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田面水及土壤氮素的变化
施氮与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谷子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施氮与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谷子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作者:于肖牛佳红陈二影秦岭刘振宇张会笛杨延兵黎飞飞范海管延安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22年第01期摘要:采用盆栽試验法,设置水分和氮素两个因素,水分设3种灌水处理,即正常灌水CK(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 ~70%)、苗期干旱W1(30% ~40%)、孕穗期干旱W2(30% ~40%),氮素设2个水平,即不施氮处理N0、施氮处理N150(纯N150kg/hm2),研究水氮处理对谷子农艺和产量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苗期干旱且施氮处理谷子穗长、穗粗、单穗鲜重、单穗干重、单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和产量的值最大;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重最大;抽穗期至成熟期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对照显著提高,表征氮代谢活性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会显著增强SOD 活性及MDA、PRO含量,从而维持植物的正常代谢,复水后差异不显著。
相同水分处理下,施氮处理籽粒中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总量较不施氮处理显著提高。
籽粒中其他成分含量因施氮水平和土壤水分胁迫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谷子;水分胁迫;施氮处理;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籽粒品质中图分类号:S5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22)01-0061-07谷子(Setariaitalica(L.)P.Beauv)起源中国,古称粟,属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小杂粮之首[1],其耐旱耐瘠薄性突出,主要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前仍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
水分和氮素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类最显著的环境因子[2,3]。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我国北方的干旱形势日趋严重,氮肥过度施用也造成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也将影响作物获取氮素的方式,并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4]。
水分和氮素虽然对农作物的作用效果不同,但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特征研究

3 O℃ > 5℃。保护性耕作与水旱轮作和 常规平作之间的矿化量存在显著的差异 ,垄作免耕> 2 厢作免耕> 水旱轮作> 常规平作 。 土壤氮素最终硝化率达到了 6 %~8 %,表现为常规平作最高 ,水旱轮作次之 ,厢作免耕最低 。矿化率与土壤有机质 、碱解 0 0 氮和速效磷对数均成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9 = . ,,= . ,p 09 ,, 09 7 09 H是影响硝化作用 的重要 因素 ,硝化率与 土 6
所需氮素的重要过程 ,硝化作用是氮素转化的另一 个重 要过程 ,硝化率 是确 定潜 在氮 素损失 的一个 关 键因子【,因此研究土壤氮素矿化具有极其深远 的 2 J 意义 。而影 响土壤 氮素 矿化 的因素 有很 多 ,其 中温 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 ,土壤理化 性质 、土壤 p H、土壤团聚体 、温度、湿度交互效 应等都被大量研究证明影响矿化作用。李辉信【 3 】 等 研究红壤氮素矿化 和硝化特征表 明矿化和硝化速 率与土壤 p H、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 , 张云舒I 0 指出灰漠土硝化率与土壤 p 呈显著正 】 贝 H 相关 。而 沈玉 芳 l 和周才 平 等 I的研 究 表 明温 度 5 J 等 6 J 和 水 分 对 不 同 土层 土壤 氮 素 矿 化 具 有 明 显 正 交 互 作用, 并非单一影响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 从 国内外相关 文 献可知 ,目前有 关不 同耕 作方 式对 土壤氮 素矿 化影 响特征 的研 究报道 还不 多见 。 本文采用恒温通气培养法,研究 了长期定位试验田 不 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氮素矿化 和硝化特征及其对 温 度 的响应 ,以期 阐明不 同耕作方 式 对土壤 氮 素矿 化 影响 ,为农业 的可持续 发展 提供 科学 依据 。
农田退水水质水量资料整理

农田退水水质水量特征资料整理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使得河流、湖泊等水体COD、TN、TP 等污染物浓度不断上升[1]。
相比之下,我国作为化肥的生产和应用大国,氮肥的施用居世界之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亦不容乐观[2]。
近年来,农业污染研究已经成为水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课题之一。
因此,农业污染研究对改善流域水质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2 农田退水特点在降雨和灌溉过程中,农田退水中携带的营养物质经过农田沟渠流入附近水体中,农田沟渠对退水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吸收、降解作用,污染物随着沿程和时间呈指数递减变化。
