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途径的研究
苜蓿草的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应用

苜蓿草的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应用苜蓿草(Medicago sativa)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牧草,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在苜蓿草的基因组中寻找有关其生长发育、抗逆性和营养价值的重要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苜蓿草的改良进行了探索。
苜蓿草的基因组学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人员对苜蓿草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基因组由四套同源染色体组成。
此外,通过测序技术,研究人员还鉴定了苜蓿草中的多个基因家族,如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家族和抗病基因家族,这为进一步揭示苜蓿草的功能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基因工程技术对苜蓿草的应用主要包括提高苜蓿草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
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虫、抗病或耐盐、耐旱性的基因导入苜蓿草中,使其获得了更好的抗逆性。
此外,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还开发了苜蓿草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品种,提高了对除草剂的耐受能力,减少了除草剂所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另一个关键的应用领域是改善苜蓿草的营养价值。
苜蓿草富含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被广泛用作动物饲料和人类食品的成分。
基因工程技术被应用于提高苜蓿草中蛋白质含量和改良蛋白质组分,如提高其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以增强其营养价值。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和基因沉默技术,研究人员还成功改进了苜蓿草中抗营养因子和有害物质的含量,如三萜类物质和有害的酸类成分,以提高苜蓿草的品质。
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还为苜蓿草的繁殖和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分析苜蓿草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可以揭示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选择优良特征的育种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编辑和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加快了苜蓿草的品系改良过程,培育出高产、高质量和抗逆性强的苜蓿草品种。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组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引发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准则进行引导。
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GGP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GGP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7)2.1.1 样品采集 (8)2.1.2 基因组DNA提取 (9)2.2 实验方法 (9)2.2.1 基因克隆 (10)2.2.2 表达载体构建 (12)2.2.3 转化与筛选 (13)2.2.4 表达分析 (13)三、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GGPS的克隆 (14)3.1 核酸序列分析 (15)3.2 基因序列比对 (16)3.3 基因克隆策略 (17)3.4 克隆基因的鉴定 (18)四、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GGPS的表达分析 (19)4.1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21)4.2 转化植株的筛选与鉴定 (22)4.3 表达产物的检测 (23)五、结果与讨论 (24)5.1 基因克隆结果 (26)5.2 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结果 (26)5.3 表达产物检测结果 (27)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8)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研究结论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未来研究方向 (33)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GGP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首先,我们将对紫花苜蓿叶绿体的提取与基因组DNA的制备进行概述,为后续的基因克隆提供基础。
接着,详细描述GGPS基因的克隆过程,包括引物的设计、PCR扩增以及克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随后,我们将展示GGPS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表达模式,通过qRTPCR等技术检测GGPS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
此外,文档还将探讨GGPS基因的表达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将揭示GGPS基因在紫花苜蓿中的功能及其与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关联。
总结本研究的发现,并展望未来在紫花苜蓿基因工程和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紫花苜蓿研究进展

紫花苜蓿研究进展紫花苜蓿是农业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作物。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够生长在干旱和风沙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耐旱性、抗逆性和草量产量,并且具有高营养价值。
紫花苜蓿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草酸,是家畜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紫花苜蓿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下是关于紫花苜蓿的研究进展:1.紫花苜蓿的遗传资源研究紫花苜蓿是一种高度多态性植物,拥有广泛的遗传资源。
早期对紫花苜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量产量等农艺性状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紫花苜蓿的遗传资源。
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图谱等方法,可以探究紫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变异规律、遗传基础等问题,为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2.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机制研究紫花苜蓿是一种适应荒漠化、干旱等恶劣环境的植物,其生长和发育以及逆境响应机制备受关注。
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干旱胁迫的情况下会调节根系生长和分布,通过控制根长、根发育、根系结构等方面的调控,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此外,紫花苜蓿在感受到土壤盐碱度的增加时,也能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响应。
