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
中国现代化进程心得体会

中国现代化进程心得体会首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
中国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经济的崛起更是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变了过去中国贫困落后的形象。
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以及国际合作,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
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是教育的和发展。
中国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教育的普及化和优质化使得人民的知识水平大幅提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使得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另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引人瞩目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而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城市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解决。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成就让我深感自豪,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强大。
近现代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的思考

近现代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的思考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无论是在现代化的进程还是民主化的探索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和挑战。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国需要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路径。
首先,现代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追求,更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中国必须在文化、教育、政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化的探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民主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民主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实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关键条件。
民主制度能够让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尤其是对于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来说,民主制度能够对权力进行制衡,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因此,中国必须进行民主化的探索,为人民争取更多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
然而,中国在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中国需要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经验。
其次,中国在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政治体制相对封闭,权力高度集中。
政治改革需要面对很多利益困扰和内外压力,这使得民主化的探索进程变得复杂而艰难。
为了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与民主化的路径,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
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可以学习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经验,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加强国内创新能力。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可以学习日本的议会制度和法治理念,建立起渐进式的民主制度。
同时,中国还需要注重公民教育,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增加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我们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曾经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岁月,通过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告诉我们,现代化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奋斗,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浮躁心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与国情相结合,既要吸收借鉴外部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既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这告诉我们,现代化并非一成不变的标准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国情实际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技术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致力于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体系。
这告诉我们,现代化不能只看表面的繁荣和发达,更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无原则的追求,而是需要坚守一些核心价值和原则。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提倡了勤俭节约和诚信守法的道德风尚,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
这告诉我们,现代化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化的提升,坚持一些价值观念和底线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核心意义在于,现代化发展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奋斗,需要与国情相结合,需要全面系统的建设,更需要坚守一些核心价值和原则。
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中国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不仅对本国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参考。
一、推进现代化需要坚定的战略意志推动现代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战略意志,这点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我们的国家从1949年开始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鼓励人民学习现代知识,根据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化计划。
这些计划基本上都在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得到了认真、全面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现代化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中国政府十分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提高研发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使技术创新成果贡献率稳步提高。
这种发展思路的始终如一,一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
三、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合作对现代化的推进至关重要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合作一直很重要。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和优势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在与中央政府的合作中,地方政府不仅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同时也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更多地区的实际情况。
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必须考虑环境保护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保护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可以有更多的重视和投资,将为社会带来更大收益。
五、教育的发展是推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的发展可以带来创新思维和技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也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已经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证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近代以来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变革,这些变革使中国在世界上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特殊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1 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近代以来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中国内战、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3 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国,再到人民代表大会制。
这些变化都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都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这些挑战和问题包括:1 地区差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西部地区快得多。
2 社会不均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社会不均衡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
3 环境污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4文化丧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文化丧失的问题,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多样性面临威胁。
在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这些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1 强调自主创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强调自主创新,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2 强调全民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全民参与,通过加强民主监督、科学决策和公众参与,使中国的社会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
3重视环境保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视环境保护,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环境更加清洁、健康和可持续。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心得体会篇论文汇总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心得体会篇论文汇总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经历了从封闭与贫穷到开放与富强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秉持着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理念,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和总结,我深切感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追求经济繁荣,也要尊重人权、保护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要求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解决。
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数字,更关乎人民的福祉与社会的进步。
其次,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
中国选择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盲目复制西方模式,而是以自身国情为依据,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更要与中国自身的需求相结合,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福祉。
第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而长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依然是一个持久性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最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教育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驱动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谈谈你对中国富强之路的思考