我国2009年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强进行了详细调查,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面源肥料流失系数手册》,结果显示太湖流域种植业各类污染物入河系数在0.1~0.3之间(入河系数=入河量/排放量)。
农田退水的水质水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农田沟渠退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活动与农田整个生长季同步,且与田间施肥和灌溉时间保持高度一致。
(2)农田退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氮、磷,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少。
(3)农田退水中氮磷污染物浓度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劣五类之间。
3 农田退水水质水量特征3.1水量特征陈会[4]等人对前郭灌区(东北)开展了2 a的试验,系统的监测了水稻生育期内各级排水沟道中水量过程和水质过程。
对灌区面源污染迁移、转化以及汇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灌区排水与面源污染的关系。
灌水与排水关系如下:图1 2010 年排水斗沟中地表排水过程和渗流排水过程Fig.1 Drainage and seepage processes in lateral canal in 2010 研究区域为典型斗渠灌溉控制区(控制灌溉面积8 hm2),结果显示,农田退水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其排水水量与灌溉水量及降雨水量有关,该地区农田退水最大流量合约8.64 m3·d-1·亩-1。
农田氮素的气态损失与大气氮湿沉降及其环境效应_苏成国

施用有机肥,限制化肥用量,施用缓效性肥料, 采用包衣 N 肥,施肥方式采用深施或混施,增加覆 盖,少量频施,叶面喷施等均可减少 N2O 排放[32], 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减少土壤 N2O 释放的同时,是否 同时增加 CH4 的排放量,不要顾此失彼[19]。另外, 大力植树种草,减少滥砍乱伐现象;减少生物体燃 烧,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都可以减 少 N2O 的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33]。
同时有研究表明,土壤 pH 对 NO 的形成过程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碱性肥沃的粘土(pH 为 7.8) 中,硝化是 NO 的主要来源,而在酸性肥沃的砂质 土(pH 为 4.7)中,反硝化是 NO 的主要来源[5]。
1.2.3 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不仅影响土壤 中氧气的供给状况,而且还对 N2O 的排放过程产生 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对 反硝化作用的影响限于孔隙度低的条件下,当孔隙 度低于 10 % ~ 12 %时,根系中氧气的耗竭将会使反 硝化作用增强[26]。Hansen 等[27]研究了农业土壤中拖 拉机通行对 N2O 排放的影响,发现压实土壤空气中 N2O 的浓度比其他处理高 7 倍多。土壤的压实对土 壤中 N2O 向大气的排放起着一定阻隔作用,使得其 排放通量降低[19]。 1.2.4 种植类型 通常,N2O 在淹水的水稻生长 季节比收获后休耕时要少得多,这是因为淹水期间 处于厌氧条件,而收获后有充足氧气供应,来自土壤 有机质、植株残渣和水下生物的 NH4+-N 的硝化[5]。 1.2.5 施肥的影响 在常用的普通碳酸氢铵、尿 素、长效碳酸氢铵 3 种化学 N 肥中,长效碳酸氢铵 与其他 2 种肥料相比,可明显延后 N2O 释放高峰期 出现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显著减少其释 放量,但长效碳酸氢铵减少 N2O 释放的效果随土壤 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要注意施肥与灌溉的配 合[28]。施肥时期延长,没有植物吸收的竞争,N2O 和 NO 的释放量就会增加。施肥模式和时期影响氨 挥发和植物的吸收效率,因此也就影响到硝化和反 硝化的 N 的有效性。与撒施相比,水面下施 N 肥会 导致较高的 N2O 损失和较低的 NO[5]。 1.2.6 种植处理 残留在田地的植株残渣是硝 化和反硝化重要的 C 和 N 源。另外,无种植的田地 也可促进有机质的矿化。一些研究发现保留植株残 渣比去掉有较高的反硝化活性和 N2O 释放量。这可 能与土壤表面的植株残渣对表层土的湿度条件有 关。不种植也会导致加速 NO 排放。耕作对土壤有 机质矿化有影响,还可能影响 N2O 和 NO 从土壤中 的释放,与传统的耕作相比,免耕有较高的 N2O 损 失,这可能与较高的反硝化活性有关。然而免耕的 N2O 损失要比耕作的但多年无种植的低[5]。 1.2.7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土壤中的 N 主 要来自于有机质的矿化和施入的 N 肥,土壤有机质 的矿化产物不仅为反硝化过程提供了反应底物,而 且有机质本身还为参与这一过程的微生物提供了能 源。对硝化作用来说,有机 C 的加入可促进微生物 活动,使氧气供应不足,最终导致自养微生物参与 的硝化作用减弱[19]。对于反硝化作用,反硝化速率 与全 C 有相关性,与水溶性 C 或可矿化 C 相关更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使用量最大、使用最频繁。
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
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
因此,氮肥的合理高效施用就愈显重要。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来确定。
1.土壤条件土壤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依据。
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有效性的提高。