研究这些逆境响应机制,对于深入探究紫花苜蓿的适应性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紫花苜蓿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由于紫花苜蓿具有良好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在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修复和重建中有广泛的用途。
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还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
通过对紫花苜蓿的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生长旺盛期等因素的研究和优化,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总之,紫花苜蓿在生态、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蒺藜苜蓿生物钟基因MtTOC1a_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段婷婷, 杨明康, 黄可, 等. 蒺藜苜蓿生物钟基因MtTOC1a 的克隆及功能验证[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4(5): 803-809.DUAN Tingting, YANG Mingkang, HUANG Ke, et al. Cloning and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circadian clock gene MtTOC1a in Medicago truncatula [J].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3, 44(5): 803-809.蒺藜苜蓿生物钟基因MtTOC1a 的克隆及功能验证段婷婷1 ,杨明康1,黄 可1,黄 巍1,2(1 华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2 广东省农业生物蛋白质功能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 【目的】分析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生物钟基因MtTOC1a 的蛋白结构,探究MtTOC1a 在生物钟系统中的生物学功能,比较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的AtTOC1功能相似性和差异性。
【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了TOC1在蒺藜苜蓿中的同源基因。
构建MtTOC1a 基因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引入到拟南芥野生型Col 、及相应的功能丧失突变体toc1-2中,进行遗传互补分析。
【结果】 MtTOC1a 和MtTOC1b 均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三维结构。
遗传分析表明,在早期光形态建成中,外源转化的MtTOC1a 完全恢复了toc1-2的下胚轴伸长表型,但对toc1-2的提前开花表型没有显著影响。
在引入CAB::LUC 报告基因的株系中,外源转化MtTOC1a 在连续光照下使短周期突变体toc1-2的近日节律周期延长,但仍不能完全恢复至野生型水平。
蒺藜苜蓿花器官决定基因MtAGa和MtAGb功能研究及其调控机理解析

蒺藜苜蓿花器官决定基因MtAGa和MtAGb功能研究及其调控机理解析蒺藜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其花器官发育和功能对于种子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近日,科学家们对蒺藜苜蓿花器官发育的关键基因MtAGa和MtAGb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解析了其调控机理。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蒺藜苜蓿中的MtAGa和MtAGb基因进行了敲除实验。
结果显示,敲除MtAGa基因后,蒺藜苜蓿的花朵发育受到了明显影响,花瓣和雄蕊的发育不完全,且柱头的形态异常。
而敲除MtAGb基因后,花瓣和雄蕊的发育也受到了抑制,但柱头的形态正常。
这表明MtAGa和MtAGb基因在蒺藜苜蓿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tAGa和MtAGb基因在花朵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MtAGa基因主要在花瓣和雄蕊中表达,而MtAGb基因则在花瓣、雄蕊和柱头中均有表达。
这种差异表明MtAGa和MtAGb基因在花器官的特定部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研究了MtAGa和MtAGb基因的调控机理。
他们发现,一个名为MtMYB10的转录因子能够与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调节它们的表达。
进一步的实验证明,MtMYB10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花瓣和雄蕊的发育,而抑制MtMYB10基因的表达则会导致花瓣和雄蕊的退化。
这揭示了MtMYB10基因在调控蒺藜苜蓿花器官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入研究了蒺藜苜蓿花器官发育的关键基因MtAGa和MtAGb及其调控机理。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蒺藜苜蓿花发育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改良蒺藜苜蓿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这些基因在其他作物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蒺藜苜蓿MtCIM基因结构和功能分析

蒺藜苜蓿MtCIM基因结构和功能分析谢宏;周丽莹;李舒文;王梦迪;艾晔;晁跃辉【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24(40)1【摘要】【目的】CIM(cytokinin induce messager)属于Expansin蛋白家族,该蛋白是一类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为分析蒺藜苜蓿MtCIM基因结构、表达、亚细胞定位及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功能。
【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进行深入分子量、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及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析;同时,利用RT-qPCR方法,对不同激素处理(IAA、ABA、GA3)下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检测;并通过融合蛋白瞬时表达及酵母表达方法鉴定其亚细胞定位及转录自激活情况;对MtCIM转基因植株进行低磷环境的适应分析。
【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IM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29.563 kD,理论等电点为5.54,不稳定系数为41.62,其蛋白质性质不稳定。
二级及三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主要由无规则卷曲构成。
外施IAA能够显著提高MtCIM的表达,外施ABA和GA3后,MtCIM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定位于细胞质中。
对MtCIM进行转录自激活活性分析显示,蒺藜苜蓿MtCIM不存在自激活活性。
对获得的20株转基因株系进行分析表明,转基因株系叶片细胞壁更厚;转基因植株对低磷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结论】对蒺藜苜蓿MtCIM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其作为Expansin蛋白家族成员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关键作用,并提高了植物在低磷环境中适应能力。
【总页数】8页(P262-269)【作者】谢宏;周丽莹;李舒文;王梦迪;艾晔;晁跃辉【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蒺藜苜蓿低温胁迫响应基因MtbHLH-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2.蒺藜苜蓿MtCYP450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3.蒺藜苜蓿PY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表达和功能分析4.蒺藜苜蓿叶绿素酸酯a加氧酶(MtCAO)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5.蒺藜苜蓿膜联蛋白MtANN2基因的表达模式及盐胁迫下的功能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花苜蓿不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繁殖研究