中国富强之路摘要: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被称为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繁荣昌盛的一段历史,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富强,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中国富强之路可以说是由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向一个现代化国家,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
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被称为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繁荣昌盛的一段历史。
在近现代,中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经济结构十分落后,社会生活水平极低,社会政治结构混乱,社会政治秩序混乱,国家力量薄弱,政府管理能力弱,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民众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富强的重要推动力,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改善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改善了中国的政治秩序,提高了中国的政府管理能力,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
三、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向一个现代化国家,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
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结构改善,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政治结构改善,政治秩序改善,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推动,中国的国力、综合实力、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
四、结论中国近现代历史可以被称为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繁荣昌盛的一段历史,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富强,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中国富强之路可以说是由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向一个现代化国家,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
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中国人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理解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理解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步实现了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
在社会方面,中国致力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扶贫政策,数以亿计的人口脱贫,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还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文化方面,中国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08期)J o ur n a 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ci p{Il C om m i t t ee N o.6,2010(Sum,108)文史教育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贾敏仁(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存在状态和历史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中国人曾经仿效了多种外来的现代化模式,但是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所有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传统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文化惰性极其严重。
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照搬欧美模式,也不能照搬俄国或日本的模式,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历程;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1671—6701(2010)06—0110一04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86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晚清现代化运动,从1911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运动和从1949年至今的现代化运动。
一、1860年至1911年清朝晚期的现代化运动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又经历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以自强卫国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
但是洋务运动只是迈出了这现代化的第一步,没有迈出第二步,即逐步开展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现代化。
他们只想引进枪炮,不想学习别人的体制、制度、政策,不想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更不用说改变政治结构了。
其标志是面对种种意见,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说。
事实上,一旦迈开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就必须继续走下去。
比如,要仿效西方的军事器械就必须发展军事工业,要发展军事工业就必须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
要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就不得不发展轻工业。
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过程又需要新式教育,等等。
这个循环过程是一个整体。
洋务运动是一种最初级的现代化实践,结果是它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洋务运动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世俗理性的觉醒,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摆脱教条和信仰主义的干扰,用实效来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这对于盛行了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思维方式足一个很大的冲击。
二是它开了现代化运动的头,从此中国就不可能再完全封闭自守了,现代化的步伐不可能停止了。
戊戌变法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它是中国人主动用西方政治理念来变革中国政治现实。
拯救民族危亡的一次尝试。
康、梁等人希望实行民主政治,使中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
他们有着强烈的改革精神和献身精神,有着明确的现代化意识,但是他们这样做触犯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惯,触犯了某些官员的利益。
最终103天的戊戌变法悲壮地失败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强烈的危机感、焦虑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决策,使改革陷入了一种焦虑型的激进中。
当然,它的直接原因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反对改革,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
二是他们缺乏实行改革的经验。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改革政治体制,搞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领导集团有一定的驾驭政权的经验.但他们没有。
在体制内有政治经验的人成了既得利益者和慵懒者,他们没有改革的动力、能力;在体制外的年轻人满怀激情勇往直前,有改革的强烈愿望和牺牲精神,但是他们没有政治经验。
清末新政是晚清现代化的第三个阶段。
清末新政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废除科举、举办新式学堂、禁止鸦片、兴修铁路、改革司法制度、鼓励实业等等,而且在全国铺开,长达11年。
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贾敏仁(1963一),男,河南潢川人,法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授。
110贾敏仁: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文史教育活有着全面的重要影响。
但这时社会各界人士对清廷已失去r信心,它已经没有能力领导这次改革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起义军的炮声,宣告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清末新政这场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首先,新政是在统治者的权威急剧流失以后,清廷已经陷入了权威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的权威不足以支持这么大难度、大幅度的改革。
其次,清末新政改革的战略是错误的,即超前进行了立宪改革。
那时有的中国人以为要现代化首先就要立宪,实际上,立宪改革需要一个开明的权威主导,但清末的中央政府已经没有权威,立宪又太早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挫折感、焦虑感造成了错误的改革战略,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因为政府缺乏权威主导,人们已经不相信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了。
所有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传统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文化惰性极其严重。
二、1911年至1949年内忧外患中的现代化运动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化开始由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追求的阶段,也是现代化向思想文化层次深入的阶段。
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彻底的政治革新,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开启了民主革命的闸门。
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尽管辛亥革命推进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和不平衡,但这场革命毕竟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创立民主共和政体两大基本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辛亥革命以后,总统取代皇帝、建立责任内阁、选举国会议员、组建政党、通过代议制参政、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令。
一时间中国出现了政治、经济现代化的新气象。
但是,随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他的倒行逆施,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短暂实验就结束了。
这一现实不能不引起追求民主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深思。
他们认识到,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独裁的行为还为不少人所容忍,说明在中国封建专制的思想还没有清除,民主政治缺乏足够的思想基础。
北洋军阀时期所产生的全面危机状态,也促使孙中山进行政治反省,他意识到需要由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
要实现强势的政府,就要把原来的作为议会竞争型的政党改造为组织型的政党,所以1923年他按照苏联的列宁主义组织模式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六期子弟兵作为他的军事基础,以军事强人的式取得了国民党的领导权,表面上统一了中国,1927年建都南京,开始推行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
1927年一1937年,是中国的内忧外患时期。
但是这个10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抗战8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奠定了国家的物质基础。
这期间出现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新式教育的发展、新的领导阶级的崛起、以都市为中心的经济格局的初现等。
全国大小工厂总数显著增加,铁路、邮电、民族资本等都有显著发展。
这些在客观上都成为现代化以新的形式全面启动的必备条件。
这个10年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然而中国却经历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民族企业,经济、军事、文化建设都呈现快速上升势头,科学界教育界领袖人物群星灿烂,有一批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大学。
当时的上海是远东地区的经济中心、繁华都市,经济地位远超过东京和香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全国不得不转入战争体制,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完全中断。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本来面临着有利的条件和平民主建国,推进现代化,然而它这个时期的统治和现代化努力还是迅速失败了。
这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从政治学角度来说,国民党的内部结构已经渗透了大量庇护网的关系,这样一种脆弱的内部结构,不足以面对全面的危机。
再者,国民党在北伐期间通过大量收编军阀部队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军阀文化中很多最坏的因素都渗透到了国民党体制内,使它的内部结构带有一种相当的权力个人化的倾向,极大地消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力量。
三、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现代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
经过1949年一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工业化计划为新制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政治方面,新中国建立了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有机统一,形成了有效的政治权威和社会整合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点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确立了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
党的“八大”确定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指导思想及经济建设方针,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政治保证。
但是这些方针在“大跃进”进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现代化建设严重受挫。
上世纪60年代初,虽然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但由于指导思想上把阶级斗争放在不适当111贾敏仁: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文史教育的地位,“左”的错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从而导致“文化大革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遭到空前摧残。
1976年一19r78年间,党中央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
但由于受“两个凡是”僵化思维的影响,无法对过去的建设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系统的总结。
从主观上说,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努力探索、潜心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但在探索中走了不少弯路。
这种探索所积累的丰厚经验,为后来正确的现代化建设思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党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确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日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方针和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逾越的观点,并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与现代生产力和新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包括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经济持续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当今,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