盐碱土上应注意避免施用能大量增加土壤盐分的肥料,以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分配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分配硝态氮肥,以防止氮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2.作物营养特性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叶菜类尤其是绿叶菜类、桑、茶、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应多分配氮肥。
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由于有根瘤,可以进行共生固氮,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
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淀粉和糖类作物一般只在生长初期需要充足的氮素供应,形成适当大小的营养体,以增强光合作用,而在生长发育后期,氮素供应过多则会影响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生产、科研实践证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逐渐下降。
据统计,1993~1994年度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消耗氮肥(以N计)高达188kg,比同期世界平均消耗50.3kg的水平高出3.7倍。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质量破坏,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生态系统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大中农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状况及成效

大中农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状况及成效摘要介绍了大中农场的自然气候条件,总结了其主要的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状况,包括稻—麦两熟制、麦—豆种植模式、麦—玉米种植模式、西瓜种植等,并分析大中农场取得的成效,以期促进大中农场充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土壤状况;种植模式;成效;大中农场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复杂,虽然国土面积约960万km2,合9.6亿hm2,但是,耕地面积却只有约1.2亿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2.5%左右,人均耕地仅933 m2,约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3 667 m2的1/4。
随着全球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世界粮食安全出现危机。
大中农场是一家大型国营农场,占地8 400 hm2,耕地面积5 000 hm2,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大中农场作为国有农场,积极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在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化和改进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自然气候条件大中农场坐落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大丰市境内,土壤种类为盐土类、潮盐土亚类、壤性潮盐土属、壤性脱盐土种;地势平坦,海拔高度为3.1 m,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9′8″,北纬33°8′4″,土壤质地为砂壤—轻壤,有机质含量2.13%;年平均气温为14.8 ℃,极端最高气温为36.9 ℃,极端最低气温-9.9 ℃;年均无霜期216 d,年平均降雨量1 045 mm。
2 主要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状况大中农场的种植制度以麦—稻、麦—豆、麦—玉米、麦—稻—麦—豆等轮作制度为主,不采用间种和套种。
大中农场使用的肥料有作物秸秆、绿肥等有机肥及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化学肥料,所使用农药均为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
2.1 稻—麦两熟制稻—麦两熟制是大中农场目前的主要种植方式,已经持续多年,对土壤养分物理化学状况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对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和水水连作定位试验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复种轮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含量增加,尤其增加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使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大,土壤固液相比降低[1]。
施用缓释型保水剂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及氮素运移特征的研究

利用率 却仅 为 3 5 % 0~ 0
壤后通 过各种 途径 而 损 失掉 。这不 仅 使 肥料 的 生 产效 益 大为降 低 , 而且 还 造成 了难 以治 理 的 环境 污染 问题 。例 如, 地表 富集 的大量 营养 元 素 随 地表 径 流 进 人周 围水体 , 可溶性 氮素养 分如 铵态 氮 和 硝态 氮 的 淋 失是 引 起 水体 富 营养化 的 主要 原 因之 一 。农 田中氮 素 损 失 的途 径 主要 包 括: 氨的 挥发 , 化 脱氮 , 的 固定 , 流 冲刷 和 硝 态氮 反硝 铵 径 的淋失 等 , J由于淋 溶 引起的 氮素 损 失 占施 氮量 的 5 ~ %
态环境 条件 、 高作物 对养 分 的利 用率提 供基 本依据 。 提
l 材 料与 方法
1 1 试 验材 料 .