黄花苜蓿不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繁殖研究黄花苜蓿不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繁殖研究黄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饲料和绿肥生产。
了解黄花苜蓿不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改良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迄今为止,对黄花苜蓿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仍然有限。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黄花苜蓿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并探讨其快速繁殖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10个黄花苜蓿品系进行研究。
通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技术,我们分析了这些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显示,这些黄花苜蓿品系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不同品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品系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较为复杂。
我们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这些黄花苜蓿品系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主要群体。
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黄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并为品系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为了实现黄花苜蓿的快速繁殖,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快速繁殖技术。
繁殖是农作物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然而,传统的繁殖方法不仅耗时,在病原微生物传播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尝试了离体培养和组织培养技术。
在离体培养实验中,我们收集了黄花苜蓿的种子并将其表面消毒。
随后,我们将种子进行萌发,并将幼苗培养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室中。
结果显示,黄花苜蓿的离体培养是成功的,我们成功获得了大量幼苗,极大地提高了繁殖效率。
除了离体培养,我们还进行了组织培养实验。
我们收集了黄花苜蓿的茎尖和叶片,将其转移到含有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结果表明,经过适当的处理,黄花苜蓿的茎尖和叶片可以迅速生长和繁殖。
综上所述,黄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不同品系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
对黄花苜蓿遗传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改良和选育新品种。
紫花苜蓿亚(变)种(Medicago sativa spp.)育性遗传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紫花苜蓿亚(变)种(Medicago sativa spp.)育性遗传变异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饲草作物,其优良的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成为养殖业中必不可少的饲料。
但是由于该作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下易出现育性变异,导致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研究紫花苜蓿育性遗传变异的分析对于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促进品种改良和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拟以紫花苜蓿亚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育性遗传变异的分析,揭示其遗传特性和变异机制,同时探讨影响紫花苜蓿育性的主要环境因素,为该作物的品种改良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紫花苜蓿育性遗传变异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2.采用不同的育性表现型评价指标,对某地区的紫花苜蓿亚种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别,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材料。
3.通过对选定材料的花粉活力、花药大小、花柱长度、柱头粘性等育性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探究紫花苜蓿育性的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4.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基因组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紫花苜蓿育性变异的分子机理和代谢途径,同时对育性调控、基因表达和代谢作用的互作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5.针对紫花苜蓿育性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如气候、生境、灌溉、施肥等进行相关分析和对比,探究影响紫花苜蓿育性变异的主要因素和调控机制,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综合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技术路线如下:1.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走访,系统梳理紫花苜蓿育性变异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方案制定和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2.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别。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地区的紫花苜蓿亚种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别,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蒺藜苜蓿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途径的研究姓名:杨占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草业科学指导教师:魏臻武20080601甘肃农业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苜蓿属植物作为重要的牧草,研究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有重要意义,其中的多年生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苜蓿属植物中的一年生苜蓿蒺藜苜蓿成为继拟南芥、水稻之后的又一个大规模测序的植物。