剂、 保湿剂、 吸水性聚合物 、 高分子高吸水性树脂等 , 是一
种新 型高 吸水 特性 的高 分 子 聚合 物 。它 能迅 速 吸 收 和保 持 自 重量数 百倍 乃至数 千倍 的无 离子水 、 十倍 至 近百 身 数
1 % -o 5 ] 1]
。
缓 释 型保水剂 是将 肥料 与保水 剂胶结 起来 , 在
4 6c 6 0~ 0m, 0~8 c 取 土 样 , 别 测 定 土壤 水 分 含 量 、 0 m) 分
N O一 一N和水解 氮含 量 , O N 一N采 用 酚 二磺 酸 比色法 ,
一
试验 共设 4 处理 , 为缓 释型 保水 剂( 个 分别 自己制备 )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T1)、翻耕 1 次旋耕 2 次(T2)、不翻耕旋耕 2 次 (T3)、不翻耕旋耕 3 次(T4),其中 T1 为农民习
分别于两季水稻成熟后,在每小区选定 3 个样 方,每个样方 3 m2 实收计产。成熟期调查有效穗
惯耕作方式。每个处理 3 次重复,共计 12 个小区, 数,每小区按其平均数取代表性植株 5 穴进行考 小区面积为 240 m2。冬前进行翻耕,耕深 20 cm; 种,主要考察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
86
用这种耕作方法会导致犁底层变浅,通透性变差, 水 分 难 以 渗 透, 不 利 于 水 稻 的 生 长[7]; 刘 世 平 等[8] 认 为, 与 翻 耕 相 比, 免 耕 水 稻 的 土 壤 硬 度 较 大, 耕 作 层 裂 缝 较 多, 导 致 土 壤 中 的 氮 素 下 移,土壤深层氮素吸收能力变差,不利于保肥保 水,也不利于免耕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国 内关于双季稻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和产量的研 究 多 围 绕 单 一 翻 耕、 免 耕 和 旋 耕 进 行[9-12], 国 外 有 关 再 生 稻 土 壤 培 肥 与 耕 作 的 研 究 未 见 报 道[13-14],对翻耕和旋耕组合条件下水稻植株干物 质积累与氮素利用及转运的研究较少。然而,与 双季稻和水旱轮作稻田不同,再生稻稻田由于特 殊的田间管理与栽培耕作措施,其土壤肥力及变 化动态明显不同,特别是在翻耕和旋耕组合条件 下的耕作方式对早稻 - 再生稻植株各器官养分吸 收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调查江 汉平原再生稻稻田耕作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冬前 是否翻耕和水稻插秧前旋耕的情况,在田间管理 完全一致的条件下,通过 4 种耕作方式田间定位试 验,分析再生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 及产量的差异,以便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 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力 塔 , 海 荣 , 小 琴 , .灵 空 山 林 区 辽 东 栎 种 群 空 间 分 布 1 伊 韩 程 等 格局 [] J .生 态 学 报 ,0 8,8 7 :2 4—36 . 20 2 ( )3 5 21
[ 1 李先琨 , 1] 黄玉清 , 苏宗明.元宝 山南方红豆杉种群分 布格 局及动 态[ ] J .应用生态学学报 ,0 0,1 2) 19—12 2 0 1 ( :6 7. [ 2 王得祥 , 1] 陈海滨 , 刘建 军, 等.秦岭华 山松种群分 布格局及 动态
[ 3 郑元润.不 同方法在沙地云杉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中的适 用性研 1]
究[ ] J .植 物 生 态 学 报 ,9 7,15)4 0—44 19 2 ( :8 8. [4] 1 李 [5 洪 1] 媛 , 士 楚 , 元 河 , . 野 生 罗 汉 果 种 群 分 布 格 局 研 究 梁 黄 等 滔 , 艳 艳 , 宝 银 , .福 建 省 阔 叶 林 林 分 年 龄 与 平 均 胸 张 李 等 [] J .广 西 植 物 ,0 7,7 4)5 1 8 ,0 . 2 0 2 ( :8 —5 46 9
摘要 : 试验 结果 表明 , 田面水铵 态氮浓度与当季施肥有关 , 氮后 田面水 中铵 态氮浓度 迅速 升高 , 施 随施肥 量增大
而增高 , 黏土的 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峰值略低 于沙土 ; 日渗漏量 大的处 理 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较低且保持时间短 。肥料
施用后各层土壤渗漏水 中铵态氮 的浓 度变化 , 施氮量 大的处理高 于施氮量小 的处理 , 随着土壤 深度 的增 加而减少 , 在 土层 4 m处 降到较低 水平 , 土下层 土壤铵态氮略高于黏土下层 , 0e 沙 日渗漏量大 的处理下层土壤铵态氮 略高 于 日渗漏 量小的处理 。稻 田的氮素渗漏 以硝态 氮为主 , 而且 主要 发生在旱 田改水 田灌水泡 田初期 , 下层土壤中沙土硝态氮的浓
林 忠成 ,叶世超 ,陈京都 ‘ 戴 其根 ‘ 赵 小华 许 露 生 , , , ,张洪程 。 中洋 许 ,霍 ,
2 吴江 0
轲 ,魏 海燕
(.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 中心 , 江苏扬州 2 50 ; 2 0 9
江苏农业科学
21 0 0年第 2期
. 3 . . — 9. —3 — —
林 忠 成 , 世 超 , 京 都 , .不 同处 理 条件 下水 稻 田 面水 及 土 壤 氮 素 的 变 化 [ ] 叶 陈 等 J .江 苏农 业 科 学 ,0 0 2 :3 3 2 2 1 ( ) 39— 4
不 同处 理条 件下水 稻 田面水及土壤氮素 的变化
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 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 对人类健康构成
潜 在 威胁 。 淋 失 是 氮 素损 失 的基 本 途 径 之 一 。淋 失 的氮 约 占 2 %
~
1 % , 失 的 氮 虽 然 不 高 , 是 氮 肥 通 过 渗漏 淋 失 进 入 地 下 0 淋 但
水 , 地 下 水 的 污 染 不 可 忽 视 。 有关 灌 水 条 件 下 氮 肥 运 移 、 对 转
的 研 究 。 E—m i:ga@ yu eu c 。 alqdi z. d .n
中的移动和淋 失主要受 土壤水分 运移的影 响 , 因此氮 素在旱
—
( 接 第 38 页) 上 3
参考 文献 : [] 1贾 丽.珍稀濒 危植物 白皮松 土壤 微生物 多样性 研究 [ .兰 D]
2 6. 3
化问题的研究 ,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 多工作 j但主要是研 ,
究 旱 作 地 区 硝 态 氮 的流 失 问 题 , 水 稻 地 区 在 不 同 渗 漏 强 度 对 下 化 肥运 移 流失 过 程 则 研 究 较 少 。氮 素 尤 其是 硝态 氮 在 土 壤
农产品安全与环境的研究 。E—m i l z18 @ 13 em。 a :nc9 1 6 .o li 通信作者 : 戴其 根, 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从事作物高产栽 培与生态环 境
氮素是作物生长必 需的营养元 素 , 氮肥对作 物增产 效果 最为明显。中国农 田施肥水平高 而肥料利用率却远远低于世 界 先 进 国家 。 我 国 农 田氮肥 利 用 率 仅 为 2 % ~ 0 I , 流 0 3% l 而 l 失的肥料氮一部分会 随水进入地表 水和地 下水环境 系统 , 使
收 稿 日期 :O 9—0 0 20 7~ 6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 号 :0 7 2 3 ; 十一 五 ” 家 科 技 国 编 36 12 ) “ 国 支 撑 计 划 粮 食 丰 产科 技 工 程 ( 号 :06 A O A 3 。 编 20 B D 2 0 ) 作 者 简 介 : 忠 成 ( 9 1 ) 男 , 苏 响 水 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林 18 一 , 江 博 主
州 : 北 师 范 大 学 ,0 7 1 西 2 0 :9—2 . 2
[] 2 王勤花. 甘肃小陇山珍稀濒危 植物 白皮 松群落 生态学 研究 [ . D]
兰州 : 北 师 范 大 学 ,0 6 1 西 2 0 :7—5 . 4
研究 [ ] 西北植物学报 , 9 , ( )6 2— 2 . J. 1 81 4 : 9 8 2 68
度要 高于黏土 , 高肥 区要 高于低肥区 , 日渗漏量 大的处理高 于 日渗漏量小 的处理 。黏 土 中全氮 含量高于沙 土 , 氮量 施 大的处理全氮含量较高 , 日渗漏量小的处理全氮含量相对 较高。水 稻产量 、 植株 的干 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变化
规律都表现为黏土高于沙土 , 施氮量大 的处理高 于施 氮量 小的处理 , 渗漏量 大的处理 略大于渗漏量小的处理。 关键 词 : 氮素 ;土壤 ; 水稻 ;田面水 ; 渗漏
中 图 分 类 号 : 18 S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10 (0 0 0 0 3 0 10 3 2 2 1 )2— 3 9— 4 水 环 境 受 到 污 染 ; 一 部 分 则 被 转 化 为 N 、 等 气 体 输 入 另 :NO 到 大 气 环 境 中 , 起 大 气 污 染 。 氮 肥 的 大量 流 失 , 引 不仅 造 成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