蒺藜苜蓿与大部分豆科植物(紫花苜蓿、大豆、豌豆、三叶草等)具有遗传上的相似性,尤其与紫花苜蓿亲缘关系很近,与其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因而从蒺藜苜蓿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其它豆科植物,这对于挖掘我国豆科植物遗传资源,促进豆类作物和苜蓿等牧草的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SSR标记从分子上对多年生和一年生共38份苜蓿属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法对来自法国的由Jemalong中的A20和A17构建的RILs群体家系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就此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蒺藜苜蓿遗传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33对细胞核SSR标记和28对叶绿体SSR标记对38份苜蓿属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在38份苜蓿属种质中,28对叶绿体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数高于33对细胞核SSR标记,而遗传多样性指数则相反;分别用细胞核SSR、叶绿体SSR和61对SSR标记对38份苜蓿属种质进行聚类,结果显示:三次聚类都把38份苜蓿属种质划分为一年生苜蓿和多年生苜蓿两个大类群;以相似系数O.8为准,三次聚类结果的差异主要显示在一年生苜蓿内部尤其是蒺藜苜蓿种质内的品种(系)划分上。2.用遗传分离分析法对A20和A17组合RILs群体157个家系的一级侧枝长、一级侧枝节数和主茎长等作了分离分析,结果显示:一级侧枝长为两对主基因隐性上位十多基因隐性上位的E一卜5遗传模式,一级侧枝节数性状为三对主基因加性+多基因加性的F一2遗传模式,主茎长为两对主基因加性的B-2-6遗传模式。真叶长宽比的主基因遗传方差为0.0082,主基因遗传率为61.20%,多基因遗传率为22.30%;真叶长宽比的主基因遗传方差为0.039893,主基因遗传率为87.90%,多基因遗传率为一1.70%;主茎长的主基因遗传方差为1.283202,主基因遗甘肃农业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传率为1.96%,多基因遗传率为一211%;一级侧枝长的主基因遗传方差为40.27172,主基因遗传率为61.4%,多基因遗传率为一30.O%:一级侧枝节数的主基因遗传方差为1.79123,主基因遗传率为81.3%,多基因遗传率为-15.0%。结果表明,侧枝长度、复叶长宽比、种子产量等农艺性状的遗传以主基因为主,多基因遗传率较低。3.以蒺藜苜蓿Jemalong中的A20×A17组合构建的RILs群体157家系作为构图群体,构建了蒺藜苜蓿包含10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在21个表现分离的标记中仅有10个标记连锁到连锁群上,共构建3各连锁群,三个连锁群各包含5、2和3个SSR标记,连锁群总长140.3cM,相邻标记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4.03cM。连锁群的长度分别为88.1、35.7、16.5cM,其中最长的为第一连锁群长88.1cM。
关键词:苜蓿属;蒺藜苜蓿;遗传多样性;草产量;群体遗传分析;遗传图谱甘肃农业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SummaryMedicagoLinnisallimportantspeciesofforagegrasses,amongwhich
perennial
alfalfaiscalled“thekingoftheforagegrass,it’SimportanttostudygeneticrelationsofmedicagoLinngermplasmresources.AnnualMedicago,following
Arabidopsis
andrice,Wasthethjrdkindofplantssequencedcompletely.Itissimilar
tolegume
speciesintermsofgene,especiallyM.truncatula,andtheinformationfrom
M.truncatulacanbeusedfortheotherlegumespecies,whichhasimportantmeaning
toexcavatethegeneticresourceoflegumespeciesandimprovebreedingoflegume
speciesandalfalfa.Inthestudy,38kindsofperennialandannualalfalfaunderwent
analysisofgeneticdiversitybySSRmarker.Withthemajorgene+pluspolygenemodelofquantitativetraits,ajointanalysisofmulti—generationsfromthe
cross
betweenA20andA17Wascarriedoutto
investigatetheinheritanceofthelengthof
thelateralbranches,and
usedSSRmarkertoconstructionthe
geneticmap.The
majorresultswereasfollows:1.By33nuSSRmarkersand28chloroplastmicrosatellites(cpSSR),the
genetic
diversityandgeneticrelationshipof38speciesofmedicagoLinnwasscreened,obtained464(nuSSR),422(Average)polymorphicallelesrichness(∑Aij).In38
speciesofmedicagoLinn,theaverageallelesof28chloroplastSSRmarkersishigherthan33nucleiSSRmarkers,geneticdiversityIndexisopposite.Thetotal
alleles,
averagealleles,diversitylevelsofperennialmedicagowerelowerthanannual
medicago.Theresultofthriceclusteringfor38speciesofmedicagoLinnusing33nucleusSSR,28chloroplastSSRand61locusis:threeclusteringseparated
all
materialsintotwotypes:annualmedicagoandperennialmedicago.Accessionsof
annualmedicagoWasthemoregeneticallydiverseandcontainedlargernumberof
regionalspecialallelesthanperennialmedicago.2.Withthemajorgenepluspolygenemodelofquantitative
traits,ajointanalysisof
multi・・generationsfromtheRILspopulationcrossbetweenA20andA17Wascarried
outtoinvestigatetheinheritanceofthelengthofthefirstlateralbranchesandlength
ofmainstem,theresultofjointanalysesofP1,P2andRILsgenerations
ofA20×
A17showedthefirstlateralbrancheswascontrolledbytwomajor
genes
and
.III.甘肃农业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polygenemixedinheritancemodel,E一1・5model.Theinheritancemodelofthefirst
lateralbrancheswastheF.2modelandtheinheritancemodelofthemainstemWastheB一2・6model.Heritabilityofmajorgenesof砌Lspopulationonthefirstlateral
branches,thenodeofthefirstlateralbranches,themainstem,the
ratioof
length
and
widthoftruelearandleaveswereestimatedas61。4%,81.3%,1.96%,87.90%and61.20%respectively,andheritability
ofpolygene
wasestimatedas一30.O%,・15.0%,
一211,-1.70%and22.30%.Heritabilityvaluesofthemajor
genesof础Lspopulation
wasmuchhigherwhiletheirpolygenewaslower.3.157individualsof对Lspopulations,consistingofA20andA17fromJemalongofmedicago护uncatulaaslinkagemap,formed10SSRgeneticmapofmedicagotruncatula.10markerlociamong21makersshowingseparationmadeupthreelinkagegroups,including5,2,3makersseparately,andthetotallengthoflinkage
groupsWas140.3cmwithanaveragedistanceof14.03cMeachother.ThelengthoflinkagegroupsWas88.1em,35.7cmand16.5cmseparately,andthelongestonewas88.】cm.
Keywords:MedicagoLinn;Medicago印uncatulaGaertn;Genetic
diversity;Fresh
yield;Geneticanalysisofpopulation;Genetic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